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与佛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ou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在70后眼里,80后是特立独行的一代,而90后则更是难以理解的一代。在固有的观念里,大多数人总是会认为90后的年轻人个性叛逆、随心所欲。但也正是因为大多数90后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社会大环境观念更新的影响,让很多年轻人能更自由地决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并为之努力。1990年出生的蒋晟,就是这样一位标准的90后。
  阴差阳错学雕塑
  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雕塑系的蒋晟,生长在雕塑世家。蒋晟的父亲,是厦门大学雕塑系的老师,蒋晟从小就在父亲的影响下,学习画画。但就蒋晟自己来说,大学更想报读设计专业,无奈分数差了几分,只能报读雕塑系。尽管学习雕塑不是第一志愿,但进入大学后蒋晟发现自己的专业基础是全系最好的,这一度让年轻的蒋晟得意了很久。
  大学期间,蒋晟父亲的朋友邀请蒋晟去苏州的永福寺里试着修复佛手,原本只是单纯想着去去就好的蒋晟,却因此与佛结下了缘。修复佛手用了两天时间,但蒋晟在寺庙却一共住了七天。尽管佛手修复的最终结果让年轻的蒋晟并不满意,但他却喜欢上了在寺庙居住的感觉。回家后,蒋晟开始主动研习佛像,一开始也只是想着如果以后还有修复的机会,那要做得比这次更好。从佛手、佛头到慢慢尝试制作完整的佛像,越做越有意思,蒋晟萌发了专业制作佛像的念头。
  学习当代艺术的蒋晟,决定专业做佛像,这让系里很多老师大跌眼镜,同学们也直呼“好叛逆”,在学院里蒋晟并没有太多的支持者。“反正我从小叛逆惯了,越是说没有人做,越是不让我做,我就越要做,还要做到最好。”蒋晟淡淡地说:“我会坚持做佛像”。整个大学期间,蒋晟除了完成艺术作品创作以外,其余时间都用来制作佛像。有一年放假回厦门,蒋晟承接了厦门虎溪岩寺一尊自在观音像的制作,这算是蒋晟专业做佛像以来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单子。
  2013年,蒋晟又与父亲共同承接了厦门南普陀寺其中一尊佛像的设计,这算是蒋晟业务体系里相对繁复的一项工作,需要与寺庙里的管理人员反复交流沟通。专业院校出身的蒋晟代表着对美和艺术的追求,而寺庙内的僧团对佛像又有自己的理解,双方一度陷入胶着,反复沟通后,最终得到了一个既合乎教理同时又符合大众审美的佛像设计。虽然这样的结果对各方来说都不一定是最满意的,但蒋晟认为,就商业制作来说,“合适”比什么都来得重要。根据确定的设计图纸,制作完成,佛像落座,这一过程还包含着创作者与僧团之间诸多因缘的聚合,是一次关于美的善行。而在这个过程中,也有更多的人认可、欣赏蒋晟的佛像作品,开始主动找上门来邀请蒋晟制作佛像。
  皈依佛门做佛像
  事实上,蒋晟与佛的机缘很早就种下了。蒋晟的母亲在蒋晟高中时就皈依了佛门做了居士,师从济群法师。在母亲的影响下,蒋晟也皈依佛门,并报读了济群法师在上海开设的研习班,这成为蒋晟在上海的另一个学校。而作为蒋晟雕塑的启蒙老师,蒋晟的父亲一直在教导蒋晟如何做好人的肖像和形体,写实的雕塑手法,直接影响了蒋晟的佛像创作。蒋晟手里的佛像非常真实,衣褶、身体的弯曲度,甚至面部细微的表情。按照蒋晟的话来说:“只有亲手触碰,亲眼看到,才能感受到每一尊佛像的魅力,照片展示不出细节的十分之一。”
  最初,蒋晟的制作以白瓷为主,熟练后开始尝试木雕,现在也开始使用汉白玉。手工制作产量虽然低,但在蒋晟手里基本没什么报废率。被问到工厂生产会不会对手工制造产生冲击时,蒋晟说:“工厂按照我这样的质量,也没办法快速生产。但我会跟一些作坊配合,他们做大样,我负责后期的修形及细部处理等关键环节。”蒋晟会根据佛像的不同特征,选择不同的材质。观音偏爱用汉白玉,因为更无瑕;衣纹比较复杂的,会选用木头,因为木头更沉静。“我在考虑用铁来制作佛像,铁的厚重感更强,细节虽然无法展现更多,但整体性更强。我不会因为信众对佛像的要求,而影响我对佛像的理解和创作。”蒋晟很肯定。
  蒋晟最近在微博开放了佛像定制,引得很多居士、信众与他联系,希望能订购。他们都认为蒋晟制作的佛像,肃穆、庄严、沉静。事实上,蒋晟在制作时根本没有过多考虑举目望佛时的样貌,下刀全凭感觉。面对越来越多的订单,蒋晟很淡定。事实上他并不打算配合售卖需要,而一直重复制作同一种佛像,他更希望在订购售卖过程中,能将道教与佛教里常见的佛像制作齐全。如果前来恭请的人太多,佛像又比较重复,没有想法再制作,就只能说抱歉,这也算是90后蒋晟独特的经营模式。
  现在,蒋晟不仅制作佛像,还汇集了一帮同样对佛像有兴趣的伙伴,取名“蒋家班”。蒋家班不仅制作佛像,也从事一些与佛像有关的艺术陈列,蒋晟有个正在实施的计划——“流浪的神明”。从2012年8月开始,蒋晟就与团队一起记录厦门周围寺庙及周边地区被民众闲置的神像。这些神像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被人们搁置在寺庙的清净处或者野外,但也随时可能被其他人请走。作为佛教徒,也作为雕刻佛像的工匠,蒋晟对这些神像有着高度的敏锐度。蒋晟和他的团队用了很长时间将这些神像一一拍照、记录、整理。他更希望有机会能办一个展览,向大众展示这些被闲置的神像,通过现实的事物,去呈现一个由佛教所描述的世界观:世间种种事物皆逃不过生灭变异,大众心目中神明形象亦是如此。
其他文献
叶首成的“市井蓝染”,开在大理某条热闹嘈杂的巷子里。店铺小而精,木质桌台,粗制麻绳,从简的布置真正透露着“市井”的气息。店里陈列的衣物,一件一件,都是叶首成在后院一个人亲手染制的。对他来说很难。传统工艺转化成产品不容易,更何况还是他半路出家的人,这其中耗费的时间和心血自是不可同人语。“好在染出来的衣物卖得还不错。”这才让他有了继续做下去的动力。  与蓝染的缘分,始于辞职后的清闲时光,没有了职场的紧
一台老式缝纫机,一卷卷五颜六色的丝线,针尖在缝纫机牵引下带着丝线穿梭,一朵含苞待放的鲜花跃然布上。  我们大都见过机绣作品,相对手绣,机绣比较木讷笨拙。可在杭州,年届70的王文瑛用缝纫机刺绣,不但可以做到双面异色异花,且灵动飘逸,美感不输任何一个手绣大师的作品。王文瑛也因此成为中国机绣行业唯一一个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因为爱情  “我学机绣,已经有50多年了。”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我们见到这位
维京战船、瓦萨战船、郑和宝船、隋炀帝的龙舟画舫等古船,在台湾造船大师洪全瑞的手中,全部获得了重生。  “你两个哥哥都是建庙宇的木工,你就学造船好了。”13岁那年,同样是从事木工的父亲对小学刚毕业的洪全瑞说的一句话,让他从此与造船结缘。50多年后的今天,洪全瑞不仅依然行走在造船的道路上,还成为东港乃至台湾最有名的木船制作大师。  迎王祭典是东港享有盛名的民俗活动,每3年举办一次,每到此时都需要制造王
红白相间的齿轨火车,从穿凿于岩壁间的隧道里驶过。车顶喷薄的蒸汽,轻灵地掠过层层杉木林,飘向远方冰封在云雾里的洛特峰。齿轨轨道途经瑞士布里恩茨(Brienz)时,这座木雕小镇被回荡百年的汽笛声唤醒了。与布里恩茨湖拥有着同一个名字的小镇,自200多年前兴起木雕工艺后,历时两个世纪其木雕产业也未曾衰落。  收藏说不尽的木雕故事  双脚刚刚走下齿轨火车,很快就驻留在了车站广场的木雕作品前。艺术家在木船上雕
如果家居用品本身会讲故事,你会不会觉得生活变有趣了?法国家居品牌Ibride将动物元素和历史故事、小说人物等相结合,向你讲述森林的秘密。走进Ibride重庆代理店ATOPS,迎面是一只憨态可掬的“北极熊”。没错,它就是那只第一次登上米兰设计展就获得众多设计师和明星芳心的会讲故事的大笨熊。只见它胖胖的身体被分割成27个独立的小空间,用于放置不同规格的书籍和小物件。“瞧,我虽然胖,可是我肚子里的故事格
台下的130多位听众,有广告设计师,有互联网运营商,有媒体人……来自不同领域的他们齐聚拱墅区A8艺术公社,聆听美国斯坦福大学王青平博士的讲座。演讲结束后大家踊跃提问、相互交流,现场气氛异常活跃。这是2010年1月17日开办第一期“创意力量大讲堂”时的场景。如今30场讲座持续开展,从未冷场。  作为创意力量国际机构董事长,王青平看到了杭州传统制造业面临的困境。基于国家提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契机,王青
在羊年春节期间,贵州黔东南蝴蝶妈妈手工体验馆正式亮相凯里苗侗风情园。开馆不久,体验馆就以鲜明的苗族特色受到了广大手工爱好者及游客的欢迎。蝴蝶妈妈手工体验馆以“蝴蝶衍苗族,体验亦传承”为宗旨,精心推出了蜡染、锻银、苗绣、古法造纸等体验项目,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充分展示了苗文化的精彩。据悉,体验馆内除了手工体验苗族工艺,还推出了苗族特色餐饮小吃,以及设计师重新演绎的苗文化产品,为黔东南的旅游文化产业树立
昆卡(CUENCA)是厄瓜多尔第三大城市,也是厄瓜多尔最美丽的城市。昆卡的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金和银,因此也有着世界闻名的金属加工制作产业链。在距离昆卡市中心1小时车程的地方,有座名叫Chordeleg的小镇,被群山环绕,建筑至今仍保留着西班牙殖民时期的模样。当地人五彩斑斓的服饰,透着浓浓的美洲风情,散发出野性、自由的味道。  昆卡的每一个镇都有一门专攻的手艺,而生活在Chordeleg小镇的人们
在苏州私人园林建造史中断百年之后,重开当代苏州园林营造之风的人,不是某位建筑学家或园林学家,而是金石篆刻家蔡廷辉。  清晨,泡上一壶自家产的碧螺春,蔡廷辉一手拿着牙刷,一手拿着剪刀开始在他的“醉石居”里闲庭信步。他边刷牙边四处查看园中树木的长势,看到哪棵树的枝丫长得不好,就停下来仔细修剪一番,直到满意后再继续沿花径漫步。对蔡廷辉来说,用一个多小时来刷牙是一件挺正常的事,这个习惯从他开始造园就一直保
无法对抗的传统与现代  盐野米松:大家下午好,我是盐野米松,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坐在一起聊天。我1947年出生在日本秋田县的角馆镇,小镇大概有15000人,我生活的街道大概有30多户人家,他们中有打铁的,有木匠,有各种各样的手艺人。1965年,我到东京读大学,之后每年寒暑假回到家,都会发现有一两个手艺人消失了,待我五年毕业后再回到镇子的时候,有三分之二的手艺人都没有了。  黄永松:我比盐野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