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祥林嫂这个典型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ke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自觉反抗”之类论调有多少?
  
  小说《祝福》是鲁迅传世名作,祥林嫂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鲜明生动、永存不朽的艺术形象。祥林嫂是怎样一个典型呢?不少《祝福》研究者认为,祥林嫂是自觉清醒的反抗者,她是劳动妇女“抗击和搏斗”“封建制度”的典型。例如林非在《鲁迅小说论稿中》写道:“祥林嫂以自己全部的精神力量,默默地抗击着封建制度对她的摧残。就在这种抗击和搏斗中,显出了她高尚和美丽的内心世界。”刘增生在《漫谈祥林嫂艺术形象的塑造》中说,祥林嫂“具有掌握自己命运的顽强意志和坚韧不屈的反抗精神”,“人们从鲁迅所提供的这一生动的艺术形象,清楚地看到了我国广大劳动妇女所蕴藏的巨大的革命力量”。冯雪峰在一篇题为《单四嫂子和祥林嫂》的文章中说:“临终之前,疑惑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阴间究竟有没有地狱。这真是一个伟大的疑惑!她的这个怀疑,显然又正是她对于现实的压迫努力的反抗。最重要的,是她最后的疑惑;从这里,被压迫人民将产生解放自己的力量。”
  这类言论,尤其是在上个世纪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里,相当盛行,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直至近期,在小说《祝福》教学和研究中,断断续续,时有回声。有的还无中生有,说什么“刀砍门槛”,发泄悲愤,表示祥林嫂觉悟清醒;有的甚至随意生发,说什么祥林嫂主动选择“自杀”,以示抗议,作最后的英勇斗争……
  
  (二)祥林嫂是“抗击”“封建制度”的妇女典型吗?
  
  我们认为,祥林嫂是旧中国深受封建“四权”迫害而没有觉悟的劳动妇女。从作品描写的实际看,她不是自觉清醒的反抗者,不是“抗击和搏斗”“封建制度”的劳动妇女典型。
  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呢?如何正确估量和看待祥林嫂的“反抗性”呢?要依据作品实际,作实事求是科学的评析。我们认为,不能否定祥林嫂有一些自发的反抗精神,但不能任意夸大“反抗”程度,更不能曲解“反抗”性质,说什么她是“蕴藏着巨大革命力量”,“具有掌握自己命运的顽强意志和坚韧不屈的反抗精神”,说什么她是和“封建制度”、封建“四权”迫害进行“抗击搏斗”的劳动妇女典型。
  祥林死后,祥林嫂出逃到“鲁镇”做工,是为了躲避“严厉”婆婆的魔掌阴影。她“嚎、骂”,头撞“香案角”,是痛恨婆家强抢逼嫁的野蛮行径,反对任人摆布。为求生存,为过普通人正常的安定生活,她本能地挣扎,自发地反抗。她并不能清醒认识到强抢逼嫁是“族权”对她的压迫。她头撞“香案角”的行为,也不是出于对封建“族权”的自觉斗争。
  “捐门槛”赎“罪”,是遇昧无知可笑可悲举动。捐门槛回来以后,她那“很舒畅”的“神气”,那“分外有神”的“眼光”,还有“冬至的祭祖时节”,“拿酒杯和筷子”“坦然”的神情,看了令人心酸!祥林嫂辛辛苦苦劳动,诚诚恳恳待人,清清白白做人,何“罪”之有?她不明白,“捐门槛”赎“罪”之说,乃是封建迷信对自己的愚弄欺骗,是封建“神权”对自己的迫害。至于用刀“砍门槛”,那是小说改编成电影所增添的情节。这是编导为强化突出祥林嫂的“反抗性”,为表现她后来“觉悟”所设置的一幕。“砍门槛”情节场景,可谓“无中生有”。虽用心良苦,却违反真实,这一点上,实在不足为取。它不能作为研究祥林嫂性格的依据。我们要忠于原著,依据原作来分析祥林嫂的艺术形象。
  那么,如何看待祥林嫂“最后的疑惑”呢?这是“一个伟大的疑惑”吗?这“正是她对于现实的压迫努力的反抗”吗?她的“最后的疑惑”,有确定的内容,特定的范围,集中在“疑惑”“灵魂地狱的有无”这一点上。鲁迅写道:“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她提出“疑惑”,实质上只是表示“希望”。“希望其有”,“死掉一家人”“都能见面”;“希望其无”,自己免受阎罗大王“锯开”的分身痛苦。所以,祥林嫂“最后的疑惑”,只是反映她生亦难死亦难的困境,流露她“希望其有”、“希望其无”的矛盾心理,表达“末路人的苦恼”和无可奈何、孤寂悲凉的心情。她临终都没认识到自己蒙受种种苦难的根源。“最后的疑惑”,只限于对“相信鬼”这一点上有些动摇,谈不上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彻底决裂,谈不上蔑视神权,更谈不上和封建礼教、封建“四权”的自觉斗争。怎么能说“是她对于现实的压迫势力的反抗”呢?怎么能说“这是一个伟大的疑惑”呢?
  祥林嫂是被封建“四权”迫害而死的,但小说没有,也没有必要对祥林嫂直接的、具体的死因作出明确、清晰的交代。有的研究者曾发出一种祥林嫂“自杀反抗”议论。认为不是“穷死”的,不是冻饿而死的,认为“不早不迟”在“祝福”时候身亡,是祥林嫂“主动选择”的自杀行为,表示对神权观念的蔑视,对地主阶级的抗议,发泄对鲁四老爷的仇恨。这种臆说,实在令人难以信服。它和改编电影臆造“砍门槛”情节一样,属于人为的“拔高”,出于强化和突出祥林嫂强烈而自觉的“反抗”精神。它不符合原著精神,离开了作品实际,误解了祥林嫂的艺术形象。从作品描写实际看,祥林嫂是善良勤劳、纯朴憨厚而又愚昧落后、没有觉悟的劳动妇女。她性格中有劳动妇女那种吃苦耐劳、倔强坚忍的因素,作过一点自发反抗,但从整篇作品看,她的反抗是不明显的,又是不自觉的。她性格中主要的弱点或者说消极的一面恰恰是:缺乏科学文化知识,愚昧无知,轻信顺从,受人欺凌愚弄而不觉悟,苦苦挣扎又比较安于命运。
  祥林嫂是受理学与宗教合成的禁锢,四条绳索的绞杀而毫不知觉。她至死没有看清鲁四老爷的冷酷丑恶嘴脸和反动本质,也没有找到自己蒙受各种苦难的根源,更不明白摆脱悲惨命运的正确道路。所以说,祥林嫂是旧中国深受封建“四权”迫害的善良勤劳、纯朴憨厚而又落后愚昧、没有觉悟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祥林嫂“这一个”艺术形象,我们不妨和鲁迅以及其他作家创造的几个妇女“典型”,作一些粗略比较:从农村妇女的品性来说,善良勤劳、纯朴憨厚的祥林嫂完全不同于《故乡》中尖嘴利舌、自私自利的“杨二嫂”。从自发反抗性而言,《祝福》中的祥林嫂比《离婚》中的爱姑弱一点,却比《药》中的华大妈、《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强一些。就封建迷信、愚昧落后、没有觉悟而言、单四嫂子、华大妈、祥林嫂,都是相同的。祥林嫂完全不同于有阶级觉悟的崇高纯洁的“水生嫂”(《荷花淀》),也不同于勇敢机智、善于斗争的“阿庆嫂”(《沙家浜》)。祥林嫂是位旧中国深受封建“四权”迫害而不觉悟的劳动妇女,不是自觉“搏斗”“封建制度”的斗士。博览勤读,纵横比较,善于思索,我们才能走出对祥林嫂典型的认识误区。
  
  (三)鲁迅是怎样论述《祝福》祥林嫂的?
  
  欧阳山著《南中国文学会及其他》中,写到鲁迅谈祥林嫂一段文字,意味深长!鲁迅说:“在那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里,祥林嫂是没有办法摆脱她那悲惨的命运的;问题不在于她自己的力量能否冲破黑暗的环境,问题倒是在于中国人民能否了解这个社会的黑暗。”鲁迅的话启示我们,祥林嫂是一个有自发反抗斗争精神却尚未觉悟的劳动妇女典型;也告诉我们《祝福》的创作意图。鲁迅创作《祝福》塑造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重点在于揭示病痛,画出“国民的魂灵”,引起疗救的注意,要让“中国人民”“了解这个社会的黑暗”,唤醒“沉睡在大屋子里”的不幸人们,挣脱封建枷锁,团结奋斗,推翻“人肉的筵宴”,毁灭安排这“人肉筵宴的厨房”!
  [作者通联:上海市大连西路544弄2号303室]
其他文献
前几天,从电话里传来《中学语文》编辑部的信息,说他们准备组织一次“双庆”活动:一庆创刊50周年,二庆叶老1978年为《中学语文》复刊题词30周年。这一构想相当不错,有气魄,也有战略眼光;特别是后一“庆”,非有点胆识不可。  要知道,近10年来,叶圣陶、吕叔湘和张志公,人们向来敬重的“三老”竟忽然处于被“封杀”的地位。这不是耸人听闻,是实情如此。自从上个世纪1997年下半年那场关于中国语文教育的“讨
一、新的命题形式应运而生    1999年以后,高考作文开始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由于话题作文具有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定标题的开放优势,所以近几年来一直受到命题者的青睐。但是最近两年,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作文样式,比如2006年的全国卷(乙卷)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逐步推进、实施。在此过程中,语文课程改革出现了“泛人文化”倾向。  比如,在教材编排上,否定知识体系,甚至“能力训练”一类的词语也被视为禁忌。我们见到的各种教材,仍然是“文选型”的。变革最大的是都以话题组织课文,这对增加教材的人文内涵确实有好处。问题是以人文话题组织单元了,许多教材便不提什么语文知识,似乎一提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基础训练等就触犯了禁忌。我们认为,科学的态度
初中阶段学生主要学写记叙文。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在写作文时最难的就是空间叙事。怎样解决这一难题?我认为跟《劳燕》学作文,构建内部空间形式,写好空间叙事。   张翎201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劳燕》具有鲜明的空间叙事特色。张翎在《劳燕》运用拼贴与嵌套的叙事手法完成了《劳燕》空间形式的内部构建。法国学者伊夫·塔迪埃认为:“小说既是空间结构也是时间结构。”但一直以来,西方古典哲学、诗学与
【写在前面】    这是一堂非常难忘的课,这是一堂不像公开课的公开课,一次非常特殊的公开课体验。  从传统的标准来看,这堂课也许不算成功。因为从始至终课堂上都没有出现争先恐后的发言场面,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谈不上精彩。但是,我自己却为这堂课评了最高分。  后来我了解到,来上课的这二十来个孩子是由北京东城区一所薄弱学校的两个班的部分学生拼合而成的。孩子们一开始非常散漫,给教师教学们造成了巨大阻力。然而恰
文学经典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新课程第一个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在必修阶段安排1学分,18课时。学生应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学术著作的阅读,重在引导学生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方法[1]。现行高中人教版必修教材中有十篇中外名著附有名著导读,很适合作整本书阅读。但在实际操作中,有可能遭遇学生不爱读名著的尴尬,这就需要老师们进行精心的引导,让学生真正爱上整本书阅读。下面我们以《林黛玉进贾府》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宏观视角下的教材分析与微观视角下的课文解读,往往都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领略文中的虚、实、小、大等。这是课文解读的传统,同时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又有着一些新的内涵,如果教师能够在课文解读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虚处见实、微处见大,那不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史哲研究的辩证思想,也能够切实有效的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有《静女》一文,相对于其它的课文尤其是一些经典课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表述中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强调了其所具有的特殊的育人价值,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与“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两个重要维度,由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语文课堂理应是构建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
师生活是一本书,需要我们精心地翻阅;生活是一幅画,需要我们仔细地欣赏;生活是一条小溪,流淌着酸甜苦辣;生活是一段乐章,洋溢着喜怒哀乐。生活,需要我们去感受。用心感受,你会发现,一片落叶、一束鲜花、一个微笑,都能引发我们无限的感慨,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会在我们笔下栩栩如生,充满朝气。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用心感受生活。请听一组歌曲,伴随音乐回顾16年成长的足迹——  (播放FLASH罗大佑的《童年》。)
KWL策略是一种高度关注读者阅读认知的思维框架,群文阅读中,篇目较多,但往往同中有异、异中存同,将KWL策略中的KWWLC表运用于群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前后对比的方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得质疑、预测、澄清、总结等理解技巧,从而能更好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KWL策略的内涵   (一)基本概念   KWL策略是美國学者奥格尔(D·M·Ogle)所提供的一个思维框架,可以帮助读者界定在阅读之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