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九下)三单元《渔家傲·秋思》一文课后思考探究中,有一题提问如下:“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并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该题设计意图在于通过分析文本中的具体情景,以具体意义单元解读文本主题。本文试欲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意义单元,解读文本结构进而解读文本主题,达到明确文本思想感情的目的。
一、教参参考答案存在的问题
在教师用书中,该题的参考答案为:这首词上片写景,景中含情:雁去,孤寂;边声,凄厉;长烟落日,空旷;孤城紧闭,寂寥。这些景物都隐含着作者的情感体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在抒情的气氛中,也叠映出“浊酒一杯”“燕然未勒”“羌管悠悠”“将军白发征夫泪”等意象,可见作者是借助诸多意象来抒发情感的,表达出惆怅、伤感、自勉、悲慨等情感。该答案中多次提及“情感”这一术语,但提问为“思想感情”,是否“情感”等同于“思想情感”,二者有何区别?我们首先应当界定清楚二者的边界,才能对文本主题进行正确的解读。
“思想感情”是由思想和感情两部分组成,即思想感情的生成要经过思想思考和感情产生的过程。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思想”的定义为:“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以及,对“感情”的定义为:“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可将“思想感情”理解为: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产生的结果,进而刺激产生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情感”的定义:“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
“思想感情”的生成要经过思考生成结果,进而刺激产生心理反应。“情感”的生成是对外界刺激直接产生心理反应。“思想感情”较“情感”而言,须经过思维活动,具有递进性,“情感”则具有直接性的特点。
由此可见,“思想感情”和“情感”并不能划等号,思想感情的解读应当从文本入手,如实地展现文本单元内在的思想流向和感情走向。现以《渔家傲·秋思》为例,笔者试以分析意义单元,呈现文本内部思想感情的响应,最终达到解读文本结构和思想感情主题的目的。
二、《渔家傲·秋思》解读案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这是开头句,前半句是议论句,后半句是描写句。塞下秋天来到后,风景变化不同,隐含“我”在此目睹了塞下的其他季节,四季变化对比中感受到塞下秋天的不同,表明“我”在此地停留时间较长。“异”字总领全文,后文所写景色皆围绕“异”字进行。大雁南去衡阳,没有任何留恋的意思。一方面,北雁南归这一现象暗示此处气候寒凉,不足留恋。另一方面,“雁”是塞外思乡的经典意象,大雁毫无留恋之意地赶往南方,隐含“我”想向大雁一样南归,但却不得的无奈。
基本语义:总起写塞下秋天的“异”景,通过大雁南归奠定思乡的基调。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这是描写句。承接上句风景“异”,从视觉写大雁南归,转入从听觉入手,写边声角声,营造边塞肃杀的氛围。接着又回到视觉,写远处景象,层层叠叠的山峰望不到尽头,夕阳西下中长烟弥漫烘托壮阔肃杀的氛围,诗人视线由远处收回,最后落到细节描写——“孤城闭”,完成镜头聚焦。“孤”字渲染孤寂感,“闭”是持续的状态,与“孤”字呼应,以前半句肃杀壮阔之景,烘托孤寂之景,为后文抒情做铺垫。
基本语义:肃杀壮阔之景中,诗人更添孤寂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是叙述句。用“浊酒”试图消解思乡之愁,万里乡愁的深重与浊酒一杯的浅淡,对比中更添乡愁无解的困顿,乡愁如此深重,为何不早日还故乡?“燕然未勒”回答了这一疑问,军功未建故没有办法归家,一面是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一面是建功立业的渴望,这种矛盾的心情原本是充满希望而哀愁的,但诗人落在“归无计”三字上,则别有深意。“归无计”运用了否定的表达,即“没有办法回去”,也即意味着“有办法就会回去”。诗人想表达的是主观上渴望回家,客观上不允许,所以这种原本充满希望而哀愁的矛盾心情最终被对现实的无奈取代。
基本语义:诗人主观上思乡深重,但军功未建,客观条件不允许,故倍感无奈。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是描写句,从叙述回到写景。从听觉写悠悠的羌管乐声,在幽远悠长的乐声中自然起了忧思,接着转入视觉写所见景与人,“霜满地”既在交代冬季的严寒,也暗示此时已至深夜。在严寒的深夜,听着忧思的羌笛,征人们各怀忧思无心入睡,“人不寐”是一个整体人群状态的叙述,“将军白发征夫泪”则是细节描写,具体展现了无心睡眠的征人们的状态。“将军白发”是状态也是动作,既是借將军年纪大,暗指在此驻守时间久,也指将军为“燕然未勒”忧愁白头。“征夫泪”则是前文思乡之情的高潮表达,夜深人静时的羌笛声勾起所有的无奈孤独,化作此处的泪水,突出表现了征人戍边的艰辛和思乡不可归的悲伤。
基本语义:情感的高潮爆发点,将军忧愁,征夫悲伤。
因此,可以得出这首词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为:征人们由于军功未建,思乡而不得归的无奈和忧愁。
一、教参参考答案存在的问题
在教师用书中,该题的参考答案为:这首词上片写景,景中含情:雁去,孤寂;边声,凄厉;长烟落日,空旷;孤城紧闭,寂寥。这些景物都隐含着作者的情感体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在抒情的气氛中,也叠映出“浊酒一杯”“燕然未勒”“羌管悠悠”“将军白发征夫泪”等意象,可见作者是借助诸多意象来抒发情感的,表达出惆怅、伤感、自勉、悲慨等情感。该答案中多次提及“情感”这一术语,但提问为“思想感情”,是否“情感”等同于“思想情感”,二者有何区别?我们首先应当界定清楚二者的边界,才能对文本主题进行正确的解读。
“思想感情”是由思想和感情两部分组成,即思想感情的生成要经过思想思考和感情产生的过程。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思想”的定义为:“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以及,对“感情”的定义为:“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可将“思想感情”理解为: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产生的结果,进而刺激产生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情感”的定义:“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
“思想感情”的生成要经过思考生成结果,进而刺激产生心理反应。“情感”的生成是对外界刺激直接产生心理反应。“思想感情”较“情感”而言,须经过思维活动,具有递进性,“情感”则具有直接性的特点。
由此可见,“思想感情”和“情感”并不能划等号,思想感情的解读应当从文本入手,如实地展现文本单元内在的思想流向和感情走向。现以《渔家傲·秋思》为例,笔者试以分析意义单元,呈现文本内部思想感情的响应,最终达到解读文本结构和思想感情主题的目的。
二、《渔家傲·秋思》解读案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这是开头句,前半句是议论句,后半句是描写句。塞下秋天来到后,风景变化不同,隐含“我”在此目睹了塞下的其他季节,四季变化对比中感受到塞下秋天的不同,表明“我”在此地停留时间较长。“异”字总领全文,后文所写景色皆围绕“异”字进行。大雁南去衡阳,没有任何留恋的意思。一方面,北雁南归这一现象暗示此处气候寒凉,不足留恋。另一方面,“雁”是塞外思乡的经典意象,大雁毫无留恋之意地赶往南方,隐含“我”想向大雁一样南归,但却不得的无奈。
基本语义:总起写塞下秋天的“异”景,通过大雁南归奠定思乡的基调。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这是描写句。承接上句风景“异”,从视觉写大雁南归,转入从听觉入手,写边声角声,营造边塞肃杀的氛围。接着又回到视觉,写远处景象,层层叠叠的山峰望不到尽头,夕阳西下中长烟弥漫烘托壮阔肃杀的氛围,诗人视线由远处收回,最后落到细节描写——“孤城闭”,完成镜头聚焦。“孤”字渲染孤寂感,“闭”是持续的状态,与“孤”字呼应,以前半句肃杀壮阔之景,烘托孤寂之景,为后文抒情做铺垫。
基本语义:肃杀壮阔之景中,诗人更添孤寂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是叙述句。用“浊酒”试图消解思乡之愁,万里乡愁的深重与浊酒一杯的浅淡,对比中更添乡愁无解的困顿,乡愁如此深重,为何不早日还故乡?“燕然未勒”回答了这一疑问,军功未建故没有办法归家,一面是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一面是建功立业的渴望,这种矛盾的心情原本是充满希望而哀愁的,但诗人落在“归无计”三字上,则别有深意。“归无计”运用了否定的表达,即“没有办法回去”,也即意味着“有办法就会回去”。诗人想表达的是主观上渴望回家,客观上不允许,所以这种原本充满希望而哀愁的矛盾心情最终被对现实的无奈取代。
基本语义:诗人主观上思乡深重,但军功未建,客观条件不允许,故倍感无奈。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是描写句,从叙述回到写景。从听觉写悠悠的羌管乐声,在幽远悠长的乐声中自然起了忧思,接着转入视觉写所见景与人,“霜满地”既在交代冬季的严寒,也暗示此时已至深夜。在严寒的深夜,听着忧思的羌笛,征人们各怀忧思无心入睡,“人不寐”是一个整体人群状态的叙述,“将军白发征夫泪”则是细节描写,具体展现了无心睡眠的征人们的状态。“将军白发”是状态也是动作,既是借將军年纪大,暗指在此驻守时间久,也指将军为“燕然未勒”忧愁白头。“征夫泪”则是前文思乡之情的高潮表达,夜深人静时的羌笛声勾起所有的无奈孤独,化作此处的泪水,突出表现了征人戍边的艰辛和思乡不可归的悲伤。
基本语义:情感的高潮爆发点,将军忧愁,征夫悲伤。
因此,可以得出这首词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为:征人们由于军功未建,思乡而不得归的无奈和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