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时期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多维思考

来源 :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unkenL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小康社会对我国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要求和改革的现状,对新的社会转型时期我国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定位、教学模式、课程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的创设及课程评价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多维论述和系统构建。
  关键词 社会转型期;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Abstract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well-off society to the requisition for our country university's sports and the healthy curriculum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eform,carried on multidimensional describe and structure systematically though university's sports and the healthy curriculum nature localization、teaching mode、choice of the course contents、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establishment and the evaluate of establishment etc in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Key wordsSociety transformation period;University ;Sports and health ;curriculum reforming
  
  前言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社会结构正实现着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转型。在社会转型期,国民的生活行为方式、价值体系都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也 正在经历适应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转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服务对象正逐渐由政府转向“客户”;本位从学科转向市场;依据从“资源约束”转向“需求约束”;重心从宏观体制的层面转向高等学校的层面。
  高校体育作为高等院校培养竞争人才重要的学科课程,承担着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的重要责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001年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标志着 新一轮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因此,总结分析现行高校在社会转型时期《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前期成果,对其课程本位、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形式及评价体系进行综合构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小康社会对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全面要求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将建成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国民体质健康状况是国民素质重要构成部分,是小康社会的典型标准。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 设者的主要阵地,是实现国际竞争的人才基础。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体育实践活动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的一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我国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必修课程,研究社会转型时期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对教育对象个体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牢固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把握21世纪国际社会关注人类健康的趋势和小康社会对国民体质的全面要求,迫切需要对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名称、性质、形式、体系进行全新的改革和全面的构建,以期为国家培养出适应新的社会转型时期的优秀人才,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世纪目标而努力。
  
  二、我国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和令人瞩目的的成绩,从体育教育观念、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到课程体系的完善,都形成了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特色和优势并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加入WTO及2008申奥成功,国际人才竞争的不断加剧和新的社会转型时期到来,也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我们从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方面来分析,在显性课程方面:原体育课已经改名为体育与健康课,但仍有部分高校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存在一定的顾念;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已经作了重新修定,。仍有大多数高校没对大纲作相应改变,很多教师在体育教学内容选取上较重视体育健康与保健知识和方法的教学,但精力的焦点几乎都放在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而忽略了对课程教育创新理念的钻研,从全局和整体上缺乏对课程改革进行思考,没有认识到课程创新不是一般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价值追求,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实行的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体的单一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求实效、盲目效颦,体育课程没有特色、相互攀比、简单模仿、复制引进,这些迷茫与偏差催毁着新课程改革的新鲜活力。反映出教学改革力度仍然不够,体育教学方法已改变了传统的技术教学形式,大部分高校选用体育俱乐部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体育教学评价尚未注重课内师生间、学生间等多边互动因素;对体育与健康课程隐性课程建设还不够重视,教师的教学投入和心态还不太积极稳定,课外体育氛围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够好,影响着学生体育与健康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需要不断加强学校体育隐性课程的建设,积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体育教育效果的全面提高。
  
  三、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多维构建
  
  1.对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的重塑与定位
  体育作为一门课程始于1878年张焕伦先生在上海创办的私立正蒙书院开设的“游戏科目”,正式走进了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殿堂,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了。其间体育课前后进行了三次课程更名,从体操科到体育科,从体育课到军体课,再到今天的体育与健康课,我国体育课程显示了不同历史时期和特殊政治环境的体育社会功能特性,而体育与健康课的更名也体现了国际上对体育课程学科健康目标的时代特点和终极回归。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可以了解到对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科性质的准确定位: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质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把身体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劳动技能经验、心智开发等寓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纲要》从健康的三个维度对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地位和课程性质作出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和合理的定性,也为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2.建立适合我国高校自身特点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模式
   美国的BRUCE JOYCE、MARSHA WEIL在《教学模式》一书中对教学模式作出了明确的定义: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国内学者也对教学模式作出了相关描述:熊川武在《教学模式实质说》一书中讲到教学模式就是教学结构,是人们为了特定的认识目的对教学活动的结构所作的类比的简化的假定的表达;刁维国在其《教学过程的模式》中提到教学模式是指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学样式。
  我国高校目前体育教学体系中,仍以田径、球类健身操等单项为主,重视技术教学的模式占较大的比例。按其完成目标,有以下一些教学模式:打乱原行政教学班的教学形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身体素质基础、体育专长基础间所存在的个体差异组成不同层次的体育教学班,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的分层次模式;高校体育俱乐部取代普通体育课的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以主、副项制为切入点,将课程毛病、教学内容、组织、课内外教学管理学融为一体的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依据传习运动技术为中心的“老三段” 教学体系和现代教育理论把体育课堂分为理论知识、游戏、技术教学、能力培养、身体素质发展五部分的多维目标的体育课堂模式;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动态因素的体育合作学习模式;以常规型体育教学为基础,以自选型活动课为主要形式的“超市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等诸多体育教学模式。
  总的来说,我国现有的体育教学课程设置模式形式主要有几个方面:“三基型”、“一体化”、“并列型” 体育教学模式。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融入现代教育理念,从学生的身心出发、贯彻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以生活化体育为内容,以兴趣取向为目标,以健康观念为目的,构建适合学校特点、专业类别和学生个性特征的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
  3.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选择突出生活化和终身性
  现行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不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需要,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与终身体育脱节。在整个实施体育课程的过程中,以发展身体素质为中心,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并且,体育课程过分注重学生体能与运动技能,加之评价标准“一刀切”,采用绝对性评价,导致一些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害怕,甚至厌恶情绪,并使大多数学生体验不到成功的乐趣,从而使得学生中不喜欢体育课的人越来越多,学生体质水平明显下降。
  高校体育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为主的教育,是从强健人体出发,以运动教学为手段,以强健人的身体为结果,起点与终点在于强健人的身体,并且进行运动知识,技能的教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就应该让学生从事身体练习,在整个从事身体练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运动技术,技艺的学习掌握,培养起一种成就感和获得欲的满足,从而培养兴趣。这充分体现了体育健康教育的技艺性特征。体育情感目标的实现为体育认知活动提供了动力,学生通过对体育的兴趣,动机,意志力和正确的价值观来支持,情感发展又依赖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学生间,师生间通过正常交往,发展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比起其它文化课程教学有独特的作用,因此情意性也是重要特征之一。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生活过程中体力支持越来越少,导致人的生物结构与功能的退化,直接影响着人类作为生物的进化与发展。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表明,发达国家的死亡人数中已有一半死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人和心理疾病的患者大增。健康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家庭问题,而是直接影响到国家发展的社会问题。为了能更好的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新时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不再局限于教育阶段的培训,而是走向了大众化、终身化、生活化,把人的全面发展这个过程更加规范化、系统化、明确化。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让体育课走出学校运动场与学生的课余活动,家庭和社区生活结合起来,是现代体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新的课程观有利于我们开拓眼界,充分开发,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课程内的拓展,是观念的拓展,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不局限于项目和场地,形式。课程时间拓展方面,除了充分利用校内体育资源,延伸校内课程教学时间,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节假日。空间拓展方面,除了利用体育场馆设施外,还可以开发自然环境资源,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草原、森林、山地等条件开展野外生存,生活方面的教学与训练。
  4.创设以主体性培养为重心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
  学生始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主体,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最终都将指向“人”--“学生”这一主要群体健康的发展上,全人教育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开始深入人心并逐渐被高校体育老师应用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而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进行的好坏,是影响到教学效果至关重要的因素。只有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学习效果愈好,才能真正在学生的阶段性教育中灌输终身体育的思想和达到技能掌握的主体投入与兴趣的激发。这将直接影响并最终决定着他个人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发展的水平。
  5.建立全息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根据现行《纲要》的要求,针对高校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困惑和一些新情况,对于以前的课程评价标准中的不足和局限性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不仅对学生进行刀切和单方面能力的评价,而应该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考核。
  首先应当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突出了健康体育的重要地位,通过选择较为全面反映学生的健康水平,涵盖面广的评价考核内容,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其中,让课程的评价更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并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应。同时要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采用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式进行,重视社会有关方面的评价意见。把学习态度和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列入考核内容,考核内容应具有代表性,尽可能把能够反映学生多项能力的项目作为考核评价内容,各种运动能力测试项目不要经常重复,难度要适中。并且考核评价方法与评分力求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有机结合。
  
  四、结语
  
  面对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阶段,各高校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指导和监管力度,树立新型的体育课程观和“健康第一”的理性认识,充分挖掘内部潜能,加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教学内容的拓展,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构建特色教学模式,创设主体性课堂教学,完善全息多元课程评价体系。加强体育与健康多维教育,提高人才素质,促进“学科知识”与“生活知识”的统领共融,达到小康社会对国民体质的动态要求,真正实现新的社会转型期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素质教育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 谭 华、李 勤,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体育人大复印资料,2003.5.
  [2] 刘志敏、凌青东、石磊,小康社会的高校体育,体育与科学,2003.7.
  [3] 张 岩、孙淑惠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全民健身体系,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3.2.
  [4] 王 林、王 岩,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弊端与改革思路,体育与科学2003.9
  [5] 苏训诚,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若干问题,中国体育科技,2003.3.
  [6] 张振华,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展及误区,体育与科学,2003.[7] 杜国如等,对我国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体育人大复印资料 2003.5
  [8] 徐继存、王传金,教学模式研究:何去何从,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2000.10.
  [9] 高风华、薛雨平,现代体育教育理念的思考,体育人大复印资料,2001.12.
  [10] 杨万友、曾晓彬,关于体育课更名的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体育学刊,2002-5.
  [11] 陆作生、刘 晰,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思考,中国体育科技,2002.9.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当今科学盛行的世纪,科学与人文的对立导致越来越多的问题的产生,反思科学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和价值理应受到人类的重视,本文试图探讨和反思科学及其限度以期加深人们对于科学的正确认识。  关键词 科学;科学价值;科学限度    在这个科学大行其道的世纪,人们对于科学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谈论什么问题言必提科学二字,似乎惟科学是瞻,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科学能够解决我们人类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吗?科学真的
期刊
摘 要 论文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意义的概述,重点研究信息技术在高校统计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统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一些整合思路,以探索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创造新型的统计学教学模式。  关键词 信息技术;统计学;教学    信息技术就是基于对信息的操作技术,认识信息技术是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处理、表现、创造、传递等各种操作技术的总称。按照这种理解,信息技术教育不只是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机
期刊
摘 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教育民主的概念分析,从而提出教育民主是当前我国教育法律的重要价值观念,并探讨了教育民主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 价值体系;教育民主    一、教育民主之概念分析    教育民主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畴,它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上出现,在不同的社会时期又具有不同的内涵。最初教育民主的要求是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对工人素质要求的普遍提升而出现的。但这与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民主存在着
期刊
摘 要 英语原版电影因为其独特的优点为越来越多的大学英语教师所运用。实践证明课堂上适当引进原版英语电影欣赏可以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加强背景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但英语教师应认识到这是一种新的挑战,要正确发挥电影对教学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 原版英语电影;大学英语教学;辅助作用;教学效果  Abstract English original films have b
期刊
摘 要 要提高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实效性,活动前要界定好目标、选择好内容、把握好活动模式;活动时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有直接的心理体验,从而产生间接的心灵感悟;活动后要对过程、方式、原则、学生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反思。  关键词 心理健康;活动课;活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从课程学的高度进行探索。遗憾的是,很多学校却将心理健康教育置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其重要性仅仅停留在口头
期刊
摘 要 针对旅游高职教育实习环节管理的特点,分析了旅游高职实习管理的现状,总结了管理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而提出了运用e-HR原理解决旅游高职教育实习管理问题的方法,并提出了原型系统的功能结构。采用了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手段解决教育及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探讨了新技术在教育管理模式中的应用。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实习;应用    旅游高职教育是培养旅游专业一线职业岗位的职业技术教育。其目的
期刊
摘 要 本文从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落实学生的环保习惯、坚持进行环保教学三个层面阐释了环境保护教学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实现环境保护的一些有效措施。  关键词 环境保护;环保习惯;将环保教学坚持到底    环境保护是人和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阳光道路。环保教学的应从中学化学教学教育学生减少或彻底消除环境污染,学生应树立“化学无污染”“生活无污染”为奋斗目标,实现废物“不乱排放”和“零排放”。教师应把
期刊
摘 要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商务交易形式。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技术和法律”,现今面临的首先不是技术风险,而是法律风险。譬如网络合同、电子签名和认证、电子提单的转让、税收等。论文从现实问题的分析入手,并试着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 电子商务;管理;法律;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识码:A    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的贸易方式以其特有的优势,已在很多领域
期刊
摘 要新一轮生物课程改革的浪潮早已滚滚而来,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已经感受到它的震撼和气势。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要求我们必须有新姿态、新做法。作为生物教师要想适应新课改,得作多方面的转变。  关键词 课程标准;转变    一、角色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生物教师只是生物知识的传授者。师道尊严把教师都刻画成了不苟言笑的呆板形象,学生敬而远之。这种隔阂,造成了师生双方的对立和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厌倦,生物教
期刊
摘 要 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是培养高校创新人才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本文针对应用气象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对应用气象专业的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实践基地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为相近专业的实践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创新实践基地;应用气象;人才培养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专业的前身是农业气象学专业,始建于1960年,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