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石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d805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座基石。传统的“爱国”、“爱家”美德是学校人爱校意识的催熟剂;传统的“孝悌”、“尊师”美德是师生和谐的源泉;传统的“友善”、“守信”、“宽人”的美德是同学问和谐的纽带;传统的“勤学”、“自强”、“思义”美德是学生自身和谐的保证。
  关键词:传统美德 和谐校园 基石
  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而作为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总和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其中的优秀道德文化遗产。以此道德文化遗产为内容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质上就是“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是“血统”与“传统”的整合。它不仅是学校德育内容的基础,而且也是我国现代学校德育的源流。从现行学校德育内容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对照看,现行学校德育内容及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都能找到渊源。所以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现行学校德育中居于基础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十六届六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社会各个组成部分的和谐,只有组成部分和谐了,整个社会才能和谐,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是学校责无旁贷的职责。构建和谐校园离不开师生正确的人生观,离不开师生崇德尚礼的道德情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伦理道德规范教育中具有不朽的地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座基石。
  一、在校园内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外许多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以及文化传入我国,这既为青少年成长和现代观念的确立提供了机遇,同时也让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挑战。因为随着先进东西传人的同时,西方的一些腐朽思想也随之侵入,使社会上“黄、赌、毒”等现象陈渣泛起,严重地冲击着青少年学生的心灵。在部分学生中,有的“出口成脏”成了家常便饭;有的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出气筒,甚至是自己“奴役”的对象;有的不顾家庭经济状况,比吃喝,比穿着,泡网吧,进“馆子”成了时尚;有的蓄长发,染发色,戴首饰,盲目追星成了品位;有的以欺小凌弱为自豪,以损坏公物或别人的财物为荣耀;有的数典忘祖,张口是进口的商品质量好,闭口是外国人的生活情趣高,以出国留洋做“海外派”为生活的终极目标;有的滋生了“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思想,铺张浪费,厌学逃学,弃学法捞钱,逐步形成了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甚至走上了违规犯罪的道路。
  凡此种种,给我们昭示了一个严峻的现实,在这些青少年学生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已严重缺乏。加强道德教育的警钟已敲响。为此,中央作出了系列决策,十六大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过程”;《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特别是《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一战略性文件的制定和公布,更加说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传统美德刻不容缓。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的学校,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不断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抵制西方消极思想的影响,塑造学生民族精神,增强校园凝聚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神圣的职责。
  二、传统的“爱国”、“爱家”美德是学校人爱校意识的催熟剂
  爱国是传统美德中一个永恒的话题,爱国是扎根于内心深处的对祖国的一种执着的爱,是一种最深沉最稳定的感情。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国与家的互为依托的关系。从我们常说的“国家”、“祖国”两个词就可清楚地看出,在中国国与家之间的亲密关系,古人的“国将不国,何以家为”和“齐家治国平天下”,今天的“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国”、“保家卫国”等都充分说明了国与家密不可分的关系。古往今来“国而忘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临患不忘国”、“爱国如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等崇高的气节,爱国爱家的情操,培育了代代国人的正义感和责任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气节和浩然正气。“国之本在家”,国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学校是一个大家,他的成分比家更广、更复杂。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社会各个组成部分的和谐。“家和万事兴”,一所学校要想蓬勃兴旺,也离不开和谐。学校的和谐,首先要源于学校人的爱校如家的意识,源于学校人齐心协力的共同治校意识,源于学校人对学校的一份责任感,进行传统的爱国爱家的美德教育,可以提高学校人的爱校意识,培养学校人的主人翁责任感,从而构建一种和谐向上的氛围。
  三、传统的“孝悌”、“尊师”美德是师生和谐的源泉
  由古人的“天地君亲师”排位,就可见中华民族对“亲”、“师”的敬重。敬长,在传统美德中最能体现的当属“孝悌”、“忠臣必出孝悌之家”。《诗经·小雅》有“善事父母日孝”之说;孔子则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者也,其为仁之本舆”;墨子则认为“孝,利亲也,以亲相爱”,“父子不慈孝,天下之害也”;而孟子则提出“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他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更是被千古传诵。
  尊师,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规范,在我国古代,教师有着很高的地位,而且人们常把尊师重道紧密联系一起,主张“事师之道,同乎事亲”。孔子主张实行礼义教化,把“教”与“攻”视为同等重要;荀子则认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将君师并称;韩愈说“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他认为只有尊师重道,整个社会才能按照“道流的方向顺利发展”;苏轼主张“斯文有传,学者有师”,他认为教师对发展文化,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谭嗣同认为“为学莫重于尊师。”“子贡尊师”、“魏照学师”、“张良拜师”、“李世民教子尊师”、“陆佃千里求师”、“游酢、杨时程门立雪”、“曼可法狱中探师”、“钟隐求师宁为仆”、“康熙虔诚跪师”等都是千古传诵的尊师典范。进行传统的“孝悌”、“尊师”美德教育,让学生懂得在家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在校要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服从教职员工的管理,尊敬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总之,不仅需要在思想上对父母、长者、教师要尊敬和爱戴,而且在具体行为上也要关心,体贴,有礼貌,从而在学生思想深处流出尊师泉水,让师生和谐泉流永不枯竭。   四、传统的“友善”、“守信”、“宽人”的美德是同学间和谐的纽带
  团结、友善是中华民族人际关系的重要伦理准则,是人类稳定统一的精神力量和支柱,因此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公德和准则。中华传统美德提倡“和为贵”,提倡“中和”,要求人们立身要正,人际关系要保持一种正义的团结、和谐。孔子“仁者爱人”的道德学说奠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友爱互助,精诚团结的伦理道德思想基础;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孟子的“仁者无敌”,“得道多助”;诸葛亮的“集众思,广忠益”等,使仁爱、互助、团结、协力成为维系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公德及行为规范。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待人接物的重要准则,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标志。“人之所以立,信、知、勇也”,也就是说人靠信用、智慧、勇敢立足于社会,而信用是第一位的。孔子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民无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孟子说“朋友有信”;明代苏浚说“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缓急可供,死生可托”。由此可见,诚实守信就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遵守诺言。诚实是守信的思想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外在表现。
  严己宽人也是中华民族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之一,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人与人相处,有时是友好的、和谐的,有时也会出现一些矛盾,当出现后一种情况时,最好的办法就是严己宽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都是历代流传的严己宽人的至理名言。将相和,娄师德荐才,李世民不计前嫌,孔子闻过则喜,范仲淹寝前“自计一天食饮奉养之费及所为之事”等都是宽人严己的美传。
  加强传统的“友善”、“守信”、“宽人”的美德教育,让学生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坚持道德自律,自觉“慎独”,懂得为国家、为民族、为正义讲团结,不搞小圈子,不搞哥们义气;让学生学会严格要求自己,学会关心人,团结人,同情人,帮助人,尊重人,信任人;容忍人,原谅人,从而使同学间的和谐的纽带更牢固。
  五、传统的“勤学”、“自强”、“思义”美德是学生自身和谐的保证
  勤奋好学源自于一个人所确立的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的理想和目标。自古以来,不少志士贤人将立志勤学视为治学、求知、建业、立国的根本。《尚书·周官》“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荀子“学不可以已”;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欧阳修“君子之学,其可一日而息乎”;民间的“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缀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都是立志与勤学的至理名言。而孔子的“韦编三绝”,祖逖、刘琨“闻鸡起舞”,匡衡“凿壁借光”,朱买臣“负薪苦读”,车胤“囊萤夜读”,贾陆“隔篱听课”,王羲之“临池学书”等故事,都生动地展示了立志勤学的奋斗精神和品格。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民族道德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它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拼搏奋斗,谱写了一曲曲悲壮动人的颂歌。孔子“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老子“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李冰父子两代人精心修建都江堰;司马迁历时18年(其中狱中13载)完成光辉巨著《史记》;鉴真和尚5次东渡日本,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坚持第6次东渡,终获成功……
  义是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和举动,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义以为上”,“义以为质”,“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的高论和胸襟;孟子“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啥生而取义者也”的主张;荀子“先义而后利者荣”之说;东晋陶潜“后已先人,临财思惠”之论;西汉戴圣“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之见;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宋人许衡不吃无主梨,唐人李元聍的“南山可移,判不可播”和裴怀古的“臣宁守公道,而不辞一死”的义举,都是“思义”美德中的典范。
  中学是人生观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传统美德的“勤学”、“自强”、“思义”的教育,有利于使学生懂得勤奋学习是实现远大理想的基础的道理,有利于帮助学生确立高尚、远大而明确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有利于教育学生为实现理想和奋斗目标不断追求,并在实际生活中自觉做到见利思义,以义取利,不做有损国格和人格的事,从而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同时也是促进学生自身和谐的保证。
  责任编辑:西岭
其他文献
在书法艺术功能中,汉字的表意体系以及汉字书写的情感投射与精神寄托,使书法成为中国人自我文化认知的重要入口.然而,电脑键入取代手工书写成为主流时,由汉字书写深入中国文
期刊
摘要:猜测生词词义是高考英语阅读理解中的一个重要考点,并且有时所占比例较高,严重影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少学生一遇到生词就头痛,如果文章中多出现了几个单词,他们就会觉得是雾里看花,不知所云。因此要想做好阅读理解题,获得高分,就必须掌握一些猜词方法,具备一定的猜词能力。  关键词:英语阅读 解题方法 猜词
摘要:高三是复习备考的关键时期,在生物复习课中融入新课程理念,优化复习策略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把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做扎实,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备考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 有效复习 策略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包括四个方面: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作为高三生物老师,在进行高三复习备考的关键时期,我们不能忘记这
夏天的时候,人们经常食用各种瓜果.『瓜』字在汉字里是这样写的:()rn两边垂的是瓜藤,中间的就是结在藤上的瓜.『瓜』字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经过了一系列的变化的:()rn今天汉
期刊
摘要:地图是地理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培养学生的读图及分析图的能力对学生学好地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有助于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从三个方面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关键词:地理教学 运用地图 能力培养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
电脑游戏与教学表面上看风马牛不相及,但其作为学生的最爱,并非一点关系也没有.电脑游戏谓时尚加火爆,学生们往往乐此不疲,而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却常感倦怠.倘若充分挖掘电
本文是在重读古代书论过程中的一些学习随笔.其宗旨不在达诂,而是某种意义上的拓展与思考.并试图从另外一种角度引发书法学习者对于古代书论的再认识,属于启示、阐扬与发微.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学生力量训练计划的简要分析,从理论上分析力量训练对中学生的影响,提出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发展中学生中长跑身体素质的方法。  关键词:体育高考 力量 耐力 生物学原理 训练原则  一、前言  体育高考项目800米跑对科学训练要求很高。我们在进行训练时不能盲目的追求长距离,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很重要。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期,训练方法要符合中学生的生理特点不能过早的成人化。中学生在学校的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