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传统文化元素教古诗

来源 :语文建设·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endti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象教学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组成,学生基本刚开始接触古诗便认识了其中的“意象”,而后便逐渐形成了品味诗中典型意象、寻找“诗眼”、推断诗人创作情感的古诗鉴赏模式。意象是古诗教学的重要凭借,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分析意象,解析古诗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学生鉴赏的格调,增加教师教学的深度。本文以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为例,展示古诗教学中应怎样以小见大地抓住传统文化元素,正确阐发其意义,充分利用其教育教学价值,希望可以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借鉴与参考。
  月亮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意象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种用来表情达意的文化符号,蕴藏着丰富而深远的思想内涵。简单来讲,“意”就是内在的精神层面的认知、情感,“象”就是客观自然物象,意象就是创作者用于表达难以言传的生命感悟和情感意味的物象,可以营造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便于欣赏者更好理解诗人的思想。古人擅长“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李白更是痴迷月亮这一意象,其流传下来的诗歌有近1000首,其中400多首借助月亮表达内心世界。如《静夜思》,以月寄托别离情思的感情;《月下独酌》,寓意诗人对高尚品质与人性的赞美。月亮早已被李白高度人格化。
  教师解读往往止步于诗人的思想情感,很少能将各首诗相互联结,具体分析其中月亮的文化寓意。或许是“文化”概念太过高邈,教师认为对中小学生讲授大而无当,为时过早。但知难而退未免太过拘谨,况且由诗人形象、情感追求推说其创作时的文化背景、社會环境,研究诗人写作背后的文化传统,本就是古诗鉴赏的重要环节。倘若直接去掉,代价未免太大。笔者不揣浅陋,认为不妨就月亮所体现的寓意说开,从寓意上升至作者的情感,将这个思维推导的过程细腻地体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然也就懂得了“月亮”意象的文化意义,以及这种文化意义发挥作用、为读者所感知的过程与原理。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分析。
  一、表达高尚的人生追求,厌弃黑暗的现实
  李白将明亮、圆润、皎白、宁静的月光,与冰清玉沽的高贵品质、光明磊落的高雅人性联系起来,进而展现出对人类精神家园的追求。如《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济人不利己,立俗无嫌猜。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李白深化了月亮意象的内涵特征,将其比作出淤泥而不染的青莲,以此表达自己对升公济人不利己的清廉正直形象的高度赞美。《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中有“观心同水月,解领得明珠”,李白通过月亮清静淡泊的品质来赞美高洁的心灵与隋怀。
  在《古朗月行》中,李白用与月亮相关的神话传说构成诗句,一句“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表面在说月亮被蟾蜍所嗜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实际揭示了朝政黑暗。面对现实的丑恶,诗人知晓仅凭一己之力无法改变,内心的孤愤、痛苦、无可奈何无处释放、宣泄,只有月亮明白诗人,陪伴诗人度过美好的夜晚。《月下独酌(其一)》中,诗人首先以自己的孤独写月,认为只有月亮陪伴诗人;再从月的孤独来映衬自己的孤独——或许只有月亮才能让诗人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现实的丑恶。
  二、折射高度的自信与超尘脱俗的理想追求
  李白的性格可用“狂放不羁”来形容,这一鲜明的个性源于李白的高度自信,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肯定。李白经常赞美古人,甚至常把自己比拟成圣人、帝王,以此展现自身才能。在《书怀赠南陵常赞府》中,虽然直言自己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但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认为自己可与孔子相比拟。李白的诗歌中还经常出现伊尹、管仲、晏婴、张仪、韩信、诸葛亮等历史人物,他们都是各个思想领域中的佼佼者,这正暗示了李白德才兼备,精通各家思想,通晓政治军事。自信和狂傲是李白诗歌的主要情感-,其笔下的月亮意象也往往蕴含他的自矜、自怜之J隋。
  《春日醉起言志》是一首表现理想的诗,开头即言“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李白看透了现实,认为人生如同一场大梦,不必辛苦劳碌,显示出其超越世俗的内心世界。“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他向往道家与自然为乐的生活,崇尚道家隐逸的人生理想,而并非投身于官场施展其才华、建功立业。再如《自遣》中的“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赠嵩山焦炼师》中的“萝月挂朝镜,松风鸣夜弦”,《游南阳清泠泉》中的“空歌望云月,曲尽长松声”等,都以月的形象传递他的精神追求——超尘脱俗行世,无意世道浮沉,穷则独善其身,终身不达也罢。
  三、寄托诗人的乡思、情思,抒发孤独失意的灵魂
  在古代诗歌中,清幽洁白、圆润明亮的月亮意象承载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在诗人心里,月亮与家乡、家乡的亲友似乎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寄托着相思,承载了心灵最深处的眷恋。如脍炙人口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深深地表现了李白对家乡的怀念。在《秋山寄卫慰》《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游秋浦白笥陂二首》等诗中,诗人用月亮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与友人的眷念,情到浓时突发奇想,写下一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请月亮代自己关心好友,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
  李白在思乡时借助月亮意象,抒发心中对故乡的爱,这份爱已经深入他的骨髓,其在欣赏月景时情不自禁地联想到故乡的明月,一句“明月如此妩媚,可惜不是在故乡”,透露出浓浓乡愁。正如张福庆先生所言:“诗人笔下的月亮,常常被当作友人、亲人、恋人以及故乡,把自己的感情向它倾诉,用自己的心灵与它交流,像孩子一样天真无邪、毫不掩饰地向它敞开自己的心扉,用最纯洁、最真诚、最热烈的情感去拥抱明月。”
  四、启迪诗人探寻宇宙、思考人生、反思历史
  古人善于观察月亮的阴晴圆缺,并将其与人生哲理相联系,进而进行思索人生价值、反思历史等哲学思考。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反复对比明月与人生,在主观感受中,传递出其对人生的深入思索。酒入腹中,诗人神智开启,面对月亮种种现象,不禁问道“青天有月来几时”,发出天上何时有月亮的疑问。诗人感慨“人攀明月不可得”,月亮却能与人形影相随。在描写清幽、皎洁的月亮之后,又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今人看不到古时的明月,古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人无法与月长相厮守,更何况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呢?最后的一句“月光长照金樽里”,暗示了月亮可以长存,与前面诗句结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无奈。在《苏台览古》中有“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一句,诗人游览姑苏台时,由其荒凉、衰败之象想起曾经的繁华兴盛,月亮亲眼见证了这段政权更替、历史兴亡,引人不禁反思历史,反思社会的变化。
  综上所述,月亮意象由于由来已久、内涵丰富,在古诗教学中可以有丰富的解读。单在李白的诗作中,就有如此丰富的解读空间,其中每一种都可以上升为一种文化。教师在解读过程中通过引述课外内容、对比教学,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月亮以及其他种种意象的理解,对我国古代诗歌表情达意的方法也可产生生动的认知。这一切,都将落实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上。教师通过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及其承载的丰富情感与理性思考,不仅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思想内涵,还能帮助学生解读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从而跳出课堂,从更高的思想高度理解中华传统文化,自觉弘扬与传承之,确立自身的文化立场与归属。
其他文献
摘要:乔伊斯创作《都柏林人》的目的是揭露都柏林生活中的“精神麻痹”,辛尼科太太的悲劇就是一种典型的“精神麻痹”反映。她的内心满怀对爱情与幸福生活的憧憬,但在强大的外界因素下,她的希望幻灭了。本文着重从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角度来分析她的憧憬与希望的幻灭。  关键词:《悲痛的往事》 对立结构 短篇小说  一、引言  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从童年、少年、成年、社会生活四个方面深刻展示了都柏林人肉体和
[摘要]众所周知,教育改革是一项十分系统的工程,其成功的基础是教育理论的实效性,而教育理念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则是教育理论实效性的切实保障。纵观我国教育改革实践了十余年,尽管在教育领域内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领域内的方法与认识并未从观念上彻底走向正确的方向,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也没有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地确立。作为17世纪的教育名著,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在其论述中表达了自己的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一书于2005年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本书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从建国初期到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在跌宕起伏的时代浪潮中步履蹒跚却仍坚持探索的成长和发展历程。作者以当代中国几次重大政治文化事件的发生为节点,将研究内容划分为三个阶段,梳理并剖析了这三个不同阶段内出现的文学思潮及文学现象。这样的内容编排也在无形中揭示了文学思潮的发展演进与社会政治环境的密切关系。  在上篇“风雨飘摇
2017年10月27日,四川省文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引领四川文艺繁荣兴盛专题座谈会在成都召开。省文联主席郑晓幸,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平志英,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兵,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刘建刚,以及省文联主席团成员、党组成员、省级各文艺家协会负责人,各门类文艺家代表,机关各处室负责人约70余人参加会议。大会由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平
冬月十六,大地冰冷  窗台上的风铃,已经看不见了  被腊泪,封尘的野菊花  情窦初开时,为你写在墙上的诗  用云朵裁剪的百褶裙,都被时光带着  那年夏天,你采摘的野花  我还记得那朵薰衣草,有一滴雨  你说是风流的眼泪,因为思念  而我微微一笑,继续在这里守候年华  太阳帽,挂在衣帽间  沾满岁月的尘埃,我还保留着你的微笑  帽沿上,有我二八芳华  也有你在西北天空下,吹过来的哨音  一轮又一轮的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比较电影学研究所所长,四川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韩国汉阳大学(ERICA校区)国际文化学院文化创意战略研究所特聘资深研究员,泰国皇家理工大学曼谷分校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评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副理事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迄今在CSSCI来源期
《大雁归来》的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是美国著名的环保主义者,这篇文章被选入了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下册。作者在文章中详细介绍了大雁的生活习性,将自己对大雁的喜爱表露无遗。其写作重点放在了抒发情感上,全文上下都贯穿了“爱”的主题,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一、揣摩作者情感的常用方法  1.从文章的写作背景感知作者的情感  在阅读课文之前,首先要做的是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很多文章都是作者有感于人或事
他的画作呈现着一种超现实唯美主义的特点。在利用光学折射及色彩的冲击来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向世人宣传着他艺术也要讲求责任,呼吁人类保护大自然,是时候行动起来的艺术理念! “我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画家,但作为在地球上生存的人类,地球本身的生存现状也是我所关心的。”万山河字句铿锵。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万山河有着一双随时随地发现美的眼睛,然而作为在地球上生存的一个人类,他眼见的并非只有美,环境污染的日益加
摘要:英国小说《呼啸山庄》和美国小说《红字》都是讲述一段泯灭人性的复仇故事。两部小说中的复仇主人公也都是世人公认的恶魔式的复仇者。他们受到爱情或家庭的背叛之后,对伤害他们的仇人进行了残酷的报复。但在复仇之后,他们却陷入了痛苦的绝望之中这样的结局启示我们,背离人性的复仇并不是摆脱情感困境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复仇 绝望 情感回归 人生启示  英国小说《呼啸山庄》出版于1848年,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
玻璃钢雕塑 高80cm 2007年  造型艺术是思想的物化。通过雕塑作品启发人们净化心灵、纯化思想,提升境界,达到教化的目的。佛教禅宗教导人们認识宇宙万物的大规律、大哲理,从而获得大智慧。  该雕塑作品以佛教的禅定为主题思想,用意象手法塑造一个参禅打坐的人物形象,旨在启发人们将浮躁的心安静下来,勤修“三学”:戒、定、慧,力除“三毒”:贪、嗔、痴,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利于人民的人。作品入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