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经济社会包容性发展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506456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包容性发展作为一种发展理念是对传统发展观的丰富性发展,体现了当代社会对发展公平性要求和发展价值的主导取向新的定位,作为一种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对以往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进一步扩展,强调发展主体的多元性和发展内容的丰富性和非排斥性,发展主体之间以及发展主体在发展起点、发展过程、发展结果的平等性与公平性。从发展的重点来看,包容性发展特别强调社会各阶层尤其是社会底层阶层平等的参与发展过程和分享发展成果,是面向大众的发展。
   关键词:包容性发展 公平发展 大众参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 分享发展成果 十二五规划纲要
  
  
   包容性发展作为一种发展理念是对传统发展观的丰富性发展,体现了当代社会对发展公平性要求和发展价值的主导取向新的定位,作为一种具有新的价值取向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是对以往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发展主体的多元性和发展内容的丰富性、兼容性,非排斥性,强调发展主体之间以及发展主体在发展起点、发展过程、发展结果的平等性与公平性。从发展主体所包含的主要对象来看,既包括自然,也包括社会以及人本身,包容性发展也就是关于自然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及其内在关联性。从发展地域联系来看,既包括国内的发展也包括国际的发展。从发展的重点来看,包容性发展特别强调社会各阶层都要平等的参与发展过程和分享发展成果,关注社会底层阶层的参与发展,尤其是关注弱势群体的参与发展问题。包容性发展是面向和惠及大众的平等的公平公正的发展。人类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无不存在包容性问题,但不都属于包容性发展的内容,包容性发展只是包容性问题中的一部分。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价值取向,是对“分配与增长并重”和“满足人类基本需要”这一为发展经济学所认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价值取向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从其内容来看,包容性发展蕴含自然、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和人自身等各方面兼容性发展协调发展等十分丰富的内容,而这些领域中又都包含各自具体的包容性发展问题。
   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包容性发展强调自然、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协调发展。在尊重自然按其发展规律自我演化的基础上,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同时推动文化发展和政治发展,不能缺项,某一领域的发展也不能滞后,否则就难以发展的全面性,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总体发展,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的二维关系的维度上以自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四位一体的发展,从深远视域来审视,亦即在人与自然共融与共荣的维度上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和人的自身六位一体的发展。
   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包容性发展,既要对包容性发展的理念有正确的理解,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又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不断完善制度体现和政策措施,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生态建设的基础上,推动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发展及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社会的发展,促进人的自我发展,实现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包容性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体现
   在当代人类虽然参与了自然的演化,但人类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要尊重自然界的自我演化。在经济发展中注重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两型社会”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防范环境风险,加强环境监管与治理。坚持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和自然的自我修复,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生态效益分享机制。在经济发展模式和具体生产经营方式选择上,不仅要考虑经济成本、社会成本,也要充分注重生态成本。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中保护环境,在环境保护中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如何对待人置身于其中并据此获得生存与发展条件的自然,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善待自然,实际上就是为当代人和后代子孙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境。发展生态经济,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发展低碳经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加强水资源节约,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和合理开发。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尤其是应注意对宝贵的土地资源的珍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循环型生产方式,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撑,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二、城乡区域经济的包容性发展
   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推动科学发展。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农业农村农民获得发展,另一方面,农业农村农民获得工业和城市的有力支持,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进一步发展。农业农村农民既要参与整个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也要分享发展结果。提高农业农村农民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实现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统筹安排农村发展规划,实现农村内部各领域、各种产业的兼容性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增加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村庄规划管理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完善农村土地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制度,加快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加大国家财政支出和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向农村倾斜力度。加强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和金融对农村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和对“三农”的服务水平。优化格局,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发展兼容性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资源开发格局,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构建城市化战略格局,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这是推进城市化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农民发展能力与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社会建设上的包容性发展
   加强社会建设,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对农村公共服务。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克服社会阶层结构固化、内圈化、社会排斥倾向,畅通社会流动渠道,特别是为社会底层的流动提供公平机会。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再分配侧重公平。完善包括由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组成的的分配制度体系。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健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加快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生活保障体系。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标准。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卫生医疗服务网络,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健全住房供应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计划生育服务。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保障儿童优先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完善社区治理结构,构建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加强社会组织监理。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公共政策的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扩大公众参与程度。完善信访工作机制,注重民意收集与信息反馈,落实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处理群众信访制度。发挥人民团体、行业协会、大众传媒等社会利益表达功能,发挥互联网通达社情民意新渠道作用,积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保障人民群众在这些领域中的话语权,要重视在一些地方存在的基层人民群众话语权不充分的问题,切实解决失语症候的顽疾。完善人民群众话语权的表达渠道。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话语权。完善社会矛盾调节机制,完善化解社会矛盾的领导协调、排查预警、疏导转化、调节处置机制。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整合各方面力量,有效防范和化解劳动争议、征地拆迁、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企业重组和破产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建立工程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群众工作制度,依靠基层党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的作用,共同维护群众权益,兼顾好各方面群众关系,形成兼顾各种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调节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公平、公正。
   四、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包容性发展
   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推动文化的包容性发展。一方面,要注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文化与经济等兼容性发展;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符合时代特点合理养分,是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要大力吸收外来文化中的精华,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的精神文明成果。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既要注重体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主流文化的建设,也要为作为亚文化的地域文化的发展提供适当的空间。地域文化的多样性是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之源。源头枯竭也会影响到文化建设顺利进行,影响到主流文化建设的丰富性。自有源头活水来,才能形成社会主义文化的大江大河。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丰富农民建设文化生活。加强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文化工作者到民间采风,吸取地域文化、民间文化的营养,借鉴地域文化、民间文化的元素,创作出符合时代特点的新的文化作品,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地域文化是文学、歌舞戏曲等艺术的创作源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题材来自于地域文化,也有许多文学作品就是表现地域文化的。如许多具有传承性的优秀的歌曲也带有地域文化的元素符号。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也要注重地域文化中的民族文化建设与发展。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丰富性、民间性、地域性等特点,开展对民族文化中的历史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研究与挖掘整理工作,在民族文化建设中,要使文化作品、文化产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内容和民族文化形式的珠联璧合,有机统一。创造条件提供物质保障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地区要根据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和民族文化特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自我调适,既要传承自己的传统民族文化,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为社会主义文化百花园增添璀璨夺目的文化奇葩。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该是主流文化、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地域文化、民间文化、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并获得兼容性发展,这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生长点,实现文化的包容性发展,从而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五、政治建设方面的包容性发展
   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权。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生活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加强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建设的同时,尤其是要大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扩大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文化领域、政治领域中的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提高人民的民主参与度,让人民群众更多的参与政治发展和民主建设的过程。
   六、参与国际发展方面的包容性发展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参与中国的发展过程,分享中国的发展成果。中国参与世界的发展过程,分享世界的发展成果。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一道获得兼容性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扩大同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增进互相信任,提高合作水平。深化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共同繁荣。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维护共同利益。积极发展多边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进一步加强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联系,深化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务实合作。利用亚太经合组织等各类国际区域和次区域合作机制,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合作。加强南南合作。优化对外援助结构,创新对外援助方式,增加对发展中国家民生福利性项目、社会公共设施、自主发展能力建设等领域的经济和技术援助。
   七、 在人的发展方面的包容性发展
   注重和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保障给每个人的发展以机会。注重教育与人才的培养。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全面提高质量和水平。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发展。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创造条件,以确保每个人不管其出身的哪个社会阶层,不管其是否出生在城市还是出生在农村,都能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都能得到教育和培养。教育公平至关重要,是教育的包容性发展乃至整个包容性发展的最重要方面。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教育补贴、补助、助学金制度。人才培养,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促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既要注重对人才个体的培养,又要面向大众,实行大众化培养,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尽其所,用有所获。
  
  参考文献:
  [1]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
   划纲要》〔M〕。人民出版社。
  [2]〔美〕吉利斯等, 1998,《发展经济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十一五”以来,随着我区经济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两个收入)得到较大提高,人民生活得到了相应改善。但相对于经济高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仍然增长较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地区差距在不断扩大。如何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实现“两个同步”,对于实现“十二五”确定的实现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区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现状  (一)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  201
期刊
摘要:本文选取我国2001-2008年按HS编码细分四位数水平的1149种进出口商品数据,将其归为五大类商品。在此基础上运用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和国际专业化水平(LFI)指标,对我国2001-2008年对外贸易比较优势进行测度;同时计算了各类商品的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通过比较优势与贸易条件的不同变动趋势,考察我国目前外贸行业结构特征及存在问题,并提出行业调整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显
期刊
【编者按】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水资源严重短缺。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的问题日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为改变内蒙古水利建设长期以来受制于资金短缺、水利建设事业发展缓慢的状况,2005年,内蒙古水利厅在国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指引下,大力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水利建设投融资模式,整合厅属企事业单位的资产,组
期刊
摘 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引入、成长、成熟、分化四个阶段。本文以甘肃省为例,探讨了合作社引入阶段政府介入的必要性及介入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对甘肃省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政府作用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 政府介入 甘肃省   合作社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其成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不同的阶段,政府应发挥的职能也有所不同。甘肃省农民专业
期刊
推进第三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也是兰州贯彻落实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重要内容。结合政策咨询研究和工作实践,现就兰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关问题,与大家进行探讨交流。   一、推进“三产转型”、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优化调整兰州经济结构的战略选择   转型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一个
期刊
“十一五”以来,鄂尔多斯市主要经济指标领先全区,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国地级市中上游行列。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鄂尔多斯市的民间财富迅速累积,民间融资日趋活跃,对盘活民间资本市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繁荣地方经济,做出了积极贡献。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引导,近年,其组织机构、运作模式中蕴含的问题和风险也在不断加大。为深入了解鄂尔多斯市民间融资的主要风险,内蒙古发展研究中组织调研组对鄂尔多斯民间融资情况进行
期刊
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全球产业结构开始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作为现代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并最终取代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后,就开始进入产业加速升级、服务业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当前,南京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0美元,正处于这种发展转型的新起点。因此
期刊
商务部:外贸增幅或缩水15%,明年仍可能回落  总结2011年的外贸成绩单,人们会发现中国可能无法复制2010年的高增长。商务部近日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1年秋季)》预计,2011年中国外贸增长20%左右,这一数字与2010年中国外贸34.7%的增长相比,缩水近15%。报告同时称,2012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速仍可能有所回落,主要风险来自于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报告预
期刊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小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对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繁荣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确立,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逐渐得以优化。中小型企业在短短的30年发展中,已经成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数占到总企业数的99%,创造的GDP占全国GDP的六成,超过一半的国家税收来自中小企业,而且中小企业为城镇提供了八成的就业岗
期刊
农产品滞销归根结底还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大多数生产者都是根据上一年度农产品价格的走势决定本年的生产计划,从而造成了鲜活农产品供给的波动。而农业生产季节性、受气候影响、区域性和鲜活农产品储藏周期短的特点决定了鲜活农产品供给与农产品消费在时间上不对称,当鲜活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时,大批量集中上市对销售环节所产生的巨大压力极易导致滞销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探索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和农民的增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