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就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要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意愿和习惯。教师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必须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升华情感,在读中感悟思想。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介绍几点做法。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想读
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自然就会感受到书籍带来的快乐,也就会乐于阅读。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初识鲁迅”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组专题教材,这组课文都是和鲁迅先生有关的文章。布置预习作业时,笔者先告诉学生:“中国有位伟大的文学家,他写的文章,掷地有声。他坚持正义的立场,对专制社会毫不妥协地批判。他以笔代戎,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之魂’。你们猜猜他是谁?”学生一下子就猜到了是鲁迅。接着,笔者告诉学生:“如果你们想进一步了解这位大文学家,就要去看他写的文章。”于是,学生或查资料,或在学校图书馆借阅鲁迅先生的书籍阅读。之后,又组织小组汇报交流,各小组派代表谈谈他们眼中的鲁迅先生。这样,学生脑海中鲁迅先生的形象就鲜活起来了,这就为本单元的学习夯实了基础。
二、创造情境,让学生乐读
要想让学生深入体会文本中的语境,让他们充分享受阅读的时光,教师就必须尽一切可能让他们有情感的体验。
如轻快诙谐的课文情境,可以通过直观的体验,引起学生丰富的感官反应。在教学《荷叶圆圆》一课时,课前,笔者做了头饰。学完课文后,笔者让学生戴上,进行分角色表演。漂亮的头饰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他们似乎变成了小水滴、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进入童话故事情境中的学生,阅读情感得到了很大的升华,他们读得声情并茂,感情产生了共鸣。
对于文章表现出的那种悲伤的、深沉的情感,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来理解文章的语境,领会文章的真谛。在《最后一头战象》的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中描述嘎羧的句子,进入了它的内心世界,体验了它的丰富情感,理解了它的高尚情怀。请看教学片段。
师:绕着寨子走了三圈以后,嘎羧上路了,它来到了二十六年前的战场——打洛江畔。在那里,它来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不愿意离开。好好想想,打洛江上有这么多的风景和东西,為什么它独对这块礁石割舍不下?
生:这块礁石可能是它浴血奋战的地方。
生:这块礁石可能是最亲密的朋友倒下后再也没能站起的地方。
生:也可能是它的人类伙伴——象兵牺牲的地方,他们之间感情深厚,它始终记得他牺牲的地方。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这个龟形礁石对它来说有特殊的意义。那它对着朝阳吼叫什么呢?
生:它在大声呼唤它的伙伴,想着很快就能团聚了。
生:它在和所有的人告别,缅怀自己的过去。
生:它的仰天长啸,更能衬托它的英雄形象。
师:嘎羧在“百象冢”旁默默掘墓。在墓穴里,嘎羧一边侧着脸一边凝望着天空,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大大的。同学们,弥留之际它看到了什么?
生:这是回光返照,它可能看到昔日“战友”的一张张熟悉的面孔。
生:它可能看到它的同伴在天堂向它“挥手”。
生:它的脑海里可能重现当时打仗的场景。
通过这样的片段设计,学生很快就走进了这头战象的情感世界,也乐于通过朗读去体会嘎羧的善良与忠诚。
三、情感熏陶,让学生会读
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请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生活中饱经风霜的人都长啥样?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板书:饱经风霜)
生:我觉得是一张满脸皱纹、被冻坏的脸。
生:我认为是一张憔悴、粗糙的脸。
师:棒极了!听你们这么一说,饱经风霜的那张脸就浮现在老师的脑海中了。
师:从车夫饱经风霜的脸,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得出他的家里可能穷得揭不开锅。
生:我看到每天辛勤劳动的车夫,却还不能养活一家老小。
师:一位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形象在我们脑海中栩栩如生。见到受伤的他,你们会怎么做——
生:我会拿出自己的零用钱帮他找个大夫来包扎。
生:我会和爸爸一起送他回家。
师:孩子们,你们的表现真让人高兴!你们想一想,在这样的夜晚,其他人有没有发现这个受伤的车夫呢?但是他们都……(怕惹麻烦)而鲁迅先生是怎么做的?(半跪着帮车夫清理伤口,包扎伤口)你体会到鲁迅先生有一颗怎样的心?(助人为乐的心,对劳苦大众同情的心……)让我们带着对先生深深的崇敬之情来读一读这段话。
“饱经风霜”这个本来抽象难懂的成语,通过这样的对话,变得直观可感。车夫在风雨中的形象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内心,使学生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再让学生品读语言,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尚品格,就能做到水到渠成了。
四、积极评价,让学生善读
《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多角度、创造性的评价。要充分激发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在鼓励中慢慢建立学生的自信心,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
《小稻苗历险记》中的“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了”这句话,笔者是这样指导朗读的。
师: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杂草的话?
生:(大声,语速快)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了。
师:你没完,你还生龙活虎呢,看来我买到假的除草剂了。
生:(喘着气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了。
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算“完了”吗?
生:(小声地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了。
师:好,让我们掌声鼓励一下这位同学!这才是“有气无力”的真正症状啊!
通过教师积极的评价,学生对“有气无力”的感悟更深一层——知道它的意思,读出独特的语感。只有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了,思维才能跟着发展,阅读品质才能得到更大的提升,学生也才会更善于品味阅读。
阅读教学应该以读为主,在阅读中推陈出新,在阅读中升华情感,在阅读中陶冶性情。教师要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落到实处,让阅读之花绽放课堂。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官桥中心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庄严)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想读
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自然就会感受到书籍带来的快乐,也就会乐于阅读。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初识鲁迅”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组专题教材,这组课文都是和鲁迅先生有关的文章。布置预习作业时,笔者先告诉学生:“中国有位伟大的文学家,他写的文章,掷地有声。他坚持正义的立场,对专制社会毫不妥协地批判。他以笔代戎,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之魂’。你们猜猜他是谁?”学生一下子就猜到了是鲁迅。接着,笔者告诉学生:“如果你们想进一步了解这位大文学家,就要去看他写的文章。”于是,学生或查资料,或在学校图书馆借阅鲁迅先生的书籍阅读。之后,又组织小组汇报交流,各小组派代表谈谈他们眼中的鲁迅先生。这样,学生脑海中鲁迅先生的形象就鲜活起来了,这就为本单元的学习夯实了基础。
二、创造情境,让学生乐读
要想让学生深入体会文本中的语境,让他们充分享受阅读的时光,教师就必须尽一切可能让他们有情感的体验。
如轻快诙谐的课文情境,可以通过直观的体验,引起学生丰富的感官反应。在教学《荷叶圆圆》一课时,课前,笔者做了头饰。学完课文后,笔者让学生戴上,进行分角色表演。漂亮的头饰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他们似乎变成了小水滴、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进入童话故事情境中的学生,阅读情感得到了很大的升华,他们读得声情并茂,感情产生了共鸣。
对于文章表现出的那种悲伤的、深沉的情感,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来理解文章的语境,领会文章的真谛。在《最后一头战象》的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中描述嘎羧的句子,进入了它的内心世界,体验了它的丰富情感,理解了它的高尚情怀。请看教学片段。
师:绕着寨子走了三圈以后,嘎羧上路了,它来到了二十六年前的战场——打洛江畔。在那里,它来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不愿意离开。好好想想,打洛江上有这么多的风景和东西,為什么它独对这块礁石割舍不下?
生:这块礁石可能是它浴血奋战的地方。
生:这块礁石可能是最亲密的朋友倒下后再也没能站起的地方。
生:也可能是它的人类伙伴——象兵牺牲的地方,他们之间感情深厚,它始终记得他牺牲的地方。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这个龟形礁石对它来说有特殊的意义。那它对着朝阳吼叫什么呢?
生:它在大声呼唤它的伙伴,想着很快就能团聚了。
生:它在和所有的人告别,缅怀自己的过去。
生:它的仰天长啸,更能衬托它的英雄形象。
师:嘎羧在“百象冢”旁默默掘墓。在墓穴里,嘎羧一边侧着脸一边凝望着天空,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大大的。同学们,弥留之际它看到了什么?
生:这是回光返照,它可能看到昔日“战友”的一张张熟悉的面孔。
生:它可能看到它的同伴在天堂向它“挥手”。
生:它的脑海里可能重现当时打仗的场景。
通过这样的片段设计,学生很快就走进了这头战象的情感世界,也乐于通过朗读去体会嘎羧的善良与忠诚。
三、情感熏陶,让学生会读
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请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生活中饱经风霜的人都长啥样?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板书:饱经风霜)
生:我觉得是一张满脸皱纹、被冻坏的脸。
生:我认为是一张憔悴、粗糙的脸。
师:棒极了!听你们这么一说,饱经风霜的那张脸就浮现在老师的脑海中了。
师:从车夫饱经风霜的脸,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得出他的家里可能穷得揭不开锅。
生:我看到每天辛勤劳动的车夫,却还不能养活一家老小。
师:一位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形象在我们脑海中栩栩如生。见到受伤的他,你们会怎么做——
生:我会拿出自己的零用钱帮他找个大夫来包扎。
生:我会和爸爸一起送他回家。
师:孩子们,你们的表现真让人高兴!你们想一想,在这样的夜晚,其他人有没有发现这个受伤的车夫呢?但是他们都……(怕惹麻烦)而鲁迅先生是怎么做的?(半跪着帮车夫清理伤口,包扎伤口)你体会到鲁迅先生有一颗怎样的心?(助人为乐的心,对劳苦大众同情的心……)让我们带着对先生深深的崇敬之情来读一读这段话。
“饱经风霜”这个本来抽象难懂的成语,通过这样的对话,变得直观可感。车夫在风雨中的形象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内心,使学生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再让学生品读语言,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尚品格,就能做到水到渠成了。
四、积极评价,让学生善读
《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多角度、创造性的评价。要充分激发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在鼓励中慢慢建立学生的自信心,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
《小稻苗历险记》中的“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了”这句话,笔者是这样指导朗读的。
师: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杂草的话?
生:(大声,语速快)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了。
师:你没完,你还生龙活虎呢,看来我买到假的除草剂了。
生:(喘着气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了。
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算“完了”吗?
生:(小声地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了。
师:好,让我们掌声鼓励一下这位同学!这才是“有气无力”的真正症状啊!
通过教师积极的评价,学生对“有气无力”的感悟更深一层——知道它的意思,读出独特的语感。只有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了,思维才能跟着发展,阅读品质才能得到更大的提升,学生也才会更善于品味阅读。
阅读教学应该以读为主,在阅读中推陈出新,在阅读中升华情感,在阅读中陶冶性情。教师要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落到实处,让阅读之花绽放课堂。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官桥中心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