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历史起着既往开来的作用,它承载着学生从未知到熟稔的整个过程。因此,要重视初中历史教学。而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史料教学法不仅有助于缓解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枯燥感,为学习生活增添一抹亮色,也能够让学生产生读史的兴趣,对于提升初中的历史教学质量来说是大有裨益的。文章对如何将史料教学法合理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史料研究
所谓史料,主要是指构成人类历史的资料,它记录了人类发展的全过程,也是人类丰功伟绩的里程碑。一般有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之分,对于历史教学科目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通过对历史教学过程的不断完善,找出史料运用的不足,并提出新的结合策略,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当然,目前的史料教学依然存在些许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需要在不断实践中加以改正。
一、史料与历史课本息息相关
史料经过一定的加工和锻造,成为了指导学生了解历史的工具一一历史课本,而历史课本的原型与史料密不可分。从我国现今教育的发展渊源来看,初中历史学科是学生了解和学习历史的基础阶段,也是帮助学生塑造历史认知的黄金起步阶段,虽然随着教育的发展,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的资料层出不穷,但是能够完全代替史料完成这一任务的资料依然没有出现,况且史料具有十分严谨的逻辑性,对后人甄别历史提供了十分方便的条件。由此来看,史料和历史课本的关系可谓是唇亡齿寒。没有史料这个强有力的工具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的依托,就不能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训练。当然,这种说法并不能说明史料可以完全取代初中历史课本,达到史料单独教学的效果,因为完全脱离课本而依赖史料,会让学生的学习心智逐步偏向片面化,长此以往,也是有弊无利的。
二、运用史料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实现创新的对策
(一)运用鲜活史料激活教学方式
教育乃人之根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若把人比喻为树木,那教育可以说就是那浇灌之水,树木要想顺利成活挺拔,离不开水的灌溉,但只有水是不够的,水还需清澈、新鲜,才能够真正使“树木”成为“树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史料的运用也是相同的道理,如果纯粹为了教学而采取贴合课本却又枯燥无味的史料进行宣讲,长此以往定不是万全之策。史料的运用是一门艺术,它不仅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水准,也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息息相关。史料的鲜活使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初一历史课本《原始的农耕生活》为例,虽然农耕生活离现在已过去了相当长时间,但它们留下来的器具依然是现在人们进行创作的源泉,况且农耕器具也是现今人们追溯过去的利器之一。教师可以先在幻灯片上展示几张农耕生活时代人们使用的器具,如石斧、犁等,这些工具虽然在现在看来做工不够精巧,个头也笨重,但在当时已經为人们的生活创造了很大的便利,也为人们提供了生活保障。以这些器具的图片作为开篇的宣讲,就能让学生产生一看究竟的好奇心,让学生明白历史的发展就是这样层层不断前进的,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二)适时、适量运用史料进行教学,尽量贴和教学生活
历史课本并不是每个篇章都有足够吸引人眼球的内容,因此适当地将历史课本与史料相结合,不仅能够缓和历史课本有时带来的晦涩,也能够激发学生了解历史的兴趣。当然,虽说史料的引进能让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增,但过多的史料堆积容易出现令人目眩眼花的现象,一部分学生本就对于学习没有抱有很大的兴趣,若是再看到数量如此庞大的一堆繁杂的数字,势必会让他们本来就不太热情高涨的心减去大半。因此,对于史料的运用方面,在注意和课本贴合的前提下,也要避免大量史料堆砌所可能带来的弊端。另外,教师在日常上课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找到史料与课文衔接的那个平衡点,并不是每一部分的教学都需要史料作为烘托,也不是每一个章节的史料都是完全贴合当下所要宣讲的内容的,如果没有掌握好这个“度”,就会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三)差别化运用史料形成教学对比
根据史料的内容结构,可以将史料分成基本文字类和数码影像类。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不难看出他们会倾向于接触丰富知识面的教学方式,这些资料不仅在呈现形式上足够令人耳目一新,也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能让人过目不忘。同时,鲜明、活泼的史料呈现在学生面前,也有利于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关于史料所展现的那个年代的画面,对于学生后期的相关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将鲜活的数码影像的幻灯片展现给学生,需要做到贴合学生的兴趣。以商周时代为例,商周时代是甲骨文和青铜器的代表时代,这一时期的编钟乐器是学生感兴趣的重点,教师需要利用好商周时代能够令学生感兴趣的这些资源,在展现相关图片的同时进行宣讲,这样一来,学生既能够牢记青铜器的形状大小,也学会了分别甲骨文和金文、小篆这些文字的不同,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自然而然地迸发出了兴趣,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结语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史料的运用能够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虽然历史相较于语、数、英在枯燥程度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如果宣讲不当,加之教材枯燥无味,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这对历史教学十分不利。因此,学会将史料贯穿到日常的历史教学之中,不仅对于学生学习历史是百益无害的,也能够让教学工作者把握主动权,在不断探索中寻找出更为适合学生与教师双方的教学路径。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史料研究
所谓史料,主要是指构成人类历史的资料,它记录了人类发展的全过程,也是人类丰功伟绩的里程碑。一般有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之分,对于历史教学科目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通过对历史教学过程的不断完善,找出史料运用的不足,并提出新的结合策略,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当然,目前的史料教学依然存在些许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需要在不断实践中加以改正。
一、史料与历史课本息息相关
史料经过一定的加工和锻造,成为了指导学生了解历史的工具一一历史课本,而历史课本的原型与史料密不可分。从我国现今教育的发展渊源来看,初中历史学科是学生了解和学习历史的基础阶段,也是帮助学生塑造历史认知的黄金起步阶段,虽然随着教育的发展,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的资料层出不穷,但是能够完全代替史料完成这一任务的资料依然没有出现,况且史料具有十分严谨的逻辑性,对后人甄别历史提供了十分方便的条件。由此来看,史料和历史课本的关系可谓是唇亡齿寒。没有史料这个强有力的工具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的依托,就不能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训练。当然,这种说法并不能说明史料可以完全取代初中历史课本,达到史料单独教学的效果,因为完全脱离课本而依赖史料,会让学生的学习心智逐步偏向片面化,长此以往,也是有弊无利的。
二、运用史料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实现创新的对策
(一)运用鲜活史料激活教学方式
教育乃人之根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若把人比喻为树木,那教育可以说就是那浇灌之水,树木要想顺利成活挺拔,离不开水的灌溉,但只有水是不够的,水还需清澈、新鲜,才能够真正使“树木”成为“树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史料的运用也是相同的道理,如果纯粹为了教学而采取贴合课本却又枯燥无味的史料进行宣讲,长此以往定不是万全之策。史料的运用是一门艺术,它不仅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水准,也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息息相关。史料的鲜活使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初一历史课本《原始的农耕生活》为例,虽然农耕生活离现在已过去了相当长时间,但它们留下来的器具依然是现在人们进行创作的源泉,况且农耕器具也是现今人们追溯过去的利器之一。教师可以先在幻灯片上展示几张农耕生活时代人们使用的器具,如石斧、犁等,这些工具虽然在现在看来做工不够精巧,个头也笨重,但在当时已經为人们的生活创造了很大的便利,也为人们提供了生活保障。以这些器具的图片作为开篇的宣讲,就能让学生产生一看究竟的好奇心,让学生明白历史的发展就是这样层层不断前进的,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二)适时、适量运用史料进行教学,尽量贴和教学生活
历史课本并不是每个篇章都有足够吸引人眼球的内容,因此适当地将历史课本与史料相结合,不仅能够缓和历史课本有时带来的晦涩,也能够激发学生了解历史的兴趣。当然,虽说史料的引进能让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增,但过多的史料堆积容易出现令人目眩眼花的现象,一部分学生本就对于学习没有抱有很大的兴趣,若是再看到数量如此庞大的一堆繁杂的数字,势必会让他们本来就不太热情高涨的心减去大半。因此,对于史料的运用方面,在注意和课本贴合的前提下,也要避免大量史料堆砌所可能带来的弊端。另外,教师在日常上课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找到史料与课文衔接的那个平衡点,并不是每一部分的教学都需要史料作为烘托,也不是每一个章节的史料都是完全贴合当下所要宣讲的内容的,如果没有掌握好这个“度”,就会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三)差别化运用史料形成教学对比
根据史料的内容结构,可以将史料分成基本文字类和数码影像类。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不难看出他们会倾向于接触丰富知识面的教学方式,这些资料不仅在呈现形式上足够令人耳目一新,也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能让人过目不忘。同时,鲜明、活泼的史料呈现在学生面前,也有利于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关于史料所展现的那个年代的画面,对于学生后期的相关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将鲜活的数码影像的幻灯片展现给学生,需要做到贴合学生的兴趣。以商周时代为例,商周时代是甲骨文和青铜器的代表时代,这一时期的编钟乐器是学生感兴趣的重点,教师需要利用好商周时代能够令学生感兴趣的这些资源,在展现相关图片的同时进行宣讲,这样一来,学生既能够牢记青铜器的形状大小,也学会了分别甲骨文和金文、小篆这些文字的不同,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自然而然地迸发出了兴趣,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结语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史料的运用能够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虽然历史相较于语、数、英在枯燥程度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如果宣讲不当,加之教材枯燥无味,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这对历史教学十分不利。因此,学会将史料贯穿到日常的历史教学之中,不仅对于学生学习历史是百益无害的,也能够让教学工作者把握主动权,在不断探索中寻找出更为适合学生与教师双方的教学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