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促进教育健康发展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a888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新时期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战略地位和作用、党的教育方针以及工作要求。这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新的动员令,对新世纪教育工作具有长期而深远的重要指导意义。
  按照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的论述来审视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发现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着种种问题。教育还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能适应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不能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要大力加强对十六大精神的学习、讨论,深刻领会其思想精髓和实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推进教育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明确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这就进一步为我们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方向。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深刻理解、贯彻好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创新。这就要求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知识,而且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作指导,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武装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头脑,要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放在首位,继承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传统,主动学习和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和民族自尊意識,使其真正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和新型合格人才。
  
  二、转变评价方式。树立正确的质量观
  
  目前,我们的基础教育仍然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各方面都以考了多少大中专生来衡量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学校也以学生考分的高低来评价教师的工作。受这种评价观念的影响以及各种利益的驱动,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严重的偏离。“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因此,我们必须以十六大精神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尽快转变教育评价观念,从偏向“应试教育”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要从偏向“尖子生”转为注重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只有转变教育质量的评价观念,我们才会不分学生资质高低、文化背景差异、身体状况与基础水平好坏,使他们平等接受教育,发展自己的自主性,在各自的基础上得以正常发展。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强化品德教育、智能教育的同时,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重视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和良好学习、生活、处世习惯及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唤起他们的创新冲动,培养其竞争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其得到全面、健康、和谐地成长与发展。
  
  三、优化知识结构,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生现在学习知识,是为了获取将来走向社会的能力和本领,而社会对一个人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掌握了多少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他们具有探索、发现、创新、实践的能力,具备社会需要的全面素质。因此,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纯地讲授书本知识,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的构成、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激发上,放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和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上。只有不断优化教师的思维模式,优化教学结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考试制度,优化教学管理,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教育活动自主化、教学管理民主化,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四有”新人,才能让他们创造性地去寻找自我、完善自我,充分把握自我发展的种种机遇。
  
  四、更新服务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育是传播知识、传递人类文明的主要渠道,也是创新和应用知识的训练基地。十六大报告也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所以,从根本上说,教育是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来运行,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同步发挥,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法制意识、进取意识、自主意识、开创意识,使每个学生的天赋和特长得到充分地发挥,使之具有终生的学习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总之,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导我们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推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各自的工作实际,深入学习,领会实质,大胆实践,勇于开拓,为教育更好地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做出积极的贡献。
其他文献
迅先生一生写得最多的是杂文。从1918年在《新青年》上写随感录起,至1936年逝世,他没有间断过杂文的写作。前期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4本杂文集,后期有《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10本杂文集。此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中也有许多杂文。鲁迅先生的杂文文体多样,
期刊
教学片断:  师: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叶圣陶爷爷的美文《爬山虎的脚》。现在老师想请大家一起到作业超市去逛一逛,选择你最喜欢的作业,好吗?  生:(齐)好!  师:(出示投影)  作业超市(自选2项)  1、把生字新词抄写两遍。  2、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抄下来。  3、找一篇描写植物的文章读一读,把好词好句收在积累百宝箱中。  4、超级模仿秀:像叶圣陶爷爷一样;仔细观察一种植物的叶子,写下来。  5、
期刊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师的“动”是为了引导学生的“动”,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新的课程观、学习观,必然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學方法,为学生这个教学主体服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多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让课堂充满活力
期刊
一个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实施素质教育,仅仅靠校长的办学思想端正、教育观念正确是不够的,每一个教师都必须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正确的教育观念武装自己。因此教师应树立起四种教育观念:    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    教育有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含教育手段)。学生是受教育者,而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充分发挥教育措施的功能,使受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在自己主
期刊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类社会正由工业社会逐步转变成信息社会,现实中充满了机遇,充满了挑战。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又取决于教育。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指出:“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空前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强调“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
期刊
儿童创造力的发展与儿童整个心理各方面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儿童的创造力既通过儿童的各种创造活动表现出来,又通过这些活动不断形成与发展。为了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培养。    一、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讲课时教师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为什么”“是什么道理”等展开思路、展开想象、展开质
期刊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科学启蒙课程,它将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在小学科学课上,孩子们开始学习如何进行科学探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在儿童踏上探究之路的起始阶段,如何帮助他们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是每个科学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有人说应该相信学生,完全让学生自主进行科学探究。那是不是让学生想怎么研究就怎么研究呢?教师完全退到一边去了吗?不。缺少目的性和方法指导的探究是盲目的、混乱的、没有效率的。 
期刊
真正的学习型组织是一种不同凡响、更适合人性的组织形式,由伟大的学习团队组成社群,有崇高而正确的核心价值、信念与使命,具有坚强的生命力与实现梦想的共同力量,不断创新、持续蜕变。在其中,成员们心心相连,反省求真,充分发挥生命的潜能,创造超乎寻常的成果,在学习中领悟工作的意义,追求心灵的成长与自我实现。通過工作,不断学习,自我否定,自我创新,享受人生。  ——摘自“学习型组织教父”彼得·圣吉著《第五项修
期刊
全国优秀教师杨瑞清说:“做教师首先要正确定位,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选择好人生的立足点;还要高效投入,处理好行与知的关系,创造出人生的制高点;最后要不断超越,处理好得与失的关系,把握住人生的平衡点。”时代呼唤高素质的教师,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意识。    一、育人意识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应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育人要从大处着眼,教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新世纪的人才。要通过课
期刊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团的组织活动已悄然退出了中学生的视野,很多团员只有在缴纳团费时才记起自己是名团员,而团支部也只有在收团费时才体现出是一种组织。团员缴上团费、团支部收完团费,其余时间便闲来无事,什么活动也没有,不少学生不知道团员是干什么的,团组织在一些中学特别是乡镇中学已基本处于瘫痪状态,有的干脆连间单独的办公室或“团支部”的招牌也没有。  团组织这一锻炼青年人健康成长的“熔炉”,通过庄严宣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