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基罗

来源 :焦点·风土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314949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2003年夏天我在梵蒂冈博物馆内驻足太久,在外边驾车等候我的朋友不断打来手机电话催促我。匆匆走出梵蒂冈后,我还是坚持拉着妻子抓紧时间跑进圣彼得大教堂。我对妻子说:“你必需看看米开朗基罗的《怜悯》,哪怕只看一眼。”
  上世纪90年代末,我第一次站在米开朗基罗这件举世闻名的雕塑作品前,整整站了20分钟。我那时的感受是——我自己成了凝固不动的石雕了。2003年这次,我再一次站在《怜悯》前面,感到的是同样的震撼与惊呆。躺在圣母身上的耶稣那么松弛,又有身体的重量感。那条垂下来的没有知觉的手臂,好像触一下就会轻轻摇动。圣母的悲哀与伤疼像浓重的雾笼罩在耶稣身上。她繁复的衣裙好似微微颤抖。她的血在光滑的大理石的躯体里流动;死去的耶稣的皮肤是冰冷的。米开朗基罗真的把古典写实主义雕塑发挥到了极致。人类已经不会再有人超越这个极限了。
  为此,我一直想仔细看看这次来到我面前的这件米开朗基罗彩绘的浅浮雕——并不是因为它的市场身价最高(有人曾出价7000万美元买它),而是它不像我见过的米开朗基罗其它那些作品。
  但是,我几次陪同客人进到展厅时,达·芬奇的《骑士》和米开朗基罗这件浮雕作品前总是挤着一堆人,无法上前,更无法在作品前多站一会儿。直到4月10日画展最后一天,为天大的师生们举行专场观摩后,我便一个人来到米开朗基罗的《耶稣下十字架》前仔细观赏。于是,我被这位人类最伟大的雕塑家的艺术又一次征服。
  这件陶制的浮雕作品,应该是艺术家为一件大作品制作的小样。不像他其他作品那样写实,而是写意的。十五六个人物都只有8厘米大小,几乎没有面部表情,只有动态,但所有人物的心理都鲜明而充分地表达出来。
  作品描写耶稣被从十字架摘下来的过程。两条长梯倚在十字架两边。最上边一个黑衣人骑在十字架上端拉着套在耶稣胸部的布带,以保持耶稣沉重的上半身不会前栽;站在左边梯子上端的人拉住耶稣的一条胳膊,下边一人托住耶稣下垂的头颅;站在右边梯子上的是3个人。上边和中间的人从不同角度抱住耶稣的一条腿,下边一个挽住耶稣另一条腿。在各种力量的相互协作中,耶稣正被从十字架上小心翼翼地摘下来。
  从力学上讲,被摘下十字架的耶稣已经死去,自身没有任何力量,只有下落的重量。那么所有人必然都向上使力,同时还要竭力保持耶稣身体的平衡,不出现意外。细看这一组人物,力量协调一致,所有着力点都极其合理。而围在下边的一群人有的前拥,争相去接住耶稣的身体,有的掩面哀伤,或坐在地上痛不欲生。上下呼应,背景烟云涌动,光线明灭,构成整个画面——“耶稣下十字架”时特定的紧张又悲痛的气氛。
  我想,如果这件作品真的放大后,制作成大型作品,一定更加震动人心。因为在这两尺多的画面上已经可以听到这一宗教悲剧巨大的轰鸣了。
  有人问我说,这是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吗?
  我说:它代表着天才的米开朗基罗。
  博物馆链接
  梵蒂冈博物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年前购买的一座大理石雕像。这座名为拉奥孔与儿子们的雕像于1506年1月14日在圣母玛利亚主教堂附近的一个葡萄园里发掘出来。教皇儒略二世派GiulianodaSangallo和米开朗基罗去查看发掘成果。在他们的推荐下,教皇当机立断从葡萄园主那里买下了雕像。在发掘出雕像整一个月后,教皇就在梵蒂冈向公众进行了展示。2006年10月梵蒂冈博物馆庆祝建馆500周年之际,向公众开放了梵蒂冈山丘上公墓的发掘现场。
  梵蒂冈博物馆是西欧收费最贵的美术馆之一,而且开馆时间奇短——当地时间中午13:30就闭馆了。每个月末的周日,梵蒂冈博物馆免票,可以节省下来十几欧元。于是很多游客都会排长队进馆。
  作品:《雅典学院》
  作者:拉斐尔
  类别:湿壁画、肖像画
  馆藏:梵蒂冈博物馆
  这幅《雅典学院》,是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建的雅典学院为题,以表彰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艺术家企图以回忆历史上“黄金时代”的形式,寄托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的主题思想,就是崇拜希腊精神,追求最高的生活理想,这正是人文主义艺术家自己的宿愿。
  全画以纵深展开的高大建筑拱门为背景,大厅上汇集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学派的著名学者,有以往的思想家,也有当世的名人。他们在自由地讨论,情绪热烈,好像在举行什么典礼,或庆祝某个盛大节日,洋溢着百家争鸣的气氛,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精华。这幅画色彩处理的很协调,建筑背景全是乳黄色得大理石结构,人物的衣饰有红、白、黄、紫、赭等色相交错。透视法的水平很高,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深远感,连地面的图案,拱顶的几何装饰结构,都精确到可以用数学来计算。
  作品:《最后的审判》
  作者:米开朗基罗
  类别:油画
  馆藏:梵蒂冈博物馆
  《最后的审判》描绘世界末日之时,众生无论地位贫富皆要接受审判,好人的灵魂可上天国,恶人的灵魂将被打入地狱。这幅画在当时引起一些争议,继任教宗一度想毁掉这幅在当时看来似乎不雅的画作,幸而其他艺术家力陈阻止,作品才得以流传至今。《最后的审判》果然经得起公评和考验,如今已是人类文明的无价瑰宝,受到世人由衷的赞赏与敬佩。
  名称:《拉奥孔》
  作者:阿格桑德罗斯等
  类别:雕塑
  馆藏:梵蒂冈博物馆
  八角庭院里的著名雕塑《拉奥孔》是公元前1世纪的希腊大理石雕像群,高2.42米,有残缺,原由希腊化晚期的雕塑家阿耶桑德罗斯等3人集体创作,这座群像1506年在罗马提图斯浴场遗址附近被发现,根据资料被确认为公元前50年左右希腊雕塑家的作品,是梵蒂冈博物馆成千上万雕塑藏品中的三大镇馆之宝之一。
  德国美学家莱辛曾从美学的高度专论过《拉奥孔》的美学价值。莱辛说,《拉奥孔》的面孔所表现的痛苦并不如人们根据这种痛苦的强度而期待的那么激烈,在《拉奥孔》的形象上所体现的美学意义在于:在古希腊艺术家看来美是艺术家的最高法律,他们为了避免在表现痛苦时显示的丑态,有时往往完全回避激情或加以冲淡,为的是不影响美。莱辛认为,雕刻家要在既定的身体苦痛的情况下表现出最高度的美。身体极度苦痛情况下的扭曲变形同高度的美是不相容的,所以雕刻家不得不把身体的苦痛冲淡,把哀号化为轻微的叹息,因为哀号会使面孔扭曲变丑。希腊雕刻在形式表现上力求化丑为美,显示出“静穆的光辉”。
  
  
其他文献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就是宏村的写照,当年这个徽派古村子虽然很破旧,但是太美了。有人说,当初诗人黄怒波只是以一个商人的眼光和情怀来看宏村的话,就不可能选中那里了。今天,被评为世界遗产的宏村确实与黄怒波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以下我们选录了黄怒波先生的诗:  我承认  我无法抵御肉欲的快感  贫穷的羞愧也曾让我无言  这流浪的无辜早让我厌倦  这都市的天河早让我孤单  心有时痛苦有时平淡  迷失在
期刊
又是独自一人……我每天变得更野蛮一点,邻居几乎成了我的朋友。我像他们一样穿,像他们一样吃。晚上我到附近土人聚会的那间房子里去。在那里,一位老人虔诚地念着一段祈祷,其他人跟着重念一遍;在这以后,开始唱歌。没有乐器伴奏的古怪音乐,中间穿插几段笑话和处世篇言。  其中一则我听了很惊奇。老人说:“在我们的村子里到处看到有房子坍塌成了废墟,屋顶被蛀得开裂,有时遇上下雨天就漏水。为什么?人人都有居住的权利,用
期刊
泰国 - 曼谷  泰国曼谷拉查达蒙当代艺术中心  第27届亚洲国际艺术展2013.01.19-2013.03.22  第27届亚洲艺术展提出“亚洲土壤:统一国度里的微笑”这一主题。在这一主题背景下试图建立一个融洽的空间,建立起艺术家和作品,作品和观众,自我和他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亚洲艺术家的理想和信心。本次展览中国部分由广东美术馆进行组织策划,共推介16位来自各地的当代艺术家参展,大部分艺术家的作品
期刊
广东  深圳市民中心B区东西两厅和工业展览馆二楼为起点,向北跨越中心书城天台长廊至莲花山公园,再转入关山月美术馆  “时代 创造”2012.12.07-2013.02.26  本届大展汇聚了全国设计师共644件作品参展(含港澳台地区77件),展示了近年来我国设计发展的最新成果,代表了中国设计的发展方向,体现了民生、高科技、生态、环保的理念,引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12月7日-2月26日 
期刊
意大利很幸运,受到时间调色板的青睐,将最浓郁的色调留给了它。  对那里的艺术,我有种无法解释的偏爱,彷佛有种骨子里的熟络,使我一踏上这片土地,就像猫嗅到了家的味道,特别放松。  从小便神迷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古罗马的遗迹辉煌、庞贝古城的顷刻毁灭、威尼斯水城的典雅商埠、梵蒂冈宗教的神秘、佛罗伦萨艺术的惊艳……意大利拥有全世界近半的世界文化遗产,在它艺术最辉煌的时期,铸就了中世纪古罗马的拜占庭艺术、罗马
期刊
(1)  爱上意大利不难,但你一旦爱上了它,就很难抵御它那令人心往神驰的魅力,特别是那不勒斯。  11年前,我第一次见到这座城市时便被它深深地吸引。因而,当这次收到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有关城市发展会议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举行的邀请,便欣然前往。而正是这次会议“跨文化和民族商业在混合城市”的议题,点醒我对意大利文化根源形成的许多迷惑。  小时候便神迷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古罗马的遗迹辉煌、庞贝古城的顷刻毁
期刊
你是否曾经设想过,死亡的一刻可以凝固成一种不朽?  当今天的我们踏在这些残垣废墟上时,仍旧可以清晰地感到那一刻的黑暗。这里是公元79年8月24日被维苏威火山摧毁的庞贝城。  庞贝在6米多深的火山灰下被遗忘了1500多年。要不是小普利牛斯在信件中提及庞贝的存在,要不是后来人们意外的发现这个地方,相信今天它可能还在沉睡。那是一场铺天盖地无法逃脱的宿命,在之前数次地震及火山活动的预警下,很多人已经迁出了
期刊
如果你不去,就是回教徒没有到过麦迦。  这是老崔劝我的一箩筐话里,唯一让我动心的一句。  在任何地图上都没有标注的地方,能有什么与众不同,值得见多识广的崔大记者把它抬升到精神的高度?话说到这个份儿上,我已无法再回绝。  越野车离开西宁,一直往北,个把钟头就进入了祁连山。老崔娴熟地驾着车,还抽空跟我神侃。他是老青海,从18岁入伍来到这块高原,从没离开过,后来转业做了社会新闻记者,成了一个敏感的触角,
期刊
西西里岛的海洋不是纯蓝色,而是橄榄绿色。  我的这种感觉,不知是受其紧邻城区酱红活火山的暖色影响?还是因为蓝色被岛上三步一个的罗马古迹,五步一个古希腊遗址象牙白调和了?或是成片橄榄树林的掺与?又抑或是因黑手党曾经的血腥,渗染了大自然的调色板?  橄榄绿色——  也是西西里大区美术馆内的墙面颜色。  橄榄绿色——  是西西里的过往生命,留下了太过浓郁的色痕。历史,挥着大画笔,将这海岛不掺杂色的蓝色天
期刊
2012年,我追寻自己的心,踏着时空的烙印,开始了一段对自我的旅程。  时光很静,岁月很安详,而人生还是波澜不惊,很多人喜欢旅途,那是因为在旅途中我们可以因为一件事,一些志趣相同的东西成为莫逆之交,然后带着这份记忆继续开始我们生命的征程,年华虽美,记忆最深,有的人在这条路上,小憩一段时间继续前行,有的人,选择了真正的留下,并且开始肆意的享受,我不知道自己属于前者还是后者。  我只知道,时间的旅程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