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则鸣是为改变

来源 :董事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951659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董事会秘书之惑
  董秘的尴尬处境和职业风险,近来因上海金陵董秘陈炳良“被轮岗”事件曝于聚光灯下。
  众所周知,就内部治理而言,作为高级管理人员的董秘具有广泛涉及公司内部运作程序的职权,公司程序性和辅助性事务的集中行使,促进了内部信息沟通和决策执行渠道的畅通,有利于运作效率提高和运作规范,对其他高管的权力也具有制约作用。然而,由于上市公司在规范治理的理念认知、董秘作用认同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董秘很容易沦为“杂役”,或者因达不到公司期望失去信任;而外部规制尽管对董秘职权规定明确,但就如何保证其行使职权则表述不足,两方面因素往往会引发董秘的职业风险。
  在中国现有的客观治理环境下,董秘究竟是董事长秘书,还是董事会的“秘书长”?如何完善相关体制机制,确保董秘职权独立、有效履职,防范相关职业风险?
  
  主持人:
  本刊记者 许艺峰 严学锋
  讨论嘉宾:
  福田汽车董秘|龚敏 海马汽车董秘|肖丹 风神股份董秘|韩法强
  江铃汽车董秘|宛虹 东风汽车董秘|张新峰 广汽长丰董秘|吴敬培
  江淮汽车董秘|王敏 上海金陵原董秘|陈炳良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博导|刘俊海 招银国际资产管理联席董事|郑磊
  
  董秘和其他高管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她)的业务领导,是证监局、交易所等证监部门。并且,董秘应该做公司规范运作的“看门人”。由于工作性质特殊,董秘不履职个三五年,别想把里面的道道搞得清清楚楚。所以,轮岗是对董秘工作性质的一种无知。
  我做了19年零6个月的董秘,2010年前都不是高管——仪电控股本来就不把我当高管。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早先上海一家公司的董秘还是中层副职。据我了解,即便到现在,上市公司中还有不是高管的董秘。不过,一旦大股东开始认为我是高管,我也就要倒霉了。在现行体制下,你不听领导的,肯定要吃苦头;若不管这些事,你自己也有责任,因为任由公司瞎折腾,上市公司的形象会很不好,像这几年公司股价下来就和这有关系。
  现在上海金陵一股独大的公司治理问题很明显,大股东26.62%的持股占了70%的董事席位,这个肯定要出问题,公司治理相互制衡的概念不存在,上市公司严重不独立。大股东什么事情都管,像我们公司换一台车子要批,出租房子、租个几十个平方米也要往上报。还有人事部经理的调动、财务部经理的委派,我说这不合适,只能推荐,怎能委派?股份公司现在的高管都是大股东推荐的,这个也不对,公司法、公司章程没这规定,你只能推荐跟所占股份比例相应的董事。现在看,大股东是在操控董事会,控制公司经营。
  上市公司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董事长必须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一种良好的董秘和董事长的关系就是他尊重我,我尊重他。我们原来的董事长、现在的总经理,凡是和上市公司规则有关的事情都会问我,他们尊重了我,我就会跟他们分析后果、支招。有时候董事长、总经理不注意时,我就给他们一些提醒,不会越权。但是,如果董事长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迟早要倒霉的。现在,一些有大股东的民企、国企,董秘实际上是为董事长服务,好多人也讲董秘就是董事长秘书,这是不对的。董秘不仅对董事长负责,更多是对董事会负责,其实应该对公司负责。
  我这把年纪了,做不做董秘根本无所谓的。在年龄和经济都相对超脱的情况下,这次之所以选择不平则鸣,是想改变点什么,不仅为我,也为以后的董秘能有个比较宽松的条件、更加心情舒畅地去工作,对董秘的保护更强一些。我对董秘制度的完善是有些期望的。
  第一,任免。董秘的任免需要有二分之一以上的独董讨论通过,才能提交董事会讨论任免,就像关联交易一样。这样一来,像我这样的情况不会再发生。因为国有体制的很多问题不会一下子解决,所以需要有一个比较长久的考虑。
  另外,我是在任期内被解聘。《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第3.2.9条规定,“上市公司解聘董事会秘书应当有充分的理由,不能无故解聘。”从法律角度来说,上市规则第3.2.10条规定所说的四种情况不存在,就是没有充分理由。有关法规还应将“充分理由”一、二、三列明,以免模棱两可。
  第二,董秘要往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董秘应处于第三方,这样比较公允。比如香港秘书公会,做培训,人在那注册,你聘任公会的人做董秘,和公司没有天然的关系。董秘是职业经理人。倘若和公司有了天然的关系,就会比较复杂,变成内部人。
  第三,董秘的名称改为公司秘书比较好。名字改过来,涵盖面不一样,而且更加突出是为公司服务,现在则被有些人看成是董事长秘书。
  第四、董秘要做公司规范运作“看门人”的话,人格要基本完备。如果人格不完备,你就没有胆子。我这件事,整个过程其实是被逼出来的,也不知道会搞得这么大,但我站在理上,不怕的。当然,在这件事上我也有遗憾的地方。比如,董事投了同意票,这显然对我有伤害,他说请你理解,我说我不理解。投票是你的自由,但请你用良心去衡量。我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格类型?坚持走在“道”上,按照自然法则来,而不是自说自话,自以为是。
  (本刊记者严学锋根据采访录音整理)
其他文献
人人皆知比尔,人人尽信比尔。威廉?比尔?罗兹,花旗集团公司前高级副主席兼高级国际管理人在花旗工作50余载,曾与高层领导人、政治家、铁腕人物共事,曾如荷枪实弹般地直面相对而坐的财政部部长……并促成巨额的金融交易。他借助雪茄赢得了与菲德尔?卡斯特罗的合作,也赢得了鲁伯特?默多克的钦佩,默多克赞誉罗兹:“通过顽强的努力,比尔构建了巨大的重要关系网。  可能您不会面对重组国家数十亿美元债务的挑战,也无须与
期刊
想想你所知道的那些高层团队,他们的价值真的来自他们组织的会议以及做出的决策吗?还是来自于其他什么?在很多公司,“高层团队”都被误解了。  公司若想提升高层团队的表现——这将带来全组织上下绩效的改善,就需要首先认清高层团队真正的价值所在。一个优秀的高层团队里,每一名成员都应该是一系列社交关系与联盟的公认的非正式代表。由此,高层团队将汇集起更大规模的专业知识和更多的问责,而高管们所构建的次级小组也能够
期刊
2012年,有44家上市公司由于申批违规、决策违规等原因受到交易所处分,涉及主板公司、中小板公司、创业板公司等。这一年,遭到交易所谴责的高管也是不计其数。  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处分,确是因为公司在运作过程中有了违规的动作。为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纪律处分自律监管执法机制,深交所日前公布实施中小板公开谴责标准。然而从上市公司的角度来说,虽然违规公司和高管被监管部门采取了相应的惩罚措施,但是违规公司每年仍
期刊
国有企业抑制企业家精神,国有企业产生不了真正的企业家。这似乎是一个不容辩驳的经济学命题。但在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看来,这是一种极大的歧视性偏见。他认为,应该辩证看待环境和人的关系。企业能否搞好,和所有制无关;真正的企业家能否涌现,同样和所有制无关。相对来说,国企管理的多元目标和复杂环境,更能磨砺出真正的企业家。  浸淫国企管理多年的他深刻体会到,企业家首先要懂得约束和超越自己,不断自我淬炼、自我升
期刊
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是一个新话题,自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首次提出这个概念,迄今已有89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理解不断深入,但基本涉及创造经济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以及人权、劳动、环保、反腐败等领域。  在迈向“公民社会”的进程中,中国公司尽管与欧美企业仍有较大差距,但在研究和践行社会责任的道路上确实取得了长足发展,践行了许多富于国情特色的创新做法。然而在外部经济环境发
期刊
十八大的召开和新一届国家领导人上任,被认为是2012年中国最重要的两件政治大事,在完成了政治权力平稳交接的同时,也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图谱定下了基调。反腐、民生、民主、和市场化,这些改革的关键词在2012年末成为各大媒体的重点关注。  2013年也许是值得期待的一年。变浮夸之气、开务实之风,新一届领导班子身体力行,出巡不封路、不铺红地毯、不住高级酒店、讲话不念讲稿,无疑向中国庞大的官僚群体显示了改革的
期刊
“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国有企业最大的使命,就是不断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经济竞争力。”面对《董事会》记者的专访,谈到央企的责任与使命时,中国恒天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张杰的声调明显升高。  恒天集团的主营业务包括机械、纺织、投资等,由于历史原因,加之身处完全竞争行业,企业的负担较重。2006年12月,恒天集团进行董事会试点,至今,推进规范董事会建设已有7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恒天
期刊
身处经济晴雨表之中的A股上市公司,应当如何学会展现自身的价值存在,以长期可持续回报赢得投资者信心,并以正反馈促进自身的良性增长?这需要共识,并依靠合力。在夯实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的基础工程方面,监管层无疑先行一步,《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12年修订)》以改革的理念、鲜明的导向、务实的举措,让人们眼前一亮。  这对联结上市公司内外的董事会秘书来说,肩
期刊
无论是近期兴业全球基金起诉熔盛重工,格力电器股东、QFII耶鲁大学联合国内机构首次提名董事,还是早前的大成基金提议罢免重庆啤酒董事长黄明贵,A股市场近年来频现的机构“股东积极主义”行动越发引人注目。  从搭便车、简单地“用脚投票”到如今尝试“用手投票”,这背后凸现的是,金融脱媒不断加快、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市场投资者已经机构化,基金、券商、QFII、保险、信托等取代散户成为了主角。  一般而言,积极
期刊
我经常会向商业领袖质询三个简单的问题。你们公司最令人兴奋的价值创造机会在哪里?谁是你们企业中最重要的十个人?这十个人中有几个正参与着最令人兴奋的价值创造机会?这无疑是一个简陋的检验。但最后一个问题带有挫败感的答案——典型的是不超过六个,正反映出高管人员在达成组织协同时的无奈。  问题之所以充满挑战性,源于一些悖论的存在,后者根植于组织运行中人类行为的偏差和不可预测。如果工作中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总能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