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与“自我救赎”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ual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针对余华的研究资料可以简单地总结为以下几类:先锋小说的转型、女性形象的研究、小说的结构方式、暴力的研究等。本文所主要解决的就是弥补余华小说主题研究资料的虚无之处,让“死亡”与“自我救赎”这两个点成为余华小说中的“两大主题”,而不是以附带的形式出现在研究资料中,从而阐明:“死亡”不仅仅是“暴力”的果,更是对人性的自我批判;“救赎”不仅仅是教化的方式,更是人类心灵的自我拯救方式。
  关键词:余华小说 主题 死亡 自我救赎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
  
  余华是以其作品叙事形式和语言风格的显著特色被称之为“先锋派”并令文坛侧目而视的当代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有的表现了不同的叙述方式,有的表现了深沉的女性文化,有的表现了先锋小说转型时的风格,但不可否认的是,余华的主要作品都表现出了本文将要解读的“死亡”与“自我救赎”这两大主题。
  一 “死亡”的主题
  死亡是永恒的文学主题。而余华的小说对“死亡”的关注更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
  1 “死亡”的出现
  《十八岁出门远行》开篇就“露出了主人公孤独的影子。他的远行没有什么目标,只是父亲为他迈向成人所做的一个仪式。”当然,这也是他自己检验自己价值体系的一次尝试。然而,就在他向梦想出发的时候,现实却戏剧性地给他猛烈一击:
  “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还看到了黄昏的头发。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
  就在他绝望的时候,希望出现——一辆满载苹果的卡车。他以为自己终于胜利,经受住了现实的考验。但是,当他还没有在想象中清醒过来时,现实又给他更有力的一击——他以自己的价值体系,一次次为保护司机的苹果而与哄抢的村民作战时,司机却站在一旁袖手旁观;他竭尽全力地为司机减少损失,以至于被村民殴打得遍体是伤时,司机却放任发展以使自己毫发无损。结果,司机跳上了抢夺苹果的拖拉机,与村民们一同消失在夜幕之中,而他却带着满身血迹在饥寒交迫中等待黑夜的光临。
  在这篇小说里,“死亡”还没出现。但是,代表“死亡”的鲜血却流了满地。我们从中看不到人性,也看不见一种合理的叙事。我们所感受到的是日常的价值体系与现实秩序的尖锐矛盾,实际上就是对正常的伦理道德的颠覆。
  2 “死亡”的降临
  “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到《现实一种》这一时期的作品都体现了作品主人公有关世界的一个标志,那便是对常理的破坏。很多事实已经表明,常理并非像他们自我标榜的那样,总是真理在握。我感到世界有其自身的规律,世界并非总在常理推断之中。”(《虚伪的作品》)
  正如余华所说,这种错位状态一直延续着。《死亡叙述》中的卡车司机“我”多年前撞死一个孩子,虽然最终选择了逃逸并因此而安然无事,但内心却一直受到巨大的折磨,尤其是看到自己的孩子长大后那双黑亮的眼睛,以及他在学骑自行车时惊恐地叫着“爸爸”时,“我”仿佛又回到了当年事故现场,进而灵魂备受折磨。正是在这种状态下,当主人公再次撞死一个女孩时,他主动去请求原谅,但是,他却在女孩家人的锄头、镰刀的进攻下结束了生命。所有发生的一切正如文章开始所说——“命中注定”。小说真正展示了因果报应的命运,人性中的罪恶感与现实暴力产生了巨大的冲突。
  “我的鲜血很像一棵百年老树隆出地面的树根。我死了。”
  文中最后一句展示的不仅仅是主人公的单体命运,同时也是人类的现实命运。
  而《现实一种》更是一场“死亡”的盛宴。除了老太太是无病而终外,整部小说处处都充满了亲人间残忍的复仇,两兄弟相互残杀的死亡过程在余华笔下被生动地演绎了出来。
  “死亡”在一般写作中通常是被一笔带过,而在余华的小说中却被描摹得相当精细,一笔一笔的描述、一刀一刀的刻画,作品呈现给读者的是死亡的直觉化、具体化感知……对于这种反常理性的描写,余华给予了它合理的解释——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用来解构现实秩序的工具。在他的小说中,暴力被运用到了婚姻、友情以及隐秘的欲望中。《难逃劫数》中的一切结局都是在意料之中,无论是露珠被东山占有之后的冷静毁容,还是广佛对窥探自己与彩蝶偷情的孩子的杀戮,以及沙子对女人的辫子有着抑制不住的占有欲……他们的命运都在一次次暴力中死亡。
  “死亡”不仅仅是这个时代的结晶,在余华小说中的另一时空中,一样演绎着“杀”与“被杀”的场景。在《古典爱情》中,他以极端暴力的形式展现了在菜市场的公开的杀人卖肉。在柳生所看见的场景里,有丈夫亲自卖掉妻女让屠铺“现杀现卖”,还有大家闺秀没落后沦为菜人被店主“现宰现烧”……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的渺小,所有生命都如牲畜一样被宰杀。
  3 “死亡”的转化
  在《世事如烟》和《往事与刑罚》中,我们所看到的是暴力向隐秘的形态转化。《世事如烟》中所有人物的命运都显得那样无助与困惑,人物在预言的警示下生存,并围绕梦境、恐惧等不断地进行着自身的反抗。虽然这部小说中死亡的人数很多,但都不是直接死于人手,而是通过算命先生——权力象征的隐性的暴力方式使人物处于一种恐惧、宿命、偶然……的神秘烟雾所笼罩的世界里,这种隐秘的暴力折磨使人们不断地走向死亡和崩溃。
  《往事与刑罚》也是一样地充满着隐秘。余华挑选了几个随意的时间作为命运的符号,使命运与暴力,历史与人物相联系。文中的时间既可以上溯过去,又可以下指未来。文中的刑罚专家依然是权力意志的代表,他规定了暴力的各种形式——刑罚方式。在这篇小说中,呈现在作者面前的是间接暴力,但与直接暴力一样,即对生命的影响结果是相同的,那就是“死亡”。
  “死亡”这一主题,在余华前期的小说中展现给读者的是惊奇的一面。血腥、暴力、杀戮、宿命、恐惧……一切都是死亡的附属。我们在面对这些战栗的文字时,自然地想到的是现实世界。由此可以看出,余华对人物的死亡处置办法着重于非自然性,这种颠覆性的写作正是对人性的批判,从而点出了“宿命”这一怪圈对人的影响。
  二 “自我救赎”的主题
  “救赎”一词来源于拉丁语(salus,健康,安全,幸福),是一个宗教概念。它包含着付出、给予和感恩,只有付出、给予和感恩才能在这种状态下获得新生,获得拯救。“救赎”虽是受难,但是在受难与给予的过程中,得到的不仅仅是他人生命的延续,更是自己生命的升华。所拯救的不仅是他人,还有给予救赎的人的自身,笔者称之为“自我救赎”。
  1 受难
  余华作为先锋派后期的代表人物,他的长篇小说却给我们展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艺术主人——受难者形象。这一个个鲜活的形象给读者带来的不是欢乐,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压抑与无尽的思索。
  《在细雨中呼喊》中,作者给读者展现了年轻一代的无序成长和伦理的颠覆与道德的破坏。在从南门到动荡的中国乡村社会,到处都充满了一种疯癫无序的状态。作者不仅展现了主人公孙光林的无助、恐惧及无力把握与争取,但又不得不去把握的苦难,还通过一系列的事件描述了众多人的众多苦难。如:因为妻子多病,导致王立强外遇而被他人追踪和捉奸,不得不自杀;音乐老师因与学生曹丽有了关系,而毁灭了自己一生……所有事件都定格在那个特殊的历史环境条件下,道德、伦理严重缺失,人们不可避免地成为悲剧性的存在,但人们仍在这种条件下艰难地生活着。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里,“活着”是中国人一种最朴素的愿望,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活着》通过老人福贵漫长平静的讲述,流露出的是一个不平静的人生。从一个纨绔子弟生活的结束,跨入一个不断承受生活打击而无力自拔的鳏夫。一次又一次的苦难,不但没有摧毁这个像牛一样的老人,反而给他树立了一个信念——即使生活是最为悲惨的,即使命运是最为残酷的,自己也应该鼓足勇气和力量熬过去,直到人生的最后一刻。
  2 给予
  在我们的世界观里,血是一个人的命,没有血就没有命,因此,血等同于生命。而在武侠世界里面,血是一个人的元神,没有血就等同丧失了驰骋绿林的根基。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描写了许三观十二次卖血的过程,除了首尾两次,其他十次卖血,有七次是为了一乐(不是亲生的儿子),一次是为了二乐,一次是为了私情,一次是为了全家。这十次卖血的结果是许三观用自己的血(命)拯救了他认为应该拯救的人,使家庭摆脱了一次次的绝境,使孩子的生命得到了延续……在此,我们可以看出,许三观所给予的不仅仅是等同自己生命的血液,他所给予的还有最博大与无私的宽容;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人应该如何去给予,如何来救赎他人与自己。
  3 自我救赎
  余华小说中的“自我救赎”并不是作者或作品主人公有意为之。它是作者在不经意中让作品主人公有了自己的命运和意识,他们的所作所为完全不受作者控制。
  《在细雨中呼喊》中的孙光林一次次地重返往事、重返死亡、重返孤独与屈辱,尽管这些带给他许多的悲苦和疼痛,但是它依然散发着某种力量,这使他忧伤而不绝望、悲苦而不冷漠。无论是兄弟之间的打斗、还是乡邻之间的吵闹、家庭里的喧嚣,这些都凸现了个体生命内心深处的情感呼应。在这些情感呼应里,孙光林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为自己找到了生命的通路,从而使他获得了面对生存之苦时的宽容和抚慰。他用自己的历程影响了他人,也拯救了他自己。
  《活着》中,那个像老黄牛一样的老人,在经历了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离去的痛苦后,还坚持“活着”。因为他有个很简单的生存愿望,那就是“活着”。所以他在小说最后感慨道:
  “……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有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这段口语式的话语,非常朴实和简单,但细细品味,其中似乎又蕴涵了某种“无欲之境乃至高之境”的中国式生存理念。老人福贵用自己一生的经历诠释了什么叫平凡的人生,诠释了如何才能拯救自己,如何实现“自我救赎”。
  许三观的形象完完全全是一个俗世人,但就是这样一个俗世的人,却做出了英雄式的壮举,他卖了十二次血,只有两次是为了自己。他是余华所有作品人物里最无私的主人公,也是最感人的一个。他用自己的给予拯救了孩子,拯救了家庭,也让自己走出了妻子背叛所带来的伤害。他用自己的行为给“自我救赎”做了一个最好的总结。
  三 小说的主题价值
  综上所述,余华在自己的小说中构建了“死亡”与“自我救赎”这两个主题因素:将“死亡”放在纵线上,将“自我救赎”放在横线上,这两个线的交点便构成了余华自己对自己的“救赎”,并凸显了“文革”时期以及“文革”后人们的生活状态。而这两个点的交叉也造就了余华在当代小说家中少有的力度和深度,使他不同于一般的“先锋作家”。虽然余华的作品以“死亡”为媒介,尖锐地嘲讽了死亡的人和制造死亡的人。但我们可以看出在他后期的作品中,处处透露着余华自己的影子,他也从自己的叙事中展开了对自己的“救赎”。
  从本质上来说,笔者认为余华的暴力意识与叙事技巧充分展现了他对现实矛盾、病态社会的强烈的谴责,是他怀着一种拯救自身的渴望在作品中的艰难行走。因此,我们应当把余华小说的主题定为“死亡”和“自我救赎”这两个方面。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余华在写作中把死亡和救赎分解为小说主旨的两个轮子,恰如车轮一样缺一不可。笔者认为,“死亡”和“自我救赎”的最大作用是让大家充分认识到我们自身,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人生和社会,它们不仅让我们反思,更让我们感到清醒和成熟。
  
   参考文献:
   [1]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作家出版社,1989年版。
   [2] 余华:《虚伪的作品》,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3] 余华:《死亡叙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4] 余华:《古典爱情》,新世界出版社,1999年版。
   [5] 余华:《说话》,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6]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7] 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简介:张富翠,女,1970—,四川会理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工作单位:西昌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在考究metonymy和synecdoche作为英语辞格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其现有“喻”类译名和“代”类译名的得失,比较了它们和汉语修辞格“借代”中的“旁借”和“对代”的异同,并建议将其译为“相关性借代”和“隶属性借代”。  关键词:metonymy synecdoche 修辞 汉译探析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metonymy和synecdoche是英
期刊
摘要 山西皮影严谨规范,艺术风格独特,造型粗犷,线条繁简并用,疏密各别,手法夸张,亦不失风雅大方、俏丽、活泼,涂彩区各施浓淡,使平面的雕刻有立体感。人物造型的特点主要是夸张变形、传神写意,图案运用疏密各别,立体表现多元有序、灵活张弛,人物气质率真且富有地域特色。  关键词:影戏 山西皮影 人物造型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一 皮影形成的背景    古代由于对自然的认识不足,对影
期刊
摘要 中国的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绘画的创作以及品评标准。因此,我们可以用中国哲学、宗教、思想、学术文化的理念和思维去透析中国画。发展至后期,在中国画的创作及品评中出现了一味强调道体的现象,片面地认为中国画并不存在如西方般的理性分析与构成元素,不讲究视觉性,从而使对中国画的创作和品评架于一种虚空的状态。笔者认为,这对于当前中国画的发展、继承、创新以至于对中国画的学习都是极其不利的。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八大
期刊
摘要 时代在进步,各种文明的良性基因差异互动、多样共存的局面,使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苦恼于究竟该怎样去“画”的问题。西方绘画中的抽象造型法则,难以满足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由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别以及材料技法等因素,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象思维在油画中的应用这一课题的空白,目前依然没有得到填补。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绘画的“意象”和西方现代绘画的“抽象”入手,在“无序”中理清头绪,从两者之间的对比差异中寻求共通性
期刊
摘要 现代壁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与其他绘画艺术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不能完全凭作者任意抒发个人情感,而必须以它所附属的建筑环境为依托,并通过其独有的艺术魅力改变和完善建筑环境的营造。有了现代壁画的“画龙点睛”,使得建筑环境在美化上有如“锦上添花”,从而建构成现代壁画与建筑环境的和谐关系。当今,建筑环境作为现代壁画最主要的展示舞台,为现代壁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存机遇。当人们热衷于建筑环境的美化时,壁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对装饰壁画艺术的“空间维度”上的分解和论证,以装饰壁画艺术在“空间维度”关系的二维、三维、四维和五维属性,一一对应展开论述。指出了装饰壁画的装饰功能、空间延伸功能以及精神功能等等。文章最后还强调:只有与环境相适应的装饰壁画,壁画的存在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这时的装饰壁画的存在也让环境空间有了实质性的精神内涵和精神高度的飞跃。  关键词:空间 装饰壁画 空间延伸性 精神功能  中
期刊
摘要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及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私家花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喜欢。本文从感官体验的角度入手,重点论述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对私家花园的特色美的鉴赏与感知,进一步证明了私家花园对于提升当代中国都市人居品质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私家花园 视听嗅味触 五感之美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去留无意,看庭前花落花开。宠辱不惊,望天
期刊
摘要 本文表达的思想观念是,相信世事变化无常之中,蕴含着不变的人生哲理——“真味是淡”,并以此为主导思想,进行亚麻材料造型创作的体会,详细介绍了入选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的作品《我家的小吉普》、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雕塑展的作品《边疆日记》和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综合展获奖提名的作品《忆往昔》的创作思路、创作过程和创作心得。  关键词:亚麻材料 造型 软雕塑 创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J3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有些人认为,嵇康的思想特征是“徘徊于‘名教’与‘自然’之间,用讽刺表示软弱的抚议。”就其中涉及的全部问题看,它正可以说无时不在“徘徊”。本文只想就嵇康音乐的美学思想主要方面的主论——“声无哀乐”,做一些分析。  关键词:嵇康音乐 思想渊源 历史贡献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嵇康关于音乐方面的问题的名著,虽然称作《声无哀乐论》,但其中所包涵的,确乎并非只是单纯的“声无哀乐
期刊
摘要穿越小说是国内近几年创作量最多、最受读者欢迎的网络小说,它以英雄、成长、爱情为情节主线,塑造出一群俗世化的平民英雄,并围绕着他们的超凡的爱恋对象与忠心耿耿的幕僚、丫鬟、仆役,为汲汲营营的阅读者提供了一次华丽旖旎的心灵旅行,让饱受生活挤压、身心皆无法伸展的“蚁族”们暂时得以缓解紧张生活节奏下的压力与迷惘。  关键词:情节模式 人物模式 白日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穿越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