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粤商渗入广西的商业路线和业务内容探微

来源 :广西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pag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通过大量的地方文献资料,对粤商入桂的基本商业路线及基本商务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得出结论认为:凭借特定的商业路线和商业业务,入桂粤商在广西营造起了相对独立的、在广西城镇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经济行业系统。
  【关键词】粤商;商业路线;商务内容
  【作 者】黄滨,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伦理研究所哲学博士后。广州,510050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7)04-0165-006
  
  Research on commercial route by which Gungdong merchants come into Guangxi and the content of business affair
  Bin Huang
  Abstract:The article has a deep research on the basic commercial routes by which Guangdong merchants come into Guangxi and the content of business affair by using amount of local records.It holds the view that the merchants who are from Guangdong creates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system which play a great role in economic field by means of distinctive commercial routes and business,which is persuadable.
  Key words:Guangdong merchant;commercial routes;the content of business affair.
  
  笔者在本刊2006年第二三期先后刊文,对近代广东商人与各帮商人在广西的势力比较,以及在广西的分布面进行了实证考察①,本文拟就粤商渗入广西的基本商业线路回环和进入广西经营的商务内容进行初探。
  
  一、粤商辐射广西的基本商业线路回环
  
  晚清民国时期入桂粤商的基本商业线路是一个以江海航道为纽带,以由东而西为走向,连贯两广地域的回环系统。商路的起点是以香港、广州、澳门为起端的珠江三角洲地带,这也正是入桂粤商以珠江三角洲商人为主要帮系并颇多港澳客商的基本原因。粤西商帮出发点内含在从珠三角至广西区的中段,其入桂商路自然包含在以珠三角为起点抵广西的商路网络之中。粤东、粤东北客家区和潮汕地区,并不位于由粤入桂商路的起点和中经地区,这些地区对广西的经济辐射,需要借助或中经珠三角与广西间的商业孔道,因此,入桂的客家和潮汕商人,在商业上主要是通过挤入和附着珠三角商人的业务行列渗入广西的,他们从商业上入桂的地理起点实际上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带,起点的城镇口岸标志同样也是香港和广州。
  民族经济研究入桂粤商商路在广西范围内的终端点,一直顶推至广西省界地带城镇。试看几处代表点:——在桂东北的桂湘边界带,宣统年间粤商在灌阳县文市建立粤东会馆②;在桂北的桂湘边界带,三江的古宜镇③、龙胜的瓢里镇④,大商人多为粤商;在桂西北的桂黔边界带,南丹县的月里街民国时期有较固定的商家26户,其中有3户粤商⑤;在滇黔桂三省交界的广西“省尾”地带,西林县那劳街民国年间时(1911—1949)有粤商深入贩运;⑥在与云南省和越南国交界的桂西城镇那坡县平孟街,汉人尽操粤语⑦,商人当多为粤商;在桂西南与越南国交界的龙州,中法战争期间,“出现一些大商家,多半从广东来”⑧;在广西沿海西端与越南国交界的东兴镇,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广州客商颇多前往购物⑨。以上七个城镇的连线,正是广西省界的西半弧和北半弧,这说明,入桂粤商的商路,从珠三角一直延绵贯透广西全境几乎所有城镇,直至省界地带为终端。粤商入桂几乎全部是走江海水路的。根据两广间水道网况,分别将广州、香港与上述七个具有粤商入桂商路终端标志意义的广西城镇之间的商路一程程接起来,加以总体俯视,我们就可以大致勾勒出入桂粤商商业线路间环的基本图景——
  从穗港(广州、香港)抵文市:从穗港溯西江掠肇庆上梧州,由梧州溯桂江掠平乐、阳朔等县上桂林,再由桂林溯漓江掠灵川、兴安,折灌阳而入抵文市。从穗港抵三江、龙胜:从穗港溯西江掠肇庆上梧州,由梧州溯浔江黔江柳江,掠藤县、平南、桂平、象州等四县抵柳州,由柳江溯融江北上掠柳城、融水、融安抵三江,再折溯寻江到达龙胜县瓢里街及县城。
  从穗港抵南丹县月里街:从穗港出发溯西江掠肇庆上梧州,由梧州溯浔江、黔江、柳江掠藤县、平南、桂平、象州抵柳州,由柳州经龙江掠宜山抵河池,由河池朝西北向陆行到达南丹及月里街。
  从穗港抵西林县那劳街:从穗港溯西江掠肇庆上梧州,由梧州溯浔江、郁江、邕江掠藤县、平南、桂平、贵港市城区、横县、邕宁抵南宁,从南宁溯右江掠隆安、平果、田东、田阳抵百色,由百色溯右江进田林县定安圩,再由定安溯驮娘江孔道入西林县那劳街。
  从穗港抵那坡县平孟街:从穗港溯西江掠肇庆上梧州,由梧州溯浔、郁、邕诸江掠藤县、平南、桂平、贵港市城区、横县、邕宁县抵南宁,从南宁溯左江掠扶绥、崇左市江州、大新、靖西等县入平孟河抵那坡平孟街。
  从穗港抵龙州县:从穗港出发溯西江掠肇庆上梧州,由梧州溯浔、郁、邕诸江掠藤县、平南、桂平、贵港市城区、横县、邕宁抵南宁,再由南宁溯左江掠扶绥、崇左等县抵龙州;另一路则为海路,从穗港航海西行抵湛江湾,环雷州半岛航行,过琼州海峡抵广西北海,再经上思的平福,从明江抵达龙州⑩。
  从穗港抵防城县尔兴:从穗港航海西行抵湛江湾,环雷州半岛航行,过琼州海峡抵广西北海,再沿钦州湾海岸西行抵达东兴。
  总观从穗港到广西七个边界城镇的商路,我们可知:入桂粤商所编织起来的泛珠三角西扇商路广西段,总发于珠三角核心城市广州、香港,分支终于西、北弧广西省界,其覆盖面包括广东西半省区和广西整个省区。西江水系水网和南海沿岸带状海路(可以简称为“一江一带”)是商路的市场传动主轴或主神经。在这一地域的商业业务伸缩范围内,粤商从穗港及珠三角区域出发,一程程接力式地推进广西边地城镇,然后又一程程接力式地逆向回流,返归穗港。东往西复,不断穿梭,组成入桂粤商特有的,相对稳定的商业线路回环。
  当然,就粤商本身商路而言,西北向边际带不仅限于广西地界西、北弧,而实际上依托在桂商路又一直可达滇南、黔东南。如民国时期昆明市形成了一条长约一华里以广州骑楼为建筑物特征的“广东街”[11],现列为昆明市的文物保护对象。但是,这已不属于入桂粤商商路的范围,笔者将在探究粤商总辐射圈时另行讨论这个问题。
  
  二、入桂粤商的基本商务内容
  
  晚清民国时期,入桂粤商的基本商务内容是在上述的商路系统内,推销从广东、香港等进口的欧美日本等国家、地区的资本主义现代大工业产品,沪穗等地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品,广东的渔盐产品和仍然相当广泛存在的传统手工业产品,收购并向广东省内、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推销广西的或由湘滇黔省中经广西的农副林特矿等诸业产品。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三大类:
  第一,输入商品业务类。它包括国内外来货的预订、进购、批发、门市或走贩零售等环节。这是粤商入桂具有先导地位的业务。粤商进入广西,首先要凭这项业务,开拓立足的市场空间,赢取和积累进一步扩大业务的发展资金,树立广西当地人民认可并乐于长期与之交易的社会形象。就其商品输入内容看也可以分为三类:(1)输入外国大工业产品。明清时期入桂粤商向广西输入的,主要是当时广东发达的手工业、盐业、渔业产品。[12]近代以来,在外国工业品潮水般涌入中国国门的情势下,粤商向广西输出的主要商品自然很快变为外国工业品,诸如棉纱、棉布、燃料、面粉、白糖、纸烟、火柴、剪口铁等[13],俗称“洋货”。尤其是广州成为中国最早开放的五口之一,香港迅速崛起为中国最大的国际转口贸易口岸,更使粤商较之中国任何一地商帮与“洋货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外国工业品是粤商在桂推进的最主要的拳头产品。在民国元年至20年(1911—1931)实际上主要由粤商完成的梧州、南宁、龙州三关的进口贸易中,洋货始终占总货值的绝大多数比重。例如1919年三关进口货值为15755866海关两,洋货值为12479179海关两,占总货值的79%强[14]。千家驹、韩德章、吴半农先生曾在20世纪30年代指出这种情形:“广东为华洋通商之发祥地。五口通商以前,华洋贸易仅限于广州一口,五口通商以后,华洋贸易仍大部分掌握于粤商手……故凡洋货势力到达之处,亦即广东商业资本发展之地。广西以地理关系,近水楼台,更为粤人商业势力所深入。粤商因此而得洋广商的绰号。”[15](2)输入国货。大约从19世纪90年代起,在粤商输桂的工业品中也有了一小部分是中国沿海地区如上海、广州等地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品,通称为国货。如民国22年贵港市(贵县)几家粤商经营的最大纱布店德丰号、恒昌号等经销的棉纱布匹都是上海国产货,布料以国产的大灰布、大成布最好销,除在县内销售以外,还远销横县、永淳、宾阳等地,棉纱、布匹分别年销毫银120万元和70万元[16]。有时,国货输入比重还超过洋货,如陈济棠主粤的1929—1936年间,北海市以粤商为主营的洋货输入仅1496万元(洋银),而国货输入则多达2085万元(洋银)[17]。(3)广东等省若干传统的手工业、农副业产品和渔盐产品。明清时期,该类商品曾为粤商营运入桂的主要商品,近代以降,洋货取代了其主商品地位之后,它却始终仍是粤商输桂的重要商品。例如,手工业产品佛山土布一直到1938年以前,在广西经济较发达的贵县(今贵港市城区)仍然很有市场,1938年以后才被上海、无锡机绢布逐渐取代。广东的海域、渔盐产品历为明清时期粤商输桂的大宗商品之一,至近代,此类商品也具有外国工业品的不可替代性,随着广西、云南、贵州、湖南的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逐渐提高,此类商品经粤商运销入桂、过桂总量有增无减,始终为日用品大宗,也为粤商势力推进的拳头产品之一。如1933年,主要由粤商控制的重要盐埠梧州,向广西各地年销海盐70万担[18],计7000万斤之巨。又如海味,民国21年,粤商输桂的海产品价值达80.09万元,占大宗货物进口总值的2.1%[19]。
  第二,商品收购、输出业务类。该类业务包括预订、组织生产、收购、转手、外销乃至出口诸环节。这也是粤商入桂的主要商务之一,属入桂粤商的返归型业务,与前述输入商品类业务共同组合成走向对流、前后连贯、不断循环的完整的商业回环。就入桂粤商收购、组织输出的商品内容而言,大体上可分为六类:(1)谷米粮食。明清时期广西即已形成商品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最重要的商品粮供应基地。据吴承明先生研究,清代广西向广东输出谷米每年多达180万石至200万石。占各省资粤米粮之最[20]。晚清民国时期,虽然暹罗(泰国)、安南(越南)诸国“洋米”大量涌粤而使桂米济粤总量不断减小,但是,直到1920年以前,广西各县每年经粤商收购向广东都城、德庆、禅城、禄步、广利、三水、西南、鹤山、九江、江门、佛山、广州、顺德和香港等地销出的大米,仍然多达三四百万石[21]。而且,一部分湘米也过桂入粤。(2)农副业种养产品。一是农村经济作物种植及加工产品。如苎麻,除各县农民用来织纱纺线、织造蚊帐夏布等消耗之外,“每年输往广东香港等地万余担,以平乐为最大集散地,由(省港)麻商定购打捆转销梧州出口”[22]。又如糖和花生油。广西历为油、糖产区,明清时期粤商即已开始在广西桂平收购油糖,大宗销往广东[23]。近代以来,这类商品经粤商营销出口和转口的数量更大,如1933年主要由粤商营销的“糖多集梧州运港粤,转销华北各地,计销天津、宁波、上海、青岛等处年约三百五十万斤,销粤约一百万斤”[24]。二是牲畜家禽及副产品,即牛、猪、鸡、鸭及副产品和牛皮、猪鬃等之属。以生猪为例,上个世纪30年代,粤港商人在贵县各城墟多设猪庄,收购生猪[25]。玉林五属的生猪则在粤商营销下,过船埠顺南流江出海抵北海出口,上个世纪30年代以前一度多达年1万余头,一部分经北流经藤江往梧州向粤港出口[26]。1942年全广西向广州、香港出口生猪 30多万头[27],在广东市场上地位特殊,“广州、香港盛制腊味装包外埠者,则多用西江猪只,因其较肥,故也”。广西外销的生鸡、生鸭及牛皮、猪鬃等副产品也主要由港粤客商扯销[28]。(3)林业及林地产品。木材:如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粤商大量进入桂北林区县份融水、三江一带,组织生产和收购杉木,经柳州、梧州销出广东[29]。在民国22年的梧州,“出香港之木多由客商来梧自办”[30]。八角及茴油:广西为世界“八角之乡”,尤其田阳、凭祥、德保、龙州、宁明盛产八角。道光年以前,土著居民所生产或采集的八角是全部“售于粤商”[31]的,至近代,海内外对八角的需求量增大,居于贸易中转地位的粤商当然仍是广西八角最重要的收购商和外销商。桂皮、桂油:广西浔江流域苍梧、岑溪、容县、平南、桂平是世界上肉桂的主要产区,桂东南的粤商自然也将该类产品的收购与外销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商业业务之一。因此,以粤商入桂营销为主,广西1933年向省港出口的桂皮、桂油3万市担和500市担,均占总产量的绝大部分。桂皮供应省港转国内各地作为中药材,桂油则供应香港转欧美作为制造香水和香粉的原料[32]。其他林业林地特产,粤商也多参与收购和外销。如1937年约占广西出口总值23.5%的桐油[33],产区广布70余县的茶油 [34],名贵药材特产田七、五倍子、云耳[35]等,在广西出口货中颇为大宗的柴炭[36]等,也都走粤商商路。这类商品,或者集中梧州销往香港和广东各埠,进而转销国际市场;或者南下北海,直销国际市场,从海路销往广州、香港再转销国内外市场。(4)矿业产品。20世纪30年代中叶,“锡都”八步的纯锡,几乎全是由粤、港、侨商包揽运输香港的[37]。可以说,广西主要物产只要是广东和香港线的,其购运活动都无不有粤商的卷入,他们完成了桂产销粤的过程,并利用地区悬殊差价,获取了高额的商业利润。
  第三,上述两类业务的伴生、派生业务类。晚清民国时期,由于上述两大类主要商务是在入桂粤商商路跨距数千里的巨大的地理范围中对流进行的,于是,创造条件使这种对流的地理隔阻系数最小化,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本身又成为了十分有利可图的经济行为和商务经营活动。因此,这类伴生和派生的商务,构成了入桂粤商商务的第三部分内容,大致又可作出以下的划分:(1)经纪商[38]。经纪商是代理中间商的一种类型。经纪人并不拥有商品的所有权而只替买方或卖方洽谈、拢交易,价格和销售条件由委托人自己规定。经纪人在达成交易后获取一定的佣金。许多入桂粤商十分热衷于经营这种中介生意,如清末民国的柳州,广东帮的经纪商就包揽了从长安至广州这一柳州主商脉的所有客路生意[39],业务量巨大。(2)资金融通业务。各种商务开展以及消费者、生产者为维持生活、生产的顺畅周转,需要在不同地域之间尤其两广之间不断进行资金上的融通、调剂、流动,于是,从事资金的储蓄、贷放、汇兑、结算、典质,也成为十分有利可图而粤商乐而为之的重要业务。因此,晚清民国的广西,粤商开银号、典当、银楼、银行的例子屡见不鲜。(3)交通运输业务。货流与人流的空间转移需要通过交通运输业务才能得以实现。为购销活动组织交通服务,同样是业务量巨大、利润稳定、粤商乐而为之的生意。还在明清时期,粤商就组织木质货船入桂平江口等城镇大宗拉运花生油[40],到晚清民国时期,广西粤商则纷纷购置轮舟、电船、汽船投入江海的客货运输。如1908年,梧州粤商梁颂唐等人发起组建“西江航业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中型水筏两座,置有客货电轮七艘,从事西江航道水运[41]。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部分粤商还购置汽车投入陆地运输。(4)加工服务和加工进出口业务。购销两大类业务的发展,还刺激了加工业务的出现。粤商纷纷投资该业,通过以传统手工业或者新式的机器工业形式对进出口的原料性产品进行加工,减少进出口商品无用附带物从中分取前述两大类商务对流过程中的部分利润。例如民国时期,贵港市城区有不少原先是专事收购、运销谷米的粤商,如朱其辉、罗尔康、马光达等,他们看到该地传统的人工碾米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粮米大宗输粤的需求,经营机器碾米有利可图,于是纷纷从广州购进新式机器碾米设备,开设机器碾米厂,既促进了贵县大米的输出,又获取了丰厚的利润[42]。(5)其他业务,即前述两大类业务伴生和派生的饮食餐旅、文化娱乐、房地产和建筑等诸多业务。许多粤商投入此类业务的经营,如民国时梧州、北海、南宁、贵港市城区(时称贵县)等地较大的茶楼酒家多是广东人所开办、经营。由于这里的来客多属粤客,粤港风入桂粤商上述三大类商务内容,构成了一组有序循环的、完整的商业动态回环:粤港商品输入是第一程序业务,方向是东西推进的;桂产购运输粤则是第二程序业务,方向是西东拉出的;经纪金融运输加工餐旅等则为第三程序业务,既是前两程序业务伴生或派生的业务,又促进着下一轮次第一、第二程序业务的发展,周而复始,依序循环,以至无穷。入桂粤商商务动态链条简如图示:
  


  正是在这样的商务循环动态中,粤商在广西城镇建立起了自己的经济行业系统:第一程序业务形成了进口行、百货行、专项洋货批发零售行;第二程序业务形成了农副林土特产收购和出口行业;第三程序业务则形成了中介经纪行(又称平码行)、金融行系的银号行、典当行、新式银行、新式交通运输行、新老式加工采掘的工矿业以及餐旅服务、文化娱乐、房地产建筑等行业。而与前述业务程序动态循环序列相一致,粤商在广西建立起的经济行业发育和运作的链条是:进口行和百货、洋货批零行率先发育和启动运转,紧接着是桂产收购行和外销出口行的次第发育和承接运作,再接着是经纪、金融、运输、加工、餐旅等行业的相伴发育及配置运作。在地理上呈现的总方向也是:自东而西、东推西拉,在完成一个链圈后,又循环进入下一轮的发育和运作。晚清民国入桂粤商在城镇的行业系统动态简图示意如下:
  


  综上探微,晚清民国时期,入桂粤商在自身特定的商业线路中回环,在自身特定的商务动态中循环,在自身客居的广西城镇,营造起了一个相对独立而属于自身的、由诸多行业组合成的经济行业系统。这一系统,作为晚清民国时期广西城镇经济行业总系统中的一部分,具有特别突出的重要地位。
  
  注释:
  ①参见拙作《近代广西城镇的商帮比较》,《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二期,《近代广东商业人群在广西的分布面及其梯度差考详》,《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三期。
  ②陆世旭:《家乡灌阳县社会经济史调查》(手稿)。
  ③民国35年《三江县志》卷4,经济。
  ④1988年2月笔者到龙胜县瓢里镇调查,据解放前曾任街长、时年78岁的李韬口述笔录。
  ⑤《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1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225页。
  ⑥《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2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188页。
  ⑦编辑组整理:《那坡县民族的来源》,《那坡县文史资料》第1辑。
  ⑧广西通志馆编:《中法战争调查资料实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26页。
  ⑨《东兴县地方百年史》,引自庞智声《广西商业史料》(广西商业厅铅印本)。
  ⑩广西通忐馆编:《中法战争调查资料实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26页。
  [11]1992年8月笔者在云南省昆明市实地考察所得,现广东骑楼一条街风格尚保持完好。
  [12]参见拙作《明清时期粤商入桂与广西城镇经济的发育》,《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1期。
  [13]民国22年《广西年鉴》第一回,第383—394页。
  [14]同上书,第383—384页。
  [15]千家驹等:《广西省经济概况》,商务印书馆1936年印行,第21、239页。
  [16]梁澜贵:《贵县棉布销售史话》,《贵港文史资料》第17辑,第159页。
  [17]李志佥:《陈济棠主粤时期北海外贸统计表》(1929—1936年),《北海文史资料》第5辑。
  [18]庞智声:《广西商业史料》(广西商业厅铅印本),第277页。
  [19]千家驹等:《广西省经济概况》,商务印书馆1946年印行,第239页。
  [20]引自罗宜新《清代前期岭南市场的商品流通》,《学术研究》(广州)1991年第2期。
  [21]孔繁琨:《广西谷米运销》,广西省政府1936年印行。
  [22]国民政府财政部贸委会湘桂办:《广西外销农产》,《农报》1943年4月8卷7—12期。
  [23]饶任坤、陈仁华主编:《太平天国在广西调查资料全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1页。
  [24]潘载生:《广西大宗出口贸易调查》,民国22年12月。
  [25][26]同上。
  [27]民国22年《广西年鉴》第三回。
  [28]潘载生:《广西大宗出口贸易调查》,民国22年12月。
  [29]《广西苗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
  [30]潘载生:《广西大宗出口贸易调查》,民国22年12月。
  [31][32]同上。
  [33]国民政府财政部贸委会湘办:《广西外销农产》,《农报》1943年4月8卷7—12期。
  [34]陈正祥:《广西地理》,正中书局1946年版,第77-79页。
  [35]民国27年《田阳县志》(稿本),经济。
  [36]国民政府财政部贸委会湘桂办:《广西外销农产》,《农报》1943年4月8卷7—12期。
  [37]八步镇志办纂修《八步镇志》。
  [38]许凤岐主编:《市场学词典》,江西科技出版社1988年版,第188页。
  [39]柳州市人民政府:《调查研究》第二期(工商调查专辑),1950年7月。
  [40]参阅饶任坤、陈仁华主编《太平天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41]张子良:《西江航远替史沿革资料》(油印本)。
  [42]础超:《贵县米机行业话沧桑》,《贵县文史资料》第7辑。
  〔责任编辑:俸代瑜〕
其他文献
【摘 要】田野工作对于人类学来说已经超出了研究方法甚至方法论的意义。许多人类学家认为田野工作是人类学区别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唯一特征。本文将人类学田野工作放在西方整个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过程来考察,提出对人文世界的关注、强调文化差异性等,是田野工作的选择标准和取向。  【关键词】田野工作;文化人类学  【作 者】黄剑波,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讲师、香港中文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荣誉副研究员。北
期刊
【摘 要】旅游是文明社会的一种文化活动、一种精神需求。改革开放以后,广西的旅游得到很大发展。但从思想认识上,还有欠缺,理论上还缺乏深入的探讨。在广西要把民族文化引入旅游,丰富旅游的内涵,加强旅游的凝聚力。本文对旅游的本质,广西民族文化的特色和内涵,旅游和民族文化的互动作了论述。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广西  【作 者】吴小凤,广西师范学院管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南宁,530001  【中图
期刊
黄现璠/遗稿 甘文杰/整理    【摘 要】中国现代民族学研究历史不长,未过百年,然而研究内容十分丰富,成果层出叠见。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民族平等政策的正确指引下,民族访问、民族调查、民族识别、民族研究等方面更是硕果累累,有目共睹。我自1943年即开始了少数民族田野调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又亲身参与了中央民族访问团和全国人大民委主持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本文就解放前后我亲身经历的民
期刊
【摘 要】《布洛陀经诗》虽然已超越“孤雌繁殖”的认识阶段,但却没有完全陷入男性“惟我独尊”的窠臼。其中关于男女祖神并尊的唱颂,以及对妇女地位和作用的某种肯定,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壮族性别哲学的精髓。这些思想是我们在寻求性别和谐发展之道时可以借鉴的。  【关键词】布洛陀经诗;壮族文化;男女平等  【作 者】罗志发,百色学院政法系副教授。百色,533000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上古越族的青铜器人面纹饰与祭先祖、禾神的礼俗有关,此俗可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实为原始农业血祭在装饰艺术形式上的反映;越族人面纹饰与南方民族的盘古化生神话皆为农业祭礼文化中的不同表现形式之一。  【关键词】越族青铜文化;人面纹饰;农业祭礼  【作 者】谢崇安,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K8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
期刊
[摘 要]西方学者认为,当前的世界是一个由“民族-国家(nation—state)”构成的“国际体系”。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民族-国家”体系也已经扩张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民族主义(na—tionalism)”迄今为止仍然是全球范围内影响最为深远、最具有号召力的政治口号之一。但中国作为一个特例,在经历了引进“民族主义”话语的时代以后;却最终选择了“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理念,并在现实运
期刊
【摘 要】十三世纪至十九世纪印度东北部的历史当属阿洪王国的历史。阿洪王国是十三世纪上半叶由侗台语民族之一支的阿洪人在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地区建立的国家。阿洪人的先民属中国古代“百越”族群,与云南傣族、缅甸的掸族有直接的族源关系。与周边的山地民族相比,阿洪人拥有先进的稻耕农业技术,并由于文字、宗教、政治、军事体制等因素,使其得以稳定和发展。但是由于人口比例、交流与融合方面的变迁以及内部斗争的消耗,加上
期刊
【摘 要】20世纪中国“新史学”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特别是作为“新史学”实践与建设核心内容的社会史研究,几乎从20世纪初一直持续到现在,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影响十分广泛,因而当今学林众贤对20世纪中国新史学实践与建设成果的回顾和经验总结的探讨成果层出叠见。本文就史学名家黄现璠对20世纪中国“新史学”的实践与建设做出的开拓创新贡献作了全面的论述。  【关键词】黄现璠;新史学;社会史;实践与建设  【作
期刊
[摘 要]在当代社会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中,“认同”(identity)研究成了近几十年来最“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认同理论”在很短的时间内广泛地为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所借鉴和应用,批评理论也不例外。民族文学作为族群认同的一个文化载体,为族群的自我认同提供了基础,诸如归属感、表达记忆的文本和认同共同的祖先等等。瑶族创世古歌《密洛陀》,包含有“一个族群的自我认同的多要素”,它同时对布努瑶族群、族群历史
期刊
【摘 要】岭南瑶族的族内婚习俗由来已久。直至民国时期,广西大瑶山的某些瑶族族系依然用“鸡不拢鸭”的俗语来表达他们对族际通婚的态度,并通过“石牌制度”将族际通婚禁忌加以制度化。但近年来抽样调查数据和民政部门的统计数据却表明,大瑶山各民族之间的通婚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本文根据对问卷数据、深入访谈资料和相关文献的分析,认为民族平等政策的实施、各民族之间社会经济地位差距的缩小是导致广西大瑶山瑶族的婚姻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