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学习在我国属于外语学习。在外语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的语言输入输出往往呈割裂状态,语言使用缺乏内在动力,并且缺乏及时有效的反馈。这造成了现实语言环境中学习者语言输入与输出间的不平衡、语言的文字形式交流与声音形式交流之间的不平衡,成为所谓“哑巴英语”的主要成因。
【关键词】外语;二语;学习特点;制约性
【作者简介】李黎,女,平顶山学院,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语言学、二语言习得、外语教学。
一、引言
二语习得理论的引入给我国语言教学带来很大的启发,但是西方现有的二语习得理论主要是以印欧语言为基础的,因而在实际应用中不能照搬,必须考虑到我国学习者以汉语为母语的特点和在我国英语学习属于外语学习的这一现实。如果对所接触到的二语习得理论和研究成果不考虑外语与第二语言教学完全不同的特点,不考虑所用理论是否适合中国语言教学的实际,则对教学必然有百害而无一益(戴炜栋等,2005)。本文对我国外语学习环境下英语学习的特点及其带来的现实制约性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我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带来参考价值和意义。
二、二语与外语
Stern(1993)对外语和二语作了区别:二语是指在使用该语言的国家里被作为非母语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外语是指在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及其属地的领域之外被作为非母语学习和使用语言。
第二语言在一定的地域内作为学校教育用语或社会交际用语而发挥作用。比如, 在美国和英国, 对一些移民和外国学习者来说, 英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 在亚洲的新加坡和印度等一些国家, 英语被用来作为官方语言或者是学校的教育用语, 因而也是当地民众的第二语言。
外语则不具有教育用语和社会用语的功能, 学习者一般是在学校的课堂中学习这种语言。比如, 在中国和日本, 英语就是一种外语。一个已经掌握汉语的中国人去美国生活, 英语对他来说就是第二语言;如果他在中国国内学英语,英语就是他的外语。
二语学习和外语学习指的都是对非本民族语言的学习,但是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二者在语言环境、语言输入、学习动机等很多方面都有明显差异(束定芳等,1994)。在我国,英语学习属于外语学习。在我国外语学习环境下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应该更有其特殊的地方。因而,必须了解中国学生外语学习的实际情况及其对学习造成现实制约性,才能探寻出符合具体情况的、有针对性的有效教学途径和方法。
三、 我国外语学习环境下英语学习的特点
在我国,英语学习属于外语学习,与儿童习得母语和二语学习相比, 其最大的特点是缺乏自然的英语语言环境。尽管目前与真实语言交际对象的交流机会越来越多,但是绝大多数学习者依然还是在汉语大环境下学习英语。在我国外语学习环境下的英语学习具有如下特点:
1.学习者语言交际的输入、输出常呈割裂状态。在外语学习环境下,由于缺乏真实的交流机会,语言学习以非交际性交流为主,语言交际的输入输出往往呈割裂状态,或者是语言的输入,或者是语言的输出,语言的使用不能形成完整的交际环和交際链。在交流机会总体偏少的情况下,学习者的语言输入输出呈现出割裂状态,且往往输入性的使用多于输出性使用。对大多数外语学习者来说,到英语国家或在我国与英语国家人士交流、用英语介绍我国、介绍自己文化的机会比较少。由于学习者缺乏向他人表情达意的急切需求,对语言的使用更多的是通过外语媒介获取信息:阅读文章或听新闻、歌曲、看影片等。
2.学习者语言交际的输入、输出缺乏内在动力。在第二语言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往往会有很强的融入性动机或工具性动机。但是在我国外语学习环境下,学习者很少会有对融入性动机,学习动机主要是工具性动机,并且我国学习者的工具性动机相对于二语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者而言也并不是很强。在外语学习环境下,由于缺乏真实的语言交流的迫切需求,学习者对于语言的输入、输出缺乏实际的压力和动力。学生对于语言的输入、输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及对课外学习的要求和引导,具体的语言学习效果还依赖于学生对任务的执行情况、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坚持情况。由于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学习者很少能够获得由交际成功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缺乏由内而生的长期的学习动力。
3.学习者的语言的输入、输出缺乏及时反馈。由于缺乏真实的交流对象,外语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的语言使用(理解、生成)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这种及时反馈的缺乏为学习者语言的使用带来了限制。对于学习者的语言输入性使用(即对所获取信息的理解)来说,影响相对稍弱,——学习者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语言所承载的意义,可以借助学习者自身的社会背景知识来对自己的理解进行一定的检验。但是对于输出性使用来说,及时反馈的缺乏影响就非常巨大,因为学习者不知自己在表达时所用的语言形式是否正确、恰当,从而成为学习者语言水平继续提高的物质障碍和心理障碍。
四、 我国外语学习环境对英语学习的制约性
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其概念与语音、概念与书面符号之间的联系都是外语学习者需要掌握并加以巩固的。但是,由于外语学习语言大环境的影响,学习者对这些符号的接触次数、接触频率也是不同的,具体表现为:输入机会多于输出机会、视觉文字交流多于声音媒介交流。
1.语言输入多于输出。外语学习环境下,语言输出缺乏现实需求和使用场合,英语语言的交流输入多于输出。就学习动机来说,大多数中国人学习外语的动机主要属于工具性动机,学习主要是因为要参加考试。对于目前大部分重要的考试来说,考试重点还是在阅读和听力,写作由于限制字数较少,应考者往往以背诵范文、万能作文模板来应对,较难考出水平差距。口语考试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考或者参加另外单独的考试(如四、六级考试最近单独增加了口语考试),这对于学习者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这样一来,学习者学习的重点往往会放在输入性的阅读和视听能力的提高上面。 就语言学习的现实需求来说 ,我国的对外交流以对技术和电影、歌曲等文化产品的引进以输入为主,即便有文化、技术,也限于少数专业人员。对大多数学外语的人来说,到英语国家、或在我国与英语国家人士交流、用英语介绍我国、介绍自己文化的机会比较少。同时,中国人的性格特征总体上倾向于含蓄、内敛,加之说外语怕出错丢丑的心理, 在进行外语学习时更加倾向于语言的输入性学习,而不是输出。
2.视觉文字交流多于声音媒介交流。外语学习环境下,目的语语言环境的缺乏也使得学习者对书面语言的接触比书面语言接触多。口头语言转瞬即逝、其语速不可控。而书面语言则使学习者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认真、仔细、反复琢磨。这使得学习者获得书面语言材料可理解输入的机会远远大于口头语言材料可理解输入的机会。同时,书面语言材料比口头语言材料更便于获取和利用,因而造成了我国外语学习者书面输入多于口头输入、在多数情况下书面输入先于口头输入的状况。
在教学实践中, 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 老师“说”出一个单词或句子时 ,很多学生很难反应过来,但是如果把这个单词或句子的拼写写出来,则会很快被辨认出来。同样的,让学习者听一篇对话或小短文,学生很难听懂,但是让他们看一看所听材料的书面原文,却很快能够理解。这反映出学习者在语言的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之间的不平衡。
3.“哑巴英语”成为我国外语环境的折射。对于二语学习来说,所学目的语的概念与其语音形式、与书面符号之间的联系都是学习者需要掌握并加以巩固的,也即音、形、义之间的联系都需要加强。在我国外语学习输入多于输出、书面文字语言输入多于听觉口头言语输入的情况下,学习者对于文字形式的掌握强于对其声音形式的掌握,对于由字形到意义的掌握强于由意义到字形、由形到音略有联系,由音到义、由音到形、由义到音则更弱。
这种状况反映到学习者的思想语言技能之中,就是输入性的使用多于输出性的使用,外语输入技能好于输出技能。就书面语言而言,阅读能力强于写作;就口头语言而言,听的能力强于口语表达能力。也就是我國英语学习者的口语能力往往比阅读能力和听力要弱,尤其是比阅读能力要弱。这就导致了所谓的“哑巴英语”(董燕萍,2005)。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应该就是我国现有条件下学外语外部环境以及语言的书面、口头形式所固有特点所决定,也就是各方面因素决定的大环境的一种结果。
五、结语
外语学习相对于母语学习甚至相对于二语学习来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语言环境,即缺乏真实的交流机会。在外语环境下的英语学习由于缺乏真实交流机会,语言学习以非交际性交流为主,语言交流以非交际性交流为主,语言交际的输入输出往往呈割裂状态,没有形成完整的交际环;对语言的输入、输出均没有现实交际中紧迫的压力和以此带来的动力,语言学习依靠学习者自觉的自我规划或教师的引导或任务强迫;学习者的语言使用(理解、生成)缺乏及时、有效的反馈。这造成了我国学习者语言输入与输出的不平衡,语言的文字形式交流与声音形式交流之间的不平衡。这是在我国外语学习环境中由于语言环境缺乏而造成的现实情况,我们应该英语学习中的语言环境差异及其带来的现实制约性,并在此基础上探寻的外语学与教,为我国广大英语学习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参考文献:
[1]Stern,H.H.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2]董燕萍.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3]戴炜栋,周大军.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回顾、现状与前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06).
[4]束定芳,庄智象.外语、第二外语、母语及其它[J].外语教学, 1994(2).
【关键词】外语;二语;学习特点;制约性
【作者简介】李黎,女,平顶山学院,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语言学、二语言习得、外语教学。
一、引言
二语习得理论的引入给我国语言教学带来很大的启发,但是西方现有的二语习得理论主要是以印欧语言为基础的,因而在实际应用中不能照搬,必须考虑到我国学习者以汉语为母语的特点和在我国英语学习属于外语学习的这一现实。如果对所接触到的二语习得理论和研究成果不考虑外语与第二语言教学完全不同的特点,不考虑所用理论是否适合中国语言教学的实际,则对教学必然有百害而无一益(戴炜栋等,2005)。本文对我国外语学习环境下英语学习的特点及其带来的现实制约性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我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带来参考价值和意义。
二、二语与外语
Stern(1993)对外语和二语作了区别:二语是指在使用该语言的国家里被作为非母语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外语是指在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及其属地的领域之外被作为非母语学习和使用语言。
第二语言在一定的地域内作为学校教育用语或社会交际用语而发挥作用。比如, 在美国和英国, 对一些移民和外国学习者来说, 英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 在亚洲的新加坡和印度等一些国家, 英语被用来作为官方语言或者是学校的教育用语, 因而也是当地民众的第二语言。
外语则不具有教育用语和社会用语的功能, 学习者一般是在学校的课堂中学习这种语言。比如, 在中国和日本, 英语就是一种外语。一个已经掌握汉语的中国人去美国生活, 英语对他来说就是第二语言;如果他在中国国内学英语,英语就是他的外语。
二语学习和外语学习指的都是对非本民族语言的学习,但是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二者在语言环境、语言输入、学习动机等很多方面都有明显差异(束定芳等,1994)。在我国,英语学习属于外语学习。在我国外语学习环境下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应该更有其特殊的地方。因而,必须了解中国学生外语学习的实际情况及其对学习造成现实制约性,才能探寻出符合具体情况的、有针对性的有效教学途径和方法。
三、 我国外语学习环境下英语学习的特点
在我国,英语学习属于外语学习,与儿童习得母语和二语学习相比, 其最大的特点是缺乏自然的英语语言环境。尽管目前与真实语言交际对象的交流机会越来越多,但是绝大多数学习者依然还是在汉语大环境下学习英语。在我国外语学习环境下的英语学习具有如下特点:
1.学习者语言交际的输入、输出常呈割裂状态。在外语学习环境下,由于缺乏真实的交流机会,语言学习以非交际性交流为主,语言交际的输入输出往往呈割裂状态,或者是语言的输入,或者是语言的输出,语言的使用不能形成完整的交际环和交際链。在交流机会总体偏少的情况下,学习者的语言输入输出呈现出割裂状态,且往往输入性的使用多于输出性使用。对大多数外语学习者来说,到英语国家或在我国与英语国家人士交流、用英语介绍我国、介绍自己文化的机会比较少。由于学习者缺乏向他人表情达意的急切需求,对语言的使用更多的是通过外语媒介获取信息:阅读文章或听新闻、歌曲、看影片等。
2.学习者语言交际的输入、输出缺乏内在动力。在第二语言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往往会有很强的融入性动机或工具性动机。但是在我国外语学习环境下,学习者很少会有对融入性动机,学习动机主要是工具性动机,并且我国学习者的工具性动机相对于二语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者而言也并不是很强。在外语学习环境下,由于缺乏真实的语言交流的迫切需求,学习者对于语言的输入、输出缺乏实际的压力和动力。学生对于语言的输入、输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及对课外学习的要求和引导,具体的语言学习效果还依赖于学生对任务的执行情况、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坚持情况。由于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学习者很少能够获得由交际成功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缺乏由内而生的长期的学习动力。
3.学习者的语言的输入、输出缺乏及时反馈。由于缺乏真实的交流对象,外语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的语言使用(理解、生成)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这种及时反馈的缺乏为学习者语言的使用带来了限制。对于学习者的语言输入性使用(即对所获取信息的理解)来说,影响相对稍弱,——学习者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语言所承载的意义,可以借助学习者自身的社会背景知识来对自己的理解进行一定的检验。但是对于输出性使用来说,及时反馈的缺乏影响就非常巨大,因为学习者不知自己在表达时所用的语言形式是否正确、恰当,从而成为学习者语言水平继续提高的物质障碍和心理障碍。
四、 我国外语学习环境对英语学习的制约性
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其概念与语音、概念与书面符号之间的联系都是外语学习者需要掌握并加以巩固的。但是,由于外语学习语言大环境的影响,学习者对这些符号的接触次数、接触频率也是不同的,具体表现为:输入机会多于输出机会、视觉文字交流多于声音媒介交流。
1.语言输入多于输出。外语学习环境下,语言输出缺乏现实需求和使用场合,英语语言的交流输入多于输出。就学习动机来说,大多数中国人学习外语的动机主要属于工具性动机,学习主要是因为要参加考试。对于目前大部分重要的考试来说,考试重点还是在阅读和听力,写作由于限制字数较少,应考者往往以背诵范文、万能作文模板来应对,较难考出水平差距。口语考试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考或者参加另外单独的考试(如四、六级考试最近单独增加了口语考试),这对于学习者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这样一来,学习者学习的重点往往会放在输入性的阅读和视听能力的提高上面。 就语言学习的现实需求来说 ,我国的对外交流以对技术和电影、歌曲等文化产品的引进以输入为主,即便有文化、技术,也限于少数专业人员。对大多数学外语的人来说,到英语国家、或在我国与英语国家人士交流、用英语介绍我国、介绍自己文化的机会比较少。同时,中国人的性格特征总体上倾向于含蓄、内敛,加之说外语怕出错丢丑的心理, 在进行外语学习时更加倾向于语言的输入性学习,而不是输出。
2.视觉文字交流多于声音媒介交流。外语学习环境下,目的语语言环境的缺乏也使得学习者对书面语言的接触比书面语言接触多。口头语言转瞬即逝、其语速不可控。而书面语言则使学习者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认真、仔细、反复琢磨。这使得学习者获得书面语言材料可理解输入的机会远远大于口头语言材料可理解输入的机会。同时,书面语言材料比口头语言材料更便于获取和利用,因而造成了我国外语学习者书面输入多于口头输入、在多数情况下书面输入先于口头输入的状况。
在教学实践中, 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 老师“说”出一个单词或句子时 ,很多学生很难反应过来,但是如果把这个单词或句子的拼写写出来,则会很快被辨认出来。同样的,让学习者听一篇对话或小短文,学生很难听懂,但是让他们看一看所听材料的书面原文,却很快能够理解。这反映出学习者在语言的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之间的不平衡。
3.“哑巴英语”成为我国外语环境的折射。对于二语学习来说,所学目的语的概念与其语音形式、与书面符号之间的联系都是学习者需要掌握并加以巩固的,也即音、形、义之间的联系都需要加强。在我国外语学习输入多于输出、书面文字语言输入多于听觉口头言语输入的情况下,学习者对于文字形式的掌握强于对其声音形式的掌握,对于由字形到意义的掌握强于由意义到字形、由形到音略有联系,由音到义、由音到形、由义到音则更弱。
这种状况反映到学习者的思想语言技能之中,就是输入性的使用多于输出性的使用,外语输入技能好于输出技能。就书面语言而言,阅读能力强于写作;就口头语言而言,听的能力强于口语表达能力。也就是我國英语学习者的口语能力往往比阅读能力和听力要弱,尤其是比阅读能力要弱。这就导致了所谓的“哑巴英语”(董燕萍,2005)。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应该就是我国现有条件下学外语外部环境以及语言的书面、口头形式所固有特点所决定,也就是各方面因素决定的大环境的一种结果。
五、结语
外语学习相对于母语学习甚至相对于二语学习来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语言环境,即缺乏真实的交流机会。在外语环境下的英语学习由于缺乏真实交流机会,语言学习以非交际性交流为主,语言交流以非交际性交流为主,语言交际的输入输出往往呈割裂状态,没有形成完整的交际环;对语言的输入、输出均没有现实交际中紧迫的压力和以此带来的动力,语言学习依靠学习者自觉的自我规划或教师的引导或任务强迫;学习者的语言使用(理解、生成)缺乏及时、有效的反馈。这造成了我国学习者语言输入与输出的不平衡,语言的文字形式交流与声音形式交流之间的不平衡。这是在我国外语学习环境中由于语言环境缺乏而造成的现实情况,我们应该英语学习中的语言环境差异及其带来的现实制约性,并在此基础上探寻的外语学与教,为我国广大英语学习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参考文献:
[1]Stern,H.H.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2]董燕萍.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3]戴炜栋,周大军.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回顾、现状与前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06).
[4]束定芳,庄智象.外语、第二外语、母语及其它[J].外语教学, 19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