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如何促进学生写作(下)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yy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评改:一个完整而真实的过程
  写作教学是一个真实的活动过程。作文评改的过程,应该是以学生的习作成品为媒介,师生及生生之间互动、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应该是完整而真实的。
  那么现状是什么呢?大多的情形是,学生完成了作文的习作之后,评改完全交给了教师,这其实是一个并不完整而且低效的过程。批阅作文成了语文教师最为沉重的负担之一。教师累死累活地批改完作文,当作文发到学生手中的时候,学生关注的不是老师的评改,而是那可怜的分数。我以为,教师的作为不是成天趴在办公桌前给学生的习作写批注写总评打分数,而是要把修改作文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评点自我修改中提高。把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互动贯穿作文评改的始终。
  一、复盘诊断,掌握重新审读习作的模板
  魏本亚教授受围棋的启发,首创了复盘式评课,在教研活动中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如何让学生能真实地看清自己的习作成品?我从复盘式评课中受到启发,尝试着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表格化,解剖自己的习作,在“复盘”中揣摩、体悟、修正自己的习作。
  学生作文完成后,稍稍沉淀几天,再完成“作文自我诊断表”(见上表)。“自我诊断表”清晰地呈现了立意、选材、结构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在填写“自我诊断表”的时候是较为困难的。他们对自己“为什么写”“为什么写这些”“为什么这样写”含糊不清。通过这样的“复盘”,自我诊断,对进一步理清行文思路,推敲结构,甄别立意选材,斟酌语言,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在多次复盘诊断中,学生的思路清晰了,心里亮堂了,下笔自然从容了。
  二、制定序列,明确修改的角度与方向
  建立作文修改序列,教师应该有所作为。我给学生制定了修改开头与结尾、穿插情境描写、添补过渡句段、化实为虚、运用抒情议论深化主題等修改专题,建立了修改序列。只有让学生在一个个专题式、系列化的修改训练中,才能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形成写作素养。
  以“我的父亲/母亲”修改训练为例,主题为“穿插情境描写”。共同回忆在我们所接触到的文章中,写景的作用:点明时令节气,交代时间,渲染气氛,烘托心情。选择一名葛同学的文章展示。
  原文:透过窗外,外面似乎被黑炭抹了一通,异常凝重;那辽阔的天空中挂着一轮明月,微弱的光芒普照着大地;寒风疾到,把窗户吹得呼呼作响,把这宁静而和平的黑夜打破。过了好一会儿,寒风又疾走,这黑夜又恢复了以往的宁静和平。
  互评概述:葛同学写的是与母亲发生的一段纠葛。从穿插的景物描写看,用寒风“疾来”与“疾走”意图表现情绪的变化,有衬托人物心情的意识,但在具体写作中机械化了。第二,景物描写不合常理,有矛盾之嫌。第三,为写景而写景,没有融入自己的情感。第四,第一句话的比喻让人琢磨不透。
  改文:窗外漆黑一片,显得异常凝重。凛冽的寒风把窗户吹得呼呼作响,把这宁静而和平的夜打破,此刻我的心情也像天气一样的冰冷。
  此例重在强调不能为写景而写景,写景不能与人割裂,不能与事割裂。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很少有学生能把景与情、景与事结合在一起的,看来这样的穿插训练很有必要,至少帮助他们建立这样一种意识,也是克服行文干瘪无味的一种写作技巧。
  科学谋划,制定恰当的作文修改专题(序列),在师生互动、生生对话中帮助学生寻找到修改作文的方向,实际上也教给了学生修改的方法。
  三、集中面批,体会修改文章的方法
  在师生面对面的对话、商榷中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习作,提高写作能力。如何放大这种面批效应呢?我以为,选择典型病文集中面批,是一个较好的办法。教师在每一次的作文训练中要善于发现典型病文,发掘其蕴含的教学价值。
  以一次阶段性训练作文评改为例。
  阶段训练的作文题是“意外的感动”。选择一篇低分作文作为评讲范本。
  意外的感动
  那是一个平常的下午,我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到了我家小区的楼下,看到了张阿姨。她有点不大自然地向我打招呼,然后拉着我的手委婉地告诉我,爷爷出车祸了。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一般,我立刻上楼关上门,打电话给爸爸,还好没有生命危险,可是爷爷是八级伤残,断了九根肋骨,头部重伤;又看到饭桌上,爸爸妈妈竟然买了炒饭给我,出了这么大的事,她们居然还想到了我!
  这时,电话又响了,原来是张阿姨打过来的,她亲切地问我有没有饭吃,并安慰我,让我专心写作业,不要影响了学习。我如同吃蜡一般吃着炒饭。
  突然,我听到一阵敲门声,原来是张阿姨来了,她来给我送水果了,我的心头不禁涌起一股暖流。
  人间最温暖的不一定是亲情,也可能是陌生人的关怀。
  通过这件事,我长大了,并收获了感动。
  这篇考场作文只有三百来字,与考试作文不少于600字的要求相差甚远,满分30分加书写5分共计35分,该生得23分,阅卷老师显然是考虑到了孩子的“苦劳”。为了鼓励孩子,范读后依旧请同学们挖掘文章的优点:第一,层次较为清晰;第二,语言很干净,也有几个颇为出色的句子。
  很显然,这篇文章更大的教学价值在于引导孩子学会修改。修改作三点提示:一是凸显“我”的情感波澜起伏;二是可以聚焦张阿姨,抓住张阿姨的三次出现,做细节性的描写(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形成较为精致的片段;三是可以穿插环境描写来适度渲染,增强文章的韵味和情味。
  学生以此文为依托,根据老师的提示,发挥想象进行集体修改。
  第二天阅读孩子们的修改文,大多数同学做得很认真,不少文章颇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仍存在着如下问题:1.满:对事情的来龙去脉,叙述没有主次,不分详略,缺少起伏。2.干:表达干涩,缺少景与情的点染。3.作:过度渲染,显得不够自然,失去了生活的真。4.乱:有的段落,顾此失彼,句子与句子缺乏合理的逻辑。
  再一次集中面批,以老师的下水文为例,再作评点。
  意外的感动
  那是一个平常的傍晚,我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清风和煦,西沉的太阳给眼前的一切镀上了一层金边。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在我家小区的楼下,看到了张阿姨。今天的张阿姨显得有些不大自然,径直走到我跟前,拉着我的手告诉我,爷爷出了车祸,爸爸妈妈去医院了。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一般。我顾不得说一声感谢,奔上楼,打电话给爸爸。还好,爷爷没有生命危险,只是本就是八级伤残的爷爷,又断了肋骨,头部重伤。想着病床上的爷爷,我默默无语,潸然泪下。暗夜四面袭来,窗外已经漆黑一片。
  这时,电话又响了。那头传来的声音有些陌生。哦,是张阿姨!她是那样温和热情。她亲切地问我有没有饭吃,并安慰我,让我专心写作业,不要影响学习。张阿姨的话如溪流温润着我心田。我的心渐渐平静下来。
  一阵敲门声。打开门,张阿姨来了!张阿姨笑盈盈地站在门前,她来给我送水果了。灯下的她,曲卷的秀发,明澈的眸子,显得那样美丽。阿姨说,不放心我一个人在家,还是过来看看。她的话,依旧是那样温和热情,字字句句是那样动听。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觉得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这个平日里并不十分熟悉的邻居阿姨,在我家里发生意外的时候,却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和宽慰。人间最温暖的不仅仅在亲情,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关怀其实无处不在。站在窗口,望着消失在路灯尽头的张阿姨,我的心头荡漾着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一次意外,也带给我一次意外的感动,我似乎也长大了,在这份感动里我也会去播撒更多的美好,收获更多的感动。
  修改前后学生始终参与其中,互相启发,对读比较。正是这样的互动、对话的过程,让学生领悟了作文的修改之法。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
其他文献
猫,常因其乖巧活泼而招人喜爱。作家钱锺书曾手执竹竿帮自己的爱猫打架;老舍把猫当作家的一分子;冰心老人还曾因为丢失了心爱的猫,在大学校园里张贴寻猫启事。郑振铎先生家也养过猫,养猫又给他带来怎样的体验,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郑先生的《猫》。  (1)识猫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根据示例,在文中圈点勾画,完成表格,并根据这些信息给每只小猫起个名字,说说为什么。(“小猫识别卡”内容包括昵称、来历、性情、结局
期刊
从教廿年,平静无波;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一)“小叉子我也看得见”  刚工作的时候,听师傅的训诫:年轻教师想要保障分数,就要课后下功夫,作业要勤批细改。  我奉此为圭臬,拿出了十二分的劲认真批改作业,每周的小测试我更是不敢马虎。看到学生作业上的每一点瑕疵,我都圈画出来:在错误答案上我画叉,课上讲过后依然写错的,我就使劲画个大叉子——我以为这是一种无声的“提醒”。次次如此,毫不懈怠,我觉得我算是
期刊
十二岁的孩子,是新鲜的人。他们透明澄澈。  我们的教学,应该思考如何与“新人”们一起走过,发现并尊重他们的独特性。在纷繁的世界中,以求得内心的平和。这是一种追求诗性的教育。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钱理群先生曾这样评价过南师大附中周春梅老师的教学心得《“我就是一首诗”——现代诗教学手记》:“不仅是诗歌本身的诗性,更是教育的诗性,我们自己生命中的诗性。”让孩子沉醉在诗歌的世界中,做“新人”,这就是我思考《散文
期刊
《荷塘月色》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而经典课文往往也会产生一些经典问题,令人疑义相析、争讼不已。如何看待《荷塘月色》的第七、八、九段,尤其是这部分选引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就是这样的一个经典问题。蒋永济《〈荷塘月色〉意境构成与作品完满性质疑》从主题构成、表达方式以及格调上的不一致,论证“该作品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和不完美”,“由于‘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描写时间上的背离、情感表达上的错
期刊
预备铃打过,我夹着书本走向教室,还未到门口,朗朗读书声已传来。领读员带领大家在读书,读了一遍古文,又合上书开始了背诵。背诵结束,上课的铃声响起。  一上课,我们便进入小组竞赛学习。以前一直感到古文教学老师讲得多,孩子们记得多,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孩子们总是唉声叹气,说古文学习太枯燥。如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课堂充满活力?我想到了小组竞赛的方式。孩子们好胜心强,竞赛又带有一些游戏性质,孩子们的兴趣就被
期刊
去年11月,大市级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选取了一篇刚发表的文章——《难得心里有团圆》。这是旅美华人蔡维忠先生写的一篇思乡主题的文章,2015年11月6日发表于《光明日报》。由于这篇文章刚发表没几天,所以教师手头没有任何现成的资料可以参考,网上也没有相应的解读和鉴赏文章。面对这样一篇陌生的文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准确又不乏个性的文本解读?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知人论世:走进作者的内
期刊
编者按:上期“动向”栏目分析了阿列克谢耶维奇“复调书写”的特殊意义,这一期则着眼于探讨作品的思想内涵,挖掘阿列克谢耶维奇和她的精神导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关系。作者认为,在文学评论中容易被忽视的是,将二人深刻联系起来的纽带不仅在于“复调”这一形式,还在于二者在精神追求方面的类同——他们同为灵魂拷问者。  阿列克谢耶维奇从不吝于承认俄罗斯文学传统对她的滋养,她将白俄罗斯作家阿达莫维奇引为导师;她也乐
期刊
散文自由活泼,素有“文学的轻骑兵”的称号,它可以写人叙事,可以写景状物,可以抒情,可以说理,但无论内容和形式如何变化,它的基本特点是不变的,即“形散而神不散”。近日再读汪曾祺先生的《金岳霖先生》一文,对散文的特点感受更深。全文选取了金岳霖先生平日的琐事,以朴实无华的语言、饱含深情的笔触,刻画了一个真实的“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的形象,可谓人物传记性散文的典范之作。  人物传记性
期刊
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此次公布的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与征求意见稿相比,减少了三大素养,基本要点也减了7个。  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介绍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期刊
宗璞,为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原名冯钟璞,常用笔名宗璞,原籍河南省唐河县,1928年生于北京,当代著名小说家与散文家。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三生石》《我是谁》等,还有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南渡记》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南渡记》的第二部《东藏记》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她因发表于1957年第7期《人民文学》的短篇小说《红豆》而出名。这篇作品适逢“反右”的政治运动,被指认为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