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父有错,理当劝谏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qq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a!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b,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c,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d,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e。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天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孝经·谏诤章》)
  注释:
  a 与:通“欤”(yú),句末语气词,表感叹或疑问语气。
  b 天子有争臣七人:天子的辅政大臣有三公、四辅,合在一起是七人。“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四辅”是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争臣,敢于直言规劝的大臣。
  c 诸侯有争臣五人:诸侯的辅政大臣五人,一说是三卿(司马、司徒、司空)及内史、外史,合计五人。
  d 大夫有争臣三人:大夫的家臣主要有三人,一说为家相、室老、侧室。
  e 令名:好的名声。令,美好,善。
  大意:
  曾子说:“诸如慈爱、恭敬、安亲、扬名于后世等等,已经听过了老师的教诲,现在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做儿子的一味地遵从父亲的命令,就可称得上是孝了吗?”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呢!这是什么话呢!从前,天子身边有七个直言劝谏的大臣,所以即使天子是个无道昏君,他也不会失去天下;诸侯有直言劝谏的大臣五人,所以即便诸侯无道,也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卿大夫也有三位直言劝谏的臣属,所以即使他是个无道之人,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封邑。普通的读书人有直言劝诤的朋友,他的美好名声就不会丧失;作父亲的有敢于直言力争的儿子,就能不会使父亲陷入错误之中,干出不义之事。因此如果父亲有不义的行为,做儿子的不可不劝诤力阻;如果君王有不义的行为,做臣子的不可不直言谏诤。所以对于不义之事,一定要谏诤劝阻。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称得上是孝顺呢?”
  【点评】
  谏诤,即对尊者、长者或友人进行规劝。元代董鼎在《孝经大义》中针对此章进行了评论,大意是曾子本人本来是以服从父命的事来向孔子请教的,孔子则推而广之,告诉曾子,自天子以至普通百姓,为臣、为子的见君王、父亲有过失,都不可以苟且顺从而不谏诤。的确,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君王有错而臣子不及时劝谏,则可能危害社稷;父亲有错而儿子不及时劝告,则可能酿成大祸。因此,真正的孝不是一味地苟且顺从,而是臣子在遇到君父有过错时,应当立行谏诤,以免使其陷于不义之中。这一观点比起“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和“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般的愚忠愚孝,显然是有很大进步意义的。(高希)
其他文献
端午临中夏②,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③,曲蘖且传觞④。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⑤。  当轩知槿茂⑥,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⑦,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⑧。  (《全唐诗》卷三)注释:  ①标题又作“端午武成殿宴群臣”。武成殿是皇帝日常处理  政务的地方,端午节这天,皇帝李隆基在这里大宴群臣。  ②中夏:夏季之中,又称仲夏,指农历五月。  ③盐梅:盐和梅子。盐味咸,梅味酸,均
期刊
夏文化使得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氏族共同体的社会结构基础之上,逐渐形成和确立了早期奴隶制统治秩序(等级制度),在原始文化向奴隶制文化的过渡中,逐步形成了早期的文化史。纯文字(甲骨文)首先使用在具有浓厚宗教祭祀性质的巫史文化中,这是因为刻写在龟甲、兽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殷商文字,是经过专业文化人——“巫史”加工整理过的古汉字。  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殷墟遗址。这是中华上古四大
期刊
书签,在不少人看来,仅仅是为了方便阅读而夹在书中的“小薄片儿”。其实,古往今来,书签伴着书籍一路走来,它凝聚着人们的文化梦想,承载着颇为丰厚的文化内涵。  “书签”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杜甫《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其二):“笔架沾窗雨,书签映隙曛。”不过,书签这一物品应当出现在唐以前。晋代已经流行卷轴装的书,卷轴书带有一根用圆木棒做成的轴,存放时卷起来平放在书架上,轴的一端向外。为了区别书的内容和取
期刊
夏天的时候,万物以荣,这是一年中蔬菜最丰盛的时候。苋菜就是属于夏天的。几场雷阵雨过后,空气湿漉漉的,土地湿漉漉的,房前屋后,畦埂场边,不经意问,便冒出一丛丛苋菜,不用刻意呵护,也不用施肥除草,只要有立足之地,苋菜就能自由自在地生长。苋菜从不炫耀自己,夏令蔬菜有很多,但人们还是喜食苋菜的,苋菜含有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很高,在餐桌上可以占据一席之地。  夏天时,苋菜长得非常快,前几天还是嫩嫩的小芽,一
期刊
抱朴子曰:“夫学者所以清澄性理,簸扬埃秽,雕锻矿璞,砻炼屯钝,启导聪明,饰染质素,察往知来,博涉劝戒。仰观俯察,于是乎在;人事王道,于是乎备。进可以为国,退可以保己。是以圣贤罔莫孜孜而勤之,夙夜以勉之,命尽日中而不释,饥寒危困而不废。岂以有求于当世哉?诚乐之自然也。……夫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勤而无获矣;广博以穷理,犹顺风而托焉,体不劳而致远矣。粉黛至则西施以加丽,而宿瘤以藏丑;经术深则
期刊
梁武帝萧衍(464—549),字叔达,小名练儿,南兰陵郡武进县(今江苏镇江丹阳市)人氏,自称是汉初开国丞相萧何的25代孙。梁武帝是罕见的长寿皇帝,执政近半个世纪,不但在动荡的东晋南朝无出其右,承平之君也罕有其匹。在他的长期执政下,南朝萧梁达到了鼎盛,晚期经历侯景之乱,不仅萧梁国力迅速由盛转衰,北强南弱的局面也就此形成。  作为读《资治通鉴》的一份心得,本文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这位帝王:一、得之与
期刊
刷牙是现代人每天的“生活必备功课”之一,那么古人是如何刷牙的呢?  在未发明牙刷之前,古人普遍采用漱口的方式来护齿。《礼记》中就有“鸡初鸣,咸盥漱”的记载,表明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懂得用漱口来保护牙齿。不仅如此,古人还养成了早晚漱口的习惯。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中记载:“食毕常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明确提出漱口对保护牙齿的有益作用。宋人张杲在《医说》中则直接对漱口提出了自己的看
期刊
中国是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素来崇尚知恩报恩。陈寿《三国志·吴书·骆统传》载:“飨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湿,加以密意,诱谕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意思是说,古时朝廷宴会赏赐的时候,让每个人按次序入座,通过询问来了解他们的志趣,以达到让臣子感恩知报的目的。感恩作为一种传统美德,以父母之恩、朋友之恩、教诲之恩、知遇之恩等种种方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在历代古诗词中
期刊
玄奘(602—664),俗姓陈,名祎(一说名袆),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唯识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不空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其主要事迹记载于《旧唐书·玄奘传》《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和《大唐西域记》中。玄奘的西行经历、翻译经书与创宗活动,为古代中国与印度的文化交流,以及中华文明吸收外来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
期刊
“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系列之三十六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史》卷三一九有传。欧阳修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作为官员,他刚直敢言,忠于职守,勇于革新,关注民生,举荐贤才,奖掖后学。作为文士,他倡导诗文改革,并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醉翁亭记》《朋党论》等成为流传千古的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