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每个地区的传统文化都是彰显地域特色的法宝,其中,山西省的“圆锁习俗”就是该地区所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圆锁”是指在孩子出生时给孩子佩戴锁以祈求保佑以及在孩子长大后再进行开锁的一种成年仪式。本文将通过对圆锁习俗的研究,找出该习俗产生的原因,了解它的发展状况,分析它存在的意义以及反思近年来圆锁习俗面临的危机,倡导更多人关注和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使其得以更好的延续和发展。
关键词:长治 圆锁 过程 内涵 意义 反思
中国素有“一百年文明看上海,五百年文明看北京,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的说法,山西省地处中西部地区,表里河山,历来自给自足,少自然灾害,在人类文明发生发展时期,就不断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文化习俗,很多中国古老的、传统的、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习俗都在世代繁衍中得以保存,其中,著名的成年礼——圆锁,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习俗。这项习俗最开始主要流传于广大的农村地区,但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扩散到城镇地区,目前在农村和城市均有出现。
一、山西省长治地区圆锁习俗产生的原因
(一)生产力水平落后
生产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基础,政治、文化等都要受制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山西长治地区,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境内多以山地为主,且属于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大部分土地都较为贫瘠,再加上古代的生产条件落后,农业生产只能依靠大量的劳动力投入,所以人口数量显得极为重要。但是,古代的医疗条件十分落后,人口的死亡率高,劳动人民对生老病死难以有科学的认识,就通过迷信天神来解释这些现象,于是产生了“圆锁习俗”,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二)原有信仰的演变
晋东南地区对二仙的信奉是“圆锁习俗”产生的重要根源。二仙,即乐氏二女,商代微子的后人,自小便学识广博;宋徽宗年间,二女为出征的军人送饭,被封为真人,之后便飞升于天,于是民间广建庙宇来祭拜二女,以祈求风调雨顺,子女平安。二女在晋东南地区不断显灵,帮助许多人渡过了难关,成为了当地不可替代的信仰,于是人们在孩子成年时也开始举行祭拜仪式,祈求平安。
(三)古代礼制的继承
《礼记》是成书于西汉时期,主要记载先秦礼制和儒家思想的典章制度选集。其中有记载:“夫礼,始于冠,本于婚,重于丧祭,和于乡射,此礼之大体也”。这说明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了男子的成年仪式,并且作为礼制加以规范。山西地处中原,受到先秦礼制的影响深远,“圆锁习俗”就是对古代成年礼的继承与发展。
二、圆锁习俗的发展情况
在山西,《大同府志》记载:“男子生弥月或周岁,辫红线锁带之”。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将古代的成年礼由制度演变为一种风俗习惯,在孩子刚出生时就就给孩子带锁以祈求保佑;从明朝中后期开始,中国人口发生了一次大的迁移,许多中原地区的人为了谋求生存,向今天的内蒙古一带迁移,历史上称之为“走西口”。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习俗,都被传播到了人口流入区,进一步促进了圆锁礼仪的发展;在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多次处于战火之中,战争对经济、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負面影响,文化习俗也就自然而然进入了停滞期;直到新中国成立,政治经济文化都迅速发展,医疗水平也逐步提高,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并加以发扬;但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运动波及到全国各角落,山西的“圆锁习俗”也没能逃过被批判的命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对这段历史的反思使得人们意识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要取精华去糟粕,不能盲目继承传统习俗;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经济实力突飞猛进,人们在温饱上得到满足之后,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文化需求,许多古代流传下来的仪式重新得到重视和发展。
三、圆锁习俗的过程及内涵
(一)挂锁
圆锁又可以称为开锁,就是指将锁子打开,那么在开锁之前還有一个程序就是挂锁,在长治地区,人们会在孩子满月和一周岁时分别挂锁,意思是要将其锁住,阻止妖魔和灾祸近身,等到孩子十五岁成年时,人们认为他们已经可以抵御外界灾害,就举行开锁仪式。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十五岁是指虚岁,长治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习惯用虚岁来计算自己的年龄;山西不同的地区圆锁年纪不同,例如太原市就是十二周岁开锁,十二生肖,十二岁一个轮回;但是在长治等地区则是虚岁十五岁,因为人们觉得十二周岁还尚且年幼,不足以自己抵御灾祸,所以又向后推了两年,即虚岁十五岁(周岁十四岁)。
关于锁的使用,不同的家庭条件决定了锁的类型。一般分为铁锁、银锁、金锁、玉锁四种。稍贫苦的人家一般会佩戴铁锁,普通人家会佩戴银锁,家里比较富裕的人家会佩戴金锁或者玉锁。但是无论是哪一种锁,其寓意都是象征着保佑,都是人们对子女衷心的祝愿。
(二)选取吉日
圆锁仪式在山西地区是非常重要的仪式之一,与结婚、大寿等吉日不相上下,因此在年满十五虚岁的前几个月,就要请村中有威望的长者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作为仪式举办的日子。但现在,由于人们的时间在工作日不可以自由支配,因此,圆锁的日子一般选在孩子生日前后的休息日,便于邀请到客人出席。
(三)圆锁过程
圆锁是整个仪式的核心部分,大体分为“祭拜”“开锁” “宴客”三个主要环节。但不同的地区,可能有细微差别。
1.祭拜
在古代,由于人们的封建思想更加浓厚,加上礼法的规定,祭拜也
是要去固定的地点的,例如,大家族里的祠堂或者村里的神庙等。但随
着社会发展,圆锁仪式有了一些改变,祭拜地点一般都会选在家里的正
厅中,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在院子里进行祭拜。
祭拜前要先在供桌上放好贡品:用两个大盆分别装十五个羊馍馍和
十五个生肖馍馍,放在供桌正中间,数量取十五就是指开锁的年龄,馍 馍做成羊的样子取“祥”的谐音,代表吉祥如意,做成生肖代表孩子的
属相,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左右分别摆各色糕点瓜果和零食,供所要祭
拜之神享用;还要准备一个香炉,用红纸包着,放在正中间。
接下来就要进行祭拜:一般是家里有威望的长辈手里持香,跪在桌前祭拜,嘴里念祝词,祈求孩子平安,之后将香插在香炉里;孩子要等长辈祭拜完后在进行祭拜。
2.开锁
开锁前,要将孩子成长期间挂的锁(例如有锁子样式的手镯或者项链)再重新挂上,另外还要挂上一把真锁。由长辈用钥匙将真锁打开,然后再将其他锁取下,意味着孩子从封锁的状态中释放出来,开始真正独立的生活。在开锁仪式中,还有一些其他有趣的习俗,例如:
(1)开锁人必须为三姓人。三姓人是指三个不同姓氏的人。一般是选择家中无丧偶、无离异且有子女之人,意味着圆满。三在这里取“多”之意,意味着孩子是受到许多人的照顾成长起来的,希望他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也能够得到人们的帮助和扶持。
(2)开锁仪式结束后,孩子需要背上书包向家门外奔跑。书包中放有纸笔,寓意学业有成;算盘,寓意开启智慧之门;一元钱,寓意以后可以独立生活等。
(3)如果是男孩,就需要家里的男丁拿鞭子驱赶他,意思是他已经脱离童年,需要摆脱对家庭的依赖,开始独立生活;另一层是指让他去外面的世界闯荡,增长见识。孩子需要背着书包跑到小卖部去买盐,再带回家给母亲,母亲则需要在大门口等儿子回来。这意味着儿子长大后不要忘记家中的父母,要抽时间多回家陪伴爸妈。
(4)如果是女孩,则不用鞭子,而是长辈们要用扫帚将她扫出门,意思是女儿成人,女大不中留,终有一天会嫁作人妇,现在将她扫地出门,让她早日学会独立,不要过分依赖家人,不然在嫁人之后会更加难舍难分。扫出门后,其他过程与男孩相同。
上面所讲到的鞭子和扫帚,也不是普通的鞭子和扫帚,是需要用红布条分别将15个铜钱和15粒枣挂在鞭子或者扫帚上,意味着祛除灾病、保佑平安和吉祥如意。在抽打和扫的过程中,钱币和枣就会被甩到地上,邀请来的宾客中有许多小孩子就会纷纷在地上抢夺,沾沾喜气,十分热闹喜庆。
3.宴客
(1)农村地区:圆锁习俗是要大宴宾客的,亲朋好友、街坊邻里都会携家带口前来参加。在开锁仪式结束后,圆锁宴正式开席。如果这家人宴请的宾客过多,则分为中午和晚上两场,如果较少,则只有中午一场。村子里一般会请来专门做开锁菜席的大厨,在院子里摆上灶具,让大厨现做。菜品为十二道,荤素搭配,取十五之意,圆圆满满,福禄安康,财源滚滚。在丰盛的菜肴之后,还会有山西人的最爱——面食,在村子里的开锁宴中也叫大锅面,因为人数众多,所以会借来桌椅板凳和一口大锅,用来炒菜下面。小寿星也会吃到一碗专门为他做的面食,整碗都由一根面条组成,叫长寿面,寓意长命百岁,多子多福。吃完长寿面,照惯例还会有一碗团圆汤,汤里煮着枣、莲子、草莓之类又圆又甜的食材,寓意甜甜美美,团团圆圆。吃完宴席,这场标志着孩子成年的仪式也就基本结束了。
(2)城市地区:主要受到经济条件的影响,城市地区的宴客环节更加排场。首先提前预定好饭店和菜品,还要定制写有“祝某某某生日快乐”的横幅和气球门。宴客当天,人们抵达饭店之前,饭店负责人就要把气球门摆好,把横幅挂在气球门上,还要竖一块牌子示意该宴会的具体房间号。然后宾客到齐,司仪会组织整个圆锁仪式,先请父母上台讲话,之后会请小寿星上台发表感想,接着小寿星的朋友会上台送礼物表示祝福,整个过程持续一个小时左右。最后,菜品源源不断上桌,宾客就可以享受这场盛宴了。
四、对圆锁习俗的分析思考
(一)圆锁习俗的意义
成年礼作为一种习俗,在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延续着,发展到山西地区就成为“圆锁习俗”。它是中华文化和人们思想观念演变的表现,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1)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圆锁习俗”源自于古代的民间信仰和礼乐文化,从准备到进行,圆锁的每个过程和步骤都有其特殊的含义,体现了对古代思想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因此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
(2)对社会关系的维系。在古代,每一个地方基本都是以宗族为单位的,圆锁礼的举行,必须由长辈来主持,家庭成员都要出席,因此起着维系宗族关系的作用。在今天,圆锁作为一种仪式,必然会邀请许多亲朋好友,你来我往之中就会加深人们彼此的联系,起着维系社会关系的作用。
(3)对孩子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圆锁仪式中,赶孩子出门是为了让孩子学会独立;买盐回家则是告诉孩子要孝顺父母;孩子在亲身经历圆锁仪式时,会真正感受到自己已经长大的事实,从而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进行自我思考,自我定位。正是这些教育意义,使得圆锁习俗得以传承与发展。
(二)反思近年来圆锁习俗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1)在山西地区,虽然圆锁习俗已经非常普及,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缺陷,比如在圆锁过程中,下跪祭拜等行为还是体现出了封建迷信的思想,尤其是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对神仙和鬼神的迷信还十分严重,如果不在吉日吉时按照旧时传统来进行,就会被认为不吉利,将会惹怒众神,招致灾祸。当然,我们并不否认这些遗留下来的习俗,也尊重当地人的信仰自由和文化传统,但我们也必须正确认识这些迷信思想,政府还是应该加大宣传科学的力度,尤其是在偏僻落后的农村,争取对传统习俗的继承做到“取 其精华,去其糟粕”。
(2)在古代,成年礼是一种制度规范,每个家庭都必须遵守礼的约束,仪式的过程也需要严格按照规定来进行,时至今日,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还袭着这些古老的习俗,虽然要求没有那么苛刻,但大体相同,人们还是遵循着其本质内涵,但在城市地区和一些发展较快的农村出现了过度追求形式而严重忽视内涵的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金钱观念和攀比心态越来越严重,尤其在一些经济条件好和社会地位高的家庭里,圆锁礼仪成为了炫富、敛财的手段。首先表现在宴客地点大都选在一些高档酒店,包下整个楼层甚至整个酒店,宴请十几桌到几十桌不等,炫富倾向十分严重;其次,他们大都会请一些承办圆锁仪式的公司来设计整个圆锁的流程,在这期间,上面例举到的一些具有深刻内涵的挂锁、祭拜和捡硬币等流程被简单的摘掉锁形首饰、切蛋糕、踩气球等环节所替代,这体现出传统圆锁仪式中的本质内涵被逐渐淡化,人们不再把它看做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仅仅看做一种象征,忽视了内涵而过度追求形式;再次,被邀请到的宾客都需要上礼金,根据亲疏远近的不同,几百、几千甚至上万不等,这体现出圆锁习俗在某些家庭变成了一种敛财的手段。他们认为一场圆锁礼仪花的钱越多、请到的人越多、收到的礼金越多就越有面子,这实际上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更严重的是,孩子从小耳濡目染,也非常容易形成奢侈浪费的思想。为此,我们不得不做出反思,最重要的就是要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大力宣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然后在学校,也应该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八荣八耻的教育,以此促进传统习俗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不良风气的转变。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山西长治地区,总体来说还较完整地保留着圆锁习俗,该习俗已经成为当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展到今天具有了不可替代的意义。但事物都有两面性,意义重大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迷信思想的残留,还有就是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今天,某些地區和家庭,对圆锁习俗的认知发生了转变,产生了过度追求形式的现象,从而奢导致侈浪费的社会风气。在新时代,需要我们更加关注圆锁习俗的发展,肩负起身上的责任和义务,共同致力于解决圆锁习俗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它进行传承与保护,让该习俗可以摒弃糟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张薇薇.晋东南地区二仙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庙宇分布[J].文物世界.2008(3):47.
[2] 崔高维.礼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226,230.
[3] 史亚楠.民间“圆锁”习俗的发展与演变——以山西,内蒙地区为例[J].法制与社会,2008(7):200,219.
[4] 何生海.刘一鸣.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圆锁”习俗[J].东疆学刊,2013(2):29.
关键词:长治 圆锁 过程 内涵 意义 反思
中国素有“一百年文明看上海,五百年文明看北京,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的说法,山西省地处中西部地区,表里河山,历来自给自足,少自然灾害,在人类文明发生发展时期,就不断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文化习俗,很多中国古老的、传统的、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习俗都在世代繁衍中得以保存,其中,著名的成年礼——圆锁,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习俗。这项习俗最开始主要流传于广大的农村地区,但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扩散到城镇地区,目前在农村和城市均有出现。
一、山西省长治地区圆锁习俗产生的原因
(一)生产力水平落后
生产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基础,政治、文化等都要受制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山西长治地区,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境内多以山地为主,且属于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大部分土地都较为贫瘠,再加上古代的生产条件落后,农业生产只能依靠大量的劳动力投入,所以人口数量显得极为重要。但是,古代的医疗条件十分落后,人口的死亡率高,劳动人民对生老病死难以有科学的认识,就通过迷信天神来解释这些现象,于是产生了“圆锁习俗”,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二)原有信仰的演变
晋东南地区对二仙的信奉是“圆锁习俗”产生的重要根源。二仙,即乐氏二女,商代微子的后人,自小便学识广博;宋徽宗年间,二女为出征的军人送饭,被封为真人,之后便飞升于天,于是民间广建庙宇来祭拜二女,以祈求风调雨顺,子女平安。二女在晋东南地区不断显灵,帮助许多人渡过了难关,成为了当地不可替代的信仰,于是人们在孩子成年时也开始举行祭拜仪式,祈求平安。
(三)古代礼制的继承
《礼记》是成书于西汉时期,主要记载先秦礼制和儒家思想的典章制度选集。其中有记载:“夫礼,始于冠,本于婚,重于丧祭,和于乡射,此礼之大体也”。这说明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了男子的成年仪式,并且作为礼制加以规范。山西地处中原,受到先秦礼制的影响深远,“圆锁习俗”就是对古代成年礼的继承与发展。
二、圆锁习俗的发展情况
在山西,《大同府志》记载:“男子生弥月或周岁,辫红线锁带之”。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将古代的成年礼由制度演变为一种风俗习惯,在孩子刚出生时就就给孩子带锁以祈求保佑;从明朝中后期开始,中国人口发生了一次大的迁移,许多中原地区的人为了谋求生存,向今天的内蒙古一带迁移,历史上称之为“走西口”。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习俗,都被传播到了人口流入区,进一步促进了圆锁礼仪的发展;在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多次处于战火之中,战争对经济、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負面影响,文化习俗也就自然而然进入了停滞期;直到新中国成立,政治经济文化都迅速发展,医疗水平也逐步提高,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并加以发扬;但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运动波及到全国各角落,山西的“圆锁习俗”也没能逃过被批判的命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对这段历史的反思使得人们意识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要取精华去糟粕,不能盲目继承传统习俗;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经济实力突飞猛进,人们在温饱上得到满足之后,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文化需求,许多古代流传下来的仪式重新得到重视和发展。
三、圆锁习俗的过程及内涵
(一)挂锁
圆锁又可以称为开锁,就是指将锁子打开,那么在开锁之前還有一个程序就是挂锁,在长治地区,人们会在孩子满月和一周岁时分别挂锁,意思是要将其锁住,阻止妖魔和灾祸近身,等到孩子十五岁成年时,人们认为他们已经可以抵御外界灾害,就举行开锁仪式。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十五岁是指虚岁,长治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习惯用虚岁来计算自己的年龄;山西不同的地区圆锁年纪不同,例如太原市就是十二周岁开锁,十二生肖,十二岁一个轮回;但是在长治等地区则是虚岁十五岁,因为人们觉得十二周岁还尚且年幼,不足以自己抵御灾祸,所以又向后推了两年,即虚岁十五岁(周岁十四岁)。
关于锁的使用,不同的家庭条件决定了锁的类型。一般分为铁锁、银锁、金锁、玉锁四种。稍贫苦的人家一般会佩戴铁锁,普通人家会佩戴银锁,家里比较富裕的人家会佩戴金锁或者玉锁。但是无论是哪一种锁,其寓意都是象征着保佑,都是人们对子女衷心的祝愿。
(二)选取吉日
圆锁仪式在山西地区是非常重要的仪式之一,与结婚、大寿等吉日不相上下,因此在年满十五虚岁的前几个月,就要请村中有威望的长者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作为仪式举办的日子。但现在,由于人们的时间在工作日不可以自由支配,因此,圆锁的日子一般选在孩子生日前后的休息日,便于邀请到客人出席。
(三)圆锁过程
圆锁是整个仪式的核心部分,大体分为“祭拜”“开锁” “宴客”三个主要环节。但不同的地区,可能有细微差别。
1.祭拜
在古代,由于人们的封建思想更加浓厚,加上礼法的规定,祭拜也
是要去固定的地点的,例如,大家族里的祠堂或者村里的神庙等。但随
着社会发展,圆锁仪式有了一些改变,祭拜地点一般都会选在家里的正
厅中,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在院子里进行祭拜。
祭拜前要先在供桌上放好贡品:用两个大盆分别装十五个羊馍馍和
十五个生肖馍馍,放在供桌正中间,数量取十五就是指开锁的年龄,馍 馍做成羊的样子取“祥”的谐音,代表吉祥如意,做成生肖代表孩子的
属相,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左右分别摆各色糕点瓜果和零食,供所要祭
拜之神享用;还要准备一个香炉,用红纸包着,放在正中间。
接下来就要进行祭拜:一般是家里有威望的长辈手里持香,跪在桌前祭拜,嘴里念祝词,祈求孩子平安,之后将香插在香炉里;孩子要等长辈祭拜完后在进行祭拜。
2.开锁
开锁前,要将孩子成长期间挂的锁(例如有锁子样式的手镯或者项链)再重新挂上,另外还要挂上一把真锁。由长辈用钥匙将真锁打开,然后再将其他锁取下,意味着孩子从封锁的状态中释放出来,开始真正独立的生活。在开锁仪式中,还有一些其他有趣的习俗,例如:
(1)开锁人必须为三姓人。三姓人是指三个不同姓氏的人。一般是选择家中无丧偶、无离异且有子女之人,意味着圆满。三在这里取“多”之意,意味着孩子是受到许多人的照顾成长起来的,希望他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也能够得到人们的帮助和扶持。
(2)开锁仪式结束后,孩子需要背上书包向家门外奔跑。书包中放有纸笔,寓意学业有成;算盘,寓意开启智慧之门;一元钱,寓意以后可以独立生活等。
(3)如果是男孩,就需要家里的男丁拿鞭子驱赶他,意思是他已经脱离童年,需要摆脱对家庭的依赖,开始独立生活;另一层是指让他去外面的世界闯荡,增长见识。孩子需要背着书包跑到小卖部去买盐,再带回家给母亲,母亲则需要在大门口等儿子回来。这意味着儿子长大后不要忘记家中的父母,要抽时间多回家陪伴爸妈。
(4)如果是女孩,则不用鞭子,而是长辈们要用扫帚将她扫出门,意思是女儿成人,女大不中留,终有一天会嫁作人妇,现在将她扫地出门,让她早日学会独立,不要过分依赖家人,不然在嫁人之后会更加难舍难分。扫出门后,其他过程与男孩相同。
上面所讲到的鞭子和扫帚,也不是普通的鞭子和扫帚,是需要用红布条分别将15个铜钱和15粒枣挂在鞭子或者扫帚上,意味着祛除灾病、保佑平安和吉祥如意。在抽打和扫的过程中,钱币和枣就会被甩到地上,邀请来的宾客中有许多小孩子就会纷纷在地上抢夺,沾沾喜气,十分热闹喜庆。
3.宴客
(1)农村地区:圆锁习俗是要大宴宾客的,亲朋好友、街坊邻里都会携家带口前来参加。在开锁仪式结束后,圆锁宴正式开席。如果这家人宴请的宾客过多,则分为中午和晚上两场,如果较少,则只有中午一场。村子里一般会请来专门做开锁菜席的大厨,在院子里摆上灶具,让大厨现做。菜品为十二道,荤素搭配,取十五之意,圆圆满满,福禄安康,财源滚滚。在丰盛的菜肴之后,还会有山西人的最爱——面食,在村子里的开锁宴中也叫大锅面,因为人数众多,所以会借来桌椅板凳和一口大锅,用来炒菜下面。小寿星也会吃到一碗专门为他做的面食,整碗都由一根面条组成,叫长寿面,寓意长命百岁,多子多福。吃完长寿面,照惯例还会有一碗团圆汤,汤里煮着枣、莲子、草莓之类又圆又甜的食材,寓意甜甜美美,团团圆圆。吃完宴席,这场标志着孩子成年的仪式也就基本结束了。
(2)城市地区:主要受到经济条件的影响,城市地区的宴客环节更加排场。首先提前预定好饭店和菜品,还要定制写有“祝某某某生日快乐”的横幅和气球门。宴客当天,人们抵达饭店之前,饭店负责人就要把气球门摆好,把横幅挂在气球门上,还要竖一块牌子示意该宴会的具体房间号。然后宾客到齐,司仪会组织整个圆锁仪式,先请父母上台讲话,之后会请小寿星上台发表感想,接着小寿星的朋友会上台送礼物表示祝福,整个过程持续一个小时左右。最后,菜品源源不断上桌,宾客就可以享受这场盛宴了。
四、对圆锁习俗的分析思考
(一)圆锁习俗的意义
成年礼作为一种习俗,在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延续着,发展到山西地区就成为“圆锁习俗”。它是中华文化和人们思想观念演变的表现,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1)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圆锁习俗”源自于古代的民间信仰和礼乐文化,从准备到进行,圆锁的每个过程和步骤都有其特殊的含义,体现了对古代思想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因此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
(2)对社会关系的维系。在古代,每一个地方基本都是以宗族为单位的,圆锁礼的举行,必须由长辈来主持,家庭成员都要出席,因此起着维系宗族关系的作用。在今天,圆锁作为一种仪式,必然会邀请许多亲朋好友,你来我往之中就会加深人们彼此的联系,起着维系社会关系的作用。
(3)对孩子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圆锁仪式中,赶孩子出门是为了让孩子学会独立;买盐回家则是告诉孩子要孝顺父母;孩子在亲身经历圆锁仪式时,会真正感受到自己已经长大的事实,从而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进行自我思考,自我定位。正是这些教育意义,使得圆锁习俗得以传承与发展。
(二)反思近年来圆锁习俗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1)在山西地区,虽然圆锁习俗已经非常普及,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缺陷,比如在圆锁过程中,下跪祭拜等行为还是体现出了封建迷信的思想,尤其是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对神仙和鬼神的迷信还十分严重,如果不在吉日吉时按照旧时传统来进行,就会被认为不吉利,将会惹怒众神,招致灾祸。当然,我们并不否认这些遗留下来的习俗,也尊重当地人的信仰自由和文化传统,但我们也必须正确认识这些迷信思想,政府还是应该加大宣传科学的力度,尤其是在偏僻落后的农村,争取对传统习俗的继承做到“取 其精华,去其糟粕”。
(2)在古代,成年礼是一种制度规范,每个家庭都必须遵守礼的约束,仪式的过程也需要严格按照规定来进行,时至今日,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还袭着这些古老的习俗,虽然要求没有那么苛刻,但大体相同,人们还是遵循着其本质内涵,但在城市地区和一些发展较快的农村出现了过度追求形式而严重忽视内涵的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金钱观念和攀比心态越来越严重,尤其在一些经济条件好和社会地位高的家庭里,圆锁礼仪成为了炫富、敛财的手段。首先表现在宴客地点大都选在一些高档酒店,包下整个楼层甚至整个酒店,宴请十几桌到几十桌不等,炫富倾向十分严重;其次,他们大都会请一些承办圆锁仪式的公司来设计整个圆锁的流程,在这期间,上面例举到的一些具有深刻内涵的挂锁、祭拜和捡硬币等流程被简单的摘掉锁形首饰、切蛋糕、踩气球等环节所替代,这体现出传统圆锁仪式中的本质内涵被逐渐淡化,人们不再把它看做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仅仅看做一种象征,忽视了内涵而过度追求形式;再次,被邀请到的宾客都需要上礼金,根据亲疏远近的不同,几百、几千甚至上万不等,这体现出圆锁习俗在某些家庭变成了一种敛财的手段。他们认为一场圆锁礼仪花的钱越多、请到的人越多、收到的礼金越多就越有面子,这实际上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更严重的是,孩子从小耳濡目染,也非常容易形成奢侈浪费的思想。为此,我们不得不做出反思,最重要的就是要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大力宣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然后在学校,也应该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八荣八耻的教育,以此促进传统习俗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不良风气的转变。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山西长治地区,总体来说还较完整地保留着圆锁习俗,该习俗已经成为当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展到今天具有了不可替代的意义。但事物都有两面性,意义重大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迷信思想的残留,还有就是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今天,某些地區和家庭,对圆锁习俗的认知发生了转变,产生了过度追求形式的现象,从而奢导致侈浪费的社会风气。在新时代,需要我们更加关注圆锁习俗的发展,肩负起身上的责任和义务,共同致力于解决圆锁习俗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它进行传承与保护,让该习俗可以摒弃糟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张薇薇.晋东南地区二仙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庙宇分布[J].文物世界.2008(3):47.
[2] 崔高维.礼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226,230.
[3] 史亚楠.民间“圆锁”习俗的发展与演变——以山西,内蒙地区为例[J].法制与社会,2008(7):200,219.
[4] 何生海.刘一鸣.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圆锁”习俗[J].东疆学刊,2013(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