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科技小实验 提高物理学习效果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y8881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阶段是孩子思维非常活跃的时期,新现象,新事物对他们有着非常巨大的吸引力。因此,科技思维的培养对初中生各科的学习效果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将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使他们一生受益匪浅。应该说,在初中阶段,科技思维的培养应该引起我们广大教师足够的重视,用科技思想武装每个中学生的大脑。定会对初中生的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我们就科技思维的培养对物理这个学科的学习所产生的效果作一简单的阐述。
  
  
  一、巧设科技小实验.变抽象的理论规律为生动的演示现象
  在物理教学中,很多的物理规律学生很难理解,这个时候只要巧设科技小实验,就可以将抽象的物理规律变成生动的演示现象,使学生一目了然。如:在进行力的分解教学时,学生对于两个分力的大小随着它们夹角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可能比合力还大”不能理解,为此可设计如下小实验,使学生弄清分力大小的变化过程。取一重锤放在桌面上,用两根橡皮筋将重锤提起,让这两根橡皮筋的夹角由0度逐渐增加。学生会观察到两根橡皮筋的长度变长,由此轻松理解分力还可能比合力大。
  还比如“研究浮力产生原因”的实验:我们用一只可乐瓶和一个乒乓球。将一只塑料可乐瓶剪去底部(瓶颈的截面直径略小于乒乓球的直径)把一只乒乓球放人瓶内,从上面倒入水,观察到有少量水从乒乓球与瓶颈缝隙中流出,但乒乓球并不上浮,这是因为水对乒乓球只有向下的压力;用手堵住瓶的下部流水处,可观察到乒乓球浮起,这是因为水对乒乓球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这样的改进实验,效果会比照本宣科好的多。正如我国著名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教授所说:“对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一些理论性的东西,往往是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就分明。”
  
  二、巧设科技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积极探求知识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它能引起学习的需要,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是学习的一种动力。所以只有当学习者本身对学习发生浓厚兴趣时,才能使整个学习积极起来,具体表现为:学习情绪高,学习意志顽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如物理教学中,进行“热传递、传导”一节教学时。为了增加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在玻璃试管中装水并放人一条小金鱼,在实验前设问:若将装有金鱼的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后小金鱼会怎样呢?学生纷纷不加思索地举手回答:“鱼肯定会死”,结果究竟如何?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个个聚精会神地观察老师的实验操作: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上部的水,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上部的水已沸腾了。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小金鱼怎样了?这时学生惊奇地回答.小金鱼仍自由自在地游动。难道这金鱼有神奇的耐热能力吗?不是,你想知道其中之奥妙吗?于是,我找了几位同学用手摸摸试管底部,再让他们说出感觉。原来试管上部的水虽沸腾了,但试管底部的水仍是凉的,这就是金鱼不死的原因。从而引出热的良导体及不良导体的概念及分类,也为下节对流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象这种采取生动有趣的科技小实验演示代替简单枯燥的概念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感到学物理有趣。
  
  三、巧设科技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靠教育。”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对于一些物理规律,其实我们不必采用很复杂的实验方法去验证,只通过我们生活中的一些耳濡目染的现象就能迎刃而解。
  例如:在进行“自由落体”教学时,可采用如下两个小实验:
  实验1(演示):让金属块和一张铺开的纸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让学生观察现象,暗示学生:你看到什么?你获得什么信息?由此得出“重物比轻物落得快”的结论。教师强调指出这个结论与某些生活经验相符。
  实验2(演示):让金属块和团紧的纸团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让学生观察现象,暗示学生:你看到什么?你获得什么信息?从而得出结论:同时落地。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有很多的演示实验。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演示实验方面,我们对课本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我们会得到意想不到效果。
  这里我们只列举了物理教学的几个科技小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其实在我们初中阶段,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我们都能设计出符合这些特点的科技小实验,极大程度的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这不仅是每个中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独立生活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
其他文献
写作,是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作文水平很差的学生语文成绩是优秀的;相反,我们也很少看到作文得心应手而语文成绩却不令人满意的学生。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要写出成功的文章决非易事。市面上的《作文速成》之类的书把作文技艺吹得神乎其神,仿佛写作水平的提高只在一夜之间,其实我们只要稍动脑筋就知道这只是天方夜谭,果真如此,想做文学家恐怕也不
期刊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置悬念,刻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巧设“疑问”悬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好奇心,巧设疑问
期刊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
期刊
多年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受到人们的诟病,从应试的角度而言,语文学习往往占时间多却没有应有的成绩;从素质教育而言,所谓的听说读写各种能力学生一般都不具备。语文成了典型的鸡肋。其实,决定这一切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学观,只要我们真正树立起素质教育的教学观,语文自身所具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会得到彰显,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大幅度提高。这个能力不仅仅是学习语文的能力,也包括学习其他学科的能力。就目前语文教学的实际而
期刊
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实践应用。”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通过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生活经验数学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存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赋予数学生活气息,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    心理学表明,当学
期刊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都得到长足地发展,以形成丰而富独特的综合素质。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可以说是基础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寻有效的创新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巧妙激疑问难。诱发创造个性    《课程标准》中指出:“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
期刊
在现实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自己是教数学的。主要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只要教会聋生必备的计算技能就可以了,聋生的思想教育与自己牵涉不大,素质教育更是学校的事。是班主任的事。平时关心的、鼓励的、喜欢的都是成绩较为突出的学生,“分数”成了师生追求的唯一目标,成了学校衡量教师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大部分聋生在考试时靠死记硬背,分数不低,题目稍微灵活一点就不行了;在低段时各科成绩还不错。但
期刊
21世纪,中国象一条巨龙腾飞于世界之巅。而创新是支撑其腾飞的源动力,江泽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刨新人才的摇篮。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呢,这就是以下要说的几点浅显见解: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是数学教师的创新
期刊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英语的语言素质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的运用技能正是体现在学生具备了正确的、灵活运用的语言知识,从而达到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完成交际任务的一种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进行课堂模式的改革,即一改以往的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式为以学生为主体,灵活多变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及方法所营造的课堂语言氛围的活动式、交流式等模式,从而使课堂真
期刊
课堂教学是一个互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活动中,从而调动学生的“情”与“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景.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    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把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而且学生因情景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