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书”和“育人”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两大重要目标,德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始终,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德育在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语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所以如何有效的将德育因素渗透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将是目前语文教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将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的挖掘语文知识中的德育因素,并且在课堂上有效的渗透的教学案例,希望能够给予广大教师教学上的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德育 初中语文 渗透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情感价值观发展和塑造的重要阶段,为了使学生成长为一个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用的人才,语文教师应该主动承担起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任务,寓德育于教学中。但是就目前初中语文教学情况来看,尤其是九年级的语文教学,由于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中还是注重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这不是一个有效语文课堂该有的样子。语文教师应该要转变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在语文世界中尽情的体验和感受,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注重对德育的渗透,从而让学生更好地领略语文世界中的星辰和大海、田野和远方。
一、在古代诗文赏析中渗透德育
古代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古代诗文的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很大的比重,其中蕴含的深刻的哲理和情感值得我们当代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师在古代诗文教学中应该善于挖掘其中的情感态度,让学生以古人为榜样,不断的提高自己。
例如,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词时,在向学生介绍和讲解了这首词的含义和创作背景之后,我告诉学生:“这首词是诗人杜甫在唐代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自身又遭遇坎坷时所作,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强大的社会责任感,于是我告诉学生在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时代,但是我们也应该向诗人一样具有社会责任感,在平常的生活中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社会中主动帮助弱者,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这首词的教学和延伸,我有效的将爱国爱民、互相帮助、社会责任感等德育因素渗透在教学中,丰富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因此,在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诗中的德育因素,使学生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向前迈进。
二、在美文诗篇朗读中渗透德育
中国的大好河山、作者的细腻情感等有很多都是运用语言表示出来。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语言华丽、意境优美的文章。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文章为学生创设一个独特的意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热爱,并从这些优美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对祖国的热爱,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例如,在学习《我爱这土地》时,从诗人艾青激亢的语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祖国浓厚的热爱之情。从“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中我们感受到遭受日寇侵略的国土的危难;从“悲愤的河流中”体会国人的愤怒;从“来自民间无比温柔的黎明”中感受到中国人民独立自由的曙光。讲到这里我就顺势向学生传达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我们的前辈辛辛苦苦打拼出来的,首先我们应该热爱生活,其次要热爱我们的祖国。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然后努力学习和提高自己,为祖国的发展和前进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教师在进行细腻的美文诗篇的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情感中的德育因素,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在心灵上产生共鸣,进而丰富自己的情感。
三、在议论文本解读中渗透德育
由于议论文的思辨性较强的特性,在课堂教学中很难玩出花样来,但是又要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入新鲜的元素来激活议论文课堂教学的氛围。由于议论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以及为人处事的道理,学生如果能够有效的吸收,那么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很大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时,通过对文章中传统的中国教育以及当前科学发展的现状的了解,我们知道格物致知精神对一个人的发展以及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告诉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不能被固有的传统的思想所限制,应该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勇于实践和创新,要坚持理论与实验研究并重的思想,同时在对待学习中也应该坚持严谨端正的态度,这样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成功。由此可见,利用议论文中本身蕴含的道理来向学生传达德育的内容,可以有效的自然的贴合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相关知识。
“中国梦”的提出,让我们越来越关注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的培养,这就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德育,从而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操,使学生不断的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进而共同编织这美好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德育 初中语文 渗透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情感价值观发展和塑造的重要阶段,为了使学生成长为一个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用的人才,语文教师应该主动承担起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任务,寓德育于教学中。但是就目前初中语文教学情况来看,尤其是九年级的语文教学,由于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中还是注重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这不是一个有效语文课堂该有的样子。语文教师应该要转变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在语文世界中尽情的体验和感受,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注重对德育的渗透,从而让学生更好地领略语文世界中的星辰和大海、田野和远方。
一、在古代诗文赏析中渗透德育
古代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古代诗文的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很大的比重,其中蕴含的深刻的哲理和情感值得我们当代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师在古代诗文教学中应该善于挖掘其中的情感态度,让学生以古人为榜样,不断的提高自己。
例如,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词时,在向学生介绍和讲解了这首词的含义和创作背景之后,我告诉学生:“这首词是诗人杜甫在唐代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自身又遭遇坎坷时所作,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强大的社会责任感,于是我告诉学生在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时代,但是我们也应该向诗人一样具有社会责任感,在平常的生活中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社会中主动帮助弱者,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这首词的教学和延伸,我有效的将爱国爱民、互相帮助、社会责任感等德育因素渗透在教学中,丰富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因此,在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诗中的德育因素,使学生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向前迈进。
二、在美文诗篇朗读中渗透德育
中国的大好河山、作者的细腻情感等有很多都是运用语言表示出来。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语言华丽、意境优美的文章。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文章为学生创设一个独特的意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热爱,并从这些优美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对祖国的热爱,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例如,在学习《我爱这土地》时,从诗人艾青激亢的语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祖国浓厚的热爱之情。从“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中我们感受到遭受日寇侵略的国土的危难;从“悲愤的河流中”体会国人的愤怒;从“来自民间无比温柔的黎明”中感受到中国人民独立自由的曙光。讲到这里我就顺势向学生传达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我们的前辈辛辛苦苦打拼出来的,首先我们应该热爱生活,其次要热爱我们的祖国。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然后努力学习和提高自己,为祖国的发展和前进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教师在进行细腻的美文诗篇的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情感中的德育因素,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在心灵上产生共鸣,进而丰富自己的情感。
三、在议论文本解读中渗透德育
由于议论文的思辨性较强的特性,在课堂教学中很难玩出花样来,但是又要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入新鲜的元素来激活议论文课堂教学的氛围。由于议论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以及为人处事的道理,学生如果能够有效的吸收,那么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很大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时,通过对文章中传统的中国教育以及当前科学发展的现状的了解,我们知道格物致知精神对一个人的发展以及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告诉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不能被固有的传统的思想所限制,应该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勇于实践和创新,要坚持理论与实验研究并重的思想,同时在对待学习中也应该坚持严谨端正的态度,这样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成功。由此可见,利用议论文中本身蕴含的道理来向学生传达德育的内容,可以有效的自然的贴合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相关知识。
“中国梦”的提出,让我们越来越关注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的培养,这就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德育,从而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操,使学生不断的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进而共同编织这美好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陈允绣.立德树人:初中语文教学的应然归宿[J].教书育人,2018(17):71.
[2]杨尹芳.以情开导,育人德行——以《背影》为例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