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差异研究

来源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u200630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对孩子的现在乃至未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多关注孩子内心的想法,着重锻炼孩子的个性,激发孩子的潜力,鼓励孩子们去勇敢尝试,树立不怕困苦的品质,这就是家庭教育的最首要的任务。中美两国家庭的教育观存在很大不同,无论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不同。这些差异导致了两国儿童成人后在独立性、生存能力等方面的明显差距。
  关键词:家庭教育;差异;孩子
  美國社会学家马克·赫特尔认为:“家庭文化是由人们特有的有关婚姻、结婚、离婚、亲属认同和责任,儿童社会化,居住以及家庭稳定的规范和价值构成的。”
  父慈子孝、长幼有序等观念存在于中国的家庭价值观中,所以中国人更注重家庭、亲情等伦理关系。三纲五常更是中国人不可缺少的道德准则,早已深深埋藏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目中,它的核心观点是孝观,并且由此发展出教育观、婚姻观等。
  美国人由于受到欧洲传统的宗教尤其是新教的影响,同时也因为缺乏中国人的“孝字为先”思想,他们的家庭模式中几乎没有三四代同堂的情况,他们的家庭理念着重显示出“人生来平等而独立”和“人权神圣不可侵犯”。
  一、教育观念的差异
  (一)两国教育观念的差异
  由于中美教育观的差异,两国孩子所受到的教育并不相同。中国的家长看重孩子的未来,他们希望孩子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好工作,然后在顺境中度过一生。正是这种期望的驱使,绝大多数的中国父母把他们的责任设定为尽最大可能为孩子创造一个条件优越、衣食无忧的美好未来。父母充当孩子的手臂,为他们做所有能做的事情。换句话说,只要能让孩子过得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因此,除了孩子的日常生活外,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父母把全部精力都侧重于孩子智力的发展。在“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观念的驱使下,孩子们只能学习而不被允许做其他事情。相反地,美国的家长通常认为:孩子若想要更好地长大就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所以孩子从出生开始,家长就一直关注和锻炼孩子们的独立性,着眼于使孩子具备适应与生存的综合能力。
  综合来看,两国的教育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差异:
  1、家庭教育不同
  一方面,美国家长对孩子的管教是小时候严厉长大较为宽松,在孩子小时候会立下很多规矩,孩子长大后反而管得松。恰恰相反,中国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对其极度溺爱,孩子长大后却处处受限制受干涉,有些家长甚至要干涉孩子的恋爱与家庭。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家长的过度保护与照顾,使得中国孩子从小就形成强烈的依赖性,小时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大后很多中国孩子缺乏独立性变成啃老族。相比之下,美国孩子的独立性就更强一些,适应环境的能力比中国孩子更强。
  2、对孩子的期望值
  中国家长往往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值,有时候因为期望值过高而忽视对孩子个性的关注。而美国的家长一般尊重孩子的个性,对孩子的期望值也要实际一些。由于对孩子的期望值不同,使得中美两国家长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不同,于是就产生了不同的结果:中国的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上高于美国孩子,但他们普遍表现出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依赖性过强而缺乏独立自主精神,缺乏适应各种社会环境的应变能力;在人际交往方面不懂技巧、不会变通,很难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过度要求别人的照顾,怕吃苦怕受累,不懂得乐于助人,缺少同情心;对内不尊重长辈,对外缺失责任感。而美国的孩子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性:很多孩子都计划零花钱的分配,这正是因为美国家长让孩子小时候就参与到家庭的财务管理当中,让孩子自己体会挣钱的不容易。父母的磨练使得美国孩子从小就遇事冷静,有勇气战胜困难。乐意助人,勇敢迎接未来的挑战。
  (二)两国教育目的的差异
  通过家庭的教育使孩子向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家庭教育的目的。家庭教育的目的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家庭教育的方向,其更能决定教育的总体效果。因此,家庭教育目的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导致了中美两国家庭教育观的差异。
  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目的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强调仁爱与服从,而美国家庭则注重公正与自由。中国父母向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至于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却很少考虑。而美国父母的期望则是“望子成人”,这两种不同的观念恰好体现出两国教育观念的差异。在中国家长看来,“望子成龙”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观中家长们一生的希望,而美国的家长似乎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独立、有责任感的人。因此,美国家长更注重对孩子能力的培养,比如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独立生存的能力,而中国家长则是想尽一切办法期望孩子考取高分,分数就是一切。
  1、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视度
  中国父母之间通常谈话的核心是孩子,而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成了父母骄傲与炫耀的资本。美国父母则很少谈论孩子的学业,美国妈妈们谈话的主题主要围绕孩子的趣事、课外活动等展开。
  2、对待孩子成绩的态度
  正是由于对孩子成绩的关注度不同,导致两国家长对待孩子成绩的态度也有很大的不同。对于中国家长来说,孩子成绩好就什么都好,而成绩不好则会使他们面临包括家长在内的各方施加的压力。所以,中国孩子最终的学习目的往往是“考高分”。在美国,家长们不会给孩子太多压力,并且成绩单属于私人物品不会对外公布。
  (三)两国教育方式的差异
  教育观的不同,致使两国的家长在教育方式上也有许多差异。在中国,受传统的家庭教育观的影响,家长往往对孩子进行全程监控和完全封闭无自由的教育模式。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生活方面:包办代替
  中国家长会充当孩子的手臂,替孩子包办各种事情,学习以外的事情根本不用孩子自己操心。
  2、社交方面:过度保护
  为了让孩子避免吃亏或者学坏,中国家长往往把孩子保护在自己的臂膀中,过度干涉孩子的自由,尽量控制孩子少与外界接触。   3、学习方面:封闭监视
  从古至今,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已经深深牵动着中国家长们的心。这导致大多数家长们把孩子成才的标准设定为取得高分,考取好大学。这使得孩子们不得不运用“题海战术”,除此之外,课外练习,各种练习题也必不可少。当孩子出生后,就以天才的标准来要求、教育孩子。
  (四)两国教育内容的差异
  教育观念的不同,必然会导致教育内容的差异。中美两国的家长在对待同一件事的教育方式上有很大差異。例如:
  1、家务活
  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学会打理自己的事情,不仅会帮父母做一些简单的家务,而且还会“打工”,比如卖报纸、帮别人看孩子等等。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他们的劳动以及所需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在中国呢,父母会照顾孩子的一切,这让中国孩子很少参与家务活,更别说社会劳动。父母的过度照顾让很多孩子缺失了基本的生存能力,甚至长大以后饭要父母喂,内衣要父母洗。 在电视节目《变形记》 中,一些从小衣食无忧爱、缺乏自理能力的纨绔子弟就是典型例子。
  2、零花钱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维定式使中国父母根本没有理财教育的观念。美国孩子通常靠自己打工或是做兼职赚零花钱,而中国孩子的则是由父母给。
  3、财富观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中国孩子问爸爸:“爸爸,我们家很有钱吗?”爸爸回答:“是的,我们家有的是钱,等我去世了,这些钱就都是你的了。”于是,中国富人家的小孩,从小就有优越感。同样的,有一个美国孩子问爸爸:“爸爸,我们家很有钱吗?”爸爸回答:“我很有钱,但是你没有。”所以,美国孩子从小就懂得通过自己的努力赚钱,继承祖业以后,也会像这样传承下去。这个故事深刻地反映了中美两国父母给孩子树立的财富观的差异。
  二、不同家庭教育观产生的不同结果
  正是由于以上教育目的等几方面的差异,中美不同家庭教育观导致的结果也有着很显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适应社会能力
  美国孩子的适应性强于中国孩子,中国孩子的依赖性更大一些。因此大多数美国孩子更能适应各种环境,对于挫折困难能更好的迎刃而解。
  (二)独立生活能力
  中国孩子从小就有强烈的依赖性,相比于独立性强的美国孩子,他们更需要别人的关心问候和照料。
  (三)人际关系
  正是因为父母过多的照顾和保护,中国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不像美国孩子一样强。遇到事情,中国孩子往往过于被动,缺乏勇气。在这方面,美国孩子在相处时似乎更加放松自在。
  (四)赡养老人的责任
  正如前文所说,美国基础设施很完善,美国家长并不指望孩子赡养自己。而在中国恰恰相反,中国以“孝”为先。因此,中国孩子拥有更加强烈的赡养父母的责任感。
  (五)家庭成员的关系
  由于教育观念的种种差异,总的来说中国家庭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家庭关系更加的紧密。美国的家庭成员则是更独立,像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
  三、讨论与建议
  通过本文的阐述,对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差异进行了一般性的分析比较。当然,这只是一般规律,其中必然还会有特殊性的存在。通过分析中美两国家庭教育观的的差异,不难看出,美国的家庭教育观仍有着很多弊端。所以,我们既不要对中国家庭教育观念全部批判,更不要对美国的家庭教育观念全盘接纳。对此,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希望对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观进行合理改革,让我们的教育水平进行一次质的飞跃。
  作为文化价值研究体系的核心,家庭教育观往往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中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鉴于我国特殊的形势,改变传统家庭教育观,改革发展家庭教育观已刻不容缓,结合学校和社会教育来进行家庭教育已是必然。对此,我有如下建议:
  (一)中国应大力提倡并贯彻素质教育;
  (二)中国家长应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立、团结协作和乐于助人的能力与精神;
  (三)中国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其生存本领,更重要的是,必须要培养孩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四)中美两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完善家庭教育观。
  通过以上阐述不难发现,导致教育结果不同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教育方式、教育目的等,这样看来孰优孰劣就很明显了。为了提高未来我国的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一定要切实提高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数量,这就要求从家庭教育抓起。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由于受到几千年来封建礼教的影响,不管是家长的教育观方面,还是家庭的教育的目的、方式等方面,儒家思想文化都对其有着深远影响。时代在进步,中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社会结构也发生变迁,优化存在于传统家庭教育观中某些落后陈旧的观念、方法、手段已刻不容缓。因此,我们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灿烂文明的基础上,也要吸收美国等西方先进国家开放、民主的家庭教育观。同时在以后的教育中,应该把中美两国教育观中的优势结合起来,发展出更适合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模式,以培养更多可以适应国家、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自觉地转变传统家庭教育观中落后的方面,积极拓展家庭教育的领域,改善家庭教育的落后因素,充实家庭教育的内涵,贯通古今,连贯中西,这样我们定会更好地培养出卓越的下一代和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
  [2]卡尔·维特,卡尔维特的教育[M]北京出版社,2001
  [3]约翰高特曼,培养高EQ的小孩[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1
  [4]李明岩.《中美家庭教育观比较》[J].《学园》,2011,<9>,22
  [5]徐瑞华,刘丰,从文化角度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现代企业教育,2006
  [6]柯云路,情商启蒙[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7]魏建立.《中坦文化差异比较分析》[J].《安徽文学》,2014
  [8]高维亮.《浅谈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科学时代》,2006,11
其他文献
一、背景资料  一年级的陈东,一个个子不高,不爱说话的小男孩。开学初上课几分钟还好,几分钟过后就能看出与众不同,手下不停地捣鼓东西,和其他同学认真学习听讲习惯截然不同,有时还手扶窗台往上爬上,屡败屡试,老师和他交流只当是对牛弹琴,眼神不不交流面部无表情,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老师要是声音高了说重了,就干脆躺在地上大哭叫起来,直到哭够了为止,好像受了多大的委屈似的。下课后喜欢和淘气的男同学在教室里面
期刊
当孩子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阶段时,正处于一个心理的转折期: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适应新的作息时间,应付新的学习要求。在这过程中,他们会遇到许多“心”坎儿,凸显出许多问题。本文针对一年级新生学习、生活中的三个典型案例,就出现的原因、解决的方法作了简单的分析和指导。  案例一 丢三落四  宏宏刚上小学一年级,经常丢三落四,不是水杯不见了,就是铅笔、橡皮找不到了,连早上去上学也会忘了带课本。老师常常叮嘱宏宏每
期刊
摘要:孩子的成长有时需要等待。每个孩子就像是一朵不同的花,他们绽放的时间有先有后,教师有时候需要耐心地等待孩子的成长。面对刚刚深入初中而环境适应不良的孩子,老师要认真分析原因,针对孩子的不同情况用加倍的爱心和耐心去关心、指导、激励他们,才能使他们快速成长,跟上集体的步伐。  关键词:爱心;耐心;心理成长  案例描述  这是发正在2016年8月学生们刚刚进入初一的事情。  升入初中,孩子们面临的第一
期刊
摘要: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推动学生认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首先要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让其愿意亲近老师、信任老师;还要教学内容、教育形式上下功夫,保护好奇心,增强自信心,在体验和探究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最终实现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关键词:学习兴趣;爱心;好奇心;自信心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中也
期刊
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有的突出明显,有的不明显、看不出来,但如果每个学生都生活在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集体中,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每个学生都能快乐、健康地成长,让我们更多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真正地真心关心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能够在初中这个青春易动的年龄,避免不必要的波动,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心理健康;因势
期刊
摘要:厌学是当今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普遍发生、较突出的一种现象,尤其是初中生。同时也是一种学习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等方面分析了初中学生厌学的原因,探讨解决初中学生厌学的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厌学;原因;对策  初中这一阶段,是青少年掌握知识,形成良好品质的关键时期。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在这一时期养成。在一个人一生当中起到关键作用,所以不能
期刊
摘 要:初中学生正处于孩子青春发育的关键期,也是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但养成教育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因势而为。  关键词:心理需要;养成教育  开学前的预备会上,听见校长安排工作时说:“一(5)班的班主任是甄扬”时,我心里窃喜,走上工作岗位第4个年头了,第一次做班主任工作,想着有30多个“手下”随我差遣,随即便美滋滋的做着我的“主任”梦。直到第一次和“
期刊
摘要: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省时而有效的心理干预途径。针对时间宝贵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子来说,考前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省时并且高效解决考前心理压力及问题的途径。同时,由于团体动力的因素,高三学子可以借助团体的力量碰撞交流出调整心理、规划生涯、报考志愿等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高三;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省时而有效的心理干预途径。卡普其(Capuzzi)与柯里(Corcy)认为,团体
期刊
摘要:新时代的初中生,受到互联网、手机等外界媒体的深刻影响,他们的思想是开放的,个性是张扬的,作为班主任需要对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管理模式,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分层管理,巧妙的走近不同学生的心声,与学生成为互信式伙伴关系,使班级朝着良性发展。  关键词:分层;信任;目标;超越  作为一个有10年班主任经验的我来说,深切的认识到一个良好的班级体是跟班主任的辛勤工作分不开的,和班主任的智慧
期刊
摘要:合理、有效的课堂管理技巧,是把握课堂教学管理的法宝,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有力基石。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众多,因此,教师应该正确地认识课堂教学中的课堂管理,研究和关注课堂教学中的课堂管理策略,本文从建立课堂常规、教师的语言、课堂评价等课堂管理策略,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得到发展,课堂教学更有成效。  关键词:课堂管理;有效;应对策略  赫尔巴特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缓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