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大互转 虚实互换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二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fddsff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材料立意上,如何体现作文发展等级的“有创新”?新、小、巧是三大关键:主旨要新,只有新才能吸引人;开口要小,只有小才能写得具体;切入要巧,只有巧才能与众不同。
  一、大题小做
  大题小作,亦可称宽题窄作。有些题目可写的内容时间跨度长,空间距离大,可写的人、事、物、理多。落笔时不易集中,流于泛泛而谈。大题小作,就能把宽泛的话题具体化,找一个小巧的突破口,从小处着手,以小题材诠释大主题。
  如教材必修5“学习写得丰富”中有一道要求对“亲情”表示看法的题目,一般同学都是围绕“亲情”泛泛而谈,或把亲情和友情、爱情作比,谈它的美好,或谈亲情有利有弊,或谈亲情能创造奇迹,或说不理性的亲情看似爱人实则害人等。这样写虽然也能写出条分缕析的好文章,但大家都这样写,立意和文体雷同,就是好文章也未必能得高分数了。其实,“亲情”是个很宽泛的话题,它有好多分类,如父子(女)情、母女(子)情、祖孙情、兄弟(妹)情、姐妹(弟)情、叔侄情、姑侄情、舅甥情、姨侄情等。这样的亲人每个同学都有好多个,一个人在他十几年的成长经历中,在和这些亲人的交往接触中,应该说总有那么一件或几件事、一个和几个人给你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如果在动笔前能从诸多“亲情”中,写出让自己至今难忘又符合题中某个观点的某人某事,用记叙、抒情的方式,就一定能写出一篇感动阅卷者的好文章。因为你叙的是真事,抒的是真情,就比泛泛说理或空洞抒情的文章更有优势,每个人的心底凡是触及亲情的地方,都是最柔软的,读者和作者最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另外,“亲情”就其内容来说,既有长辈对晚辈的关怀,也有晚辈对长辈的孝亲,多数同学会选择写上对下的关怀,如果你写下对上的孝敬,就会显得新颖别致。
  二、小题大做
  小题大作,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有的题目,涉及范围比较狭窄,要想使作文变得内蕴丰富、思想深刻,就要从本质上把握住题目之“小”及所写之“小”与整个时代、社会和生活的内在联系。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虽然处处描写“小”,却在时时表现着“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大中选小,小中见大”。按照这条原则去做,再小的题目、再小的事件也能收到“一叶落而知秋,一芽绿而示春”的效果。
  比如“我和你”这个话题,许多同学想到的是“我和你”曾经感情很好,因为某种原因而分开,现在非常失落;我和你在某天一起做了件好事或坏事,反思其意义和教训……我和你(爸爸)的一次外出;我和你(妈妈)的一次争执……如此立意都是纠结在个人感情和成长的领悟上,看不见时代的的影子。而有位同学以“停电”为题,虚构了一篇小说。整幢楼突然停电,所有住户都走出家门挤到楼道议论纷纷,黑暗中谁也看不清谁,在等待电力抢修的过程中,大家在一起说东道西,彼此问这问那。中间插叙了这些居民平时不相往来的情形,“我”住三楼,一般从不上四楼、五楼,进出楼梯口只知道他们是自己楼上住户,至于他们姓什么叫什么在哪儿工作甚至住在几层一概不知,也从不打招呼。同楼层对门住户的家庭情况都是道听途说来的,楼下的住户,上下楼梯也只是点头打个招呼。最后,来电后又各自回家了,第二天再见面因为昨晚的事情,大家彼此一笑,算是打了招呼。这篇文章为了诠释题目,从“停电”这一小场景切入,揭示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微妙关系,而这大约也正是“我和你”的真实关系写照。这样的“小”事“小”题,透着时代的“大”气息、“大”旋律,当然是前面那些立意不能相比的。
  三、虚题实写
  虚题实写,就是遇到抽象的概念题,把它落实到具体材料上。像“怀想天空”“面对大海”“诗意地生活”“时间啊,时间”等,就显得抽象而空洞,如果硬着头皮从正面写,效果可想而知。这就需要虚题实写,化抽象为具象。把虚拟的东西写得真实、可信,把隐寓的道理说得看得见、摸得着,把看起来空洞的论说表达得具体形象。古语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就是对这种表现技巧的形象化说明。
  如广东高考卷的“传递”,不管是技艺、经验,还是思想、感情,都是比较虚的,怎样去传递呢?那就需要找到载体,找到具体落脚点,化虚为实。可以采取在其前后加限定语的方法具体化,如用“爱的传递”来写一场爱的接力,也可以抓住和“话题”相关联的一点进行扩展,如借“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来写人间温情传递的双赢,拓展话题的意义内涵。只要话题落到实处,形象鲜明,“传递”的深刻内涵自然水落石出。有一年湖南卷考“诗意地生活”这个题目,有个考生非常聪明,他写自己的爷爷和奶奶携手数十年慢慢变老的故事,通过他们的“忙碌”“埋怨”以及始终不渝的“依赖与信任”, 让这个文学到半空中的题目软着陆到大地上,给诗意的生活和生活的诗意作了别开生面的诠释。
  四、实题虚写
  “实题”,指提供的题目、材料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和情理。如果具体地写,就会流于呆板,过于平面化,不能写出深刻的思想和见解,使文章意蕴表面化。这就需要“虚写”,就是抽象地写,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分析诠释,拓展升华,将具体的事物转化为虚指的现实意义,让读者领悟你对题目的独到见解和领悟。
  比如“回家”这个题目,如果实写从外面回到身体憩息的“家”,体会“温暖”、感受“亲情”、享受“安逸”、得到“自由”,就是“实题实写”了。虽然这样也能写出一份温暖的人情,但文章的意蕴会显得浅显了些,而且会千人一面,缺乏新意。如果赋予“家”另一种含义,把“回家”虚化,写回到心灵的纯真净土、生活的自然之境、生命的皈依之处,这就是“实题虚写”,文章的立意就明显要高出一筹了。
  再比如“人与路”这个题目,实指的路当然指公路、铁路、石板路、泥泞的小路等,如果实题实写,可以从遵守交通规则方面,谈“人应该怎样走路”;可以从城市管理方面,谈“人应该如何管路”。这样写显得僵硬呆板。如果实题虚写,就要联想路的虚指(比喻、象征)意义:求学路、创业路、致富路、强国路等。这样,文章的意蕴就会更加丰厚、深远。可以写“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路”,“人可以在无路处开辟出路”,“不要一窝蜂地挤向同一条路”,“地上本有路,大家不去走,也就不成其为路”,“路路相通才有活力,人与人沟通,才有生机”,等等。如此化实为虚,你的文章必然会让阅卷老师“刮目相看”。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幸福是一个谜,你让一千个人来回答,就会有一千个答案。有人说:幸福是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有人说:幸福是一生平安。有人说:幸福是衣食无忧。有人说:幸福是一辈子健康。也有人说:幸福是每一天都快乐……
  请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题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写作导引
  “幸福”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这一年来的热门话题,从央视记者的采访到各种媒体的调查,搞得热而闹之。幸福是个比较级,幸福不幸福得有个东西垫底才好说,再者,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同,对幸福的看法也是天壤地别的。
  从审题立意的角度来看,这个话题应该大题小作、虚题实写,因为“幸福”的内涵非常丰富,各不相同,而且“幸福”也只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感觉,所以,要从小处、细处或具体的人、事入手反映“幸福”。最好不要从题目中已经提供的五种人的幸福观入手写,要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认识,写出与众不同的“幸福”感。这个题目写起来一般不会跑题,老师在批阅时会多从考生的思辩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方面来考虑,因此以优美的语言诠注深邃思想的“幸福”定会“文秀于众,师必爱之”,本次作文文体侧重于散文或记叙文,写议论文则不容易出彩。
其他文献
在语言没有被言说之前,它不过是一个冷冰冰的符号系统;而给它生命的则是含情脉脉的言说。对于诗歌来说,这言说既是诗人的诗意表达,也是读者的审美重现。因此,鉴赏诗歌,就是要我们回到源头,让被言说过的诗意语言再次言说,也就是让语言开口说话。  一、说什么话:勾勒语言的形态。  诗人用什么语言说话,说的是什么话,这关乎语言的形态。只有勾勒出语言的形态,我们才能初步感知语言风格与特色。如何勾勒诗歌语言的形态?
期刊
古诗词鉴赏历来是考生的“拦路虎”,原因固然有很多,但考生混淆诗词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手法)是一关键问题。  一、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艺术手法的区分。  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形式。就诗词的表达方式而言,主要是描写与抒情,少数句子具有议论性质。修辞手法则包括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双关等。艺术手法,也叫表现手法,侧重于诗词的章法和技巧,主要有直抒胸臆、衬托、象
期刊
我记得那槐花飘落  那些槐花从早到晚都在空中纷飞  整整几天了  每当我打开窗户,我便看见了  它们迅速消失的身影  那些低垂的槐树就在房前或者屋后  每次,当我从它们下边走过  槐花静悄悄地落着  我看到白色的花瓣落在地上  这时我感到这个世界有多么寂寞  ——特别是在无风的时候  我抬头望着繁花的树冠  那些低垂的花束正一个个  消失不见  这时我想,即使无风  槐花也会没日没夜地飘落  我想
期刊
Ernest Hemingway(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的代言人。海明威代表作有《太阳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1926),《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1929),《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1940),《老
期刊
所谓“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是评价诗歌的内容主题,二是评价诗歌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并评价作者对人和事的看法及态度倾向。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辨类别。所谓“辨类别”,就是要根据诗歌表达的情感和主题类别来进行评价。  例1 2010年湖北卷第14题第(1)题(原词省略):  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
期刊
目前,世界工业联系呈现出明显的集聚和分散现象。在分析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的发生原因时,应结合不同的情况具体分析。  一、工业的集聚  1.传统工业的集聚  例1 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和美国东北部轮廓图”,读图回答(1)(2)题。  (1)为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两地均适宜发展的工业部门是( )  A.石油化学工业 B.钢铁工业  C.电子工业 D.有色冶金工业  (2)两工业地域工业集聚的主要原因是(
期刊
辨析题,包括正确型、错误型(不正确)、片面型(不全面,即不完整型、欠缺条件型、正误复合型)三大基本类别。解题要领就是找准辨点,并遵照“判断”、“肯正”、“指误”、“补全”的步骤进行答辨,说清缘由和措施,答案就能做到周延,力争得高分。  例1 (2013年江苏卷,37题)20 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到2010年,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总产值中的份额已略高于美国。中国已成为“
期刊
自高考课程改革开始以后,新情境材料题就成为高考命题思路的一种新尝试。所谓新情境,就是提供给同学们一个不太熟悉的历史事件,要求根据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个历史事件。新情境命题大致涉及历史故事、人物的言行、文学作品、美术作品、文物图片、历史地理等,而其呈现方式除了传统的文字、地图史料外,还提供漫画作品、诗歌作品、考古壁画作品、曲线图、柱状图、表格、示意图等。  一、艺术鉴赏型试题  例1 书法以自由多样的
期刊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沟通函数、数列、不等式、集合、几何等的“纽带”,是学习的重点,也是考试的热点. 准确掌握其概念,熟悉其常见考查方式、方法,是学好数学与备战考试所必需的. 本文从考点出发,加以剖析.
期刊
1. in other words, in a/one word; break one’s word, eat one’ words; have a word with, have words with  (1)in other words意为“换句话说”,是对前面所述内容进行补充、解释、说明。in a/one word意为“总之,简而言之”,是对前面所述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They asked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