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为王》主旨质疑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gcour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我若为王》一文的主旨,有关《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长期以来明确地说:这篇课文“批判王权意识和奴才意识,这是没有疑问的”。在后面“有关资料”所引的文章中也有类似的说法:“这虚拟性的奇思异想和戏剧性的突转、发现,把对君主制度、帝王思想的揭露和否定巧妙地表达出来了。”“文章的寓意也许不难理解,那就是批判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确实是这样的吗?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实有不妥之处,现对这种说法提出质疑。
  要正确理解《我若为王》一文的主旨,首先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而关于这一点,在本文第7段中已说到:“我是民国国民,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使我深深地憎恶一切奴才或奴才相,连同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们。请科学家们不要见笑,我以为世界之所以还大有改进者,全因为有这些奴才的缘故。”是的,在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蒋家王朝的独裁专制已临近末日,然而还有一些人(尤其是国民党内部的官员)身上,还残留着封建奴才的愚忠思想,奴才思想还很严重,这些奴才捧着蒋介石,把那个旧“世界”弄得不像样子。 “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 就是奴颜和媚骨,就是奴性。而我虽是民国国民,但我憎恨与人为奴,是这些奴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我有着自己鲜明的思想和个性。由此可见,作者深深地憎恶奴才思想。
  再者,从作者的行文思路来看,文章第1段先假定“我若为王”,2—4段讲奴才们是如何对待当王的“我”的亲人的情景。“我”若为王,纵然“我”的妻是娼妓,“我”的儿是白痴,无论“我”的女儿、亲眷是怎样顽劣,怎样丑陋,但人们认为“我”的妻仍旧是“王后”,儿子仍旧是“太子或王子”,女儿仍旧是“公主”,亲眷仍旧是“皇亲国戚”。人们都会把“我”的亲人像捧天上的星星一样捧来捧去,捧来捧去……可见,是奴才们助长了“我”的气焰,是他们让“我”的妻儿、亲眷得到这样的享受,这些体现了作者对奴才强烈的憎恨和批判之情。2—4段里反复出现“纵然、仍旧、如何、捧来捧去”这些词,强调奴才之多,奴性的普遍性和严重性,极力讽刺和批判奴才意识。
  另外,第5段讲王权形成的原因。“我”若为王,人们就会改称“我”为“万岁”,把“我”的话当成圣旨,尽力去实现“我”的愿望,没有人敢指摘“我”;所有的人们,包括“我”的尊长,“我”的师友,和从前曾在“我”面前昂首阔步、耀武扬威的人,在“我”面前低头、鞠躬、匍匐,露出谄媚、 乞求的表情;所有的人们都戴着 “快乐的时候,不敢笑,不快乐的时候不敢不笑。悲戚的时候不敢哭,不悲戚的时候不敢不哭”的面具;所有的人们发出的是低微、柔婉、畏葸的虚假声音。活画出人们唯命是从、前倨后恭、阿谀奉承、卑躬屈膝巧言令色、心怀叵测的奴才嘴脸。可以看到,一个“捧”字和六个成语把奴才的丑恶嘴脸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像这样可恨的奴才有很多。比如:在先秦时期,齐桓公的厨师易牙为了讨好主子,心甘情愿地杀掉自己的孩子,烹成肉羹,献给齐桓公;五代时期的后唐节度使石敬唐,为了达到篡权的目的,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还把小自己十岁的辽太宗奉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留下千古骂名。(下转2—7版中缝)(上接2版《〈我若为王〉主旨质疑》)“吮痈舐痔”侍臣邓通为汉文帝吮疮脓,御医为秦王舔痔疮等让人恶心。同样生活在民国的鲁迅在《灯下漫笔》中也说到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历史不过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可见,长期以来的奴性心理导致捧者极力去捧他们的王,奴性的不自觉——群体的无意识——是王权得以形成、巩固、延续的温床。奴才们心甘情愿地让王奴役他们。体现了作者对奴才思想的强烈讽刺之情。
  但讽刺却并没有达到极点。相反,作者到此突然笔锋一转,从反面的讽刺,导向正面的批判。虽然“我”的权威、“我”的尊荣至高无上,但是,“我”却感到“寂寞和孤独”,于是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对‘我’及‘我’的亲人?”“因为‘我’是王,是他们的主子。”这一笔透露了作者人文主义的价值准则。这个价值超越于世俗的虚荣,着眼于人的精神,尤其是人的情感。那些奉承“我”的人,是没有感情、没有自尊、没有人格的。他们是一群奴才,连同“我的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也无一不是奴才”。从人的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并不是人,“我”因而只是一群奴才的首领,“作为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平生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表达了作者对奴才的深深的憎恨和鄙视之情。
   由以上可见,王权意识的产生不仅是王本身权力极大,更有愚昧者的助长,即奴才的助长。
其他文献
1847年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正式出版了。她也许不曾想到这会在当时引起社会的轰动,更不曾想到会给世界文学领地留下一百多年永恒的讨论话题。大量的评注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了简·爱的性格特征。在这当中尤以简·爱的命运结局为主,形成了几种不同的看法。回到罗彻斯特身边之前的简已然是一个清晰的形象,因而有必要从她命运的结局来进一步探讨和丰富这个文学形象,而这种讨论事实上也正在继续。  关于这部小说的结局
期刊
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我们的学生写记叙文的越来越少,写议论文的越来越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个重要原因是选材遇上了问题:不能发现鲜活而丰富的生活素材,记叙文没法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所以,我们的学生们就纷纷转向议论文,中心论点加上几组论据,说道一番,议论文就成了。  写人记事,选材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材料选好了,文章的血肉齐备了,文章也就算大功将成了。记叙文选材,宜于关注一些小细节,因为我们身边大
期刊
一、勤于积累    很早的时候,朱熹就曾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高考作文是对平时知识储备的检验,只有平时勤于积累,才会获得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考场上写作文才会得心应手;反之,如果“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那么只会陷入咬着笔头搜肠刮肚的尴尬之中。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文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素材,所以,要想写好文章,必须勤于积累。要做到勤于积累,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期刊
很多学校中都在开展阅读教学,有的语文教师就认为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读一读就可以了,不是太重要,所以在教学中对阅读不太重视。其实这是错误的,语文教学不单单是让学生知道作者思想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文本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因而读者阅读鉴赏过程中要调动学生充分的能动性,让他们有自由发挥的极大空间
期刊
一、观察生活,力求写实     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  的创作源泉吧。     二、积累材料,迁移运用
期刊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目的,在诸种能力之中,思维能力又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约其他能力的发展,指挥并调节着其他能力的运用。同时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的核心环节是理解,而理解的实现更要通过自身积极的成熟的思维。单纯依靠听讲和感知,所得只是一时的、粗浅的表象。由此看来,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一、培养兴趣、调动内驱  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
期刊
一、比较新旧考纲变化    (1)相比以前,考查内容的顺序和分值有所调整,增加了古代诗歌阅读的分值,注重学生审美体验和鉴赏能力的考查;增加了名篇名句默写的分值,更注重语言的表达和运用。  (2)现代文体阅读采用二选一式的选考题模式,兼顾到考生的个人爱好,给考生提供了相对自由的空间。   (3)作文要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还要注意不写错别字。  (4)2011年语文高考试题大纲(新课标版)
期刊
语文有朦胧的美,它是空中楼阁般的梦幻,是荡气回肠的美妙乐曲,是意蕴悠远的诗韵。而诗歌无疑是语文之美的浓缩。从小学的“两个黄鹂鸣翠柳”到高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无不蕴含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无穷魅力,洗涤着我们的灵魂。  可是,曾几何时,我们对那“渔舟唱晚”的恬静、“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柔、“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已经越来越淡漠,对美的感悟也逐渐失去了激情,取而代之的是化“美”为“丑”的忍耐,对“功利语
期刊
在一个班级中,由于学生的思想觉悟、家庭环境、智力条件等不同,学习成绩和道德行为存在差异是一种正常现象。优秀的班主任不仅爱护优等生,而且以饱满的热情关注后进生。后进生的转化,历来是班主任一项复杂而耐心细致的工作。它需要教师付出较多的心血。可以说,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光荣。十四年来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告诉我,后进生的表现,直接影响着班风建设和教学成绩。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工作最重要的内容。而转
期刊
“腹有诗书气自华”“唯有书香能致远读书”,读书一直是世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大家公认为丰富内涵、提高修养的重要途径,教师是否读书感悟也被好多学校提上评价教师发展的议程。那么,读书对一个人,一个教师,一个学生究竟起到哪些作用呢?  教师读书,是生命成长的需要。读书与教学,相得益彰。  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为人师表,传道授业,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修养,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