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难而进

来源 :语文世界(高中版 )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55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文解字】
  华夏民族自称“炎黄”子孙,又称“龙”的传人。黄指黄帝,是发明指南车的轩辕氏,属北方民族。黄帝的图腾是熊。炎指炎帝,是倡导农耕和发明草药的神农氏,属南方民族。炎帝的图腾是牛。那么,“龙”指什么呢?“龙”原来是生活在古中原地区东夷九黎部落联盟的图腾,部落联盟的领袖是赫赫有名的蚩尤。蚩尤部落十分强大,文明程度也比轩辕部落和神农部落高,但是,最后强大的蚩尤部落跟轩辕氏、神农氏两个部落的联合部队在涿鹿、阪泉大战,结果惨遭大败。原始部落战争以残酷的结局告终,蚩尤粉身碎骨,肉体被支离;蚩尤部落瓦解,成员被驱逐流放。蚩尤部落的民众不忍心看到蚩尤被暴尸,就私下将他的骸骨秘密安葬在古代黎人聚居地东平(今山东阳谷县),称为“蚩尤冢”。冢内有白玉砌成的一条龙,表示对他的崇敬和祭祀。幸存的龙部落人被迫逃往南方的崇山峻岭,成为我国南方各少数民族的祖先,但是龙文化却被保留在中原并融入了华夏文明。由于九黎领袖蚩尤是一个悲壮的失败者,所以正史和神话的描写中常被妖魔化,在《山海经》《述异记》和《史记·轩辕本纪》《史记·五帝本纪》等书里把他说成“耳鬓如剑,头有角”“龟足蛇身”“四目六首”等可怖面貌。但是史载蚩尤发明了冶炼术,首先使用了金属武器(见《世本·作篇》),其功不可没。他的勇敢善战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也永远为后人所景仰,秦始皇、汉高祖时把他封为战神,立祠纪念。
  龙部落人逃往南方的路上自称“难”,他们每逢蚩尤死难日,必举行祭祀,这种祭祀活动叫“傩”(nu)。“傩”就是“难人”,即战败的蚩尤族难民。他们成了我国古族九黎向西南迁徙的苗族。直到现在苗族人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蚩尤的美丽传说,他们对蚩尤充满了崇敬之心,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人们戴上神异的面具“跳月”或“踩花山”等。后来这种祭祀演化为驱鬼仪式和民俗娱乐,称为傩戏。“难”是一个图腾字,繁体作“難”,字的右边也写成“鸟”,表示原始图腾;左边也写作“堇”,表示被火烤刑的人(反映蚩尤部落的命运)。造字之初,“隹”和“鸟”是一对同义的区别字,“隹”表示短尾巴的雌鸟,“鸟”表示长尾巴的雄鸟。龙人崇拜龙,也崇拜鸟——不是一般的鸟,而是大鹏鸟。大鹏鸟即古代神话中的凤。在原始先民的概念里,鹏、凤和龙这三个字古音相同,它们是同物异名的图腾动物。在现代汉字“庞”里我们还能读到谐声部分“龙”的pang读音。所以,我们不妨把蚩尤族称为龙凤族,是中华民族祖先之一。
  在现代汉字里,“傩”最能反映“难”字的原始意义。无论是傩祭还是傩戏,傩面具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周礼·夏官》上记述:“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可见3000年前已有傩面具舞,主要为了达到驱鬼逐疫的功利目的。后来傩面具传播到日本、泰国等地,在亚洲形成了傩文化意识,傩面具具有神灵的象征和傩文化载体的特殊意义。在我国西南地区,对待傩面具有各种清规戒律。例如制作面具要举行“开光”仪式,取用和存放面具要有“开箱”“封箱”仪式,又严禁让女人接触面具等。男人戴上面具就表示神灵已经附体。傩面具被赋予了复杂而神秘的种种宗教色彩和民俗含义,傩面具本身也成为中华百花园的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它通过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骠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正直、刚烈、反常、和蔼、温柔、妍丽、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让人获得无穷的艺术美感。骠悍之美、凶猛之美、狰狞之美、刚烈之美、英气之美……无不显示其中。“傩”由对蚩尤的崇拜和祭祀,演化为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包括了原始自然崇拜和多神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目前,它仍然活跃或残存于汉族和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的广大地区,涉及到25个省、自治区。
  “难”的基本意义保留在“傩”字里,现在“难”有两个读音:一读n1n,表示困难,做事不容易;也表示难看,觉得不好。一读n3n,表示灾难;也表示对发生的事情进行责问,提出责难。这个“难”字真实地刻画了中华民族从苦难中走来,冲破重重困难,排除各种阻难的历程;为了振兴伟大的中国,救民族于危难,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向着现代化的创新道路前进。
  “难”字的左边是被奴役者的形象,因为龙凤族被黄帝部落挫败后,就成了被奴役的对象,俘虏的臣服于黄帝,逃跑的进入云贵川地区的深山老林。随着历史的变化,文明的进步,“难”字的原始意义渐渐被遗忘,而它的引申义仍隐隐透视出龙凤族人在上古时期经受的种种磨炼。
  中国正在和平崛起,举世瞩目,但是在我们面前还摆着许多困难。中国有句古老的格言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含“难”的词语提示人们,要拿出驱邪降魔的傩精神,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中西文化漫谈】
  中国民俗语言里的“难”,涉及民族的危难,所以常读n3n。英文中的“难、难过”翻译为“sad”,例如:“He is very sad, because he finds himself in such a situation that nobody believes him.” (他很难过,他发现自己处于无人相信的境地。)“How do you get me so sick/sad?”(你怎么舍得我难过?)
  在宗教小说《蹂躏》“战火”一章里介绍说,亚力山大心里一阵难过,长长地叹了口气,仿佛苍老了许多。……雅木心道:“坏了。”简·雅木的肋骨断了数根,右肩骨骼粉碎,自知无法再战,……你就用不着灰心和难过;也用不着关心周围的人怎样批评或嘲笑你。 法国作家勒农说:“你不要焦急!我们所走的路是一条让平凡的人难过的路……”所谓“英雄末路,美人迟暮”,古今中外最难过的事莫过于此吧。显然在西方民族战争中,“难”更多的是一层心理的艰辛和自我搏斗。
  记得刚上大学时,到处可见城市里乞讨的人,尤其是市中心的繁华地带,乞讨者包围得简直令你寸步难行。我刚想掏钱时,视野里倏地就多了好几个迅速靠近的身影,以至不得不落荒而逃。需要我们同情和援助的人,到处都有。我,不喜欢被同情,期望的是一个更加宽容和更加充满爱的世界。同情是别人的事,虽然也关乎我自己的主体性,但我真的不愿意被人同情,只要少被侮辱就好了。存在的重量我不是不知道,但是也想有轻松的生活并不为过。
  我也记得《约伯记》里约伯有句话,“愿我的烦恼被称一称,它就像海洋一样重”。我渴望被人理解。可我知道,这很难。但在劫难逃的事,说得再多也于事无补。一个“难”字对于人生是多么深刻的体味啊。英作家ygment bauman《个体化社会》的一章中写道,面对某些非个人所能及的灾难,可以“责难机构”。这样的话或许使个人得以从存在的负重中稍微解脱出来。但是,我们似乎很少学会“责难机构”。
  现在这些年,城市里马路乞讨者的身影好像少多了。我真想知道,当年的“机构”到底在干什么,“机构”的官僚们到底在以什么样的方式实践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当官的可能会双手一摊,说这样一个大国,要解决吃饭问题难啊!一个“难”字,难不成就对基本生存都成问题的人置之不理吗?那这个“人”到底是怎么样一种人?不仅仅是有钱有权有知识的人,也应该包括生活在最底层的人,只要是一个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不论流氓还是小偷都应该是有权利的。“难”决不是合理的借口。
  “机构”之所以忽视那群街头乞讨者,是否刻意在考验人们的同情心的底线呢?我想,同情心是经不起考验的,它太脆弱了,就像一张薄薄的纸,不应该置身于火中。任何方式的考验和打击都有可能对一个人施加不可估量的存在重量。一次次的考验,并没有使人更加坚强,更受磨砺,而是变得更加虚弱,以至使自己不断产生失望与悲观的情绪。结果会选择避开,逃避将是无能的借口。用一个“难”字来逃避,一切推之于客观,这是最无能的借口。
  于是,我想到,西方语言里的“难”包含着客观和主观的两重含义:difficult、hard、troublesome;bad、unpleasant等表示客观存在的困难、不容易或坏;put sb. into a difficult postion、hardly possible等表示主观上困难或不大可能。他们能正视出现的困难,或者转化为自身的压力。但是对比汉语,我们马上发现汉语的“难”不是把一切不好推之于对方,如“责难”之类,就是把一切被动的遭遇归之于不幸。遥想当年蚩尤,虽然最终结果是失败,但那种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表现出战神的勇气和魄力创造的悲壮,至今怎么也看不到影子了。随着东西方文化的理解和沟通,我们在国际社会全球化的路上,会遇到共同的难题,但是只要我们能沟通,我们就能共同战胜困难,共同构建和谐世界。
  如今,中国正在开创未来,面对开放的世界,和平发展,那么“难”对于我们将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机构不再逃避“责难”,而应该见难而上,知难而进。一个“难”字将给我们伟大的启迪,逃避永远是最可耻的。
其他文献
园名,是指一座园林的名字,如“颐和园”“拙政园”“留园”等。由于园林主人的性情、修养、地位不同,园名也是大相径庭。好的园名,或清词丽句,或意味深永,或质朴归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徜徉园林,细细品味一下园名的意味,还会得到某些启示。  园名最初只是一种符号,通常以地名或人的姓氏代之,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秦始皇营造朝宫,因前殿在阿房村,故借名为阿房宫;西晋巨富石崇在河南金谷涧建别墅,也以金谷为园名。
期刊
片段选读一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  子夏说:“广泛学习,坚定志向,诚恳提问,认真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注】  朱熹《论语集注》:四者皆学问思辨之事耳,未及乎力行而为仁也。  【读】   一个人如能兼顾以上所说的四点,就不难界定自己的人生之路如何开展了。在缺少良师益友的情况下,这是可行的办法。    片段选读二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期刊
【说文解字】  心字是一个象形字,像人和动物心脏器官之形,后来越来越不像,到隶书就变得简直难以辨认出原形了。有人把心字说成是“一弯新月水平流”,倒十分形象和富有诗意,但已经远离了这个字的本义。从甲骨文字的形体看,它确确实实是一颗心(见左图),外有心包,内有心室、心房四个空腔,显然在造字时代我们祖先对心脏的解剖知识已很发达。古人一直以为“心”是人类情感和认知世界的基本物质,所以孟子断言说“心之官则思
期刊
欢迎走进“金句下载站”。本期我们一起走进引用构成的美文世界。    美的品味  1.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当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家帮助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伟大的科学巨人爱因斯坦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高尔基说:“给予永远要比向别人索取快乐得多。”——古今中外的伟人对帮
期刊
【直击考点】  文言文的翻译在高考试题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分值已经由2002年的5分增加到了现在的10分,同时对文言知识点的考查也由过去单一的知识点的考查扩展到了现在的包括句式、实词、虚词、文言修辞以及古文化知识等知识点的多方面的考查。  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高考文言文翻译的这些变化,笔者结合近几年高考试题,对文言文翻译中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作一简要的归纳和总结,以期为同学们的应考提供一些帮助。  
期刊
估计是上次天马行空般地构思写作元气大伤,损失了不少脑细胞,小明这次才如此干脆地痛下决心,吃从来都不吃的动物脑袋——鸭下巴;其狼吞虎咽状,吃得是气势磅礴,气吞山河,气……没词了,想想,噢……还有惊天地泣(气)鬼神,这不,连他手足情深的哥哥都伤心地哭了,这是为何?欲知详情,请看第4集:好吃的。  (导演:田 野)    【小明登场】  今天小明我吃了鸭下巴。老实说,在此之前,任何禽类、畜类及鱼类,我只
期刊
宾夕法尼亚大道的人行道上,矮小的她总是站在两幅标语牌之间。据说自1981年8月起,不管是在暴风骤雨中,还是在炎炎烈日下,抑或是在冰天雪地里,她从未离开。从里根到布什,从布什到克林顿,游客与行人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唯独她,却一直守候在这里。有人说她是白宫的“守望者”,有人说她是美国总统永远的邻居。  这个人就是康塞普赛昂·皮奇奥托女士。如果她愿意,尽可以随时离开这里,找到工作赚钱维持生计,也完全可以
期刊
能在纽约参加一个原汁原味的异国婚礼,真的是件让人兴奋的事。对我这个在过去几年间,参加友人婚礼无数、审美极度疲劳的人来说,闰蜜婚礼最打动我的地方,是那些参加婚礼的人们,和这些人们在不经意间营造衬托出的美好氛围。  记得之前参加的几场同学的婚礼,大多更像老同学聚餐叙旧。热闹的感觉是有,但关注的力度不够。很多人大因为许久未见,凑在一起尽忙着互通有无,畅谈各自的工作理想了。于是那本该最受众人关注的,新郎新
期刊
拟写作文标题是写作能力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文章的中心内容与行文思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拟题能力的形成则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甚至是长期地训练。众所周知,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日趋紧密,作文教学也非“纸上谈兵”,写作经验需要我们从生活中积累。拟写作文标题的训练,也应从我们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寻找突破口和合理途径。笔者认为,在阅读时文中学习拟写标题,是一种切实有效的好途径。  我们都有这
期刊
【大师小传】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历克塞·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高尔基4岁丧父,11岁被迫流落人间,开始独立谋生。他捡过破烂,当过学徒和杂工,受尽欺凌与虐待,饱尝生活的苦难与艰辛。他只上过三年小学,但酷爱读书,利用一切机会读手边所能碰到的书,刻苦自学。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不久开始在地方报刊当编辑、记者。1898年出版两卷集《随笔和短篇小说》,从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