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家爱因斯坦讲:“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学生就无从谈起去发现问题,更不会带着疑问去探究解决。那如何才能培养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科学教学实践中谈几点心得。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想方设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学生一旦被吸引,往往会沉浸在积极思考的氛围中,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思考的学习动机。如在教学《变色花》这一课时,我利用谈话导入来放松学生们的心情和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今天我们上的这一节课非常有趣,老师要给你们变魔术!”一说变魔术,学生们都乐开了花,好奇心就起来了,到底会变出什么来呢?于是,我就开始演示 “白色纸花”实验,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被调动起来了,都纷纷举手汇报观察的结果。
二、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指挥的创造者。”教学中,我经常通过形式多样的实验活动,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为抽象的科学学习提供充分的感性知识。如我在教学“温度与气温”这一课时,为了测量出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首先,就要选择好测温地点,这时候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而得出结论: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在测量温度时,还要详细讲解如何使用温度计,由于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一课的知识学生也就容易接受了。
三、课堂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又特别感兴趣,充满着好奇,如果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把丰富多彩的游戏引进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之中,就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科学知识。课堂上,如果采用“听一听”“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等游戏配合教学,就很受学生们的欢迎。如在教学《听听声音》一课时,我就采用“找一找”的游戏方式,利用不同物体制造出不同的声音,分别请几位同学拿着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几枚钉子站在讲台相互敲打撞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说说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接着请同学们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周围还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最后得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我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你们又会想到哪些问题呢?由此可见,把游戏机制引进课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确实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四、注重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指出:“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创设一些使学生容易产生兴趣的实验。 例如,在教学“热胀冷缩”这一课时,我演示了小喷泉的实验。在一只装有少量水的烧瓶上带玻璃管的瓶塞,玻璃管直接到瓶底,我把热水浇在瓶外面,瓶里的水立刻从玻璃管内喷出,就象喷泉一样。学生看到了实验十分新奇,迫切要求知道这是什么道理,这时在进行热胀冷缩知识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五、民主平等,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和谐健康的关系,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这就要求教师把爱心奉献给学生,把微笑带给学生,把耐心留给学生;要置身于学生之中,要有童趣、童心、童智,要善于激发、赏识和鼓励学生,要和学生一起玩、一起游戏、一起交流、一起参与、一起体验。这样和谐的师生关系弥漫在课堂上,学生才能充分享受着学习的乐趣和生活的温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发组成学习小组,教师做适当的小组成员的调配,开展小组的合作学习,实行组长负责制,制定奖励措施,激励小组与小组之间、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竞争,使每一个学生在竞争中求发展,利用学生之间的“攀比、好争辩”心理促使他们互动起来,“煽风点火”地让他们对知识疑点、难点进行辩论,在辩中明白、掌握知识,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成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快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只有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根本的方法,是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的学生,是在教师、同学、家长的表扬声和赞美声中欢度学习生活的;而那些一次又一次遭受失败的学生,是在教师、同学、家长的批评声和斥责声中苦熬学习生活的。教师只有千方百计使学生“享受成功”,他們才能学有劲头。在教学中,我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别,创设不同的情境,尽量设计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设计的问题也有一定的“坡度”,我要让层次不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如,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基本的问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的成功,如学生完整、准确、精练地回答了问题时,发表了新颖独特的见解时,提出了有价值的质疑时,教师都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并让其他学生一道分享成功的欢乐,还要注意多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当提问学生“卡壳“时,如果教师不负责地让其坐下来,就会逐步泯灭他们学好科学的自信心,从而对科学产生畏惧感、厌烦感,从而失去学习科学的兴趣,这不是我们新课程教育理念所期望的。如果教师能循循善诱,扶上一把,使他们取得点滴的成功,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那么,他们就能获得成功的满足,从而逐渐增强学习科学的兴趣。
身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将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养,认真钻研,尊重学生的好奇心,让“科学”的种子伴随着孩子们茁壮成长,科学之花必将在他们身上美丽绽放。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想方设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学生一旦被吸引,往往会沉浸在积极思考的氛围中,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思考的学习动机。如在教学《变色花》这一课时,我利用谈话导入来放松学生们的心情和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今天我们上的这一节课非常有趣,老师要给你们变魔术!”一说变魔术,学生们都乐开了花,好奇心就起来了,到底会变出什么来呢?于是,我就开始演示 “白色纸花”实验,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被调动起来了,都纷纷举手汇报观察的结果。
二、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指挥的创造者。”教学中,我经常通过形式多样的实验活动,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为抽象的科学学习提供充分的感性知识。如我在教学“温度与气温”这一课时,为了测量出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首先,就要选择好测温地点,这时候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而得出结论: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在测量温度时,还要详细讲解如何使用温度计,由于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一课的知识学生也就容易接受了。
三、课堂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又特别感兴趣,充满着好奇,如果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把丰富多彩的游戏引进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之中,就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科学知识。课堂上,如果采用“听一听”“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等游戏配合教学,就很受学生们的欢迎。如在教学《听听声音》一课时,我就采用“找一找”的游戏方式,利用不同物体制造出不同的声音,分别请几位同学拿着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几枚钉子站在讲台相互敲打撞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说说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接着请同学们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周围还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最后得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我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你们又会想到哪些问题呢?由此可见,把游戏机制引进课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确实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四、注重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指出:“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创设一些使学生容易产生兴趣的实验。 例如,在教学“热胀冷缩”这一课时,我演示了小喷泉的实验。在一只装有少量水的烧瓶上带玻璃管的瓶塞,玻璃管直接到瓶底,我把热水浇在瓶外面,瓶里的水立刻从玻璃管内喷出,就象喷泉一样。学生看到了实验十分新奇,迫切要求知道这是什么道理,这时在进行热胀冷缩知识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五、民主平等,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和谐健康的关系,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这就要求教师把爱心奉献给学生,把微笑带给学生,把耐心留给学生;要置身于学生之中,要有童趣、童心、童智,要善于激发、赏识和鼓励学生,要和学生一起玩、一起游戏、一起交流、一起参与、一起体验。这样和谐的师生关系弥漫在课堂上,学生才能充分享受着学习的乐趣和生活的温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发组成学习小组,教师做适当的小组成员的调配,开展小组的合作学习,实行组长负责制,制定奖励措施,激励小组与小组之间、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竞争,使每一个学生在竞争中求发展,利用学生之间的“攀比、好争辩”心理促使他们互动起来,“煽风点火”地让他们对知识疑点、难点进行辩论,在辩中明白、掌握知识,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成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快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只有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根本的方法,是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的学生,是在教师、同学、家长的表扬声和赞美声中欢度学习生活的;而那些一次又一次遭受失败的学生,是在教师、同学、家长的批评声和斥责声中苦熬学习生活的。教师只有千方百计使学生“享受成功”,他們才能学有劲头。在教学中,我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别,创设不同的情境,尽量设计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设计的问题也有一定的“坡度”,我要让层次不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如,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基本的问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的成功,如学生完整、准确、精练地回答了问题时,发表了新颖独特的见解时,提出了有价值的质疑时,教师都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并让其他学生一道分享成功的欢乐,还要注意多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当提问学生“卡壳“时,如果教师不负责地让其坐下来,就会逐步泯灭他们学好科学的自信心,从而对科学产生畏惧感、厌烦感,从而失去学习科学的兴趣,这不是我们新课程教育理念所期望的。如果教师能循循善诱,扶上一把,使他们取得点滴的成功,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那么,他们就能获得成功的满足,从而逐渐增强学习科学的兴趣。
身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将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养,认真钻研,尊重学生的好奇心,让“科学”的种子伴随着孩子们茁壮成长,科学之花必将在他们身上美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