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各种不同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儿童先天性气管性支气管的临床应用价值,寻求一种更简捷、直观的技术,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
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患者进行行MSCT检查,分析不同重建方法在对气管性支气管疾病的显示效果及诊断评价,所有病例均经纤维支气管镜证实。
结果:MinIP、MPR、CTVB、VR诊断小儿气管性支气管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02%、93.94%、90.91%、95.38%;74.42%、89.39%、82.05%、84.29%;69.77%、86.36%、76.92%、81.43%;46.51%、81.82%、62.50%、71.43%。
结论:MSCT不同三维重建方法在气管性支气管疾病诊断方面,应以MinIP、MPR为主,VR和CTVB作为辅助诊断方法。
关键词:儿童气管性支气管MSCT纤维支气管镜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031-03
气管性支气管(tracheal bronchus,TB)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先天性气管支气管畸形,是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大多数患儿也是在出生后才逐渐出现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目前对该病的诊断仍然处于不足的状态[1]。纤维支气管镜常用于气管性支气管诊断,但有创性检查。随着MSCT的发展,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提高,各种后处理技术在呼吸系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在此探讨MSCT不同重建技术对气管性支气管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在东莞市妇幼保健院患者109例,其中男68例,女41例,年龄出生至14岁,所有患者均先后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和胸部MSCT检查,据证实诊断为气管性支气管的43例,排除图像质量差、未经纤维支气管镜确诊的患儿。大部分病例有咳嗽、喘息,有时伴呼吸困难,少数无症状,在其他检查时偶然发现。
1.2扫描技术。采用GE 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在GE Advantage Windows4.4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kV,电流80mA,螺距0.984mm,重建层厚1.0mm,间隔1.25mm扫描前用5%水合氯醛按1mL/kg体重灌肠镇静,采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自咽部至肺底水平。将扫描获得的容积数据传至工作站,然后进行最小密度投影(min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nIP)、多平面容积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CT仿真支气管内镜(Virtual bronchoscopy,CTVB)、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由2位本专业有经验的医师,采用双盲法,通过切割,去除周边组织,对所有患者以原始图像为基础,进行多种后处理技术,多方位旋转观察后处理图像,做出诊断,当诊断不一致时重新观察,最终得到一致结论。所有图像支气管束显示自然清晰,与邻近肺组织对比良好。以纤维支气管镜为标准,统计分析MSCT各种后处理方法对气管性支气管的研究,得出其敏感性、特异性等。
预后效果,具体护理体会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0例,术前均行CT、MRI检查,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男22例、女8例;年龄36-67岁,平均52.05岁;病程2-8年;患者临床症状体征:颈部疼痛、颈部活动障碍、肢体肌力以及感觉意识下降等。
1.2治疗方法。患者全麻后取仰卧位,将其颈部置于伸直位,然后取颈前右侧切口(5cm长)。从颈前入路,充分显露其椎体前方位置,在成功切除病变椎间盘的基础上利用咬骨钳,对部分椎体进行咬除处理,使用刮勺将椎体上下椎板刮除,并将残致压物去除。在减压成功实施后,植入自身髂骨,并进行钛板固定,最后实施引流管放置以及伤口关闭处理。
2结果
本组2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取自身髂骨植入融合,19例患者颈椎肌力提高(1级-3级),仅有1例患者术后恢复较差(病程长引发脊髓变性)。本组患者并未发生术后并发症情况。
3讨论
首先,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患者发病后,存在明显心理障碍,为了建立患者手术治疗信心意识,护理人员要做好其心理护理干预。在护理过程中,向患者进行整个疾病相关知识的讲解,使患者明确了解颈椎病发病相对缓慢,术后恢复所需时间也较长,所以想要保证最佳康复效果的实现,要坚持治疗、康复锻炼。同时,举证成功治疗案例,以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意识以及配合意识;术前训练:术前锻炼主要涵盖三方面内容,即:体位训练、呼吸功能锻炼以及管、食管推移训练。体位训练:患者手术前2天,要对其进行仰卧位训练。患者取平卧姿势,在其肩后垫薄枕,在实现颈部后伸的基础上暴露颈部,3次/d,每天锻炼3次,30min-2h/次。术前3天,对患者实施卧床进食训练,规避术后进食时产生的呛咳情况。同时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大小便,降低术后床上排便障碍。呼吸功能锻炼:指导患者用鼻吸气、口呼气,指导患者咳嗽、咳痰。气管、食管推移训练:对患者术前(3-5d)实施推移气管以及食管训练,患者行仰卧位姿势,将枕垫于其肩下位置,将头向后仰。临床护理人员站于患者的右侧,借助拇指顺患者气管侧旁,对其气管以及食管向非手术侧逐渐推移,起初缓和用力,每分钟5次,在推移5min后,逐渐加强用力。术前准备:患者术前1d,要对其术区、耻骨区进行备皮。术前晚洗澡、更换内衣、禁食(12h)、禁水(6h)[2]。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前症状(四肢肌力、括约肌功能障碍、其他症状等),方便术后疗效比较。
其次,术后护理。
体位护理:患者术后平卧于硬板床上,将其颈后部放置颈托、头部两侧放置沙袋,去枕平卧6小时,选择轴式翻身法,将患者头、颈以及躯干维持成一条直线,安排2人或多人协助患者翻身,翻身时要保证扶头、肩部、扶躯干、四肢同步进行[4];病情观察:患者回病房后,对其进行心电监护、吸氧,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体温、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以及呼吸频率);呼吸功能护理:患者术后常常发生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障碍情况,术后可对患者实施沐舒坦进行雾化吸入。
再次,并发症的观察。
术后血肿:此并发症常见于术后2天内,所以要着重观察此时间段内患者的术区渗血、引流情况,一旦出现引流液性质改变(颜色浅淡且量多),说明存在脑脊液漏,所以要向主治医生进行报告。渗血量增多,要对其更换敷料。一旦出现引流血性液骤降且合并颈部肿胀时,患者会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发生呼吸困难、烦躁以及发绀情况,所以要通知医生,以便紧急血肿清除术的开展;肺部感染:此并发症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患者术后受疼痛、呼吸功能障碍的影响,发生痰咳出障碍,进而堵塞支气管[3]。同时,由于受到气管插管的影响,发生气管、喉头血管神经水肿情况,最终出现气管堵塞局面,无法有效排出分泌物。
最后,出院前健康教育指导。
患者出院后,要进行为期3个月的颈围制动,规避颈部屈伸、旋转,禁止执行低头、仰头动作。不可以进行长时间的看电视、电脑等行为,以降低颈部劳累。继续实施手动训练,在此基础上开展精细化活动(练字、织毛衣等)。手术3个月后,要进行X线检查,于植骨椎间隙完全融合的基础上,开展颈部功能锻炼(颈部前屈后伸、颈部左右旋活动等),要保证功能锻炼的循序渐进。
4结语
综上所述,颈椎前路手术相对复杂、困难,而全面细致的临床护理,例如术前心理护理、体位锻炼、呼吸功能训练、术后体位护理、呼吸功能护理、并发症的预防控制以及出院前健康教育指导,能够直接提升手术治疗效果以及预后功能恢复情况,避免了术后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周晶亮,伊亚红,李梦云.脊髓型颈椎病病人围手术期护理[J].护理研究,2009,23(5):1723-1724
[2]范红卫.颈椎前路减压围手术期的呼吸系统健康教育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综合杂志,2010,13(7):940-942
[3]方忠,李锋,杨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5):585-586
[4]李秀红.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2009,10(2):97-98
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患者进行行MSCT检查,分析不同重建方法在对气管性支气管疾病的显示效果及诊断评价,所有病例均经纤维支气管镜证实。
结果:MinIP、MPR、CTVB、VR诊断小儿气管性支气管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02%、93.94%、90.91%、95.38%;74.42%、89.39%、82.05%、84.29%;69.77%、86.36%、76.92%、81.43%;46.51%、81.82%、62.50%、71.43%。
结论:MSCT不同三维重建方法在气管性支气管疾病诊断方面,应以MinIP、MPR为主,VR和CTVB作为辅助诊断方法。
关键词:儿童气管性支气管MSCT纤维支气管镜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031-03
气管性支气管(tracheal bronchus,TB)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先天性气管支气管畸形,是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大多数患儿也是在出生后才逐渐出现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目前对该病的诊断仍然处于不足的状态[1]。纤维支气管镜常用于气管性支气管诊断,但有创性检查。随着MSCT的发展,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提高,各种后处理技术在呼吸系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在此探讨MSCT不同重建技术对气管性支气管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在东莞市妇幼保健院患者109例,其中男68例,女41例,年龄出生至14岁,所有患者均先后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和胸部MSCT检查,据证实诊断为气管性支气管的43例,排除图像质量差、未经纤维支气管镜确诊的患儿。大部分病例有咳嗽、喘息,有时伴呼吸困难,少数无症状,在其他检查时偶然发现。
1.2扫描技术。采用GE 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在GE Advantage Windows4.4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kV,电流80mA,螺距0.984mm,重建层厚1.0mm,间隔1.25mm扫描前用5%水合氯醛按1mL/kg体重灌肠镇静,采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自咽部至肺底水平。将扫描获得的容积数据传至工作站,然后进行最小密度投影(min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nIP)、多平面容积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CT仿真支气管内镜(Virtual bronchoscopy,CTVB)、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由2位本专业有经验的医师,采用双盲法,通过切割,去除周边组织,对所有患者以原始图像为基础,进行多种后处理技术,多方位旋转观察后处理图像,做出诊断,当诊断不一致时重新观察,最终得到一致结论。所有图像支气管束显示自然清晰,与邻近肺组织对比良好。以纤维支气管镜为标准,统计分析MSCT各种后处理方法对气管性支气管的研究,得出其敏感性、特异性等。
预后效果,具体护理体会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0例,术前均行CT、MRI检查,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男22例、女8例;年龄36-67岁,平均52.05岁;病程2-8年;患者临床症状体征:颈部疼痛、颈部活动障碍、肢体肌力以及感觉意识下降等。
1.2治疗方法。患者全麻后取仰卧位,将其颈部置于伸直位,然后取颈前右侧切口(5cm长)。从颈前入路,充分显露其椎体前方位置,在成功切除病变椎间盘的基础上利用咬骨钳,对部分椎体进行咬除处理,使用刮勺将椎体上下椎板刮除,并将残致压物去除。在减压成功实施后,植入自身髂骨,并进行钛板固定,最后实施引流管放置以及伤口关闭处理。
2结果
本组2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取自身髂骨植入融合,19例患者颈椎肌力提高(1级-3级),仅有1例患者术后恢复较差(病程长引发脊髓变性)。本组患者并未发生术后并发症情况。
3讨论
首先,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患者发病后,存在明显心理障碍,为了建立患者手术治疗信心意识,护理人员要做好其心理护理干预。在护理过程中,向患者进行整个疾病相关知识的讲解,使患者明确了解颈椎病发病相对缓慢,术后恢复所需时间也较长,所以想要保证最佳康复效果的实现,要坚持治疗、康复锻炼。同时,举证成功治疗案例,以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意识以及配合意识;术前训练:术前锻炼主要涵盖三方面内容,即:体位训练、呼吸功能锻炼以及管、食管推移训练。体位训练:患者手术前2天,要对其进行仰卧位训练。患者取平卧姿势,在其肩后垫薄枕,在实现颈部后伸的基础上暴露颈部,3次/d,每天锻炼3次,30min-2h/次。术前3天,对患者实施卧床进食训练,规避术后进食时产生的呛咳情况。同时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大小便,降低术后床上排便障碍。呼吸功能锻炼:指导患者用鼻吸气、口呼气,指导患者咳嗽、咳痰。气管、食管推移训练:对患者术前(3-5d)实施推移气管以及食管训练,患者行仰卧位姿势,将枕垫于其肩下位置,将头向后仰。临床护理人员站于患者的右侧,借助拇指顺患者气管侧旁,对其气管以及食管向非手术侧逐渐推移,起初缓和用力,每分钟5次,在推移5min后,逐渐加强用力。术前准备:患者术前1d,要对其术区、耻骨区进行备皮。术前晚洗澡、更换内衣、禁食(12h)、禁水(6h)[2]。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前症状(四肢肌力、括约肌功能障碍、其他症状等),方便术后疗效比较。
其次,术后护理。
体位护理:患者术后平卧于硬板床上,将其颈后部放置颈托、头部两侧放置沙袋,去枕平卧6小时,选择轴式翻身法,将患者头、颈以及躯干维持成一条直线,安排2人或多人协助患者翻身,翻身时要保证扶头、肩部、扶躯干、四肢同步进行[4];病情观察:患者回病房后,对其进行心电监护、吸氧,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体温、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以及呼吸频率);呼吸功能护理:患者术后常常发生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障碍情况,术后可对患者实施沐舒坦进行雾化吸入。
再次,并发症的观察。
术后血肿:此并发症常见于术后2天内,所以要着重观察此时间段内患者的术区渗血、引流情况,一旦出现引流液性质改变(颜色浅淡且量多),说明存在脑脊液漏,所以要向主治医生进行报告。渗血量增多,要对其更换敷料。一旦出现引流血性液骤降且合并颈部肿胀时,患者会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发生呼吸困难、烦躁以及发绀情况,所以要通知医生,以便紧急血肿清除术的开展;肺部感染:此并发症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患者术后受疼痛、呼吸功能障碍的影响,发生痰咳出障碍,进而堵塞支气管[3]。同时,由于受到气管插管的影响,发生气管、喉头血管神经水肿情况,最终出现气管堵塞局面,无法有效排出分泌物。
最后,出院前健康教育指导。
患者出院后,要进行为期3个月的颈围制动,规避颈部屈伸、旋转,禁止执行低头、仰头动作。不可以进行长时间的看电视、电脑等行为,以降低颈部劳累。继续实施手动训练,在此基础上开展精细化活动(练字、织毛衣等)。手术3个月后,要进行X线检查,于植骨椎间隙完全融合的基础上,开展颈部功能锻炼(颈部前屈后伸、颈部左右旋活动等),要保证功能锻炼的循序渐进。
4结语
综上所述,颈椎前路手术相对复杂、困难,而全面细致的临床护理,例如术前心理护理、体位锻炼、呼吸功能训练、术后体位护理、呼吸功能护理、并发症的预防控制以及出院前健康教育指导,能够直接提升手术治疗效果以及预后功能恢复情况,避免了术后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周晶亮,伊亚红,李梦云.脊髓型颈椎病病人围手术期护理[J].护理研究,2009,23(5):1723-1724
[2]范红卫.颈椎前路减压围手术期的呼吸系统健康教育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综合杂志,2010,13(7):940-942
[3]方忠,李锋,杨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5):585-586
[4]李秀红.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2009,10(2):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