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国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若干建议

来源 :中国智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ffon1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急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且挑战性很强的政府工作,也是我们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做好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即是提高我们党和政府风险应对能力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也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工程之一。为此,为实现培养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和一定应急技能的应急管理人才”目标,结合中国国情和实际需求,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要高度重视我国应急管理的干部培训和学科建设 目前,我国应急管理人才培训与相关学科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提高了全社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增强了各级政府风险应对能力,决策能力和沟通能力,降低了各种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但是我国应急管理的干部培训与学科建设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干部培训工作尚未形成完善的工作体系;培训内容缺乏科学设计和标准规范;培训方法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创新性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与此同时,应急管理的学科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应急管理课程结构尚不完整;师资队伍结构配备失衡,等等。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应急管理的干部培训和学科建设。
  要科学借鉴发达国家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做法 发达国家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提要科学借鉴发达国家应急管高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志愿者组织、社会理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做法公众等对各类突发事件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的能力。为此,他们的主要做法是:(1)对培养对象进行科学的分类;(2)科学合理设置应急管理培训内容与课程。比如:重视对应急管理及相关领域基础理论的培养与学科教育,关注对应急管理全流程的培训与学科教育,提供系统化的应急管理专业技能或一般技能培训与教育,重视部门内及部门间的协同,互动与沟通能力的培训等; (3)采用有效的教育培训方式与方法,提高培训水平与质量;(4) 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估机制,提高发展的自适应效果。
  要完善分类分层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要注重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对症下药”:(1)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应该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 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各地,各部门从事应急管理工作的人才培养,可以通过短期培训,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对于应急管理师资(培养人才的人),可以通过学位教育、学术进修、案例教学培训与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其学术研究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教学培训能力等;对于中高级应急管理研究人才的培养,应通过有关部门持续设立应急管理项目资助方式来实现。
  要科学设定应急管理培训的重点内容 围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领导对应急管理工作的指示精神, 学习国家应急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分析应急工作形势任务, 理培训的重点内容了解国外应急管理经验,熟悉掌握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程序和方法,学习运用应急指挥新技术设备和指挥手段的应用等。通过培训,着力强化培养培训对象对应急管理的宏观认识和依法实施管理的意识,提升应急管理中的快速决策, 组织协调和公共沟通等能力。
  要鼓励各种不同层次办学模式的选择与竞争 应急管理学科虽然存在内在的逻辑和规律,但由于应急管理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各院校办学的背景差别学模式的选择与竞争也很大,任何一所高校想覆盖全部研究领域都十分困难。因此,在学术共同体中各高校要在尊重现有相关学科体系多元格局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学科优势,从学科特色、学科方向、学科梯队、学科基础、重点学科、项目建设以及学科组织管理方式等方面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形成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和竞争性,避免因重新设置学科体系而阻碍应急管理学科间的沟通交流的问题。同时,也可选择少量高校进行尝试和探索,渐进式推进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步伐,特别是应首先开展研究生层面的学历教育。特别建议:可以考虑现在国务院学位办和国务院应急办指导下设立一个应急管理专业教育委员会,在国家应急办的领导下进一步从需求方的角度分析应急管理实践中对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具体需求。同时,各高校应急管理领域的相关专家和学者积极认真分析需求,提出满足需求的各种方案。在广泛交流和协商的基础上,促使应急管理学科逐步达成一定的共识,这样就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个维度来保障应急管理学科体系的科学定位。
  要重点培养具有战略眼光和一定应急管理技能的综合应急管理人才 应急管理属于多学科,应用性, 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领域。面对应急管理技能的综合应急管理人才急管理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和矛盾, 虽然我国已经有了涉及具体应急领域的很多应用型本科,硕士或博士专业,但是目前比较缺乏的仍是综合性的应急管理人才,各高校在应急管理专业硕士层面的课程设计上可以各有特色。对于本科是某一专业或技术背景的人才而言,由于其经过本科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的系统学习,已经培养了自己在该专业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分析能力,研究生时期应该更重视综合应急管理能力教育,从而满足对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对于本科是与应急管理相关的有关管理类专业的人才而言,应在研究生时期除了继续加强有关的综合管理能力培养外, 教育,以便他们有更强的实践应用能力。
  (薛澜 清华大学)
其他文献
我们国家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转型、转轨、转变时期、快速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同时我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加之世界各种矛盾交织,错综复杂。恐怖袭击、局部战争、金融危机,以及对水资源、石油资源的争夺,跨国性的重大疫情的传播和灾难等也会不时出现。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各类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关系到广人人民群众的牛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对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于中华民族
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本文根据其在“2013’智库筑基‘中国梦’:中国智库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和经济不太一样,外交智库民间比较弱,主要还是政府的,这和外交性质有关系,民间很难做起来,专业知识不够不说,没有信息,你不知道你的雇主要什么,在我们行当里智库的官方性非常明显,民间能起的作用较少。  中国外交智库的六大类  中国已经有比较大的智库队伍,外交方面来讲,我觉得我们有六
期刊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本文根据其在“2013’智库筑基‘中国梦’:中国智库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究竟什么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似乎并没有认识一致的统一标准。我们的看法是,所谓特色也许是指与各级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社科院相比存在非常显著的不同,不是政府举办,不受财政供养,没有行政级别,员工选任自己选择,研究选题、研究课题不是命题作文,而是独立自主的选择等等。  
期刊
本文根据智库专家、学者在“2013’智库筑基‘中国梦’:中国智  库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2013年6月30日,为促进中国智库与国际智库之间的交  流合作,更好地为项层没计提供研究和咨询服务,遵照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关于“建设高质量智席”、“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由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联合同开发计划署、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特聘专家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
期刊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致力于推动人类发展,帮助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作为联合国从事发展的全球网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充分利用其全球发展经验,帮助中国制定应对发展挑战的解决之道。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政府于1979年9月,即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时期,签署了标准基本框架协定并化式在华行使职能。迄今为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已经调动超过10亿美元用于支持中国发展,完成了900多个项目,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农业、工
期刊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教授。本文根据其在“201 3’智库筑基‘中国梦’:中国智库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众所周知,智库正趋于全球化,它们不再是欧洲和北美特有的了。但是开始发展智库的国家往往倾向于效仿美国的经验。世界范围内,存在大约6000个左右的智库,其中接近一半都坐落丁美国。像布鲁金斯学会和传统基金会这样的美国智库,经常会发布看起来能影响政策决定过程的信息。因此,中国、印度、整个中东
期刊
生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少将。  《三十六计》不是就军事谋略讲军事谋略,而是着力揭示军事谋略的哲学底蕴及其内在规律,所以具有哲理性很强的特点。本系列文章的结构是以《三十六计》各计为篇,各篇均由“计文”、“今译”、“解说”三部分组成。为了便于读者存对照中理解《三十六计》的计文,本书存各计“解说”后附“原书‘按’及‘按语今译”:本书“解说”注意根据各计义理,从古今中外不同时期和地域,从战
期刊
航空制造业不仅竞争激烈,还面临着资源环境、轻量化设计、发动机设计等各类复杂问题,涉及大量的信息系统。从材料分析、业务流程管理乃至整个产品的研发,都离不开信息化手段的有力支持。本刊结合PLM在航空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典型航空公司的挑战及需求,挑选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实例,以期实现经验共享,寻找更深层次的应用和发展。  优质空气动力学特性提升环保性  飞机设计中大量使用复合材料,通过Composite
期刊
突发事件犹如一个镜像,在考验着国家的危机管理能力和应对处理能力。其实,之所以说是超越无常,其根本内涵是我们如何建立起长效机制去面对突发事件,去解决突发事件所遗留的问题,这是在考量政府的危机治理理念。面对突发事件我们不应是被动地应对,而是如何去妥善地处理,须汲取应有的教训,以使得悲剧不再重演。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比如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面对天灾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建立完善的应
期刊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新的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以及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能否有效地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和进行有效的应急管理,不能仅仅依靠经验,更重要的应当依靠法制。  我国应急法规制度建设的现状分析。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应急法制建设,建国以来特别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07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颁布,全国已制定公共应急法律35 件、行政法规37 件、部门规章55 件、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