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互联网正处于黄金发展期,网络舆情成为了政府部门面临的一大问题。在引入网络舆情定义及形成过程的基础上,对网络舆情的特点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就如何正确应对网络舆情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网络;分析;应对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加上网络的高速便捷性,人们往往更习惯从网络上获取信息而不再仅限于报纸和电视上。在看到互联网带给我们的生活诸多便利的同时,互联网自身的风险性不容忽视。网络舆情是指网民在互联网上对社会突发事件或与人们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所形成的不同意见的网络舆论,是人们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具有时间短、传播快、影响大等特点。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热点,懂得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对于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正能量意义重大。
一、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及发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第37次中显示,截至200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移动互联网更是塑造了全新的一种社会生活形态。在当前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当突发事件被媒体或者网民曝光上传网络后,在短时间内会引起众多的关注,被大量地转发、评论,通过网络迅速传播扩散,形成网络舆情。从近几年的突发事件来看,涉及灾难事故、公共卫生、社会道德、网络反腐等都是网民热心关注的焦点问题。网络舆情分为形成、持续高涨、上下波动、淡化四个阶段。1.网络舆情的形成。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往往源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或是反映社会道德问题,或是和自身息息相关的话题,或是和弱势群体能引起大家共鸣的事件,在经过媒体或个人报道后,都会引起网民的强烈关注与热烈的讨论,从而广泛传播。2.网络舆情持续高涨。由于网络意见领袖的参与,使得突发事件得到迅速升温,左右着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在观点形成以后,网民易出现情绪化,意见不满不断高涨,关注程度越来越大,由此产生的影响不断深化。有些网民不满足于仅仅网上评论,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一些过激的言语和行为。3.网络舆情上下波动。没有一个网络舆情会一直高涨的。在热点持续高涨一段时间之后,随着网友关注度的降低往往发生一些回落,由于某些触发点进而又重新到达高潮期,如此反反复复数次。4.网络舆情逐渐淡化。在时间进行当中会出现一些新的热点事件,多数网民会转移到下一个话题。原来的热点舆情就会慢慢地降温直至“归零”。但是网络舆情不会彻底地“消失”,当有类似的事件发生的时候人们会重新想起,再度成为特点。例如陕西发生孕妇卡护栏身亡事件,使网民想起了南京彭宇案。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是开放的,又是虚拟的,因此网络舆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传播的爆炸性。网络舆情的形成时间较传统媒体更短,受众范围更大。网络不同于传统媒体,不需要排版、印刷等等,在突发事件正在发生时网络上就能同步报道,并配以现场图片及文字。一个热点事件加上带有情绪化主观性的想法,就可以点燃整个网络舆论热潮,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2.网民的互动性。通过社区论坛、微博、贴吧、门户网站等渠道,网民可以发表言论或意见,相互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3.主体的隐蔽性。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上传播主体是模糊的,信息可能是以实名制发表,也可能是匿名发表。匿名发表可以让其摆脱现实中的层层压力,使自己得到解放。但是匿名会让主体免于承担责任而发表一些不实的言论,不明真相的人很容易上当,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4.信源的模糊性。网络信息的来源往往有一定的模糊性,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只有信息内容没有信息来源;另一种是无中生有,凭空编造一条信息当作来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有关部门或者权威机构不能够及时予以解释或澄清,或者将不可靠的信息删除,网民很可能半信半疑,勾起他们的好奇心,引起网络热议。对于网络舆情的这些特点,各级政府应当予以重视。对于网络中出现的各种舆论,要做到及时反馈,说明事实,和网民形成平等有效的沟通,加强控制和引导。
三、对加强网络舆情应对的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期,随之产生的各种矛盾逐渐凸显。网络舆情热点不断,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社会、经济、道德多个方面,如郭美美事件、温州动车事故事件、我爸是李刚事件等等,在网络和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互联网的辉煌发展为地方政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如何正确应对网络舆情,需要政府部门认真思考。1.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应对网络舆情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科学的管理应对机制。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常规检测,每天对网络舆情进行收集、分析,整理出舆情监测分析报告,根据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的大小,制定处置工作预案,控制舆情发展态势。2.占据网络舆论话语权高地。网络舆情传播的爆炸性,要求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对网络突发公共事件积极应对,通过政务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及时准确发布消息,和网民平等沟通。如果信息不及时公开,就会给居心不良者提供可乘之机,使政府陷入被动当中。对于敏感问题重点督办,遵循“三不分”原则:不分大小、不分时间、不分地点。组建一支政治坚定、责任心强、嗅觉敏锐的专业网络舆情评论员队伍,把握舆情导向,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疏导,实时跟踪处理危机的进展情况,防止网民凭空猜测产生谣言。平时注重加强网络评论员业务培训,使其成为网络舆情引导员。3.加大网络违法惩治力度。对利用网络匿名的特点故意造谣、发表、传播有害信息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监管部门要彻查不可靠信息,尤其是有损我党形象、混淆视听的不实言论的来源,一旦发现,从严处理。同时,主管部门要加强宣传,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倡导网上文明发帖,做合格网民的和谐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国军.网络舆情发展与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考量[J].理论研究,2010,(3):39-42.
[2]宋海龙,张备,濮小金.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演化与控制[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25(4):12-16.
【关键词】网络;分析;应对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加上网络的高速便捷性,人们往往更习惯从网络上获取信息而不再仅限于报纸和电视上。在看到互联网带给我们的生活诸多便利的同时,互联网自身的风险性不容忽视。网络舆情是指网民在互联网上对社会突发事件或与人们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所形成的不同意见的网络舆论,是人们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具有时间短、传播快、影响大等特点。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热点,懂得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对于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正能量意义重大。
一、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及发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第37次中显示,截至200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移动互联网更是塑造了全新的一种社会生活形态。在当前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当突发事件被媒体或者网民曝光上传网络后,在短时间内会引起众多的关注,被大量地转发、评论,通过网络迅速传播扩散,形成网络舆情。从近几年的突发事件来看,涉及灾难事故、公共卫生、社会道德、网络反腐等都是网民热心关注的焦点问题。网络舆情分为形成、持续高涨、上下波动、淡化四个阶段。1.网络舆情的形成。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往往源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或是反映社会道德问题,或是和自身息息相关的话题,或是和弱势群体能引起大家共鸣的事件,在经过媒体或个人报道后,都会引起网民的强烈关注与热烈的讨论,从而广泛传播。2.网络舆情持续高涨。由于网络意见领袖的参与,使得突发事件得到迅速升温,左右着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在观点形成以后,网民易出现情绪化,意见不满不断高涨,关注程度越来越大,由此产生的影响不断深化。有些网民不满足于仅仅网上评论,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一些过激的言语和行为。3.网络舆情上下波动。没有一个网络舆情会一直高涨的。在热点持续高涨一段时间之后,随着网友关注度的降低往往发生一些回落,由于某些触发点进而又重新到达高潮期,如此反反复复数次。4.网络舆情逐渐淡化。在时间进行当中会出现一些新的热点事件,多数网民会转移到下一个话题。原来的热点舆情就会慢慢地降温直至“归零”。但是网络舆情不会彻底地“消失”,当有类似的事件发生的时候人们会重新想起,再度成为特点。例如陕西发生孕妇卡护栏身亡事件,使网民想起了南京彭宇案。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是开放的,又是虚拟的,因此网络舆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传播的爆炸性。网络舆情的形成时间较传统媒体更短,受众范围更大。网络不同于传统媒体,不需要排版、印刷等等,在突发事件正在发生时网络上就能同步报道,并配以现场图片及文字。一个热点事件加上带有情绪化主观性的想法,就可以点燃整个网络舆论热潮,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2.网民的互动性。通过社区论坛、微博、贴吧、门户网站等渠道,网民可以发表言论或意见,相互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3.主体的隐蔽性。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上传播主体是模糊的,信息可能是以实名制发表,也可能是匿名发表。匿名发表可以让其摆脱现实中的层层压力,使自己得到解放。但是匿名会让主体免于承担责任而发表一些不实的言论,不明真相的人很容易上当,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4.信源的模糊性。网络信息的来源往往有一定的模糊性,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只有信息内容没有信息来源;另一种是无中生有,凭空编造一条信息当作来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有关部门或者权威机构不能够及时予以解释或澄清,或者将不可靠的信息删除,网民很可能半信半疑,勾起他们的好奇心,引起网络热议。对于网络舆情的这些特点,各级政府应当予以重视。对于网络中出现的各种舆论,要做到及时反馈,说明事实,和网民形成平等有效的沟通,加强控制和引导。
三、对加强网络舆情应对的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期,随之产生的各种矛盾逐渐凸显。网络舆情热点不断,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社会、经济、道德多个方面,如郭美美事件、温州动车事故事件、我爸是李刚事件等等,在网络和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互联网的辉煌发展为地方政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如何正确应对网络舆情,需要政府部门认真思考。1.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应对网络舆情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科学的管理应对机制。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常规检测,每天对网络舆情进行收集、分析,整理出舆情监测分析报告,根据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的大小,制定处置工作预案,控制舆情发展态势。2.占据网络舆论话语权高地。网络舆情传播的爆炸性,要求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对网络突发公共事件积极应对,通过政务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及时准确发布消息,和网民平等沟通。如果信息不及时公开,就会给居心不良者提供可乘之机,使政府陷入被动当中。对于敏感问题重点督办,遵循“三不分”原则:不分大小、不分时间、不分地点。组建一支政治坚定、责任心强、嗅觉敏锐的专业网络舆情评论员队伍,把握舆情导向,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疏导,实时跟踪处理危机的进展情况,防止网民凭空猜测产生谣言。平时注重加强网络评论员业务培训,使其成为网络舆情引导员。3.加大网络违法惩治力度。对利用网络匿名的特点故意造谣、发表、传播有害信息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监管部门要彻查不可靠信息,尤其是有损我党形象、混淆视听的不实言论的来源,一旦发现,从严处理。同时,主管部门要加强宣传,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倡导网上文明发帖,做合格网民的和谐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国军.网络舆情发展与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考量[J].理论研究,2010,(3):39-42.
[2]宋海龙,张备,濮小金.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演化与控制[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25(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