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采访

来源 :对外大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q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网络越来越发达,各种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要想了解什么信息,只要上网一搜,什么都可以轻松找到。在对外报道中,如果你想报道什么,在网上可以找到大量的相关资料,编辑一篇文章不会有问题。但是,对外报道不应该靠这个去完成,要写出有生命力、有感染力的好文章。还是要深入一线采访,掌握大量一手材料才能做到。
  
  采访能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一篇对外报道就好像一座高楼,基础要打好,才有可能建造一座高质量的高楼,而这个基础就是前期的采访。
  采访才能贴近生活,才能贴近事实,才能贴近人的心灵。在采访中,记者经常会被采访对象所感动,而被触动的心灵,才能悟性突发,写出感人的文章。就拿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来说,记者们冒着危险前往地震灾区,见证了第一现场,见证了生命的脆弱与坚强,见证了生命的奇迹。正是他们亲历着那里发生的事,采访了当地当事人,时刻被那里的人们感动着,才写出了那些感人至深的报道,才使我们看到了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场面,那些令人心动的人物和事迹。而基于现场采访的对外报道,也使国外受众了解到了地震灾区的真实情况。感受到中国人的力量与坚强。
  当然,有人可能不以为然。认为用网上大量的信息同样可以编辑出好文章。网络不发达的时候。我们的对外报道曾经有过剪刀加浆糊的历史,网络发达了,利用网络资料编辑文章似乎也无可非议。但是,我以为编辑水平再高,不去采访靠资料编辑的报道是缺少灵魂的,是没有血肉的,是没有生命力的。同样是“5·12”汶川大地震,如果记者不去地震灾区采访,而是靠网上报道资料编辑文章,且不说真实性打折扣,更不可能感动人心,因为那是吃人家嚼过的饭,个中滋味不言而喻。1998年中国发生的那次大洪水灾难,我有多篇报道是根据报上的材料编辑而成,那时我在观念上认为《北京周报》是周刊,发稿慢,一般不用去现场采访,所以文章虽然数量上不乏“气势”,但是缺少的就是现场感、动人感。从我在《北京周报》近30年的记者经历来看,我所写的报道受到读者肯定的或者是获奖的,都是采访而成,编辑过的文章也无数,但没有一篇是自己能够理直气壮地认为是好文章,甚至羞于向人提起。
  特别是人物报道,就更必须要采访。成功的人物报道会因为有情感而生动,而这个情感就来自和采访对象的心的交流,心的相融。我在采访东方集团董事长张宏伟时。通过和他交谈,知道了他从一名建筑工人奋斗到今天拥有一家上市公司,一路走来的酸甜苦辣。我和他是同龄人,对他的经历感同身受,我理解他的艰辛,佩服他的勇气,更为他的成功而感动。这样一个充满魅惑的成功男人就鲜活地出现在我的报道中了。如果坐在电脑前,靠网络搜索,或者靠送来的材料编辑文章,就不可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这样的人物报道是活不起来的,更生动不了。
  美国记者鲍勃·福尔曼斯说:“笔头上的功夫差劲点,照样可以当个出色的记者。可是如果不会采访,那就休想当个出色的记者了。”
  
  做足“功课”便于交流与沟通
  
  当确定要去采访某个人物或某个事件时,一定要先做好“功课”,即采访准备。所谓准备。就是为了熟悉采访对象,先去搜集采访对象有关的方方面面的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就像一个指挥员,在作战前要制定一个有效的、周密的、确保胜利的作战方案一样。
  中国海军第一次出访南亚四国的时候,我去海军采访。采访前我先搜集了海军出访的有关资料。了解海军历史、装备、舰艇,还要打通各种采访环节。到部队采访一直是受限制的,上军舰采访,就更加难了,特别是我们是对外报道,部队方面就更加谨慎。在我的努力之下,在不违背部队纪律的前提下,我登上了那几艘出访的军舰,采访了海军官兵。由于事先对海军有关资料的研究,在采访时用他们熟悉的术语和官兵们谈他们的舰艇,谈他们的海上生活,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他们很乐意跟我谈这谈那,气氛很融洽,还带我参观了舰艇上的各种设施。正是因为采访前的准备充分,才顺利地完成了采访。
  在采访前如果不做认真准备,就会造成采访的失败,即使采访不陌生的领域,也要认真准备。有一次,我要写一篇关于中国自行车的报道,去采访自行车协会的一位领导。生活在自行车的王国里,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自以为对中国自行车的状况不是很陌生,没做什么准备,结果在采访时就很尴尬。当这位专业人士跟我谈的时候,很多方面我都没想到,很多情况我都不了解,感觉自己就像傻子一样显得那么无知。这让我想起了在新闻界被传为笑柄的一个故事。1961年3月8日,英国影星费雯丽飞抵纽约,庆祝《乱世佳人》复映。一个记者去采访她。记者问:“您在电影中扮演什么角色?”费雯丽反问道:“你看过这部影片吗?你看过那部小说《飘》吗?”记者回答:“都没看过。”费雯丽说:“那就不必多谈了。”她无意和一个如此无知的人交谈。
  记者的无知,来自于不对采访对象做研究,来自干不对采访领域做研究。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要想采访成功,就必须事先做准备,补充自己的知识。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才能很好地和被采访者交流与沟通,才不会说外行话,才有可能很好地完成采访。和被采访者拉近距离的共同语言就是被采访者熟悉的话题,说白了也就是和什么人说什么话。和美术家谈美术,和经济学家谈经济,和农民谈种地,和司机谈汽车……这样才能让被采访者产生好感,就会乐意接受你的采访。
  在新闻界,有一个很经典的例子。美国已故的报刊评论员利布林有一次去访问一位著名的赛马骑师。见到骑师,利布林劈头提出的一个问题是:“您赛马时左镫皮带比右镫皮带多放几个眼?”骑师一听这个问题很内行,就兴高采烈地从马镫谈起他的驭马术。这位记者并不精通骑术,对骑师这一行也很少打交道。他只是在采访前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请教了一些行家,知道赛马的骑手为了克服在圆形跑道上产生的离心力,两个脚镫的皮带不能一样长。对于这个细节,一般人不注意,而行家必定了解。利布林第一个问题就从这里开始,使那位骑手既惊讶又高兴,谈话的兴趣也就激发起来了。而这位骑师平时是一个很难对记者开口的人,很多记者在他那里碰了钉子。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学到的不仅是采访技巧,还有采访的细节。外国人是很关注细节的,对外报道要贴近外国读者,就不能忽略细节的采访,这样才有对外的针对性。比如,我在采访一个生活在中国的美国人时,谈到他在中国的家,房子不够大想换一个大房子,就要具体问到原来的房子有多少平方米,想换一个多少平方米的房子,只有具体的平方米数字才能体现房子的大小,要不然大房子只是一个想象的概念。说到生活很方便, 就要了解到底怎么方便,要有具体的,附近有超市,买东西很方便;学校在附近,上学很方便;交通干道就在旁边,交通很方便等等。了解更多地细节,有助于外国读者的理解,也符合外国读者的习惯。
  无论是中国记者,还是外国记者,写出那些有生命力文章的著名记者,都是在采访上肯下功夫的。闻名世界的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在每次采访前,总是用很长时间做准备,阅读与采访对象有关的材料和书刊,还要作笔记和写研究心得。她说,每次采访之前都要像学生准备大考一样,准备几个星期甚至一两年。著名记者范长江每到一地采访,总是先搜集、查阅当地有关的地方志和史书。
  可见采访前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没有采访前的准备就没有成功的采访,没有成功的采访也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写作。
  
  深入采访才能写出好文章
  
  如果采访前的准备很充分,一般来讲一次采访就能成功,但是有时迫于时间或者是和被采访者交流出现问题,不能获取充分材料,还要再采访,只有充分掌握大量材料才能写出有质量、有血肉的报道。
  有一次,我去青海采访,就想到达赖家乡去看看,写一篇对外报道。达赖是个敏感人物,公众关注度高。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说:“达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宗教人士,他是披着宗教外衣,长期在国外从事分裂祖国活动、破坏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政治流亡者。”对这样一个敏感题材的报道,很多人觉得不好把握政策,不敢涉及,当地外宣部门也持同样态度,不愿意让我去采访,这给采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我的努力下,外宣部门终于同意让我去看看。从西宁驱车沿盘山路行驶40公里到了这个小山村,首先去了达赖的故居,那里有达赖的一个亲属在看护,他带我参观了故居,并对我的问题做了解答。这时天色已晚,不得不往回赶路了。回去后,我对采访所了解的信息分析后,怎么想都不能够写成一篇质量好的报道。于是,我再次征得外宣部门同意,又去采访了这个村。第二次去,已经有了初步印象,心中就有了较大把握,再次采访达赖的亲属,对方也没有了戒心,还把我带到他家里,向我讲述了他自己一家在这里生活的故事以及与达赖的来往情况。后来,我又随意走进这个村里的其他人家去采访。这个村里的农民非常朴实,无论是走进哪一家,说明来意后,我都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并跟我谈起了他们的生活、信仰、对未来的憧憬等。
  这两次采访,使我对这里有了很多了解,写这篇报道就心中有底了。这篇报道把达赖家乡的变化,政府对达赖故居的修缮,政府给予达赖亲属的待遇和他一家人的生活,以及村子里村民的生活,客观地呈现给读者。这样既让读者看到了达赖故乡真实的生活风貌,又体现了国家的宗教政策、统战政策以及经济建设带来的变化。这篇文章获得了外文局优秀文章奖。
  这次采访我体会到再难的采访,只要下功夫都有可能成功。采访一定要充分,只是一知半解,难以写出好文章,只有大量掌握素材,并将素材有效使用,才能写出质量高的文章。
  在采访中,面对被采访者,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不能把自己的情绪带入采访,要讲究采访艺术,消除与被采访者的隔阂,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才能保证采访的成功。
  有一年我们去首钢采访。当时找了一些工人开座谈会,面对我采访的问题,这些工人侃侃而谈,完全是套话、大话、空话。很显然,由于这里经常被采访,这些人有可能是经常被安排接受采访的,已经形成了一套套话。当时心想对内报道讲这些套话、空话、大话惯了,可对外报道是不需要这些套话的,我要的是实际内容,是真心话,而不是套话,那时我还年轻,心里一气就不管不顾地说了一句很冲的话,弄得那些工人就愣住了。后来意识到这样会让被采访者不快,就赶紧想办法补救。我到了他们工作的车间里,跟他们像朋友一样地聊天。引导他们讲心里真实的想法。我的真诚打动了他们,后来他们也放下了那些套话,跟我讲了好多真心话。这以后,我再去任何地方采访都谨记要把被采访者当成朋友,只有真诚才能打动被采访者,只有真心才能换取真心。
  采访成功了,就有了写好文章的基础。有了基础,才有可能写出有生命力、有感染力的好文章,有了质量高的好文章,才能吸引外国读者,才能提高对外传播的水平。
其他文献
在图书市场发达的欧美国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新兴的“听书”市场已渐成气候,出版业的一场“有声革命”正迅猛来临。图书和期刊的音频化,如同上个世纪初电影从无声走向有声,是技术发展为人类带来的势不可挡的文化革命,它为传统阅读提供了新的、广阔的空间。  网络听书市场的领头羊,英国最大的网络听书供应商Audible公司市场总监克里斯-麦克奇在近年的听书出版联盟(APA)会议上曾建议说:“每个出版商都应该抓紧
期刊
最近各大媒体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全面、深刻、生动地呈现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巨变,如30年标志性人物、30年标志性事件、30年各行各业的建设成就,还有30年的反思等。中央和地方新闻网站、新浪等商业网站都做了专题,以大量的篇幅讲述发生在每一个人身边的故事。与30年相比,互联网来到中国的时间还不足一半,但它给中国带来的变化却是不可小视的。为此,记者专访了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启恒,请她回顾
期刊
近来,美国一些政府高官妄称中国等国家高储蓄率和贸易顺差要对金融危机负责,认为是这些原因制造了美国房地产泡沫膨胀。这是一种逃避责任、混淆视听,这是一种寻找“替罪羊”的做法。  国际金融危机的病根在哪里?中国受到哪些威胁?我们的机遇在哪里?从亚洲金融危机,到今天受美国金融风波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是怎样起着从“定海神针”到“稳定之锚”的作用,也希望能从金融危机中,看到中国经济的走向和发展。    国
期刊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2009年3月28日—4月1日在无锡和台北举行,其中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开幕式当天,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古杰布在大会发言中“出人意料”地使用英语进行演讲,此举“震撼”四座,新华社记者敏锐地在“第一时间”紧紧抓住这一“突发事件”,迅速对十一世班禅这一“不同寻常”的举动进行解读,时效领先于其他境内外媒体,对国际舆论产生了积极有效的影响。  在佛教论坛开幕当天,所有媒体记者都已提前获悉
期刊
财经评论已经成为当前各国对外传播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在世界进入全球化之后,人们对于经济规律如何影响自己的生活、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各国经济政策对全球政治、文化、国际交流都是通过哪些方式产生影响,也正在成为普通大众阅读的兴趣。公众对阅读财经评论的渴求,成为当前财经评论数量不断增多、花色品种不断创新的重要支撑。假如说全球资讯传播中哪天失去财经评论,每日新闻传播必将失去色彩。  财经评论所
期刊
一、英国出版业的市场规模与零售格局    根据英国政府制定的标准产业代码分类,在目前的英国国内出版市场上共有图书和报纸期刊出版商7700余家。其中,图书出版商2720家,报社540家,期刊出版商2086家,其他出版商1500余家,报刊代理机构880余家。英国出版商协会(The Publishers Association)的相关统计数字表明,作为英国最具活力的文化产业之一,2007年英国图书出版业
期刊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能通过对“美”的报道,引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关注,让我们的对外传播达到最佳的效果,应该是一件乐事。  2007年12月1日,来自北京的张梓琳成为了第一位戴上世界小姐桂冠的中国人。时值中国奥运年前夕,加上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外界对中国的关注正逐步升温。作为世界小姐,集美丽、优雅、智慧于一身,再加上是来自中国北京——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张梓琳受到的关注就格外多。意识到美丽的世界小姐将
期刊
温家宝总理今年2月在访问欧洲四国期间接受了英国《金融时报》的独家专访,集中回答了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主要关切,包括中国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信心、经济下滑是否威胁社会稳定、中国政府是否操纵人民币汇率、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社会主义能否救世界以及政治体制改革如何推进等。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不断扩散的背景下,温总理就这些问题阐明中国政府立场既有助于海外研判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动向,也有助于澄清海外对中国经
期刊
“5·12”汶川特大地震使世界关注中国、聚焦四川。统计显示,超过32个国家和地区的147家媒体入川采访,登记注册的记者人数多达800名,其中包括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纽约时报》、CNN、《朝日新闻》等世界著名媒体。这样大规模、突袭式的境外媒体聚集采访,在中国内地尚属首次。  良性互动关系是把握危机传播的前提条件。震后三小时,由四川省委宣传部牵头,设立了四川省抗震救灾新闻中心,并设有外事、涉台部
期刊
认真抓好奥帆赛新闻工作的过程,也是同步推进青岛对外传播工作的过程。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一直坚持把奥帆赛作为窗口、载体和平台,积极向上和对外推介,全力协调发稿,全面扩大青岛的影响,主动展示城市形象。    7年前后正负面报道比例的变化    以22家境外主流媒体(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日本共同社、印度报业托拉斯通讯社,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国际先驱论坛报》、《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