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我国五大剧种之一。由于黄梅戏文化价值颇多、历史韵味感强,因而于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开展,黄梅戏的发展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诸多困境。现如今,如何破解这些发展难题,挖掘黄梅戏发展潜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黄梅戏;观众;复兴
民族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戏曲则是世界艺术的瑰宝之一。[1]黄梅戏来自于民间,它的曲目往往取材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与各种神话传说,例如《打猪草》、《天仙配》、《女驸马》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作莫不如此。其说唱方式淳朴流畅,演出风格欢快诙谐,腔调雅俗共赏,给人以如诗如画的意境,因而深受人们的追捧而传颂至今。解放之初,黄梅戏只不过是一个流行于安徽安庆一代的地方戏曲。1953年秋,黄梅戏艺人进入朝鲜战场献唱黄梅戏艺术之歌,开启了黄梅戏进军世界舞台的序幕;1954年9月,华东戏曲观摩会于上海举行。其中,安徽代表团形成了由徽剧、皖南花鼓灯以及黄梅戏所组成的演出团队前往上海参与演出,最终黄梅戏凭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征服了上海的观众,一夜之间占尽风流,而以严凤英、王少舫为代表的两位实力唱将更是一举成名;1998年,在黄梅戏艺术年,著名黄梅戏表演家马兰通过余秋雨再一次集结了一批黄梅戏艺术家们,推出著名戏曲《秋千架》,加速了黄梅戏的都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多元化,新时期黄梅戏的发展开始面临新的挑战。对此,我们应采取以下应对举措:
一、普及黄梅戏知识、扩大受众群体是黄梅戏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前提保障
艺术的日常生活化,这是二十世纪后半期艺术发展的全球化趋势。[2]广泛的观众群体是推动黄梅戏发展的前提保障,而这一群体的出现则与黄梅戏相关知识的宣传推广息息相关,只有加大黄梅戏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才可以从根本上为黄梅戏的健康发展做足功课。没有了受众的支持,黄梅戏的发展就会裹足不前,无法顺应时代潮流完善自身。黄梅戏知识的推广应当采取长久不懈的方式来展开,并且形成一套连贯机制,特别要关注于青少年这一群体范围内的宣传力度与深度。如今,安徽已经先于全国率先推行“黄梅戏走入校园”这一活动,有些小学甚至开设了《黄梅戏课程》。不过,仅这一点还不够,必须要让更多的学校和社会群体加入这一队伍之中,并且让其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唯有如此,黄梅戏在日后的社会发展过程之中才能俘获更多的群众呼声,而黄梅戏观众们也会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水平,让自己的心灵和个人文化修养获得质的提升,以此来实现黄梅戏的发展同观众的认知与审美水平二者之间的良性循环,最终为黄梅戏的发展迎来“明媚的春天”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民族性与时代性是黄梅戏进一步发展的风向标与聚宝盆
戏曲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是真正的民族艺术,它给我们祖祖辈辈的人民群众以丰富的艺术营养与极大的欢乐。[3]长期以来,黄梅戏为了勇创佳绩、获得更多的奖项,创制出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精品,但真正符合观众口味的作品却拿不出几部来。如若一个戏曲在编排方面忽视了大众的价值取向和心灵诉求,特别是反映当下人们生活现象的剧目,那么黄梅戏的发展和推广将会受到越来越大的阻力而停滞不前。黄梅戏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历史阶段,产生了许多反映时代气息的优质作品,例如严凤英的《打猪草》就是来自于生活中的折子戏,其唱腔不但优美动听,而且能够比较深刻地给观众们展示那个时候的许多生活细节。所以,黄梅戏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要做到传承与创新,更要能够十分鲜明地反映出当时的时代内容和历史韵味,在黄梅戏的新剧目上要尽量突显出时代的创作手法和时尚元素的创新意识,在其中嵌入一些当下时尚语言或者是流行话语,创造出一些体现民众口味和审美需要的热门剧目,只有不断跟上时代步伐来创作优秀曲目,才能够俘获民众的芳心与审美需求。
三、黄梅戏人才的建设力度和策略是其走向复兴之路的决胜关键之所在
专业黄梅戏艺人的培育和储备是黄梅戏得以发展的关键之处。现在的观众欣赏能力和水平明显上了层次,甚至有许多戏迷是挑戏、挑人看的,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名人的吸引力以及对于剧种宣传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作用。[4]当前安徽省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安庆师范大学(前身為安庆师范学院)等高校为黄梅戏人才的培养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如安庆师范大学更是在其院系建制中创立了黄梅剧艺术学院,不惜重金聘请著名黄梅戏大师韩再芬担任黄梅剧艺术学院名誉院长。但由于这些学校本身缺乏黄梅戏建设资金,故大多采取一对多的班级授课方式来展开黄梅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难以使得那些本身有戏曲天赋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个时候在其原有的教学基础上渗入精英人才的培养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与此同时,要想培育出更多的黄梅戏新秀,这些学校还应主动加强与剧团、演艺公司等的联系。如此,不仅可以为其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锻炼机会,还能够为这些剧团以及演艺公司的不断发展输入优秀的戏曲演员。最后,还应当强化关于黄梅戏剧本的创作、戏曲指导、配乐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塑造,合理有序地部署各项相关培养编排战略,是黄梅戏复兴的主线之所在,如此黄梅戏的复兴已不远了。
注释:
[1]李萍. 传统戏曲文化在当代校园艺术教育中复兴的可能与方向——以川剧的实践路径为例[J]. 四川戏剧, 2016(4) :159
[2]艾秀梅. 关于中国戏曲衰落的思考[J]. 艺术百家, 2003(1):59
[3]余红瑞. 浅谈戏曲振兴之路[J]. 东方艺术, 2008(z2):151
[4]傅润杨. 黄梅戏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 大众文艺, 2012(21):118.
【关键词】:黄梅戏;观众;复兴
民族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戏曲则是世界艺术的瑰宝之一。[1]黄梅戏来自于民间,它的曲目往往取材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与各种神话传说,例如《打猪草》、《天仙配》、《女驸马》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作莫不如此。其说唱方式淳朴流畅,演出风格欢快诙谐,腔调雅俗共赏,给人以如诗如画的意境,因而深受人们的追捧而传颂至今。解放之初,黄梅戏只不过是一个流行于安徽安庆一代的地方戏曲。1953年秋,黄梅戏艺人进入朝鲜战场献唱黄梅戏艺术之歌,开启了黄梅戏进军世界舞台的序幕;1954年9月,华东戏曲观摩会于上海举行。其中,安徽代表团形成了由徽剧、皖南花鼓灯以及黄梅戏所组成的演出团队前往上海参与演出,最终黄梅戏凭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征服了上海的观众,一夜之间占尽风流,而以严凤英、王少舫为代表的两位实力唱将更是一举成名;1998年,在黄梅戏艺术年,著名黄梅戏表演家马兰通过余秋雨再一次集结了一批黄梅戏艺术家们,推出著名戏曲《秋千架》,加速了黄梅戏的都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多元化,新时期黄梅戏的发展开始面临新的挑战。对此,我们应采取以下应对举措:
一、普及黄梅戏知识、扩大受众群体是黄梅戏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前提保障
艺术的日常生活化,这是二十世纪后半期艺术发展的全球化趋势。[2]广泛的观众群体是推动黄梅戏发展的前提保障,而这一群体的出现则与黄梅戏相关知识的宣传推广息息相关,只有加大黄梅戏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才可以从根本上为黄梅戏的健康发展做足功课。没有了受众的支持,黄梅戏的发展就会裹足不前,无法顺应时代潮流完善自身。黄梅戏知识的推广应当采取长久不懈的方式来展开,并且形成一套连贯机制,特别要关注于青少年这一群体范围内的宣传力度与深度。如今,安徽已经先于全国率先推行“黄梅戏走入校园”这一活动,有些小学甚至开设了《黄梅戏课程》。不过,仅这一点还不够,必须要让更多的学校和社会群体加入这一队伍之中,并且让其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唯有如此,黄梅戏在日后的社会发展过程之中才能俘获更多的群众呼声,而黄梅戏观众们也会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水平,让自己的心灵和个人文化修养获得质的提升,以此来实现黄梅戏的发展同观众的认知与审美水平二者之间的良性循环,最终为黄梅戏的发展迎来“明媚的春天”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民族性与时代性是黄梅戏进一步发展的风向标与聚宝盆
戏曲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是真正的民族艺术,它给我们祖祖辈辈的人民群众以丰富的艺术营养与极大的欢乐。[3]长期以来,黄梅戏为了勇创佳绩、获得更多的奖项,创制出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精品,但真正符合观众口味的作品却拿不出几部来。如若一个戏曲在编排方面忽视了大众的价值取向和心灵诉求,特别是反映当下人们生活现象的剧目,那么黄梅戏的发展和推广将会受到越来越大的阻力而停滞不前。黄梅戏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历史阶段,产生了许多反映时代气息的优质作品,例如严凤英的《打猪草》就是来自于生活中的折子戏,其唱腔不但优美动听,而且能够比较深刻地给观众们展示那个时候的许多生活细节。所以,黄梅戏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要做到传承与创新,更要能够十分鲜明地反映出当时的时代内容和历史韵味,在黄梅戏的新剧目上要尽量突显出时代的创作手法和时尚元素的创新意识,在其中嵌入一些当下时尚语言或者是流行话语,创造出一些体现民众口味和审美需要的热门剧目,只有不断跟上时代步伐来创作优秀曲目,才能够俘获民众的芳心与审美需求。
三、黄梅戏人才的建设力度和策略是其走向复兴之路的决胜关键之所在
专业黄梅戏艺人的培育和储备是黄梅戏得以发展的关键之处。现在的观众欣赏能力和水平明显上了层次,甚至有许多戏迷是挑戏、挑人看的,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名人的吸引力以及对于剧种宣传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作用。[4]当前安徽省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安庆师范大学(前身為安庆师范学院)等高校为黄梅戏人才的培养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如安庆师范大学更是在其院系建制中创立了黄梅剧艺术学院,不惜重金聘请著名黄梅戏大师韩再芬担任黄梅剧艺术学院名誉院长。但由于这些学校本身缺乏黄梅戏建设资金,故大多采取一对多的班级授课方式来展开黄梅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难以使得那些本身有戏曲天赋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个时候在其原有的教学基础上渗入精英人才的培养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与此同时,要想培育出更多的黄梅戏新秀,这些学校还应主动加强与剧团、演艺公司等的联系。如此,不仅可以为其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锻炼机会,还能够为这些剧团以及演艺公司的不断发展输入优秀的戏曲演员。最后,还应当强化关于黄梅戏剧本的创作、戏曲指导、配乐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塑造,合理有序地部署各项相关培养编排战略,是黄梅戏复兴的主线之所在,如此黄梅戏的复兴已不远了。
注释:
[1]李萍. 传统戏曲文化在当代校园艺术教育中复兴的可能与方向——以川剧的实践路径为例[J]. 四川戏剧, 2016(4) :159
[2]艾秀梅. 关于中国戏曲衰落的思考[J]. 艺术百家, 2003(1):59
[3]余红瑞. 浅谈戏曲振兴之路[J]. 东方艺术, 2008(z2):151
[4]傅润杨. 黄梅戏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 大众文艺, 2012(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