乡土课程资源中的美育价值初探

来源 :安徽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verv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学美育教育中引入乡土课程资源,既有助于丰富与拓展美育教育的内容,丰富美育教育的形式,也有助于乡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保护。本文以环巢湖区域为例,初步探讨了乡土课程资源中的美育价值及校本化开发与建设的原则。
  关键词:环巢湖 乡土课程 美育 校本化
  加强中学美育教育,增強美育的育人功能,培育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认识美、热爱美的能力,已成为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使命和新课题。
  什么是美育?美育就是通过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进而让学生的心灵、行为得到美化。美育教育的有效开展,丰富了中学德育教育的内容,提升了德育教育的效果。鲁迅先生就认为“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深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
  “学校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关涉美育。”但是在现阶段,以音乐和美术教学为主体的中学艺术课程教学,依然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主要渠道,这些课程的教学也主要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在拓展和利用美育课程资源方面尚有许多工作要做。在中学美育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掘乡土资源中蕴含的美育课程资源,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育对美好事物的欣赏、鉴别和创新素养。
  环巢湖区域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地理、风俗民情等乡土资源,为学校的美育教育和美育课程建设提供了可资利用的载体。
  一、环巢湖乡土美育课程资源概述
  环巢湖乡土资源丰富,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可以依托环巢湖区域拥山揽水的风光,和绿水青山的自然环境,挖掘环巢湖区域的“生态环境之美”。教会学生欣赏自然之美,关注人居环境,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环巢湖地区戏曲、民歌种类繁多,影响广泛,庐剧、含弓戏和巢湖民歌等是当地人民传承历史、保存地方人文记忆的重要形式之一,戏曲民歌所折射出的“传统艺术之美”也可以鲜活地体现在校本课程之中。“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是环巢湖区域最耀眼的名片之一,墨子号量子实验卫星成功上天,光量子计算机横空出世……在全国科技名城里讲述“现代科技之美”,是拉近学生与现代科技之间距离的重要途径。环巢湖区域还有着以东关老鹅汤、庐江小红头、肥西老母鸡、运漕和柘皋早点等为代表的经典美食,其中蕴含着环巢湖居民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哲理,是当地人民“乐享生活之美”的具体体现。环巢湖区域古镇众多,运漕、柘皋、烔炀、三河等古镇驰名中外,这些古镇中保存着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历史建筑,徜徉在浸润着数百年风雨的古镇街头,可以充分领略徽风皖韵的“古建筑之美”,传统古建筑是中华文明最直观的物质呈现,徽派建筑是徽文化区域人文价值的凝结,是环巢湖人民艺术和技术的结晶。环巢湖区域人杰地灵,以爱国巢湖三将军、洋务领袖李鸿章、抗日英雄戴安澜、革命烈士王再生、科学文化名人杨振宁、体育精英许海峰等为代表的环巢湖优秀儿女,把自身的前途命运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留下了大量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他们身上闪耀的正是“家国情怀之美”。
  二、乡土美育校本化开发的路径
  (一)立“乡土之美”于学科教学
  学校进行美育教育的主阵地是艺术课堂,加强和完善艺术类学科的教育尤为重要。在艺术类课程的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的美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强化对学生的立美教育。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有其内在的要素和原因。要教会学生知其美,更要知其为何美。以艺术类教材为基础,结合乡土资源,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乡土美的情境。比如,以环巢湖民歌为资源,让传统音乐在现代课堂里焕发美的生机和活力;以乡土资源为材料,结合乡土特色进行美术和摄影创作,可以培养学生发现、欣赏家乡自然美的意识。
  学校美育,除了艺术学科之外,其他学科也可以起到润物有声的作用。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渗透与环巢湖有关的经典名篇;在物理学习中,我们可以补充量子卫星;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讲述中国奥运冠军第一人许海峰……这些都是传播巢湖美的载体,都是进行美育教育的形式和途径。
  (二)融“乡土之美”于实践活动
  “活动课程是以学生活动的动机兴趣为中心的课程类型。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能够让学生开阔视野,发展个性特长,增进身心健康。”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开展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实践活动课程。通过春游,把学生带入巢山巢水的美好世界里,让学生感受青山绿水、碧波荡漾的生态之美;通过研学,让学生去触摸环湖古镇中蕴含的历史沧桑之美,去想象发生在这里的一幕幕乡土故事。实践性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近距离接触乡土知识,更可以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更容易让学生去主动发现美、鉴别美进而创造美。
  (三)寓“乡土之美”于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塑造学生品格、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校歌、校训、校貌、学生活动等都是学校文化的重要体现。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可以以区域名人命名楼宇和道路,可以以“巢文化”为主题来设计校园景观,可以将庐剧和巢湖传说故事等搬上学生的艺术舞台,可以利用校歌、校训激发学生努力学习、造福桑梓的豪情!这些渗透于校园文化之中的乡土元素丰富了学校文化,提升了学生品位,无形之中将家乡之美浸润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
  三、环巢湖乡土美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要能够体现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
  (一)理论和实践互为补充
  “美远不止于审美,而是以人的践行为本。”美育教育及美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也是学生不断触摸、体验与感悟乡土文化的过程。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发掘乡土传统道德之美,开展以“道德美”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乡土名人资源为依托,开展学习名人的“家国情怀”的征文活动;以家乡自然美为主题,开展“讴歌巢湖美”的诗歌朗诵和绘画活动;以欢庆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触摸传统节日,体验人文巢湖”的写对联及猜灯谜活动等。因此,在校本课程中融入优质的乡土美育素材,构建充满乡土特色的美育校本课程,可以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二)“立美”与“审美”完美结合
  “真正的美育首先是审美精神、立美精神的学习。”“立美精神”和“审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仅把美展示给学生,而不告知美的原因的行为,不能称之为完全和完善的教学。”在学校的美育教育中,我们在培育学生欣赏乡土美的同时,更要培育学生把“美”的意识和精神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并主动去表达美、创造美,从而丰富美育的内涵。
  (三)国家、校本、班本课程交相辉映
  在利用乡土美育资源进行课程建设时,要着眼于乡土特色,着力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课程体系。实施美育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在美育课程体系中,要以国家课程为依据,辅之以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班本课程的灵活性,充实美育课程的形式和内容。要依托学校和社会资源,加强美育课程师资力量的培养,提升教育者进行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美育课程的建设与开发,离不开学生的广泛参与,要鼓励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引下,尝试着构建与自身学习能力、班级情况相适应的班本教材,力争做到班班有特色,班美其美,美美与共。
  环巢湖区域是一片温暖且厚重、凝练且从容的美丽地方。从凌家滩文明到有巢文化,从三国战场到宋金前线,从洪武水军到北洋水师……它们无不刻上了深深的巢湖烙印。充分挖掘环巢湖乡土资源中蕴含的美育资源,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美育课程,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本地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艺术文化、社会发展、风土人情之美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热爱乡土的情感,进而形成建设美好家园、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理想与信念。
  责任编辑:丁 蔚
其他文献
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手段,也是课堂互动的重要形式。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将教师、学生、教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反馈课堂教学情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指向明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发散性与开放性,还应适时、适度、适量。  关键词:课堂提问 有效性 数据收集  引言  日前,在一次学术活动中,有幸听到了一位优秀教师执教的“数据的收集(第1课时)”的研讨
期刊
摘要:微课虽“微”,但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可谓“小中见大”。微课介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改善了传统学科教学枯燥乏味的缺点。本文结合具体教学案例,阐述了微课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教师善用微课,能有效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微课 道德与法治 应用策略  现代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促使微课应运而生,并且备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越来越多
期刊
摘要:由于审美习惯的延续性,高一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仍习惯于关注“故事”,偏好从“故事”中鉴赏文本、感知形象。因此,高一学生有必要在审美意识上完成从“关注故事”到“品味语言”的转变,以养成新的审美习惯,更好更快地提升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生审美鉴赏语言表达  一、“关注故事”:高一学生亟待改变的审美习惯  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在教《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都会发现,读过《红楼梦
期刊
摘要:生动教育,首先是“生”动的教育,只有学生动起来参与教育过程,教育才可能生机勃发;其次是“生动”的教育,只有通过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营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情境,教育才能臻至理想之境。而在“互联网+”的时代里,激活生动教育的主要契机与动力当属对数据的有效利用,只有让大数据与生动教育同频共振,生动教育才能焕发活力。  关键词:生动教育 大数据 助力  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要点之一。在教
期刊
摘要: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本文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论述“15+20+10”三步自学、突破、巩固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初中物理核心素养三步自学、突破、巩固教学法  目前,学生在校接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课堂45分钟的
期刊
摘要:随着高中课标内容的升级、课程资源的扩大,校本课程的内容与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受到学科课程标准中选择性必修模块的启发,结合教育学中著名的“泰勒目标”,本文以古琴校本课程为例,对高中古琴演奏有效教学进行论述。  关键词:校本课程古琴演奏目标民族  综述  泰勒目标模式是美国教育学家拉尔夫泰勒提出的一种课程评估模式,最早见于其所著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一书。模式内容围绕四个基本问题的讨论而展开。
期刊
摘要:小学生对图形的认识还处于直观阶段,动手操作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具体操作步骤的指导,并对每一步操作的方法和背后的道理进行分析,强化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关键词:作图操作步骤方法指导  受知识经验及动手能力的限制,在小学阶段的作图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指导,并帮助学生弄懂每一步操作的方法以及背后的道理,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下面就以
期刊
摘要:傳统教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是以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充分地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而素质教育改革,对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之下,教师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优化。“尝试·分享·导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充分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基于此,文章对其进行了简单的探究分析。  关键词:“尝试·分享·导学”核心素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开启他们智慧的大门,这是一门学问;语文老师如何引导学生,让他们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每位语文老师的责任。老师要搭建好这个平台,让课堂教学碰撞出学生思维的火花,演绎出创新的精彩。  关键词:仿写启发想象作业设计  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刚刚迈入学校的大门,他们幼小的心灵犹如一张白纸,在他们的心田里播撒下热爱汉语的种子,我想这是每一个一年级老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翻开一年级语
期刊
摘要:结合学校发展面临的问题,开展小初有效衔接实践研究,制定研究目标,确定课程及教学内容的衔接、教育教学方法的衔接、学习能力培养的衔接等实践研究内容,并围绕研究内容开展行动研究。  关键词:小学初中衔接  我校坚持以课题研究、课例研究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促进学校发展。我们承担的合肥市教育课题《小初有效衔接实践研究》(HJG15030),经市教育局评审,于2019年8月顺利结题。现将研究背景、核心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