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甲亢病人;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护理
甲亢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简称,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反馈控制机制丧失,引起甲状腺素分泌过多而出现以全身代谢亢进为主要特征的内分泌疾病,对于中度及重度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成人以手术治疗疗效最佳。但甲腺功能亢进患者在基础代谢率增高的情况下,手术风险性较大,术后甲状腺危相等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严重时危机生命。做好甲状腺大部分切除围手术期的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和预防和及时发现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我科自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96例甲亢病人施行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同时加强了围手术期的护理,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96例,男24例,女72例,年龄20-63岁,平均年龄35.5岁;术前查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均高于正常值,大部分患者基础代谢率≥40%,手术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下进行。
2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低钙血症与引起四肢抽搐2例,2周内症状疾病恢复;无甲状腺危象、呼吸困难、声音嘶哑、饮水呛咳、皮下血肿等并发症发生;回访2年无一例复发。
3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做好心理护理甲亢患者情绪因内分泌紊乱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表现为性情急躁、易激怒、失眠,术前准备时间长(约2周),患者害怕手术,产生消极心理。护士应耐心、细致地多与患者交流,解释患者提出的相关疑问,介绍手术的优点、方式、和所达到的目的,麻醉方法及手术成功的病例;及时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焦虑心理。做好术前心理护理,使病人树立治疗信心、配合手术治疗。同时给病人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告知患者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饮料;难以入眠的患者术前可以口服地西泮等镇静药物催眠,保证患者充足睡眠,使病人以最佳的状态迎接手术。
3.1.2术前碘剂准备督促病人正确服用碘剂,告知病人服用碘剂的重要性,采用口服卢戈氏液,每次3滴开始,逐日每次增加1滴,每日3次,至每次16滴为止,然后维持此剂量。由于碘剂味苦,对患者咽喉部刺激性,告知患者可以将碘剂滴在馒头、面包等食物上一同吃下,同时遵照医嘱,做好其他药物的术前准备,保证患者术前准备充分,减少术后并发症。
3.1.3基础代谢率的测定甲亢病人术前基础代谢率要求控制在≤20%,手术危险相对减少得多,基础代谢率也是决定手术时机选择的一个重要指标。严格按照根据医嘱客观、准确地监测患者基础代谢率,测量条件严格按基础代谢率测量标准[1]执行。
3.1.4饮食护理甲亢本身是个高消耗性疾病,术前加强营养支持,满足机体的代谢需要,饮食一般采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饮料及辛辣食物等。
3.1.5一般准备术前1天洗澡,清洁术区皮肤并备皮,指导患者头低肩高位深呼吸,学会有效咳嗽。交叉配血。手術当日准备好应急物品如气管切开包、负压吸引器、氧气等以备床旁应用。
3.2术后护理
3.2.1病人手术回病房后取平卧位,术区加压包扎,同时给予吸氧,持续心电监护,定时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情同时做好记录,直至生命体征平稳。6小时后改半卧位,这样有利于渗出液的引流,同时防止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后肺炎及肺不张等并发症的发生。妥善固定颈部引流管,防止折叠、受压、扭曲,保证引流管的通畅及引流瓶处于负压状态,以便保持有效地吸引。预防切口内积血压迫气管,引起患者窒息、死亡等严重并发症。一般引流持续到术后48h,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及引流速度,若引流速度≥80mL,应警惕切口内活动性出血,立即告知医生并及时采取相应处理。
3.2.2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烦躁、谵妄、大汗等甲状腺危象的症状,帮助患者及时排出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警惕术后呼吸困难和窒息;鼓励患者发音,观察有无声嘶(喉返神经损伤);观察患者进流质饮食后有无吞咽呛咳(喉上神经损伤);术后复查电解质,观察血钙情况及手足抽搐(手术误伤甲状旁腺)等并发症的发生。
3.2.3术后饮食护理手术6小时后病人清醒,即可给予少量温水或凉水,若无呛咳、误咽等不适,遂可给予流质饮食,随后过渡到半流质饮食,与术前基本一样采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饮料及辛辣食物等,以利切口愈合。如术中有喉上神经损伤后引起进流质饮食后吞咽呛咳,常采用进固态饮食预防呛咳,或静脉补充一样,一般在2周后对侧神经代偿后吞咽呛咳可消失。
4出院指导
4.1嘱患者适当休息和活动,保护伤口,避免外伤、摩擦。
4.2遵从医嘱院外继续服用药物。
4.3继续高热量、高蛋白和富含维生素的饮食。
4.4嘱咐患者2个月后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若出现心悸、手足抽搐、双下肢胫前水肿等情况要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Dionigi G,Dionigi R,Bartalena L,et al.Current indications forthyroidectomy[J].Minerva Chir,2007,62(5):359-372.
甲亢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简称,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反馈控制机制丧失,引起甲状腺素分泌过多而出现以全身代谢亢进为主要特征的内分泌疾病,对于中度及重度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成人以手术治疗疗效最佳。但甲腺功能亢进患者在基础代谢率增高的情况下,手术风险性较大,术后甲状腺危相等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严重时危机生命。做好甲状腺大部分切除围手术期的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和预防和及时发现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我科自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96例甲亢病人施行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同时加强了围手术期的护理,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96例,男24例,女72例,年龄20-63岁,平均年龄35.5岁;术前查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均高于正常值,大部分患者基础代谢率≥40%,手术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下进行。
2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低钙血症与引起四肢抽搐2例,2周内症状疾病恢复;无甲状腺危象、呼吸困难、声音嘶哑、饮水呛咳、皮下血肿等并发症发生;回访2年无一例复发。
3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做好心理护理甲亢患者情绪因内分泌紊乱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表现为性情急躁、易激怒、失眠,术前准备时间长(约2周),患者害怕手术,产生消极心理。护士应耐心、细致地多与患者交流,解释患者提出的相关疑问,介绍手术的优点、方式、和所达到的目的,麻醉方法及手术成功的病例;及时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焦虑心理。做好术前心理护理,使病人树立治疗信心、配合手术治疗。同时给病人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告知患者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饮料;难以入眠的患者术前可以口服地西泮等镇静药物催眠,保证患者充足睡眠,使病人以最佳的状态迎接手术。
3.1.2术前碘剂准备督促病人正确服用碘剂,告知病人服用碘剂的重要性,采用口服卢戈氏液,每次3滴开始,逐日每次增加1滴,每日3次,至每次16滴为止,然后维持此剂量。由于碘剂味苦,对患者咽喉部刺激性,告知患者可以将碘剂滴在馒头、面包等食物上一同吃下,同时遵照医嘱,做好其他药物的术前准备,保证患者术前准备充分,减少术后并发症。
3.1.3基础代谢率的测定甲亢病人术前基础代谢率要求控制在≤20%,手术危险相对减少得多,基础代谢率也是决定手术时机选择的一个重要指标。严格按照根据医嘱客观、准确地监测患者基础代谢率,测量条件严格按基础代谢率测量标准[1]执行。
3.1.4饮食护理甲亢本身是个高消耗性疾病,术前加强营养支持,满足机体的代谢需要,饮食一般采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饮料及辛辣食物等。
3.1.5一般准备术前1天洗澡,清洁术区皮肤并备皮,指导患者头低肩高位深呼吸,学会有效咳嗽。交叉配血。手術当日准备好应急物品如气管切开包、负压吸引器、氧气等以备床旁应用。
3.2术后护理
3.2.1病人手术回病房后取平卧位,术区加压包扎,同时给予吸氧,持续心电监护,定时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情同时做好记录,直至生命体征平稳。6小时后改半卧位,这样有利于渗出液的引流,同时防止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后肺炎及肺不张等并发症的发生。妥善固定颈部引流管,防止折叠、受压、扭曲,保证引流管的通畅及引流瓶处于负压状态,以便保持有效地吸引。预防切口内积血压迫气管,引起患者窒息、死亡等严重并发症。一般引流持续到术后48h,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及引流速度,若引流速度≥80mL,应警惕切口内活动性出血,立即告知医生并及时采取相应处理。
3.2.2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烦躁、谵妄、大汗等甲状腺危象的症状,帮助患者及时排出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警惕术后呼吸困难和窒息;鼓励患者发音,观察有无声嘶(喉返神经损伤);观察患者进流质饮食后有无吞咽呛咳(喉上神经损伤);术后复查电解质,观察血钙情况及手足抽搐(手术误伤甲状旁腺)等并发症的发生。
3.2.3术后饮食护理手术6小时后病人清醒,即可给予少量温水或凉水,若无呛咳、误咽等不适,遂可给予流质饮食,随后过渡到半流质饮食,与术前基本一样采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饮料及辛辣食物等,以利切口愈合。如术中有喉上神经损伤后引起进流质饮食后吞咽呛咳,常采用进固态饮食预防呛咳,或静脉补充一样,一般在2周后对侧神经代偿后吞咽呛咳可消失。
4出院指导
4.1嘱患者适当休息和活动,保护伤口,避免外伤、摩擦。
4.2遵从医嘱院外继续服用药物。
4.3继续高热量、高蛋白和富含维生素的饮食。
4.4嘱咐患者2个月后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若出现心悸、手足抽搐、双下肢胫前水肿等情况要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Dionigi G,Dionigi R,Bartalena L,et al.Current indications forthyroidectomy[J].Minerva Chir,2007,62(5):359-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