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即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隐含于语文学习的始终。人文性浓缩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
一、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教育需要人文精神是时代的呼唤。当前,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造成人文精神的缺失,人们的价值取向变了,在物质财富逐渐丰富的同时,有的人的精神上却日益贫穷。语文作为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学科,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精神品格,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严格来说就不能称之为教育。正是因为如此,为学生长远的发展考虑,为让学生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知识广博的人,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
没有崇高的信仰,只有盲目的模仿;不喜欢读书看报,只喜欢QQ聊天;不注重内心的修养,只关注外在的仪表等诸多举不胜举的现象告诉我们,当前中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肯定,学生阅读面的狭窄、阅读层次的肤浅,是学生人文精神匮乏的首要原因。其次,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本身,打着深深的知识性、政治性烙印,比较缺乏人文元素,也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最后,中学语文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被语法、词汇和结构等因素肢解的机械僵化的知识与技术教育,教学的目的还在应试教育上,很难给学生带来思想陶冶和人文情怀。
三、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1.深入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
语文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的人文因素,使语文课堂少一些固定的分析,多一些富有个性的情趣,在情境中使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陶冶,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认清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弘扬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
2.精心引导,塑造学生人文品格
塑造人文品格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人文品格。比如,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就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理念,就要求学生珍爱生命,崇尚文明,破除迷信,反对邪教。只有这样,学生的人文品格才能够逐步塑造出来。
3.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师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言行、对每一种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人文素养很高,有着伟大的人格力量和人文精神的人。教师要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宏大的历史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站在思想解放的前沿,关注思想解放中人的发展、人的完善,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4.注重在作文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俗话说“文如其人”,作文的立意其实就是学生人文精神的体现。因此,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学会关怀、留心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难点、关注民生,进而找到写作的内在力量。只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生活,感受生活,才能使他们焕发出内在、外在的激情和生命的活力,才能让他们在学会作文的同时,也逐步形成良好的品格。
5.构建人性化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促使人(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构建人性化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意义重大。在语文教学评价中,要注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教学中学生细微之处的关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学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考,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使语文教学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要改变传统以分数论英雄评价体系,使教师的教学目的不受制于升学、期考等,真真正正实现素质教育。
总之,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应浸润人文精神,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发展。只有把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培育出更多人格健全、趣味高尚,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韦 雄)
一、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教育需要人文精神是时代的呼唤。当前,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造成人文精神的缺失,人们的价值取向变了,在物质财富逐渐丰富的同时,有的人的精神上却日益贫穷。语文作为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学科,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精神品格,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严格来说就不能称之为教育。正是因为如此,为学生长远的发展考虑,为让学生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知识广博的人,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
没有崇高的信仰,只有盲目的模仿;不喜欢读书看报,只喜欢QQ聊天;不注重内心的修养,只关注外在的仪表等诸多举不胜举的现象告诉我们,当前中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肯定,学生阅读面的狭窄、阅读层次的肤浅,是学生人文精神匮乏的首要原因。其次,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本身,打着深深的知识性、政治性烙印,比较缺乏人文元素,也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最后,中学语文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被语法、词汇和结构等因素肢解的机械僵化的知识与技术教育,教学的目的还在应试教育上,很难给学生带来思想陶冶和人文情怀。
三、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1.深入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
语文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的人文因素,使语文课堂少一些固定的分析,多一些富有个性的情趣,在情境中使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陶冶,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认清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弘扬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
2.精心引导,塑造学生人文品格
塑造人文品格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人文品格。比如,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就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理念,就要求学生珍爱生命,崇尚文明,破除迷信,反对邪教。只有这样,学生的人文品格才能够逐步塑造出来。
3.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师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言行、对每一种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人文素养很高,有着伟大的人格力量和人文精神的人。教师要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宏大的历史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站在思想解放的前沿,关注思想解放中人的发展、人的完善,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4.注重在作文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俗话说“文如其人”,作文的立意其实就是学生人文精神的体现。因此,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学会关怀、留心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难点、关注民生,进而找到写作的内在力量。只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生活,感受生活,才能使他们焕发出内在、外在的激情和生命的活力,才能让他们在学会作文的同时,也逐步形成良好的品格。
5.构建人性化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促使人(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构建人性化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意义重大。在语文教学评价中,要注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教学中学生细微之处的关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学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考,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使语文教学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要改变传统以分数论英雄评价体系,使教师的教学目的不受制于升学、期考等,真真正正实现素质教育。
总之,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应浸润人文精神,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发展。只有把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培育出更多人格健全、趣味高尚,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