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上学期上了一节观摩课,真是受益颇丰,主要是对语文课程标准有了更细致、更全面的认识。在课前的准备过程中,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我布置的“看秋景,听秋声”这一任务中去,在此过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只要課内课外相结合,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对诗句的不同理解,对诗歌的创新补充,又使我对课标中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有了切身的认识。
【关键词】主动性 创造性 主体作用 独特体验
本学期我有幸参加了庄河市进修学校小教部组织的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上了一节略读课文的教学观摩课。从准备这堂课到上这堂课的活动过程中,我和我班学生都对上述观点有深刻体会,现在,我就谈谈自己这方面的心得。
一、课内课外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转变观念,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做为实施新课程的教师,必须很好地理解上述观点。我正是深深地认识到这一点,并把这种观点付诸于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才使得这次观摩课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在决定上本课之后,我将课文反复地读,体会这首小诗的意境和所表达出的对秋天美好景象的特殊感情。我想,这种对秋的特殊感受人人皆有,别看孩子们小,也不例外,他们热爱秋天的感情都是来自于实践的,来自于对秋天的观感和体验中的。我作为老师,不应该把他们固定在课堂上,就课本学课本,这样就会束缚他们的手脚,不利于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于是我就根据课文内容布置学生预习,我抛出了两个问题:1、仔细观察:秋天有哪些美丽的景色?2、认真倾听:秋天有哪些美妙的声音?任务一布置下去,同学们马上给予了积极的回应。他们有的以小组为单位,有的与好朋友在一起,也有的自由组合,还有的请家长一同活动,马上投入这次“看秋景,听秋声”的活动中去。校园内的大树下、花坛边,郊区同学回家路边的草地上、田埂间,家庭不远处的大山上……到处都可以听到学生们在谈论着关于秋的话题。每天都有一些同学到我这里问一些问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或以书面形式呈现他们的收获。听着他们千奇百怪的问题,看着他们生动的书面汇报,我感到特别高兴与欣慰。因为我从这里深切感受到什么叫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什么叫课程资源开发,什么叫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他们的汇报中,把秋景秋声描绘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是那么的纯朴自然,生动有趣。“真正的功夫在诗外”,这话不假,这堂课已成功了一半,我心里想。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强调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主动性,二是个别性,三是体验性,四是问题性。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便注重从这四个方面出发,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这种能力逐步得到加强,不仅使学生变得积极主动,而且教师的教也变得轻松自如。在本次观摩课的课堂教学中,我首先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反复读课文,通过自由读、默读、美读、集体读、个人读、互相交流读的感受等一系列读的活动,再将自己从课外获得的秋天的美感体验融合到课堂学习之中,就会使学生读起诗来情绪昂扬,谈起秋的景象和声音来意趣风发。这主要得益于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读书和思考,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秋”。如在理解诗歌的第一小节“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在朗读上,有的同学认为应该读得高兴一些,语调快一些。理由是黄叶从小到大都长在树枝上,很受拘束,秋天到了,它终于可以离开树枝获得自由了,所以心情特别好。但是有的同学认为不然,黄叶在树上虽然受拘束,但总还是有生命的,而一旦落下来,它的生命就结束了,不是腐烂,就是被烧掉。所以它离开大树是极不情愿的,因此读时语调要显得伤心一些,语速要慢一些。同样,诗的第二小节“听听,秋的声音,蟋蟀振动翅膀,‘瞿瞿’,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学生也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有的说是蟋蟀告别阳台前欢乐的歌唱,有的说是深秋时蟋蟀日子越来越不好过,“歌韵”其实是悲秋时的哀鸣。
另外,只要给学生创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就会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如在教学诗歌第五小节“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时,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说:“老师,我最爱吃水果了,所以我知道秋天水果最多,因此,我还想补充一句,秋的声音在每一个成熟的水果里。”多么好听的声音!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可贵的创造性!老师的教学其实就是在导趣,只要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他们心底的学习潜力是无穷的。
总结一下这节课的教学体会,除了上述我已阐明的观点之外,还有两点应强调一下。一是学生主体和教师引领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学的过程则是他们主动学习的过程。但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并不是无序的、盲目的,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生活阅历、对事物的分析判断力等,都需要借助于老师的引领,参与控制和调度,才能使课堂教学效果良好。二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课内是主阵地,必须好好充分利用。但语文课的内容大都与课外有关,与生活紧密联系。所以好的语文课,绝不能关起门来上,而应该发动学生掌握丰富鲜活的课外语文素材,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补充丰富学生思想、情感以及语文知识等。也就是说,语文这棵大树,必须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才能根深叶茂。
【关键词】主动性 创造性 主体作用 独特体验
本学期我有幸参加了庄河市进修学校小教部组织的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上了一节略读课文的教学观摩课。从准备这堂课到上这堂课的活动过程中,我和我班学生都对上述观点有深刻体会,现在,我就谈谈自己这方面的心得。
一、课内课外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转变观念,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做为实施新课程的教师,必须很好地理解上述观点。我正是深深地认识到这一点,并把这种观点付诸于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才使得这次观摩课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在决定上本课之后,我将课文反复地读,体会这首小诗的意境和所表达出的对秋天美好景象的特殊感情。我想,这种对秋的特殊感受人人皆有,别看孩子们小,也不例外,他们热爱秋天的感情都是来自于实践的,来自于对秋天的观感和体验中的。我作为老师,不应该把他们固定在课堂上,就课本学课本,这样就会束缚他们的手脚,不利于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于是我就根据课文内容布置学生预习,我抛出了两个问题:1、仔细观察:秋天有哪些美丽的景色?2、认真倾听:秋天有哪些美妙的声音?任务一布置下去,同学们马上给予了积极的回应。他们有的以小组为单位,有的与好朋友在一起,也有的自由组合,还有的请家长一同活动,马上投入这次“看秋景,听秋声”的活动中去。校园内的大树下、花坛边,郊区同学回家路边的草地上、田埂间,家庭不远处的大山上……到处都可以听到学生们在谈论着关于秋的话题。每天都有一些同学到我这里问一些问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或以书面形式呈现他们的收获。听着他们千奇百怪的问题,看着他们生动的书面汇报,我感到特别高兴与欣慰。因为我从这里深切感受到什么叫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什么叫课程资源开发,什么叫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他们的汇报中,把秋景秋声描绘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是那么的纯朴自然,生动有趣。“真正的功夫在诗外”,这话不假,这堂课已成功了一半,我心里想。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强调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主动性,二是个别性,三是体验性,四是问题性。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便注重从这四个方面出发,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这种能力逐步得到加强,不仅使学生变得积极主动,而且教师的教也变得轻松自如。在本次观摩课的课堂教学中,我首先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反复读课文,通过自由读、默读、美读、集体读、个人读、互相交流读的感受等一系列读的活动,再将自己从课外获得的秋天的美感体验融合到课堂学习之中,就会使学生读起诗来情绪昂扬,谈起秋的景象和声音来意趣风发。这主要得益于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读书和思考,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秋”。如在理解诗歌的第一小节“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在朗读上,有的同学认为应该读得高兴一些,语调快一些。理由是黄叶从小到大都长在树枝上,很受拘束,秋天到了,它终于可以离开树枝获得自由了,所以心情特别好。但是有的同学认为不然,黄叶在树上虽然受拘束,但总还是有生命的,而一旦落下来,它的生命就结束了,不是腐烂,就是被烧掉。所以它离开大树是极不情愿的,因此读时语调要显得伤心一些,语速要慢一些。同样,诗的第二小节“听听,秋的声音,蟋蟀振动翅膀,‘瞿瞿’,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学生也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有的说是蟋蟀告别阳台前欢乐的歌唱,有的说是深秋时蟋蟀日子越来越不好过,“歌韵”其实是悲秋时的哀鸣。
另外,只要给学生创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就会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如在教学诗歌第五小节“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时,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说:“老师,我最爱吃水果了,所以我知道秋天水果最多,因此,我还想补充一句,秋的声音在每一个成熟的水果里。”多么好听的声音!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可贵的创造性!老师的教学其实就是在导趣,只要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他们心底的学习潜力是无穷的。
总结一下这节课的教学体会,除了上述我已阐明的观点之外,还有两点应强调一下。一是学生主体和教师引领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学的过程则是他们主动学习的过程。但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并不是无序的、盲目的,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生活阅历、对事物的分析判断力等,都需要借助于老师的引领,参与控制和调度,才能使课堂教学效果良好。二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课内是主阵地,必须好好充分利用。但语文课的内容大都与课外有关,与生活紧密联系。所以好的语文课,绝不能关起门来上,而应该发动学生掌握丰富鲜活的课外语文素材,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补充丰富学生思想、情感以及语文知识等。也就是说,语文这棵大树,必须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才能根深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