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里强调的是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审美功能。也就是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钱理群先生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特点也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说:“中小学语文教育主要应该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大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唤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精神探索,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与创造的追求。所有这些宝贵而美丽的精神素质可以概括为”青春的精神“,它既符合青少年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征,同时也是一个人的健全生命的基础。”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不但要让学生全面发展,更要为学生一生的良好发展服务。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其人文特点,实现其最终目标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你们不仅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教员。”语文作为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在传承文明、开启智慧的同时,它是最能够陶冶情操,安抚心灵的。因此语文教学最应承担起对人生和人性的关注。它的育人功能是政治、哲学等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兼顾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并将其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
1.让学生成为热爱祖国,志向高远的人。有些语文教师在确定课文教学目标时往往“胸中有书”,但”目中无人”。他们重“实质性”目标,轻发展中目标;重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轻社会品质的培养;重认知层面,轻情感层面。这不利与学生的心智健康、全面地发展。更不可能培养出热爱祖国,胸怀大志的高素质人才。在教《最后一课》时,除着眼于情节的紧凑动人,语言的朴素自然外,还应通过主人公的见闻和感受体会其爱国主义思想。更应引导学生理解只有热爱祖国的语言,才可能真正热爱自己的祖国。从而激发起学生自觉学好语文的决心。
2.让学生成为是非明确,正直无私的人。语文教材的范文,许多课文是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经典之作。其深刻的思想性集中表现在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批判上。语文教学要渗透德育教育。通过教材中鲜活的实例,引导学生明白是非善恶,学作正直无私的人。
3.让学生成为热爱生活,善待生命的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保尔这段关于生命的论述,令学生们对生命有了一些新的领悟和思索。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海伦?凯勒的《生命 生命》等范文的阅读,增强了学生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更令他们明白了人生价值在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二、开发语文学科的审美功能
美育与德育有着内在的辨证的关系。一方面美育受着德育的制约。一个人的审美观是受一定的立场、观点控制的,不同立场观点的人会有不同的审美观。另一方面,美育对德育也有一定的反作用。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语文课堂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其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美能磨炼人性。一个人从童年时期就受到美的教育,特别是读过一些好书,如果善于感受并高度赞赏一切美好的事物,那么,很难设想,他会变成一个冷酷无情、卑鄙庸俗、贪淫好色之徒。美,首先是艺术珍品,能培养细致入微的性格,性格越细致,人对世界的贡献也越多……”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采取有效的手段,积极调动学生的审美经验,引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索,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指导学生自觉生动地去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
1.感受自然之美。教朱自清的散文《春》,可以运用朗读、图画、音乐以及有关“春”的诗文创设情景,还可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获得对课文情景的具体感受。披文入情,学生们找出了文中最喜欢的词语和段落,细细感受、慢慢品味出朱自清笔下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自然之春,人生之春。学生们在品味语言的同时,也感悟到了自然的美好,心灵得到了充实和净化。
2.感受情感之美。《背影》入选某省自编教材时,曾引起争议,有学生认为“父亲的形象不够潇洒”,“臃肿的身体爬上爬下的姿势没有美感”,因此没有必要再读它。表面上看来是审美观的问题,实际上是情感上的问题。我们只有深入体会作者美的情感,才能教好这篇课文,才能使审美教育产生积极效果。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这篇文章只是写实……”这些话不仅道出了本文的写作缘由,描写重点和写作特点等,而且也是作者美的情感的流露。这篇散文的特点就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述中抒发父子深情,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这种美的情感,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实现情感的迁移。他们懂得了亲情之美、友情之美,才会好好珍惜。
3.感受思想之美。语言和思维是一个密切相关的统一体。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而思维是语言的精神内核,对语言的产生、发展和使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思维决定着语言使用水平。语言的准确性受制于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贯通性受制于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生动性受制于思维的形象性。理解并吸纳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敏捷性、新颖性、独特性的前人的思想,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提升学生思想的重要途径。我们在语文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之美。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其人文特点,实现其最终目标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你们不仅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教员。”语文作为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在传承文明、开启智慧的同时,它是最能够陶冶情操,安抚心灵的。因此语文教学最应承担起对人生和人性的关注。它的育人功能是政治、哲学等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兼顾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并将其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
1.让学生成为热爱祖国,志向高远的人。有些语文教师在确定课文教学目标时往往“胸中有书”,但”目中无人”。他们重“实质性”目标,轻发展中目标;重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轻社会品质的培养;重认知层面,轻情感层面。这不利与学生的心智健康、全面地发展。更不可能培养出热爱祖国,胸怀大志的高素质人才。在教《最后一课》时,除着眼于情节的紧凑动人,语言的朴素自然外,还应通过主人公的见闻和感受体会其爱国主义思想。更应引导学生理解只有热爱祖国的语言,才可能真正热爱自己的祖国。从而激发起学生自觉学好语文的决心。
2.让学生成为是非明确,正直无私的人。语文教材的范文,许多课文是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经典之作。其深刻的思想性集中表现在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批判上。语文教学要渗透德育教育。通过教材中鲜活的实例,引导学生明白是非善恶,学作正直无私的人。
3.让学生成为热爱生活,善待生命的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保尔这段关于生命的论述,令学生们对生命有了一些新的领悟和思索。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海伦?凯勒的《生命 生命》等范文的阅读,增强了学生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更令他们明白了人生价值在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二、开发语文学科的审美功能
美育与德育有着内在的辨证的关系。一方面美育受着德育的制约。一个人的审美观是受一定的立场、观点控制的,不同立场观点的人会有不同的审美观。另一方面,美育对德育也有一定的反作用。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语文课堂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其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美能磨炼人性。一个人从童年时期就受到美的教育,特别是读过一些好书,如果善于感受并高度赞赏一切美好的事物,那么,很难设想,他会变成一个冷酷无情、卑鄙庸俗、贪淫好色之徒。美,首先是艺术珍品,能培养细致入微的性格,性格越细致,人对世界的贡献也越多……”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采取有效的手段,积极调动学生的审美经验,引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索,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指导学生自觉生动地去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
1.感受自然之美。教朱自清的散文《春》,可以运用朗读、图画、音乐以及有关“春”的诗文创设情景,还可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获得对课文情景的具体感受。披文入情,学生们找出了文中最喜欢的词语和段落,细细感受、慢慢品味出朱自清笔下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自然之春,人生之春。学生们在品味语言的同时,也感悟到了自然的美好,心灵得到了充实和净化。
2.感受情感之美。《背影》入选某省自编教材时,曾引起争议,有学生认为“父亲的形象不够潇洒”,“臃肿的身体爬上爬下的姿势没有美感”,因此没有必要再读它。表面上看来是审美观的问题,实际上是情感上的问题。我们只有深入体会作者美的情感,才能教好这篇课文,才能使审美教育产生积极效果。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这篇文章只是写实……”这些话不仅道出了本文的写作缘由,描写重点和写作特点等,而且也是作者美的情感的流露。这篇散文的特点就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述中抒发父子深情,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这种美的情感,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实现情感的迁移。他们懂得了亲情之美、友情之美,才会好好珍惜。
3.感受思想之美。语言和思维是一个密切相关的统一体。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而思维是语言的精神内核,对语言的产生、发展和使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思维决定着语言使用水平。语言的准确性受制于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贯通性受制于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生动性受制于思维的形象性。理解并吸纳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敏捷性、新颖性、独特性的前人的思想,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提升学生思想的重要途径。我们在语文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