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茹唐养身:制作好琴要耐得住寂寞

来源 :领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ke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委实,制作提琴,与聆听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或者希腊著名小提琴演奏大师Leonidas Kavakosl991年用一把帕格尼尼生前用过的1742年Guameri del Gesu名琴录制的唱片,完全是两种感觉。而对于刘芦和唐养身来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制作小提琴,是另外一种生活的开始。它宛如一条蜿蜒道路,通向神秘的未知。那是他们必然的选择。
  “这是我们自己泡制的颜料,”刘茹信手拿起桌上的一只塑料瓶子,里面盛满了褐色透明的液体,“这是给小提琴上色用的红颜料,用紫檀木和红木的碎屑泡制的。”边说着,她利索地打开写字台下面的柜子,拿出一个黄色塑料袋,解开袋口,“你们看,这就是檀木屑。”一堆朱红的檀木屑便散放在眼前。
  “这里面其他的配料还包括酒精、乳香,还有丹麦胶、古巴胶以及琥珀,都是纯天然的。”类似这样的瓶子,在刘茹夫妇小提琴工作室靠窗的桌子上不下十几个。这些瓶子中,有可乐瓶、纯净水瓶甚至还有六必居的酱菜瓶,红的、绿的、塑料的、玻璃的,大大小小总共有十几个,里面盛满了各种给小提琴刷漆用的化学用品酒精、亮漆,颜料……
  “七分底,三分油。”刘芦的丈夫,也是她的搭档唐养身淡然地说。
  十几平米的工作室,委实小了些。未经任何装修与藻饰,保持了固有的原生态。那些对小提琴制作充满浪漫幻想的人来到这里,未免会感到几分失望 两张陈旧的年代久远的褐色桌子,桌子上堆放着各种物件,一张浅绿色长沙发,寻常家用饮水机、电热炉…全然的平淡,嗅不到任何关于理想与激情的味道。只有挂在墙上的业已完工的那20几把白琴,裸露琴身,在提醒前来造访的客人置身何处。
  “工作室刚开始做,不想太铺张浪费,先踏踏实实把事儿做好再说。”大概看到了我们流露的隐约失落,刘茹如是说。
  
  寻找另外一种可能性
  
  事实上,刘茹夫妇的小提琴制作工作室还包括另外两位搭档,只是当天他们不在采访拍摄现场。“我们4个人成立这个工作室,就是想要出来独立。学了这么多年小提琴制作,总得自己做些事情。如果业务量增大的话,可能还要再雇几个人。按照我的理想规划,至少有10个人才行。”
  与外向健谈的刘茹相比,她的丈夫唐养身明显内向而沉稳内敛,话语不多。
  “制作一把琴,从做板开始,和琴、随琴,粘件、起栏、刻斗、油漆、中配最后是调音…”他向我们介绍一把小提琴的制作程序,极其繁琐。这么多的流程,并不是一个人可以掌握的。小提琴的手工制作技艺,同其他任何一门古老的手艺一样,师傅在传授时,总是秉持着某项严格的规定。而在学习小提琴制作时,每个人更不可能接触到制作程序的全貌,只可窥得其中一斑。
  “工厂都要求技术保密,如果让你全套技术都学会,”刘茹笑笑,“那么每个人都有可能会出来自己独立做事情,这对于工厂来说就很危险。”而刘茹不无骄傲地说,唐养身的得天独厚之处在于,他是师傅特别看重的一个学生,所以有机会学会了制琴的全套工艺。
  如同传统的武功讲究帮派、门类和身世渊源一样,制琴同样如此,如果系出名门,投身名师,自会令人刮目相看,器重三分。而刘茹、唐养身的师傅是戴福祥的大弟子。戴福祥是第一个在国际上获小提琴制作大奖的中国人,更被誉为中国第一代提琴制作大师。而他的第二大弟子郑荃,现在更成为中央音乐学院提琴制作系的系主任。
  “这相当于中国的提琴制作,被他们师兄弟二人垄断了。唐养身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原来那些从老北京提琴制作厂出来的一拨人,也被他们招至麾下。”他望着工作室墙上挂着的把把白琴,恍惚中有些走神。“而我们是在寻找另外一种可能性。”
  
  学习制琴是件枯燥的事儿
  
  同任何手工一样,提琴的制作,是一个慢活儿。“一个月通常做1把或两把,利用时间的缝隙,见缝插针地做,最多可以做3把。”
  而学习提琴的制作,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实如果只是学习半年,可能基本的东西也都会了,但是你得不断地往精深里钻,包括一些提琴的文化,你得慢慢体会慢慢渗透。”两人的提琴制作学习,都花费了近十年的功夫。正应了那句古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可是,制作提琴,与聆听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或者希腊著名小提琴演奏大师Leonldas Kavakos1991年用一把帕格尼尼生前用过的1742年Guarnerl del Gesu名琴录制的唱片,完全是两种感觉。“学习的过程还是挺枯燥的。”刘茹坦言。
  刘茹在进入这个行业之前,学过会计,而唐养身进入这个圈子,则纯粹是听从了父亲的安排:大学落第,父亲怂恿他去学一门手艺,以保证以后有饭吃。1998年,托了同学父亲的关系,他正式进入制琴厂,学习提琴制作。最初,就连性格沉稳的唐养身也觉得乏味。他形容自己当初是三天两头闹着不干,而一直被父亲压着,必须得学。
  “我在工厂的时候,就只干一样工序,而且屋里不能有光,一进屋就黑咕隆咚的……”他拿着一把琴,“你们看,这个边不是平的嘛,我的工作就是圆这个边在这平面上起一个槽,然后拿小刨子刨掉……”在车间的黑屋子里干了3年活,唐养身因为工作踏实而终于“获救”。而这3年里,每个月差不多有四五十把琴经他之手,3年下来,将近有两千把。
  “直到把我调到师傅身边了,我才开始觉得制琴有意思。”那时,他才开始真正对制琴产生兴趣。
  
  模仿也是一种致敬
  
  而费尽心力成立提琴制作室,刘茹所感受到的自然也并非风花雪月。“只是油漆用的配料,就有二三十种,而制作一把提琴,差不多要涉及到几百种东西 木料、木锉,刨子、刮刀片、音孔、码子、轴子,琴弦塞托、尾柱……仅是刻琴头的刀子,就要用到十几把。”刘茹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她抓起一把琴说,这是乌木的,又指着另外一把,那是枫木。其他如枣木等,木料均有不同。“欧洲那边的木料音质要比国产的好些,风干度和穿透力也会好一些,是吧?”她探寻地向丈夫询问。
  “每一个制作环节都很重要,大如木料的选择,细致如上弦的高度、音梁的位置,还有里面一个细细的音柱,”唐养身说。每一个环节都不允许出现纰漏,否则会前功殆尽。
  他们制作的每一把琴,都是模仿了著名提琴流派的风格:瓜达瑞1917,斯德拉瓦瑞1743……在他们看来,这种模仿也是一种向前辈大师的致敬。“模仿每一种风格,都要做到惟妙惟肖,把握它既有的精髓,从琴身上得以体现。”
  而对于甫成立尚月余的工作室来说,现在谈市场和销售,似乎为时尚早。“我们还没有进入到严格意义上的销售环节,”刘茹说,“现在的销售是通过非正式的销售途径。客户多是原来所认识的买琴的人。”而她说,如果要走销售途径,就需等待展会和洽谈会,认识经销商,下订单,走批量。“如果靠一把琴一把琴地卖,那就费大劲了。”
  走批量的好处是赚钱会较快,而指望一把一把地上门去推销,刘茹笑笑,“那样太累了,客户也难找。”此前,刘茹刚刚“送”走了十几把成品琴,“他们对那十几把挺满意的,又送来了10把的单子。“而另外一笔单子,是刘芦亲自上门推销的结果。”他们知道我的老师很有名,而我们又跟老师做了这么久的时间了,所以也信赖我们。事实上,这个圈子的竞争还是蛮激烈的。”
  
  耐得住真寂寞
  
  做这个行业,特别需要人能把心沉下来。
  刘茹外表看似风风火火,但她却对我们说:“做好琴的第一要素是要耐得住寂寞。你们在这里,我可以同你们一起交谈,可以聊天,但是你们不在的时候,就我一个人在这边。尤其是给琴上漆的时候,我就是沉浸在工作中。网络也关掉,简直跟外界脱离了一样。有点像闭关,特别投入。”
  “不止如此。在最开始的时候,你是没有名与利的。”她继续说下去,“至少在最初的几年内,你是见不到这些东西的。人在生活里会面临各种诱惑沉浸下来的确需要毅力。”
  而唐养身则说自己更是变得不爱与人交往。“我很少跟外界发生接触,每天都在做琴,做不同的琴,甚至一闲下来,我就想起我的琴。我跟她(刘茹)谈的也都是琴,如果一离开琴,我就慌了神儿了,不知道做什么好。”
  兴趣与热情,成为支撑夫妻二人一直做下来的原动力。“越做越有意思,没有获得名利,但是心里会有更多的成就感。”
  而一直沉默的唐养身则说:“做这玩意儿,一定要先把钱什么的扔在一边,如果是为了钱的话,你永远都做不好。而我们是为了艺术,不全是把它商品化。”
其他文献
北京朝阳门外有一个豆瓣胡同,街道宽阔,高楼环立,这附近有一家星巴克,那是在豆瓣成立之前,阿北常去的地方。2004年的最后几个月,阿北决定去做一件完全草根的事,一向喜欢读书、旅行、音乐和电影的他,想做一个网站同朋友们一起分享。而这也正是小小的豆瓣网成立的初衷,一份分享的心态。于是,每天早展,这名前清华大学的物理系高材生,便提着自己的苹果笔记本(他是狂热的苹果FANS),到豆瓣胡同附近的星巴克“上班”
期刊
冰晶顶上天气变化很快,我们带齐了速干衣裤、抓绒衣裤、冲锋衣裤,甚至还有羽绒服。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无论是每天都离不开的手机、笔记本,还是闲暇时的娱乐设、备,除了强大的实用功能外,它们都正以各种表情吸引着我们的视线,不管是源自传统的经典元素,还是对未来天马行空的想象,两种设计力量的“较量”都带给我们更多关于视觉的享受。    01 决策千里——Linksys WVC54GCA    如果你常常担心自己外出时,家中因无人看管会出现状况,那么这款小小的监控摄像头以灵活的身姿和合理的价格,便为这样的需
期刊
2008年5月13日  或许是最近一段时间事情比较繁杂的缘故,而一向直来直去的北京的天气也跟着凑热闹,阴晴不定。若是在以往,我会很喜欢体味这份变化无常,但最近,深切地感到自身能量的流失,而一时,无论时间还是精力,都不允许我做充足的补给……最近一直想去山里,找个阳光灿烂的午后,躺在繁花覆盖、绿草丛生的山坡上闭着眼睛好好晒晒太阳,最好周围有野蛮生长的作物。冥冥中似有指引,触摸土地的愿望如此强烈,土地,
期刊
悠闲竞技场
期刊
在中国,“创意”这个词仿佛从天而降,无论是盛极一时的各类“创意经济”论坛,还是城市生活中忽然冒出的五光十色的“创意市集”,但凡跟创意沾边的人、事、物,俨然都变得炙手可热起来。  登上Msn,一众迷恋创意设计的朋友正在热火朝天的比较:谁最先拥有那一款创意不凡的iphone;走进地铁站,四围红彤彤一片全是解放初期风格的怀旧招贴画(继印着“切格瓦拉”头像的T恤和印着“毛主席万岁”的帆布挎包盛极一时之后,
期刊
黔东南是联合国世界文化基金会确定的全球“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十大旅游首选地之一,是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的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而“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博物馆”,“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人类保存的最古老的歌谣”,则是人们送给它的美誉。  黔东南由于历史及地域原因,长期以来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原生民族人文生态系统保存比较完整,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各民族原生的文化种类繁多,精彩纷呈,尤以
期刊
早在1973年,犀牛已被列入日内瓦联合国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中。犀角制品也随之被各国海关禁止出入。因此,犀角雕在市场上的价格自然呈现出上扬趋势。尤其近4年来,犀角雕已跨越出旧有行情,跳升到另一个台阶。在各种古董工艺品全面性屡创新高的带动下,高档犀角雕僧多粥少,仍具有持续上扬的能量,高,还会更高。  据旅美华裔犀角雕大收藏家霍满堂多年的详细统计,存世的犀角雕作品,全球不足4000件,精品佳作更是少之又少
期刊
Skin坐落于佛罗伦萨市中心的Borgo SanJacopo街区,寸土寸金的阿尔诺河旁今日依然店铺林立。即使如此,艺术家Katrin Olina和设计师Michael Young的联手设计仍为此地带来无限惊喜,落成后的Skin已成为时尚界的宠儿,让这个古典气息浓郁的河畔燃起摩登火苗。    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一座历史长河中光芒万丈的城市,文艺复兴时期,曾游走于城问的伟大灵魂们留给这座城市无比丰厚的
期刊
作为设计界的“奥斯卡”,“红点奖” (Red Dot Award)每年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产品品牌和设计师竞相参赛,凡是荣获该奖的产品其出众的品质都不言而喻。纵观2008新鲜出炉的“红点”结果,我们不难发现这一趋势:这是一次科技与设计的较量,也是一次设计与科技的盛宴。只有那些具有高科技,并兼备强势设计的产品,才有赢得奖项的可能。而且,越是功能强大的科技背景,越呈现出纯净、简洁的设计表情。  B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