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人文精神教育的思考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qiefanq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即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隐含于语文学习的始终。人文性浓缩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
  
  一、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教育需要人文精神是时代的呼唤。当前,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造成人文精神的缺失,人们的价值取向变了,在物质财富逐渐丰富的同时,有的人的精神上却日益贫穷。语文作为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学科,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精神品格,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严格来说就不能称之为教育。正是因为如此,为学生长远的发展考虑,为让学生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知识广博的人,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
  
  没有崇高的信仰,只有盲目的模仿;不喜欢读书看报,只喜欢QQ聊天;不注重内心的修养,只关注外在的仪表等诸多举不胜举的现象告诉我们,当前中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肯定,学生阅读面的狭窄、阅读层次的肤浅,是学生人文精神匮乏的首要原因。其次,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本身,打着深深的知识性、政治性烙印,比较缺乏人文元素,也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最后,中学语文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被语法、词汇和结构等因素肢解的机械僵化的知识与技术教育,教学的目的还在应试教育上,很难给学生带来思想陶冶和人文情怀。
  
  三、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1.深入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
  语文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的人文因素,使语文课堂少一些固定的分析,多一些富有个性的情趣,在情境中使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陶冶,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认清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弘扬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
  2.精心引导,塑造学生人文品格
  塑造人文品格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人文品格。比如,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就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理念,就要求学生珍爱生命,崇尚文明,破除迷信,反对邪教。只有这样,学生的人文品格才能够逐步塑造出来。
  3.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师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言行、对每一种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人文素养很高,有着伟大的人格力量和人文精神的人。教师要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宏大的历史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站在思想解放的前沿,关注思想解放中人的发展、人的完善,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4.注重在作文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俗话说“文如其人”,作文的立意其实就是学生人文精神的体现。因此,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学会关怀、留心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难点、关注民生,进而找到写作的内在力量。只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生活,感受生活,才能使他们焕发出内在、外在的激情和生命的活力,才能让他们在学会作文的同时,也逐步形成良好的品格。
  5.构建人性化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促使人(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构建人性化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意义重大。在语文教学评价中,要注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教学中学生细微之处的关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学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考,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使语文教学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要改变传统以分数论英雄评价体系,使教师的教学目的不受制于升学、期考等,真真正正实现素质教育。
  总之,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应浸润人文精神,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发展。只有把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培育出更多人格健全、趣味高尚,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
  
  
  参考文献
  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韦 雄)
其他文献
对于20世纪英国小说家来说,“历史”并没有终结,终结的只是旧的叙事形式。20世纪英国小说里的“历史”因素所具有的特征可以概括为“附属化”、“碎片化”以及“戏谑化”,它以独
图书馆作为一个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面临着潜在的生存危机、安全危机和人才危机等重大问题,急需引入“危机管理”,本文对图书馆实施“危机管理”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做了全面阐述,这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虽说物理知识是客观实际的,如果教师把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相信学生学得更有兴趣,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几年来笔者对“五环节教学——提出问题、自主学习、精讲、巩固练习、复习提高”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现阐述如下:  一、“五环节教学”模式各环节的操作、要求及时间分配  (一)提出问题(1~2分钟)——教师上课时做好充分的准备,给学生创造一种良好
“教学民主”是一种新型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即“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学观念,使自己由教学的主体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向学生阐明“教学民主”的目的、方法、手段和基本特征,提高学生对“教学民主”的认识和积极参与,使学生在追求自我表现的过程中,提高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的自觉性。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对学生必须一视同仁,
本文分析了高校图书馆专业期刊普遍利用率低的原因,从专业期刊的文献资源建设、基础管理、宣传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办法。
所谓“学案 中心问题”教学模式是指,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行为学习理论和历史教学理论等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以历史学案为媒介,以中心问题的解决为核心,以师生共学为手段,以师生共同发展为目标的,完整的历史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有机结合的教学策略体系。其主要策略性功能在于:课前是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完成学案中的相关内容;课上是立足学案,提炼归纳中心问题,师生共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科学实验的奠基人波义耳认为,只有运用严密和科学的实验方法才能把化学确立为科学。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实验,特别是演示实验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必由之路。  一、实验探究能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思考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智力活动的进行与发展必须经历由外部物质活动向内部认知活动的转化过程。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全体学生
新课程标准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平台,其注重学习的结果,重视学习过程和知识技能的掌握。在“标准”中倡导科学探究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实验教学是让学生探究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新课改的有效途径。当前化学实验教学正面临着更新教学理念和实现现代实验教学手段以及增加实验自主探究性等多重任务和功能,其重要性已越来越被广大化学教师所认同。 那么如何在实验中体现新课程的要求?笔者结合
<正>~~
期刊
围绕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和探讨如何应对这一影响的对策,提出加大宣传力度、建立互动环境和采用技术防范手段等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