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课程改革以来,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人根据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结合学生的实际,对改革历史教学方法作了一些尝试,提出了几点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方法
在新课程的历史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历史老师必须大胆尝试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文拟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角度,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真实的情感环境
人都是有感情的,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实施情感教学,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真挚、真实的情感环境,将学生带入至真至纯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受到历史情感的熏陶,从而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尤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音乐或视频,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环境中体会当时的人物情感,从而引发学生共鸣,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例如,在教学“一国两制”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播放《故乡的云》和《我的中国心》等情感浓郁的歌曲,来渲染课堂氛围,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沉浸于爱国主义情绪中,以深化学生对“港澳主权回归”的认知和认同。
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要想完成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诸多要求,作为历史教师,就一定要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要想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就必须让它走进课堂,空喊口号无济于事。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推广素质教育的难点就在于课堂教学,要想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就必须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充分结合起来。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并尊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和自主性,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意识,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五分钟轮流上台讲故事。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涨,纷纷查阅相关的课外资料,认真准备每一个故事,久而久之,学生的知识面逐渐得到了拓宽,所讲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积累了大量的历史典故。例如:为什么用“知音”来形容两个人的友情?为什么“两袖清风”体现了官员的清廉?为什么“鸽子”是世界和平的象征?为什么“丝绸”被称为世界上的“工界第一绝”?为什么中国陶瓷深受世界各国的喜爱和欢迎?……当学生讲完故事之后,教师要在关键之处给予“点睛之笔”,以深化学生思维,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历史典故。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发展,人才的规格才能实现多样性与多元化。正如龚自珍所说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可见,没有主动发展,就没有“不拘一格”。
三、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善于合作是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例如,可以给学生讲述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等,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力量再强大也不如两个人或一个团队的力量强大,通过合作,小组成员之间可以集思广益、扬长避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例如,在教学“印度民族大起义”和“拉美独立运动”这两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前者失败的原因以及后者成功的原因,抛除其他因素。我们从中发现,前者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大规模的队伍,力量分布分散,从而导致了运动的失败;而后者实现了大范围的统一抗争,每一个人都紧紧围绕在玻利瓦尔的周围,并在他的统一领导下,打败了殖民者,获得了民族的独立。通过两者的比较,可以充分说明团结合作的力量是强大的,一定能战胜困难、走向成功。
四、通过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不管是对一个民族来说,还是对个人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有些学生以为创新只属于那些著名的科学家与发明家,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创新潜能,因此,教师要通过讲解一些创新人物的经历,引导学生感悟到每个人都有创新潜能,都可以进行创新创造。例如,在教学“工业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瓦特改良蒸汽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等事迹,让学生明白,即使是普通人,只要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堅持实践,也一定能获得创新成果,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历史教师要从初中学生的自身特性出发,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依据,结合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完善自身特有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以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范慧舫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教学新思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7)。
[2]赵子良 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及能力的培养[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1,(09)。
[3]冯通 立足薄弱环节求突破,创新教育理念提质效——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几点探究[J].考试周刊,2010,(51)。
[4]宋书林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兼谈《近代文化》(一)的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07)。
[5]李伍善 薄存臻 浅谈初中历史十六字教学法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04)。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方法
在新课程的历史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历史老师必须大胆尝试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文拟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角度,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真实的情感环境
人都是有感情的,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实施情感教学,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真挚、真实的情感环境,将学生带入至真至纯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受到历史情感的熏陶,从而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尤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音乐或视频,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环境中体会当时的人物情感,从而引发学生共鸣,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例如,在教学“一国两制”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播放《故乡的云》和《我的中国心》等情感浓郁的歌曲,来渲染课堂氛围,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沉浸于爱国主义情绪中,以深化学生对“港澳主权回归”的认知和认同。
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要想完成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诸多要求,作为历史教师,就一定要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要想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就必须让它走进课堂,空喊口号无济于事。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推广素质教育的难点就在于课堂教学,要想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就必须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充分结合起来。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并尊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和自主性,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意识,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五分钟轮流上台讲故事。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涨,纷纷查阅相关的课外资料,认真准备每一个故事,久而久之,学生的知识面逐渐得到了拓宽,所讲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积累了大量的历史典故。例如:为什么用“知音”来形容两个人的友情?为什么“两袖清风”体现了官员的清廉?为什么“鸽子”是世界和平的象征?为什么“丝绸”被称为世界上的“工界第一绝”?为什么中国陶瓷深受世界各国的喜爱和欢迎?……当学生讲完故事之后,教师要在关键之处给予“点睛之笔”,以深化学生思维,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历史典故。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发展,人才的规格才能实现多样性与多元化。正如龚自珍所说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可见,没有主动发展,就没有“不拘一格”。
三、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善于合作是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例如,可以给学生讲述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等,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力量再强大也不如两个人或一个团队的力量强大,通过合作,小组成员之间可以集思广益、扬长避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例如,在教学“印度民族大起义”和“拉美独立运动”这两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前者失败的原因以及后者成功的原因,抛除其他因素。我们从中发现,前者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大规模的队伍,力量分布分散,从而导致了运动的失败;而后者实现了大范围的统一抗争,每一个人都紧紧围绕在玻利瓦尔的周围,并在他的统一领导下,打败了殖民者,获得了民族的独立。通过两者的比较,可以充分说明团结合作的力量是强大的,一定能战胜困难、走向成功。
四、通过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不管是对一个民族来说,还是对个人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有些学生以为创新只属于那些著名的科学家与发明家,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创新潜能,因此,教师要通过讲解一些创新人物的经历,引导学生感悟到每个人都有创新潜能,都可以进行创新创造。例如,在教学“工业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瓦特改良蒸汽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等事迹,让学生明白,即使是普通人,只要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堅持实践,也一定能获得创新成果,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历史教师要从初中学生的自身特性出发,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依据,结合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完善自身特有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以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范慧舫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教学新思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7)。
[2]赵子良 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及能力的培养[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1,(09)。
[3]冯通 立足薄弱环节求突破,创新教育理念提质效——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几点探究[J].考试周刊,2010,(51)。
[4]宋书林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兼谈《近代文化》(一)的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07)。
[5]李伍善 薄存臻 浅谈初中历史十六字教学法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