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江鱼泪

来源 :延安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123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灵,重庆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散文》《散文百家》《延安文学》等。出版散文集《川江记忆》《川江往事》。
  水猫子和水老鸦
  川江江湾及支流、河口地带,水流平缓,打鱼人划着渔船,把水猫子和水老鸦放到水里,让它们用嘴巴和嘴壳子捉鱼。小时候,父亲有空时,经常带我去看。
  水猫子是俗称,学名水獭,鼬科动物,善于游泳和潜水。水老鸦学名鸬鹚,一种大型食鱼鸟。水猫子四肢短,即便站着,看起来也像是蜷伏在船头。它随时都被一根长绳子拴着,父亲说:“水猫子性野,不拴起,就游跑了。”水老鸦有时立在船头,有时站在渔船中间的篾席棚上。我问父亲:“水老鸦怎么不拴起呢?”父亲回答:“它的翅膀毛剪了的,飞不起来。”
  江河上渔船有大有小,一种名“三块板”的小渔船在水面上轻盈如飘叶,用三块薄木板经火烤塑型后钉成,只能装下一人,坐在中间,双手握单桨左右划行。下河打鱼时背着三块板出门,打完鱼又背起回家。
  一般的渔船叫小划子,比三块板大两三倍,前面第二个舱为鱼舱,用桐油灰艌了舱堵板缝的,不漏水,可临时养鱼。这种渔船前头无艄,后艄代舵,单桡,打鱼人左手掌艄,右手划桡。如果船尾也无艄,则推双桡前行。小划子渔船都是各自打鱼,不扎堆,下网、手打、水老鸦与水猫子等全套方法都会。打鱼人多为夫妻,吃住在渔船上,以船为家,过去生儿育女也不离船。父亲说,小划子造好后,下水时,要人多,一口气推下河,一切才顺畅。
  川江一带打鱼人,唐代的时候就驯化水猫子和水老鸦捉鱼。川东山区和大巴山一带的溪河有野生的水猫子,以前在乡场集市可以买到。这东西害怕雄野鸡的尾巴羽毛,打鱼人在船头一插上,它便不敢乱动。驯化的时候,便以此为标志。
  据说,水老鸦最先从安徽一带买回来,驯化时怕它飞跑了,要剪掉左边翅膀上的六支羽毛。碰到大鱼时,它就发出嘎嘎嘎的叫声,其它水老鸦马上赶过去,不一会儿,一只啄鱼头、一只啄鱼尾,抬着一条大鱼露出水面。江河汛期水浑浊,水老鸦眼睛会看不见,不能捉鱼。
  水猫子捉的鱼比水老鸦的大,一般三到五斤。父亲说,他在汤溪河水非常清澈的时候,看过水猫子捉鱼。鱼在前面使劲跑,水猫子在后面紧追,本来追不上的,那鱼很笨,不时转过头来,看水猫子还有多远,当然就被咬住了。水猫子与水老鸦也合作捉鱼,水猫子钻进石洞中,把鱼撵出来,水老鸦等在洞口。打鱼人在它们的颈子上都紧系着一根细绳,捉到鱼后才吞不到肚子里去。它们含着鱼回到船上,打鱼人要解开细绳,奖赏一两条小鱼,或猪心肺之类的肉食。往往捉了鱼,它们都不轻易松口,虽然颈子上系着绳子,还是要往肚里吞,不过都卡在了喉咙里。如果水猫子吞了鱼,使劲踩它的尾巴,疼得它张嘴吐出鱼来。水老鸦吞了鱼,打鱼人把它倒提起来,用力甩,直到鱼掉出来为止。
  有一天,我看打鱼人用手网打鱼,网撒出去,张得圆圆的,慢慢收拢,拔开手边一个网口,放水猫子下去。过一会儿,它钻出来,全身湿漉漉的,一抖,水散开了,毛也干了,但嘴巴上光光的,这次没得到奖赏。一连几次都放空,它眼巴巴地望着主人。最后仍然一无所获,打鱼人还是喂了条小鱼给它。
  我在开县农村修堰塘时,有个外号王日白的老头来做活路,做着做着就摆龙门阵。年轻时他当草药医生,专医信羊子(淋巴结肿大),走乡串户,故事多,我也跟着听,从不制止。
  有一次,他讲一个本家,东河的王打鱼匠,祖辈都打鱼,见天有几块钱的收入,缴了集体的留存,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也算是殷实户儿。王日白说,王打鱼匠只养了水老鸦,下了蛋再抱儿(孵化),越养越多。世上很多禽鸟自己不会抱儿,蛋靠日光孵化,而家禽中的鸭、鹅是由鸡母抱儿,想来,水老鸦蛋也只能放在抱鸡母的窝里。
  但王日白的龙门阵却吹得大:“王打鱼匠的水老鸦蛋,是人抱的儿。”
  我一点不信:“你真是‘日白佬儿’,人怎么抱儿?”王日白急了:“我亲眼看到的!狭孔(腋下)夹起抱的。”于是,他讲了抱儿的过程。王打鱼匠一般请农村佑客(妻子或已婚妇女的别称)做这事,不但要给工钱,还包吃包住。这个佑客每天狭孔里夹着水老鸦蛋,睡瞌睡也夹着,不做其它活路。吃饭时,王打鱼匠的佑客才打一下替。大概一个月时间,就抱出了小水老鸦。
  “不小心,蛋掉在地上了、夹破了,怎么办?”我很疑惑。
  “用木板和布带子,把手和蛋绑起的,不会掉,也夹不烂。”王日白奓开两只手臂,学着抱儿的佑客样子,走了几步,说:“她白天都是这样子站起的。”
  我很好奇,想知道真实原因,问:“为啥要人抱儿嘛?抱鸡母又不是不得行?”
  王日白挺认真地回答:“水老鸦不是都可以捉鱼的,有的再怎么驯化,它也不会捉。人抱出来的水老鸦,通人性,才好驯化。”接着,又惋惜地说:“唉——王打鱼匠坐了牢!”我忙问:“请人抱儿也犯法?流氓罪?”那个年代,罪不光是犯出来的,也想得出来。“不是!不是!”王日白连忙解释:“记不起是哪一年了,东河涨大水,他打渡,淹死人了!”
  王日白又叹息道:王打鱼匠被抓起来后,佑客和娃儿在家卖了房子赔安埋费,一个原来殷实的家就败了。
  后来我在《开县志》上看到一条记录:“1974年9月29日,东河涨大水,王爷庙封渡。康家咀(嘴)王××将渔船租给既无技术,又无执照的肖××、张××打卖渡,载客25人,船未能到达予(预)定靠岸地点,打张溜江翻沉,死16人,王、肖被判刑。”
  不知这个王××是不是王打鱼匠?我没问王日白。
  渔 坊
  我平时在川江见得最多的是手舀子舀鱼。竹竿上端做成丫形架子,网袋绑在丫口上,舀鱼人双手握住竹竿下端,站在岸边,顺流慢慢舀下去,直到双手够不着的时候再提出水面。如果网里没有收获,再来第二次,周而复始。一人操作,简便、灵活。
  舀鱼时站的地方有讲究,才有收获。川江水流湍急,礁石横卧,形成很多的回流深水凼。凼里水温较高,是川江鱼的越冬场所,也都選择在里面产卵。它们习惯从岸边的滩头逆流冲进深水凼,就是民间所说的川江鱼喜欢斗滩,舀鱼就站在滩头的岸边,人称“手舀斗滩鱼”。这滩头名坊,或背、或嘴,如白鱼坊、聚鱼坊、舀鱼坊、青鱼背、鲟鱼嘴等,也有叫鱼藏石、舀鱼包的,但川江人把这些舀鱼的地方都统称为坊,说渔坊,大家都懂。渔坊的具体舀鱼点又叫漕口。   旧时,川江西陵峡一带的渔坊属私人或一姓氏的宗族财产,每年秋冬枯水期都要进行整修,方便舀鱼。葛洲坝水利工程蓄水前,可见秭归新滩猫子石上,刻有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共二十四年间,对北岸渔坊进行整修的文字,其中写道:“若无漕口,即不能生活,更不能完国稞矣……始建成永久衣食之基。”这个渔坊为一聂姓私产。而秭归茅坪一带的渔坊则属韩姓所有。清光绪年间,韩姓嫁女到一户龚姓人家,将野背以下江段的渔坊作为嫁妆,陪嫁到了龚姓,于是,茅坪一带渔坊有了韩坊和龚坊。1949年后,所有渔坊收归集体所有,成立渔业合作社。秭归县人民政府资助,建成较大的渔坊五座、漕口一百多处。
  腊月一过,川江舀鱼旺季到来,舀鱼人纷纷下河,日伴江水,夜守孤舟,坊不离人,网不空时,俗话说“秋水涨,不下河;春水涨,不上坡。”渔坊的每个漕口只能站一个人,大家轮流舀,每人九十九网,不能舀一百网,与“白舀”谐音。等轮子的舀鱼人,可在漕口的上游下舀子,捡漏网之鱼。舀鱼人之间有默认的规矩,没到九十九网就舀到四五斤的大鱼,必须立马让位下一个,再排轮子。后来川江大鱼少了,能舀到两三斤,甚至一斤重的鱼已算幸运,也得让位。
  经验丰富的舀鱼人,都识川江上的渔坊。江北县五宝镇李老头儿,识水性,会看渔坊,一年到头都在下梁沱一带舀鱼。土改时分地,他没要,执意打鱼为生。夏秋两季,他都睡在江边背风的岩嵌下,地上铺一件蓑衣防潮。到了下半夜四更天,听到崖上石板路上有人说话或走路的声响时,他就醒了,爬起来裹一根叶子烟。抽完,抄起手舀子,披起地上的蓑衣就下河了。蓑衣可避天亮时的露水。最多九十九舀子,必有收获,并马上扛起网回家。每次舀到一两斤以下的鱼,他都会放生,对鱼说:“你还太小,再长两年再来吧。”
  有时,李老头儿扛着手舀子,走到渔坊,听听江水的动静,不下一网就回去了,说:今天鱼过了。也有时,他晚上正和人摆龙门阵,摆着摆着,突然说:“我去去就来。”边说边抄起手舀子就直奔河边。又是不出九十九舀子,定会有鱼。还有时,他舀着舀着,突然停下了舀子。旁边的人问他为什么?李老头儿回答:给“连二石”让路。川江边的老人一听就懂,舀子里进了大家伙,手里感觉像一条砌房子地基的“连二石”那样重,人纵有千斤力也拉不出水。这时如果不及时放手,连人带网都会被拖下去。川江边每年连人带网被“连二石”拖下水的舀鱼人不少,而多是老头子。
  李老头儿一生没娶,活到八十几岁。最后几年扛不动手舀子了,帮生产队照保管室,吃五保口粮,无疾而终。
  他说,我一辈子舀鱼,不该有后。
  腊子鱼
  川江上有一处碛坝,以前可用铁叉在水里叉鱼,得名叉鱼碛。早春的一天,在碛坝的江滩地边,我碰到一个栽苞谷秧的老头,说:要什么铁叉,我老汉小时候直接拿菜刀就可以砍到鱼。
  我童年的时候,川江汛期涨水,淹没了岸边原先的草丛,小鱼虾大概被浑水呛了,直往里钻。站在水里,端起篾编撮箕,朝草丛舀去,一下子提出水面,都会有几条活蹦乱跳的小鱼虾在里面。半天下来,大大小小也有了一二十条,可以吃上一顿了。如果运气好的话,还能舀到一种叫黄股头的无鳞小鱼,熬汤,色雪白,极鲜。
  川江鱼多,种类也多,我叫得出名字的有鲤鱼、鲫鱼、草鱼、鲢鱼、鳜鱼、鲴鱼、鳊鱼、鲇鱼、鲖鱼、鲶鱼和青波、黄颡、江团、花鳅、胭脂鱼,以及一亿多年前就出现了的鲟鱼。
  鲟鱼有很多种,川江上主要是白鲟和中华鲟。白鲟体长,头更长,超过了自己体长的一半,如一把剑,也像大象的长鼻子,俗称剑鱼、箭鱼、象鱼。清末的时候,很多来川江的外国人记载,川江末端河段白鲟多,渔民大量捕捞,宜昌河街到处都在卖,价格便宜。有个英国人说,这鱼很大,几十上百斤,吃起来像牛肉一样粗糙。
  川江上有一句谚语:“鲶鱼跟着象鱼(白鲟)走。”意思是依赖别人,跟着沾光得好处。白鲟在礁石缝里捕食小鱼虾时,先用长头把小鱼虾赶出来,但它嘴巴生在长头的尾端下方,食物常被跟着的鲶鱼抢吃了。我生长在川江边,打从记事起,没见过白鲟。
  那年我还在上小学,有一天中午上学路上,听说有人捕了一条大鱼,有几米长,在菜市街的国营东风旅馆里剖,我跑去看稀奇。坝子里围了很多人,那条大鱼就躺在地上。三个人正忙着从它的头和背上剖开,一个人稳鱼头,一个人掌开手(斧头),一个人用二锤一下一下地锤打。费了很大劲儿才破开,满满一肚子的鱼子。因为要上学,没看完剖鱼,我就走了。
  回家后听周围的大人摆龙门阵,说这鱼叫腊子鱼,足足有一千斤重,被轮船的车耳巴(螺旋桨)绞伤了才捞到的。同街一户儿姓吕的人家,认识捕腊子鱼的人,弄到一盆鱼子,煮了吃后,几个细娃儿都流鼻血。
  那个剖鱼的场面至今留在我脑子里,几十年挥之不去。
  川江腊子鱼是俗名,学名中华鲟,古称王鲔鱼,过去又称龙鱼、鲟鳇鱼,生活在近海,每年从长江口洄游到川江与金沙江交汇一带产卵,第二年再带着幼鱼顺江而下,到海里生活。公鱼长到八年左右,母鱼一般十四年后,性成熟了,便洄游到故乡产卵。正是这种千里寻根、对故乡怀着眷恋之情的习性,鱼类学家伍献文先生深情地给它们取名“中华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葛洲坝截流后好几年,坝下面经常可以看到中华鲟的尸体,都是为了去上游产卵而撞上大坝致死的。
  中华鲟产卵一带,过去每年寒露至霜降时节,有渔民用滚钩专门捕捞腊子鱼。我实在不忍心说“中华鲟”这个名字。
  一副滚钩长几十米,食指粗的麻绳上,每隔一二十厘米用支绳绑上一根铁钩——将筷子头粗的钢条磨尖,烧红后弯成钓鱼钩形状,但无倒刺。滚钩一头拴在岸边的大石上,另一头绑着两百斤左右的石条,中间还绑有小石块,用小划子装起,划到江心,投入江中,等着腊子鱼过路。方法就这么简单,不需要什么技术,但只有老渔民才晓得在哪里布钩,他们认得到它往来的水路。腊子鱼过路时,滚钩深深刺入它肉里,不易滑脱,想逃掉,会越动弹越痛,只能等著就擒。当然,一般都是几百斤重的腊子鱼,也不会乖乖就范,它挣扎起来把小划子也会顶翻。渔民划着小划子跟它来回游动,慢慢消耗它的体力,等它游得没劲了的时候,再用绳子套住它的头、尾,拖到岸边。后来渔民在支绳上绑两根铁钩,腊子鱼上钩率增大,挣脱的机会更少了。这种专门捕捞腊子鱼的滚钩,有些地方又称大滑钩。   一个老渔民说,有一年,他一天捉到九条腊子鱼,大的九百多斤,小的五百多斤。年底,出席县里的捕鲟庆功会,吃到了专业厨师做的鲟鱼子宴,鲜美嫩滑。那个时候,上川江一带渔业社都有捕捞腊子鱼的生产任务,是上级下达的。一个大热天的上午,在江边的篾席棚茶馆里,听老渔民捉腊子鱼的龙门阵时,我突然一阵寒颤,想着那江面当时一定被腊子鱼的血染红了。我不再称这种方法叫捕捞,而是“捉”。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一天,巴县木洞一个渔民也用滚钩捉到一条腊子鱼,很大,跟他的渔船一样长,根本弄不上岸,只好用网罩住,跟它在江里游来游去。镇上一位姓许的老先生听说后,赶到江边,花钱买下这条腊子鱼,要求把它放了。被解网后的腊子鱼并没有马上逃生,这时,奇妙的一幕出现了:它围绕渔船慢慢游了一圈,然后一跃而起,蹦出江面二三尺高,再才迅速游走。有个老渔民说,这叫“跳滩”,是腊子鱼在感恩。
  1974年10月,木洞的渔民又捉到一条腊子鱼,不过这条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那天,从涪陵开来的机动船停靠码头的时候,一条千斤重的腊子鱼被车耳巴绞伤,浮出水面,几只渔船联合打捞起来,鱼肉拿到街上去卖,木洞很多人家都买了吃的。
  上川江里溪渡口边的秦老汉,年轻时吃过的腊子鱼,不是滚钩“捉”的,也不是被车耳巴绞伤的。有一年冬天,叉鱼碛来了一群人治滩,有一天放炮,一声巨响之后,江面浮起一条大鱼,大得平时都没见过。放炮人把大鱼弄上岸,有人认出,是一条腊子鱼,五百多斤重。那个时候肉食紧缺,治滩队卖了一些给岸上的生产队,因为他们也派了人治滩。当时猪肉每斤六角八分钱,腊子鱼肉才卖五角二分钱一斤,便宜,秦老汉家买了几斤打“牙祭”。他说,那肉老得很,不好吃,又没油水,还要倒亏油来煮。语气随意、平和,好像在述说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
  《长江鲟鱼类的研究》说,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四年间,四川的渔业社共捉到847条腊子鱼,有12万多公斤。有一个渔民,连续十八年捉到379条腊子鱼,每年平均有21条。重庆李家沱的打鱼船,有一次捉到一条腊子鱼,太重,拖不起来,用河边陶瓷厂的卷扬机才拉上岸。后来,渔船分了一些鱼肉给陶瓷厂帮忙的工人。
  1981年的时候,重庆制作出一千多公斤鲟鱼子酱,外调北京款待外宾。也是在这年,四川开始严禁沿江各县市捕捞中华鲟、白鲟,并对渔民的捕鲟网具,按成色折价补偿。不过,这以后却很难见到它们踪影了。
  鱼 泉
  川江喀斯特地貌多洞穴,里面的阴河与泉眼常有鱼涌出,称鱼泉。古籍上鱼泉为丙穴:一座名“丙”的大山,山中有洞穴,穴中出佳鱼。洞穴之水冬暖夏凉,又源自地下深层,生长的鱼其肉嫩白、味美,便为“佳鱼”。老一辈的人将丙穴、鱼泉并用,因鱼泉浅显易懂,今人只知鱼泉了。
  川江沿岸鱼泉多,叫“鱼泉”的地名也多。清咸丰《开县志》说,东河上游官渡河至白马泉约三十多公里的河段,有鱼泉二十多处,其中一个出鱼很多,后来鱼没有了,却留下“大鱼泉”的地名。《云阳县地名录》记载,城西鱼泉坝,早年崩山成坝时,鱼随泉涌而得名。
  城口县内鱼泉也多,城西二十多公里有个大鱼泉,每年春天流出大嘴巴、细鳞的鱼,鱼翅和尾巴都是红的。过去有人在这泉眼里钓鱼,时常遇到泉水突然涨起来,感觉里面有怪物一样,但从没看到过,很吓人,后来再没人敢去钓鱼了。天旱,附近乡民来大鱼泉求雨,比较灵验。又城西几公里半崖上的跳鱼洞,常年悬流而下,如瀑布。每年春夏秋三季,可见洞内的鱼顺流而下时,往往飞跃而起,小鱼可跳一米左右高,几斤重的大鱼能跳几米,有时又跳入了洞口。遇久晴将要下雨,或久雨将晴时,跳鱼最多。有乡民在洞边支网接鱼,每次收获不少。再往西去约三十公里的地方有韩家泉和老鸦泉两个鱼泉,清乾隆年间,春季常有鱼流出来。清嘉庆七年,当地匪乱不断,乡民躲避,不能耕种,缺少吃的。自冬至春,两泉涌出无数的鱼,小的两三斤,大的十多斤。难民靠吃鱼活了下来。
  川江洞穴之鱼花样百出。支流乌江彭水县东北角约五十公里的后灶河上,有一个马屵洞,洞中阴河出一种性堕的鱼,头生细密肉角,口上有吸盘,水急的时候,吸在石头上,水缓便游弋觅食。乡人知其堕性,常持火把入洞捕捉,手到擒拿,像自家养的一样,故称“家鱼子”。每条有三五斤不等,肉多味美。距巫山县城六十多公里的川江小支流抱龙河岸,一个正正方方像宫殿一样的天然大石洞,洞内有深潭,潭里的鱼长条、细鳞,每年下春雨打春雷的时候,水涨起来,鱼直往外跳。
  我朋友魏兄说,洞穴不只是出鱼。川江北岸有一条支流御临河,从入江口往上走,不远的地方有个白杨坝,一条小溪从这里流入御临河。魏兄给我讲的他父亲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那年农历六月的一天,他父亲只有十来岁,和几个细娃儿去打猪草。那天很热,才上午九十点钟,太阳已经很毒了。猪草也差不多打满了背篓,几个细娃儿约起到溪沟的水凼里洗澡。那水凼是小溪拐弯形成的,不大,凼边的岩石上稀疏地长一笼竹子。岩石下溪水半淹处有一个洞穴,洞口也不大,里面却透出一股寒气,就是三伏天,离近了,也不免要打寒战。冬天的时候,洞口基本上全部露出水面。
  几个细娃儿还没走到凼边,冲在最前面的一个同伴突然收住腳步,目瞪口呆地盯着什么。大伙赶上去一看:岩洞口的水面上,拱着一条土钵粗的巨蟒,那拱弧有一人多高,像一张弓,不见其首尾,潜入了水中。在阳光照耀下,巨蟒的鳞甲闪亮耀眼,晃得看不清楚到底是什么颜色。几个细娃儿吓得腿脚发软,全部瘫坐在地上。这时,一个稍大一点的同伴突然想起了什么,大声唱道:“你成神就上天,成龙就下海!”其他几个都跟着唱起来,边唱边爬起就往回跑,吓得屁滚尿流。
  几天后,白杨坝下了一场暴雨,这条巨蟒带着三尺洪水,顺利地闯过下面的周家拱桥关口,下到御临河,下到长江里去了。
  他父亲说,这是走蛟。蟒修炼到土钵粗的时候,就要功德圆满了,但是否能成龙,完全取决于有人给予封赠才行。他们看到的那条巨蟒,是来讨封赠的。他们念的歌啰句,就是封赠。
  后来听白杨坝的大人摆龙门阵,住在水凼上头青杠林边的周老头,祖上那辈就见过岩下那洞里的这条蛇。那时只有小碗口粗,还不能称蟒。到了老周这一代,他每隔两三年,总要撞见一两回。但老周从不害怕,也不和它交流,更没给它封赠,双方就像是哑巴邻居见面一样。蟒走蛟后的第二年,老周的三儿子被抽了壮丁,离家后杳无音讯,再也没回来。
  几个给巨蟒封赠的细娃儿,一生都没什么大灾大难。我父亲后来参军三年,剿匪时中弹多次,却皮毛未伤。退伍后拆洗棉裤时,从棉絮里抠出三颗弹头。
  魏兄听了父亲的龙门阵后,有意无意都避开那个水凼,不曾踏足半步。
其他文献
摘要: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是指将双链RNA(double stranded RNA, dsRNA)分子导入细胞内后,能够催化降解同源靶基因的mRNA,从而抑制目的基因的表达。目前RNAi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基因沉默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功能分析及肿瘤治疗等研究领域。  关键词:肺癌;RNA干扰;dsRNA;基因沉默  肺癌是癌症相关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严重威胁人
期刊
摘要: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冠心病与抑郁症的共患率很高,而抑郁症的一个早期的临床表现就是睡眠障碍,睡眠障碍作为二者的共同临床特点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睡眠障碍与冠心病和抑郁症的关系还尚不清楚。本文就冠心病患者并发抑郁症睡眠障碍的研究现状做一简单的综述。  1冠心病  冠心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是世界上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随着生活质量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胸腔内化疗联合热疗治疗癌性胸腔积液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癌性胸腔积液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各30例,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单纯的胸腔内化疗,对实验组患者进行胸腔内化疗联合热疗治疗癌性胸腔积液,1个月之后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胸腔积液的改善情况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胸腔积液治疗的有效率为63.33%,实验组患者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输血科在科学合理用血中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和2014年1月份到6月份这半年时间内各自全部用血量的统计数值,其中2012年1月份到6月份医院的用血量主要是根据临床主治医师的要求给予用血量,2014年1月到6月期间,我院的用血量主要是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布实施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并严格按照相关要求给予血量供应。结果:通过比较,2014年 1月到6月的用血量明显的低于2
期刊
徐东,山东郓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鲁迅文学院第27届高研班学员。出版小说集《欧珠的远方》《藏·世界》《想象的西藏》《变虎记》等。  诗人街上有位个头不高,留着一小撮八字胡的诗人叫余发生,他是一位推销诗集的人。  以前的余发生和平常人没有什么两样,虽说他也在写诗,可也有一份工作,像别人那样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只是有一段时间,他想要把诗写得更好一些,因此在那段时间里他除了写诗,对什么都不感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LMP1羧基末端活性区3(CTAR3)在鼻咽癌干细胞迁移与侵袭中的作用。方法:首先建立LMP1和CTAR3缺失突变型LMP1(LMP1△252-351)的鼻咽癌干细胞SP18细胞系(SP18-LMP1和SP18-LMP1△252-351);然后观察LMP1和LMP1△252-351对SP18细胞迁移与侵袭的影响。结果:SP-LMP1△252-351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较SP-LM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使用不同的预冲方法以预防新透析器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2年8月~2013年8月期间,选取在我院完成血液透析的78例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研究组采用复用法处理新的透析器,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方法处理新的透析器。比较观察两组患者使用不同方法预防新透析器的临床反应和治疗的依从性。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出现A型FUS現象,研究组患者发生B型F
期刊
曹江,陕西延川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青海湖》《朔方》《厦门文学》等。  白冬雨考了几次公务员没考上,在商场呆了几年,前途仍是渺茫,便回老家竞选上了村主任。竞选前,他就考虑上了低保户的问题:  后村七叔一家三口人,两个残疾,就七叔一个健康,还听老家的人说他最近几年精神有点儿问题,没精神病那么严重,不敢动怒,一旦动了怒,就疯狂地打老婆和儿子,有时鸡犬都跟着遭灾。七叔的命太苦了,年轻时家境
期刊
牛  星 子  在城里陪孙子读书的老伴来电话了,说她下楼时扭伤了老腰,让他到城里去照顾孙子几天。  自己去了,牛怎么办呢?  老何绕着牛转了三圈,还是没个头绪。  任何情况下孙子都排在第一位,这是勿庸置疑的。  只是牛怎么办呢?总不能也带着到城里去吧?  临时卖?不可取,他也舍不得。请别人照顾,附近哪还有人?  村子里只剩老何一个人守村了,当然陪伴他的还有那头老牛,儿子女儿多次叫他去县城里,说不缺
期刊
摘要:长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技术(DHCA)容易造成患者神经系统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导致多种并发症与死亡的发生,因此DHCA下的脑保护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重点,目前主要的脑保护措施包括了I-DHCA、深低温流量脑保护、RCP、SACP、搏动性灌注。而在DHCA脑损伤机制的研究中,血管内皮细胞和内皮祖细胞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加强对DHCA脑损伤机制、脑保护机制与方法的研究,对改善患者神经系统预后与降低手术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