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中问责制研究

来源 :中国智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1992zhangshu08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马怀德教授主持的国务院应急办委托项目“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中问责制研究”,针对当前问责实践未能有效遏制突发事件频发势头这一现状,提出了转变问责观念,构建突发公共事件应对问责制的制度设想。
  变“结果问责观”为“过程问责观” 将问责理解为“责任追究”,属于“结果问责观”;将问责理解为“对责任的监督过问”,属于“过程问责观”。前者强调对履职结果给予“事后追究”,后者强调对履职过程进行“监督过问”。问责的全面理解应该是两者的结合,但目前普遍流行的观念和流行做法都倾向于前者,对于特别强调“预防”重要性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而言,坚持“过程问责”显然更有价值。而且,这也使问责成为应急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建立“问 — 回应”的问责管理机制对于问责主体而言,尤其应当强调对责任的“监督过问”;而对于问责对象,则应强调对“监督过问”予以“回应”,这样形成的“问—回应”机制具有以下优点:
  1. 问责是双向行为,允许(或需要)责任主体主动汇报或解释自己的行为,问责是一种常态机制,一种适应管理需要的例行公事,而不是“运动式”的静态追究责任的手段;当问责主体和问责对象处于互动状态时,问责就伴随管理过程始终,成为行政管理的一部分。
  2. 当问责成为动态管理过程的一部分时,容易形成”责任对接“,即当问责对象的责任与问责主体的责任在同一件事情上会有合理分担,尤其当问责主体同样对这件事享有一定控制权时,通过“问—回答”的机制,无论是被动地回应“问”,还是主动地以“回应”来推动“问”,都会导致“各尽其责”、“责任层层落实”的良好局面。当然这也符合行政伦理。因为,一个不考虑责任分担却需要责任承担的问责机制毕竟有碍于公平。
  3. 当责任主体时刻需要为“过问”寻找“回应”的合理理由时,这种状况有利于责任主体提高“部门诚信和工作绩效”,因为他不能等到批评时才来解释,不能让工作的每一步成为下一步的绊脚石。
  4.问责成为一种侧重“预防”的管理机制。
  应对问责制度设计的主要目的和原则 构建应对问责制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应急管理和有效落实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过程中的责任。因此,应对问责制的构建应遵循三项原则,即问责与改进工作和落实责任相结合,过程责任监督与结果追责并重,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五大问责关系的制度构想 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应关注四种类型责任:政治责任,职务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四类责任即为应对问责的客体,而对这四类责任的承担就构成应对问责法律关系的客体;“承担”行为的主体即为应对问责对象,而有权对这种“承担”进行监督过问者即为应对问责主体,应对问责主体和对象共同构成应对问责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据四类责任可构建以下五大问责法律关系:(1)基于政治责任的政治问责关系。即执政党, 民主党派,选民等政治权力主体问责党政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所形成的一种问责关系; (2)基于职务责任的行政问责关系。即行政主体问责行政机关即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责任所形成的一种问责关系;(3)基于职务责任的社会问责关系。即全民、政党、媒体、宗教团体等社会权力主体问责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形成的一种问责关系;(4)基于行政责任的法律问责关系。这是在行政问责关系的基础上,针对《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有关职责设定未给予落实措施这一现状,通过拟定具体“制裁”条款来保证这些责任的落实而形成的一种问责关系;(5) 基于道德责任的伦理问责关系。即社会权力主体通过谴责的形式问责相关义务主体而形成的一种问责关系。
  应对问责程序制度设计 以“责任的实现”为中心来设计突发事件应对问责程序,
  问责程序可从问责主体“要求落实责任”和“要求改进工作”开始。程序设计应遵循两项原则:一是闭合原则,即问责主体的“要求”必须得到问责对象的“回应”,从而形成闭合回路,以保证问责实效;二是效率原则,即为了尽快落实责任,改进应对工作,问责程序应保证效率优先,即以非正式的简易程序为原则,以正式的普通程序为例外,以此节省问责与“责任实现”过程中的时间。“简易程序”即问责主体的过问得到问责对象及时合理回应时;或问责主体的监督事项得到问责对象有效落实时,即可完成问责;“普通程序”即在简易程序不能达到问责目的的情形下,通过设计检控,调查,听证等手段来保证问责目的的实现。
  (马怀德 中国政法大学)
其他文献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本文根据其在“2013’智库筑基‘中国梦’:中国智库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和经济不太一样,外交智库民间比较弱,主要还是政府的,这和外交性质有关系,民间很难做起来,专业知识不够不说,没有信息,你不知道你的雇主要什么,在我们行当里智库的官方性非常明显,民间能起的作用较少。  中国外交智库的六大类  中国已经有比较大的智库队伍,外交方面来讲,我觉得我们有六
期刊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本文根据其在“2013’智库筑基‘中国梦’:中国智库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究竟什么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似乎并没有认识一致的统一标准。我们的看法是,所谓特色也许是指与各级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社科院相比存在非常显著的不同,不是政府举办,不受财政供养,没有行政级别,员工选任自己选择,研究选题、研究课题不是命题作文,而是独立自主的选择等等。  
期刊
本文根据智库专家、学者在“2013’智库筑基‘中国梦’:中国智  库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2013年6月30日,为促进中国智库与国际智库之间的交  流合作,更好地为项层没计提供研究和咨询服务,遵照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关于“建设高质量智席”、“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由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联合同开发计划署、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特聘专家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
期刊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致力于推动人类发展,帮助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作为联合国从事发展的全球网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充分利用其全球发展经验,帮助中国制定应对发展挑战的解决之道。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政府于1979年9月,即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时期,签署了标准基本框架协定并化式在华行使职能。迄今为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已经调动超过10亿美元用于支持中国发展,完成了900多个项目,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农业、工
期刊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教授。本文根据其在“201 3’智库筑基‘中国梦’:中国智库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众所周知,智库正趋于全球化,它们不再是欧洲和北美特有的了。但是开始发展智库的国家往往倾向于效仿美国的经验。世界范围内,存在大约6000个左右的智库,其中接近一半都坐落丁美国。像布鲁金斯学会和传统基金会这样的美国智库,经常会发布看起来能影响政策决定过程的信息。因此,中国、印度、整个中东
期刊
生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少将。  《三十六计》不是就军事谋略讲军事谋略,而是着力揭示军事谋略的哲学底蕴及其内在规律,所以具有哲理性很强的特点。本系列文章的结构是以《三十六计》各计为篇,各篇均由“计文”、“今译”、“解说”三部分组成。为了便于读者存对照中理解《三十六计》的计文,本书存各计“解说”后附“原书‘按’及‘按语今译”:本书“解说”注意根据各计义理,从古今中外不同时期和地域,从战
期刊
航空制造业不仅竞争激烈,还面临着资源环境、轻量化设计、发动机设计等各类复杂问题,涉及大量的信息系统。从材料分析、业务流程管理乃至整个产品的研发,都离不开信息化手段的有力支持。本刊结合PLM在航空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典型航空公司的挑战及需求,挑选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实例,以期实现经验共享,寻找更深层次的应用和发展。  优质空气动力学特性提升环保性  飞机设计中大量使用复合材料,通过Composite
期刊
突发事件犹如一个镜像,在考验着国家的危机管理能力和应对处理能力。其实,之所以说是超越无常,其根本内涵是我们如何建立起长效机制去面对突发事件,去解决突发事件所遗留的问题,这是在考量政府的危机治理理念。面对突发事件我们不应是被动地应对,而是如何去妥善地处理,须汲取应有的教训,以使得悲剧不再重演。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比如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面对天灾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建立完善的应
期刊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新的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以及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能否有效地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和进行有效的应急管理,不能仅仅依靠经验,更重要的应当依靠法制。  我国应急法规制度建设的现状分析。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应急法制建设,建国以来特别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07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颁布,全国已制定公共应急法律35 件、行政法规37 件、部门规章55 件、有
期刊
应急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且挑战性很强的政府工作,也是我们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做好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即是提高我们党和政府风险应对能力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也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工程之一。为此,为实现培养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和一定应急技能的应急管理人才”目标,结合中国国情和实际需求,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要高度重视我国应急管理的干部培训和学科建设 目前,我国应急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