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碎概念理解障碍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ocan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者质疑
  
  编辑老师,您好!我是黄冈市的一名高三学生。在说明文阅读的备考过程中,我对概念理解的题目总是把握不准。请问:到底怎样才能准确、全面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呢?
  
  老师解惑
  
  李航同学,你好!你提出的问题普遍存在。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强调“在文中”的含义。下面谈谈如何理解说明文中科技概念的内涵。
  
  一、具体解读时要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1 准确——概念类词语理解的关键。解题时要抓住概念的本质,同时要注意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这类词语的理解一定要联系上下文,从概念最本质的东西切入,准确地确定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能扩大,亦不能缩小。比如2004年全国卷I第7题,对“人类胚胎干细胞”概念的理解,其实只要抓住文章的第一段,特别是第一句话,并且抓住下文中“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内侧”、“内细胞群”等关键词语,是很好理解的。C项(是人类囊胚中可发育成胎盘、肝、肺、骨骼、皮肤等的全能性细胞)是对“人类胚胎干细胞”开始分化的解释。而A、D两项都扩大了概念的范围:A项(即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外表的扁平细胞和囊胚腔内侧的内细胞群),错在“囊胚外表的扁平细胞”是胚胎的支持组织,不包含其中,D项(不仅指人类囊胚中未分化的细胞,也指成人身上的成年干细胞),由第二段可以看出,成年干细胞与人类胚胎干细胞不同,所以不正确。B项(就是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腔内侧的内细胞群),完全符合原意,只是文字略有变化,是正确选项。
  2 落实——“辐射性”词语理解的前提。所谓“辐射性”,主要是指概念的含义较为宽泛。并且分散在原材料的好多段落或语句中。这类词语理解的重点要做到选项与原文语句的对号入座、统观落实。比如2005年天津卷第8题对“克拉通”的理解,四个选项分散在原文的第四段,并且句子的说法大大改变。比如B项(克拉通是一种厚实坚固、状态稳定的大陆地块),原文有这么两个句子:“克拉通又称稳定地块,通常指那些已达到地壳稳定状态的大陆地块。”“这些地块一般来说极其厚实坚固。”从这里很容易找到题干中的关键信息,B项只是作了适当的整合,显然是正确的。其他选项的分析也应如此。这类题目的解答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剔除无关信息(单看选择支可能是正确的,但与题干要求无关),二是慎重对待“说法”上有改变的语句。
  3 明确——不能任意扩大、缩小或转移、偷换概论。解答该类题目首先要看概念理解是否疏漏失当。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准确性,它要求语言简明、严密,适用的“范围性”、“程度感”极强。因此有些概念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得很好,需要我们字斟句酌,找出理解转述中的疏漏之处。
  
  二、掌握概念的内涵。就要了解提示概念内涵的方法——下定义
  其基本形式为:被定义项(词语)+系词(大多用“是”,也可省略)+形成原因+构成物质+外部形态+被定义项所属的上位的概念。
  
  三、对科技概念的理解,还要借助一些简单的逻辑常识
  要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具有反比关系。即一个概念的外延越大,则它的内涵越小;外延越小,则内涵越大。如“新书”比“书”多了“新”的内涵,因而具有这种属性的对象(外延)也就少了。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达到缩小概念的外延的目的,即由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过渡到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概念的概括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以达到扩大概念的外延的目的,即由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过渡到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
其他文献
命题作文由于简洁、明快,审题难度相对较小,这一传统命题形式成为近年高考命题的主流。2009年共有10套属命题作文,占高考作文题的一半。因此,对于命题作文的写作研究不可忽视。今天,我们重点研究隐喻类命题作文的抢分策略。    【分类】    命题作文从形式上看,分为有提示语命题作文、无提示语命题作文;从内涵看,一般分为直白式、隐喻式。  下列文题如果按内涵可分为两类:  ①《我有一双隐性的翅膀》(2
期刊
一、考题概说    散文阅读题历来是高考语文拉开分数差距的重点。湖北省高考从2004年自主命题以来,语文科的6套试卷的大阅读部分,选用了6篇文章,除2007年的《日月行色》属于小说文体外,其余均为散文。可见。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备考的重要一环。  散文阅读题涉及三个能力层级七个考点。①理解: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②分析综合: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思路,归纳内
期刊
今年高考湖北卷文言文阅读的选文是明代宋濂的《龙渊义塾记》,第13题要求翻译该选文中的三个句子。现就这道题的阅卷情况作一个小结。    一、解答例析    [例1](2008年高考湖北卷第13题第1小题)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3分)  [提示]“或”“且”译对一处1分;译出大意1分。“或”可译为“有的”“有的地方”等,“且”可译为“将近”等。“通都大邑”不译不影响大意;“至
期刊
语言运用题是很注重答题能力的题型,经过6年发展。湖北卷的出题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形式多样,关注教材,强调思维,突出能力。因此,在解答语言运用题时,要重视解题思路,能够从平时的知识积累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具体来说,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明确要求,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例1】(2008年高考湖北卷)下面是鲁迅小说《药》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
期刊
2008年高考刚刚落下帷幕,绿荫匝地的华中师大校园就迎来了高考语文阅卷老师。半个月紧张的工作使他们沉淀了太多的感悟。为了让同学们尽快了解阅卷老师的所思所虑,我们特别约请了两位资深的阅卷老师,结合评分标准分别就作文和文言翻译谈阅卷体会,希望能给升入高三的同学们带来一些启示。  一篇篇考场作文,跳动着一颗颗火热的心。2008年高考湖北卷作文,有近一半的同学引领我们走进汶川,回顾灾情。作为一名作文评卷员
期刊
从说明文中筛选信息时,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的重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有:  1.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这是一篇文章的主要价值所在,也是阅读中首先要关注的地方。  2.对重要概念、知识进行阐释的语句和相关材料。一定要注意具体辨别,认真筛选,抓住主要信息,把握本质特征。  3.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把握
期刊
信息推断是阅读理解的延伸,是理解分析能力的深入,是说明文阅读训练的难点,也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    一、考点诠释    本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在充分理解并正确把握原文基本意思的前提下,根据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和想象的能力。    二、命题特点及趋势    本考点命题特点,基本上是以“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的方式出现。一般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  1
期刊
一、考点诠释    1 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  说明文阅读中考查的词语往往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这些词语包括:①概括某一重要说明对象本质特点的词语;②概括性、指代性、比喻性的词语;③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对重要词语的理解包括: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多角度地解说某一概念;找出指代性词语的指代义等。    2 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  重要句子是指说明文中对于理解文章具有重要作用的句子。重要句子包括:①
期刊
一、把持 操纵 控制    【解析】“把持”和“操纵”是近义词,都是贬义动词,都表示控制权位随意支配。但有区别。词义着重点不同:“把持”着重点表示独占独揽,多是公开的活动;“操纵”着重点表示掌管、支配,多是幕后的、暗中进行的活动。涉及对象不同:“把持”涉及的对象多是部门、权力等具体或抽象事物,一般不用于人,如“他们把持一部分人破坏工厂的声誉”,句中的“把持”应改为“操纵”,因“操纵”涉及的对象可以
期刊
读者质疑    编辑老师,您好!我是江西省南昌市一名刚进入高三的学生,我很喜欢第七期开始推出的“名校学案”栏目,觉得与我们的高考复习贴得特别近。在此,我有一个困惑已久的问题想请教:在科技文阅读中,会遇见一些语言表述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选项,而这种选项往往是错误的,那么,完全肯定或否定的表述项是不是绝大多数是错误的?这是不是一个普遍性的规律?    老师解惑    田大江同学,在科技文阅读中,那些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