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装备发展看中国职业教育演进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h163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职业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工作是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般教学工作联系紧密又有区别,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和门类,专业性、技术性特点比较突出的大的范畴和体系。回顾职业教育技术装备建设的历史,可以发现,其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轨迹相辅相成。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推进技术装备事业形成一个建设、配置、管理、应用比较完善,基本适应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行业体系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完整格局,而这又极大促进了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总结我国职业教育技术装备建设的基本经验是,落实政府发展责任是我国职业教育技术装备建设的主导,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是我国职业教育技术装备建设的途径,依法推进是我国职业教育技术装备建设的保障。未来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技术装备发展要服务于《中国制造2025》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把握好完善标准这一关键环节,以信息化为建设的主要突破口。
  关键词 职业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历程;经验;方向;中国
  中图分类号 G71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4-0070-07
  职业教育技术装备是在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支持承载和传递知识信息的配备物,是教育资源(自然资源、人力物力资源、人工资源)中的人工资源部分,或者可更加具体地表述为:职业教育技术装备是指实施和保障职业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仪器、设备、资料、教具、学具、设施以及相关软件的总称[1]。职业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工作是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般教学工作联系紧密又有区别,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和门类,专业性、技术性特点比较突出的大的范畴和体系。
  回顾职业教育技术装备建设的历史,可以发现,其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轨迹相辅相成。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推进技术装备事业形成一个建设、配置、管理、应用比较完善,基本适应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行业体系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完整格局,而这又极大促进了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
  一、中国职业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历史概述
  (一)中国古代专业技术教育中的教材教具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伴随着农业、手工业等行业的发展,中国早期的职业及职业教育开始萌芽并且不断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我国早期用于职业技艺传授的教材教具也在发展。其中在医学和手工业领域的一些创造发明通过教育实践,留传后代并发扬光大。
  西周时期,独立的医学职业与医事制度已经形成。医官负责医疗和医学知识的传授,不仅有负总责的医师这样的职官,而且还有负责环境卫生的职官,这些世袭的职官担当起了医学教育的职务。据《周礼》记载,西周的医学教育十分注重考核。医事考核不仅体现了按绩进退和与俸禄挂钩的管理,而且促进了我国中医医案传统的形成,为后世的医学教育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2]。秦汉时期出现医师收徒传艺的教育形式,较之技艺家传前进了一大步。《黄帝内经》是秦汉时期专著性医学教材典型代表,也是现存最早、最系统的医学典籍[3],内容丰富全面,既是初学中医者入门教材,又可作为深造的重要指南。到了唐代,医学教育采取了比较科学的教学方法,如经过药物学家们集体钻研的《新修本草》,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有利于采药和教学[4]。北宋时期,医官王惟一为突破针灸图教学的限制,提出用纯铜铸造针灸用的人体模型[5]。这种针灸铜人与真人一样大小,男性,中心是空的。四肢内部用木头制成骨头,躯体内还配备有心、肺等脏器,做工十分精细。在铜人的表面,铸刻着全身的14条经络。在经络循行的路程中,刻铸有700多个穴位,在穴位旁边刻铸着穴位的名称。针灸铜人除用于教学,还用来考核学生掌握针刺手法的程度[6]。考试的时候,先在铜人的表面涂上一层薄薄的蜡,再往铜人体内灌满水,然后给铜人穿上一件薄薄的衣服。让学生扎刺某些穴位,学生如果扎得准确,那么,在针抽出穴位以后,水就顺着针眼渗出来。如果没有扎准,则针扎不进去,当然也就不会有水随之流出。
  在宋代,全国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官营手工业系统,包括纺织、冶金、铸币、造船、盐业、采矿、武器制造等。由于手工业作坊规模的扩大,为了高效地训练艺徒,推行了“法式”艺徒培训法[7]。所谓“法式”,就是在总结生产经验基础上编制的制作技术规范[8]。宋代很重视生产的标准化和定型化,宋代统治者曾多次诏令编撰各种“法式”。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北宋末期杰出建筑师李诫编撰的《营造法式》,这部著作号称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百科全书,也是训练建筑工徒的重要教材。“法式”不仅是教授工徒的指南,也是考核他们技艺的依据,推动了艺徒训练的规范化。
  (二)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技术装备的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生产的发展而产生的。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肇始于清末洋务运动。十九世纪下半叶,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国家门户洞开,清政府兴洋务运动,从西方引进机器工业的同时,也引进了西方近代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制度。从此我国职业教育走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我国职业教育的技术装备建设也开始受到政府的重视,并通过法令予以强调,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清末民初,实业学堂的大规模兴办促进了技术装备的快速发展。无论是清政府还是民国政府,在其所颁布的学堂设置章程中都对教学辅助仪器设备与教材资料等提出了明确要求。职业教育技术装备建设进入了规范发展的新阶段。
  当时,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统辖学务的机构。对新建立的实业教育,也相应设立行政管理机构,并制定全国划一的管理章程,在这些章程中多对教学仪器设备有所安排。当时实业学堂经费主要来源是官款。实业学堂中属部门办的如铁路、矿务等由主办部门拨款;省办学堂自筹经费;此外,奖励民间乡绅捐款兴学。在学堂管理方面,专门设置了实业教育仪器管理岗位。中等实业学堂设有掌书,其负责管理图书、仪器等项工作,一般由教员兼任[9]。
  国民政府时期,教育部公布的《职业学校规程》对职业学校的实习设备规定了标准。区别情况分为最低限度设备、补充设备、精密设备三种。并规定图书、机器仪器、标本、工作模型等,要求有制作能力的,应尽量由教员学生共同制作[10]。对于校内实习场所设施,教育部在《农工医三种专科学校实施方案》中有如下规定:农业专科须附设5000亩以上的农场。如设森林科须附以一万亩以上的林场,以上可按各省实际情况酌量增减;工科专科学校须附有学生实习适用的工厂;医学专科学校须附设有至少200张病床的医院等[11]。   国民政府还注重扩大建教合作来发展职业教育。1941年,教育部与农林部会颁《农林技术机关与农林教育机关联系与合作大纲》《农林建教合作初步实施办法大纲》。其后,为加强建教合作,政府特设建教合作委员会。1941年4月,教育部与经济部、农林部会颁《公私营工场、矿场、农场推广职业补习教育并利用设备供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办法纲要》等加强职业教育技术装备的文件。关于充实实习设备,除教育部拨款补助外,并将战后日本赔偿第一批分配教育方面549部机器中的356部配拨专科以上学校,138部配拨职业学校;交通部与海军接收敌伪船舶及没收敌人的渔轮、渔具中也拨一部分供商船海事学校学生实习用[12]。
  (三)新中国职业教育技术装备的发展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新中国职业教育技术装备的发展经历了从小到大、从简单教具到高科技装备逐步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迈出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步,大力兴办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这一时期,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但总体来看仍然比较薄弱。1952年8月29日,教育部发布《中等技术学校暂行实施办法》,要求“中等技术学校应重视实验与实习的设备。附设于工厂、矿山或农场等单位者,除利用该单位的设备进行生产实习外,校内亦应有实验与教学实习的必要设备”。[13]国家在当时中等技术学校实验实习设备普遍不足的情况下,提出加强学校与厂矿、企业的合作开展生产教学。1953年4月,国家专门成立了中央生产实习指导委员会。政务院于同年7月颁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与中等技术学校学生生产实习工作的决定》,要求“应严格根据教学的必要和接受实习的机关与企业的实际可能,尽可能在不影响厂矿生产任务完成的条件下,作有重点的切实有效的布置。各有关业务部门应尽可能提供生产与工作情况较好的厂矿与机关作为学生生产实习的对象,以保证生产实习的质量”。[14]
  改革开放后,我国职业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得到大力加强。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颁布。《决定》提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要着重职业技能训练的要求,促进了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贯彻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精神,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推动职业教育规范化办学促进技术装备的建设。1986年10月18日,国家教委颁发《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设置暂行办法》,加强了宏观管理,使学校设置制度化。设置原则中提出,应根据需求以及实际可能提供的办学条件,在部门、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和指导下进行;要合理布局;讲求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展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横向联系。新建学校应选择好校址。《办法》还规定了设置标准。在校学生规模不应少于640人(体育、艺术类学校另定),专业设置要与规模相适应,不宜过多;须有精干的领导班子,教学、行政、后勤等管理机构和负责人,质量合格的专任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实验技术、图书资料和工勤人员;须有相应的土地和必需的教学、实验、实习、图书阅览以及生活和体育活动场所;须配备必须的仪器、设备;学校所需的投资和经费,须有稳定的来源和切实的保证[15]。为引导职业学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逐步实现规范化办学的要求,从1991年至1994年,有关部门分别对三类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了评估,评选出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中专、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这项工作极大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各地各部门在职业学校评估和重点学校建设中,克服困难,通过多种渠道,增加经费投入。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开展中专学校评估的三年期间,全国约增加投入20多亿元,较明显地改善了办学条件[16]。仅湖南省就增加投资2.8亿元,校园占地面积扩大了905亩,新建改建校舍87万平方米,添置教学设备价值3630万元。
  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得到大力发展。国务院先后三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随着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等项目的深入开展,我国职业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得到大幅提升。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职业学校仪器设备总值为1219.5 亿元,比上年增加115.9 亿元,总增长率为10.5%。其中高职院校为641.2 亿元,比上年增加66.2亿元;中职学校为574.7亿元,比上年增加49.7 亿元。2013 年全国高职院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7673元,比上年增加648元,增长率为9.2%;2013年全国中职学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3741元,比上年增加676 元,增长22.1%[17]。总体来看,2013年高、中职学校仪器设备总值比上年增加幅度提高了约2%,虽然仍低于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科研设备资产总值14.3%的年增长率,但差距在缩小。
  二、中国职业教育技术装备建设的基本特征与主要经验
  从原始社会的劳动教育到后来专业技术教育乃至近现代的实业教育,都是我国当前蓬勃发展的职业教育的根基。几千年来,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每个阶段,教育工具与资料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发展在我国职业教育史上留下了很深的轨迹,其中蕴含着一定的技术装备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
  (一)中国职业教育技术装备建设的基本特征
  1.职业教育技术装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发展
  在原始社会,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直接为生产生活服务。当时的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只会使用简单的磨制或打制石器作为生产工具,而由于当时教育还没有从生产生活中完全分离出来,因此这些石器工具也自然成为了氏族中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对青年人进行知识传授的工具。
  奴隶制社会出现了阶级的分化,并造成了教育的分化。在奴隶社会,学校由国家来组织和管理,少数贵族才有享受学校教育的特权。而在天文官和医官等技术职官的教育中,已经具有明显的职业教育特点,并且已经开始使用铜制的天文或医疗工具,比如《黄帝内经》一书中记载的“九针”,就是九类形制不同的金属医疗器械[18],其也是我国早期针灸技术传承的教具。   封建社会时期,我国生产力水平与奴隶社会相比有了大幅度提高,铁质工具的出现以及各种技术和相关设备的发明,推动了社会的大发展。在这一时期,以各类专业技术为教育内容的职业教育也得到扩大,设科也日益细分,医学、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四个领域专业教育发展迅速。但是,当时的学校地位只是科举的附庸,入学实为取得应试的资格,至于生产技术知识方面的教学,不可能占有大的比重。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农业经济,官方以儒学统治教育,技艺教育始终处于被轻视的地位,发展必然受到限制。以教育所使用的教案资料、教学工具的发展变化来看,在2000多年中虽有一些变化,如宋代针灸铜人的发明,宋代以后的科技书籍更注重通过图示的方法来直观指导教学等,但总体来看发展较慢。
  十九世纪下半叶,遭受帝国主义列强入侵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近代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萌芽。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大幅提升,工业的大发展呼唤新型人才的培养。晚清政府开始兴办洋务运动,从西方引进机器工业的同时,也引进了西方近代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制度。这些学校的创办,最初侧重于国防军事,后趋向于农工商实业,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用以适应国防、外交与发展农工商各业的需要。为提升应用技术人才的职业能力,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实践的应用,这推动了教学仪器设备的发展,大量先进的军事、工业、农业、商业等方面的实用教具和材料被引入学校教学,设备更新的速度也不断加快。
  194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历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处于恢复状态,职业教育的技术装备建设也发展相对缓慢。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年大幅度提高,职业教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用教育“武装”后的数量巨大的劳动者打造了“中国制造”这张耀眼名片。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技术装备也迅速发展,呈现出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2.技术装备对于职业教育发展具有能动作用
  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社会性、全民性和终身性等特点,但是,在职业教育的发展初期,这些特点并没有得到彰显。
  在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在不同阶层相对封闭的进行。如天文、医药等主要在官的阶层传播,而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技术则主要在民的阶层传播,彼此之间壁垒森严。在官的阶层,受“学而优则仕”“君子不器”思想的影响,对农、工、商等技艺存在鄙视的态度。在民的阶层,由于缺少文化知识,对技艺过于珍视,形成“技术家传”的风气,导致很多技术得不到有效传播[19]。这都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春秋时期伴随着分工的不断细化,尤其是管子“四民分业定居”的政策逐步推广,促进了经济成分的多样性,而这也激发了不同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不断产生[20]。及至唐宋时期,中国的经济繁荣,科技发达,在技术领域尤为突出,航海、造船、医药、工艺、农技等都达到很高水平,民间创造力呈现勃勃生机,尤其是一些辅助教学工具的发明为科学技术的传承带来了多种有效路径。唐代《新修本草》所载药物达844种,堪称一部恢宏的药典,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很有利于采药和教学[21]。宋代“针灸铜人”的发明,推动了医学直观教学方式。唐朝陆龟蒙的《耒耜经》对各种农具零部件的形状、大小、尺寸有详细记述,十分便于仿制流传[22]。
  在宋代,为了高效地训练艺徒,推行了“法式”艺徒培训法。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北宋末期杰出建筑师李诫编撰的《营造法式》。另外,如《熙宁法式》《弓式》《陶说》等都是艺徒训练的基本教材,这些专门性的训练教材亦包括一些最基本的技术知识,主要内容有“名例、制度、功限、料例、图样”等[23]。这些形成了早期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标准。
  如上所述,尽管在我国古代发展职业教育的环境并不有利,但是广大劳动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发明创造了很多指导或辅助行业发展的书籍和器具,而这些早期的技术装备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传承,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技术装备发展依赖于政府的大力推动
  技术装备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因此仅仅依靠学校自身的筹措是难以实现高水平建设的。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政府在职业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中扮演着主要推动者的角色。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推动力度决定着职业教育技术装备的发展速度。
  清末民初,当时的政府鉴于实业学堂的大规模兴办,加强了学堂技术装备的建设。无论是清政府还是民国政府,在其所颁布的学堂设置章程中都对教学辅助仪器设备与教材资料等进行了明确要求。
  而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仅“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就投入140亿专项资金,着力实施职业教育能力建设项目。推进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县级职教中心、高水平示范性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等工作。通过这些重大项目工程的全面实施,职业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并走向现代化。
  (二)中国职业教育技术装备建设的主要经验
  1.落实政府发展责任是我国职业教育技术装备建设的主导
  教育战略的落实,关键在领导。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在确定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同时,始终把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来抓,而加强技术装备建设更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1980年《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提出,各地可以利用一些适合办学的关停工厂厂房及设备作为学校的实习场所。也可以留用一部分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作教师或实习指导。1983年开始,中央财政对教育部门办的农村职业中学,每年拨给5000万元的补助费,主要用于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充实实验室和生产实习工厂[24]。200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2000个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中央财政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以奖励等方式支持市场需求大、机制灵活、效益突出的实训基地建设。同时要求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分类制定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标准,到2020年实现基本达标。在整合现有项目的基础上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   职业教育的现代化离不开装备的现代化。政府的这些决策,成为推动职业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和发展的主导力量。各级政府逐步增强了建设职业教育技术装备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为职业教育装备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为职业教育装备的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2.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是我国职业教育技术装备建设的途径
  职业教育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发展职业教育更需要、也更有条件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逐步由基本上为政府办学向全社会共同兴办的体制转变,依靠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公民个人等各方面力量办学的体制应运而生,形成了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和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实践证明,这样的办学和管理体制,有利于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密切联系,形成相互依靠、相互促进的机制;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办好职业教育的整体合力;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内部改革,更新观念,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发展重要环节的技术装备建设也通过“大家办”的方针而解决了资金、场地等方面的问题,取得了快速发展。
  3.依法推进是我国职业教育技术装备建设的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于1996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它是在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法制化建设的新形势下产生的。
  职业教育法制建设推动了职业教育战略重点地位的确立。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表明,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的重要支柱,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在社会观念意识上,在国家制度建设层面上,我国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都处于相对不利的环境,处于劣势地位。而职教法的颁布实施,从国家法律层面上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将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紧密相连。自此,职业教育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其战略地位也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职教法的颁布和后续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让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也进一步保障了职业教育技术装备的发展。
  三、中国职业教育技术装备建设的方向
  (一)技术装备发展要服务于《中国制造2025》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站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核心是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设世界制造强国,是我国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选择;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需要;是实现经济稳增长、调结构、提质增效的客观要求。
  《中国制造2025》提出,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前提,走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其明确提出的十大重点领域,每个领域都需要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与传统高技能人才不同的是,他们不仅要有精湛的操作技能,更应具备对智能网络高度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职业教育是为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培养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适应《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新要求,我国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工作面临着能否适应对培养规格的新要求,能否适应对培养质量的新要求,能否适应对培养专业的新要求等挑战。
  技术装备水平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质量。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让“中国制造”成为“优质制造”“中国创造”,迫切需要一支庞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的支撑。而进一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需要技术装备实现更快的发展以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一是要全面改善职业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使实训设备配置水平更加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二是要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和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重点支持职业院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三是要推进职业院校标准化建设,到2020年实现所有院校办学条件基本达标。四是要积极开拓创新,寻求在重点领域的突破,从而带动整体发展。要对接《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实施绿色制造工程的部署,重点围绕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等领域,依托行业企业在职业院校普遍配置适应开展绿色技能开发工作的技术装备。以便于把新兴行业的新型绿色技能纳入到专业教育中,形成通识性绿色技能课程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绿色就业技能。
  (二)技术装备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完善标准
  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原来的职业教育教学技术装备配备标准大大落后于目前国家相关产业发展的要求,亟需补充和修订;同时已经制定的标准类别过少,与专业目录要求差距较大,特别是对国家重点扶持产业,应尽快制定相应的职教装备标准,保障职业院校配备上更多贴近实践操作、易于学生掌握的教学仪器设备。
  2012年2月,教育部委托全国教学仪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联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装备专业委员会组织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专家组成专业标准起草制定队伍,对目前职业教育装备标准进行大规模的修订和补充,增加项目,以适应职业教育装备发展的需要。截至2014年7月,教育部发布了护理、数控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机电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五项教育行业仪器设备装备标准(规范)。
  未来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制定工作,一是要坚持以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为引领,紧跟产业发展要求, 对接行业用人标准,对应核心课程标准,根据职业教育发展对职业教育装备建设的要求,综合考虑中、高职学校装备现状和地区间、学校之间的实际差距。二是要下大力气宣传、推广、普及,推动各地、各相关院校结合办学实际,制定本地区、本院校的实施方案,分阶段逐步实现相关专业仪器设备装备现有标准的要求。三是随着产业的发展,标准要及时调整和更新,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技术装备要以信息化为建设的主要突破口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纲要专设一章,在国家决策层面来部署教育信息化问题,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求到2020年,中国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纲要还针对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工作提出了重要政策和举措,为今后提高教育信息化质量和水平指明了方向,也为职业教育的技术装备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0年,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将加快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计划作为十大行动计划之一,明确提出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和中国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两个建设项目,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国家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部署。2010年以来,教育部每年举办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提高了职业教育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提高信息化水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支持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与应用。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加快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
  下一阶段,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要重点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优质数字资源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机制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模式。在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方面作出更大努力,促进职业教育技术装备向智能化、终身化的方向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 学生学习参与度影响其学习成效,是评估高职学习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以学生参与度为视角,通过定量和定性测量调研与访谈,从学习行为参与、作业和考核挑战度感知、个人情感参与、校园服务支持环境四个方面,对比分析中国、新西兰两国职业教育环境中学生学习参与度的数据。可得出启示:职业教育学习环境的构建和改革,必须围绕学习者学习需求而展开,应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注重其自我反思能力、岗位职业技能和自主学
摘 要 共建共享是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基本形式,实现高职院校的优质均衡发展是其最终目的。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呈现如下特征:牵头主体多元化,独立模式与合作模式并存,以独立模式为主;资源库建设数量增加、速度提升,并呈现出新变化;资源库牵头单位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省份,主要以国家示范性(骨干)院校为主,非国家重点建设高职院校逐步增加;牵头单位以理工类高职院校为主,资源库所属专业大类也
摘 要 当前高校大量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显现出学生自我认知欠缺、职业认知模糊、专业技能不精、行业认识片面等问题,很多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旅游工作或频繁跳槽。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来审视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生涯理论,结合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实际,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将“链式”生涯培养模式贯穿于学生的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理性的职业目标,将自身职业理想与旅游行业有机结合,为旅游业的发展
入选理由 将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问题纳入教育培训市场供求的理论框架之中,提出解决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难题的模式构想,切中问题实质。  主要观点 本文指出,就实践操作层面来看,关于对非正规就业者的教育培训涉及到三个核心问题:谁来培训、培训什么和如何培训。结合国外的经验和我国多年的实践,本文认为,明确培训主体在其中发挥着更为关键性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到培训的内容和方式。  文章建议,具有培训资
入选理由 多措并举,盘活职教资源,聚焦内涵建设,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实现中职与普高规模大体相当。  亮 点 近年来,钦州巿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依托国家战略和地方政策支持,釆取多种举措,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实现了中职和普高招生规模持续保持大体相当。2015年,高中阶段共招生35546人,普职比为49.1∶50.9;2016年,共招生42648人,普职比为48.1∶51.9。  对接产业
摘 要 对全国23所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高职教师整体信息化教学能力较好,但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各维度发展水平不协调:一方面,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较强、信息化教学使用意愿明显、信息化教学技能水平较高;另一方面,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理论水平较低、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有待提升、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差异显著。建议从优化信息化教学环境、完善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估标准、鼓励教师参与
摘 要 11月29日至12月1日,2019年全国高职教育研究论坛在浙江金华召开。论坛围绕中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等主题展开探讨。论坛以“高质量 高水平 高标准”为主题,以“8 4 1”为主要活动方式,即8个主题报告、4个专题(含12个报告)和1场沙龙,致力于和众多专家、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和探讨推动我国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期刊编辑委员会主办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承办  19826215 自由教育、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西方高等教育思潮谱系溯源 李海萍 上官剑 《教育研究》 2017年第9期 11800字  19826216 职业教育协同服务“一带一路”的策略:内育与外培 任君庆 《教育发展研究》 2017年第17期 10800字  19826217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成熟度研究 石丽 陈万明
摘 要 卓越职教师资培养计划是解决现代职业教育对优质、新型教师的需求与教师培养培训滞后之间矛盾的重大举措。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从人才培养培训目标确定、人才培养培训规格要求、课程结构体系设计等方面,对卓越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培训模式进行了系统构建,为卓越职教师资相关培養培训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卓越职教师资;校企协同;一、二、三课堂;人才培养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
摘 要 综合人力资本和成本收益决策理论,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意愿影响因素检验的Logistic模型,对重庆市新生代农民工调研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意愿的因素较多,个人、工作、生活以及培训特征变量均包含影响培训意愿的因素;具有外出前培训经历或进城后培训经历的新生代农民工,相比没有相关培训经历的农民工,有更大的意愿继续参与培训;有无培训经历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意愿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