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的评价与考试模式广受诟病。中国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国家教育部门也早已重视,并一直积极探索解决方案。
2002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首次提出探寻评价主体、内容和方法的多样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2013)均提出探索建立一种政府、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外部评价机制。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教授在2013年“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发展“第三方”教育考试与评价体系的提案》,在对中国教育评价现状进行深刻剖析的基础上,更为明确地指出了“国家应大力扶持和发展社会第三方教育考试与评价机构”的建议。这些政策、方案的制定和提出,为中国教育评价与考试的“第三方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4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2014年工作要点”,在“将启动20项新计划”中明确提出了“组织第三方开展教育现代化检测与满意度测评”。这意味着,由政府积极倡导的中国教育评价与考试的第三方化模式将正式开始。
随着中国教育评价与考试新政策的推进,一些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已开始积极探索第三方评价与考试的模式。2012年9月,西安市教育局创新教育评价与考试体系,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第三方评价机构作为合同中的乙方正式介入一直以来由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的教育评价工作;同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引入专业机构公众教育研究院的ACTS学业(素质)评价技术和服务,开展教育质量监测、学业评价等,并于2013年9月以第三方ACTS学业评价为基础,以《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为依据,启动了“教师退出机制”。这一系列的第三方评价与考试模式的实践探索,不仅为中国教育评价与考试“第三方化”的探索和推广作出了贡献,而且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教育评价与考试走“第三方化”道路是可行的,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中国教育评价与考试启动“第三方化”模式之际,“追本溯源”则显得尤为重要。肇始于西方的第三方教育评价与考试,经历了从最初的测量理论及纸笔测验形式,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评价原理,到把教育评价计算机化、因人施测的项目反映理论、革新了传统智力测试的“多元智能”,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模型、测量评价技术及评价考试模式。截至目前,第三方教育评价与考试已成为了欧美国家普遍采用的模式。作为西方发达国家之一的美国,几乎所有的考试与评价都是由独立于政府和招生单位之外的社会“第三方”考试评估机构组织实施。以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为代表的几大评估机构,主要采用总部与分所联合的运营机制,服务项目极其广泛。第三方评价与考试模式因其特有的优越性,广为市场和国家所认可。更为重要的是:因为拥有较为完善的评价与考试理论和技术,各分所与总部各司其职,通过不同的评价与考试形式,逐步确立了多种考试与评价、数据分析、成绩报告、指导性策略等评价与考试流程与模式,为第三方教育评价与考试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在欧美国家的第三方教育评价与考试日益发展和完善的同时,中国的教育评价与考试却始终原地踏步。体制方面,教育评价与考试一直以来主要由政府部门开展,行政监管与业务实施职能不分,导致教育评价与考试水平始终停滞不前,具体表现在评价与考试内容重“知识和技能”,轻“能力和素养”;评价与考试结果重“甄别”,轻“诊断”;评价手段较为单一,技术落后等。技术方面,目前中国教育评价与考试所应用的理论仍以美国40、50年代盛行的泰勒评价理论为主,未能将教育学、心理学的最新理论和研究成果应用起来,导致评价和考试的目标与新课改的教育目标严重脱节。理论基础所造成的偏差,绝非先进的统计技术所能弥补的。这也正是近年来,教育评价与考试统计结果的呈现令人眼花缭乱,却依旧无法解决教育实质问题的原因所在。因此,尽管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积极推动教育评价与考试的“第三方化”,但若教育评价与考试技术不能取得重大突破,政策依旧会沦为纸上谈兵。由此可见,教育评价与技术的革新是中国教育评价“第三方化”亟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首先,需积极转变评价与考试理念。中国教育评价与考试一直以学生的“知识点与题型”为核心的考试成绩为评价内容,以这种考试分数为主要“标杆”,衡量学生的优劣,而且“一锤定音”。这种评价与考试的技术和模式已不适于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教育评价与考试欲走“第三方化”之路,必须转变评价与考试理念,即形成“成长、成绩、成才”三位一体的评价与考试理念。
其次,需借鉴西方科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中国的教育评价与考试以落后的测量学理论为基础(知识和简单技能测量),以“知识点与题型”为核心的考试为评价方式早已不能满足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评价与考试欲实现“第三方化”,一者,应学习吸收西方先进的教育评价与考试理论。当今世界的教育评价和考试,已经进入了以“教育目标分类学”“多元智能”“认知建构”等理论为主的时代,尤其是布鲁姆(Benjamin Bloom)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明确指出,教育评价与考试应围绕“知识、技能、能力”(认知领域)、“过程、方法、策略”(心智运动领域)、“情感、价值、态度”(情意领域)这三维目标展开。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及以此为基础的评价理论,不仅在欧美国家经历了长期科学实验和论证,且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实践检验,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实施“三维目标”、《国家课程标准》、“考试与评价改革制度”等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之一,其科学性、可靠性、可信性等不言而喻。如何有效、可靠地借鉴应用欧美国家的应用理论模型与操作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之一。二者,应广泛借鉴西方教育评价与考试的实践经验。从大型的评价中心,到小型的评价机构;从对大学入学考试,中小学考试评价到对社会的其他评价,西方的第三方教育评价与考试机构,凭借其雄厚的专业实力、一体化的评价技术,已植根于教育评价与考试市场。西方教育评价与考试的“第三方化”所构建的应用模式、积聚的实践经验,应为中国的教育评价与考试的“第三方化”提供重要的参考。
第三,作为专业化的第三方评价与考试机构,应聚集一批拥有测量学、统计学、数据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相关专业人才,根据不同的学科、学段,建立考前分析、考后评价、成绩单分析、教育咨询(学业咨询、授业咨询、决策咨询)等一体化的评价与考试流程。考前分析,即对评价与考试之前已完成命制的试卷或项目设计进行解析、信效度分析等,目的是调整不同题目或项目所考查的知识、技能、能力的结构分布以及其预设难度等;考后评价,即对评价与考试完成的试题在其题目或项目的信度、效度、区分度上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目的是为以后的试题命制(或项目设计)、教研、教学、辅导等,提供科学、可靠、有效的参考依据;而成绩单的分析,作为这一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多元、多维、多层的深度数据挖掘及解析和分析,通过每个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显性维度的分项、维度、指标成绩,以及“过程、方法、策略”和“情感、价值、态度”隐性两维的分项、维度、指标成绩,探索对学生成绩、成长、成才产生影响的多元因素,提供科学、可靠的甄别和诊断,再辅以教育咨询,不仅能将评价的诊断作用加以充分发挥,而且能为学生的未来得以全面发展提出科学化建议。上述流程及模式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弥补当前中国教育评价与考试之技术不足,使得中国教育评价与考试真正科学有效、可靠可信地实现精细的甄别、精准的诊断和科学的咨询,并实现可靠的解决教研、教学、辅导等科学化和人本化。
中国教育评价与考试的“第三方化”之路已经启动,并势在必行。在符合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前提下,以科学的理论基础为支撑、以可靠有效的评价技术为保障,构建新型的评价与考试模式,才能使中国教育评价与考试在“第三方”化的道路上走得更科学、更规范。
姚春艳
心理学、MBA双硕士,教育评价与考试专家。公众教育研究院、公众考试研究院副院长,公众学业素质教育研究所所长。
潘佳琦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公众考试研究院见习研究员。
(责任编辑 张华英)
2002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首次提出探寻评价主体、内容和方法的多样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2013)均提出探索建立一种政府、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外部评价机制。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教授在2013年“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发展“第三方”教育考试与评价体系的提案》,在对中国教育评价现状进行深刻剖析的基础上,更为明确地指出了“国家应大力扶持和发展社会第三方教育考试与评价机构”的建议。这些政策、方案的制定和提出,为中国教育评价与考试的“第三方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4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2014年工作要点”,在“将启动20项新计划”中明确提出了“组织第三方开展教育现代化检测与满意度测评”。这意味着,由政府积极倡导的中国教育评价与考试的第三方化模式将正式开始。
随着中国教育评价与考试新政策的推进,一些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已开始积极探索第三方评价与考试的模式。2012年9月,西安市教育局创新教育评价与考试体系,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第三方评价机构作为合同中的乙方正式介入一直以来由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的教育评价工作;同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引入专业机构公众教育研究院的ACTS学业(素质)评价技术和服务,开展教育质量监测、学业评价等,并于2013年9月以第三方ACTS学业评价为基础,以《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为依据,启动了“教师退出机制”。这一系列的第三方评价与考试模式的实践探索,不仅为中国教育评价与考试“第三方化”的探索和推广作出了贡献,而且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教育评价与考试走“第三方化”道路是可行的,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中国教育评价与考试启动“第三方化”模式之际,“追本溯源”则显得尤为重要。肇始于西方的第三方教育评价与考试,经历了从最初的测量理论及纸笔测验形式,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评价原理,到把教育评价计算机化、因人施测的项目反映理论、革新了传统智力测试的“多元智能”,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模型、测量评价技术及评价考试模式。截至目前,第三方教育评价与考试已成为了欧美国家普遍采用的模式。作为西方发达国家之一的美国,几乎所有的考试与评价都是由独立于政府和招生单位之外的社会“第三方”考试评估机构组织实施。以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为代表的几大评估机构,主要采用总部与分所联合的运营机制,服务项目极其广泛。第三方评价与考试模式因其特有的优越性,广为市场和国家所认可。更为重要的是:因为拥有较为完善的评价与考试理论和技术,各分所与总部各司其职,通过不同的评价与考试形式,逐步确立了多种考试与评价、数据分析、成绩报告、指导性策略等评价与考试流程与模式,为第三方教育评价与考试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在欧美国家的第三方教育评价与考试日益发展和完善的同时,中国的教育评价与考试却始终原地踏步。体制方面,教育评价与考试一直以来主要由政府部门开展,行政监管与业务实施职能不分,导致教育评价与考试水平始终停滞不前,具体表现在评价与考试内容重“知识和技能”,轻“能力和素养”;评价与考试结果重“甄别”,轻“诊断”;评价手段较为单一,技术落后等。技术方面,目前中国教育评价与考试所应用的理论仍以美国40、50年代盛行的泰勒评价理论为主,未能将教育学、心理学的最新理论和研究成果应用起来,导致评价和考试的目标与新课改的教育目标严重脱节。理论基础所造成的偏差,绝非先进的统计技术所能弥补的。这也正是近年来,教育评价与考试统计结果的呈现令人眼花缭乱,却依旧无法解决教育实质问题的原因所在。因此,尽管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积极推动教育评价与考试的“第三方化”,但若教育评价与考试技术不能取得重大突破,政策依旧会沦为纸上谈兵。由此可见,教育评价与技术的革新是中国教育评价“第三方化”亟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首先,需积极转变评价与考试理念。中国教育评价与考试一直以学生的“知识点与题型”为核心的考试成绩为评价内容,以这种考试分数为主要“标杆”,衡量学生的优劣,而且“一锤定音”。这种评价与考试的技术和模式已不适于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教育评价与考试欲走“第三方化”之路,必须转变评价与考试理念,即形成“成长、成绩、成才”三位一体的评价与考试理念。
其次,需借鉴西方科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中国的教育评价与考试以落后的测量学理论为基础(知识和简单技能测量),以“知识点与题型”为核心的考试为评价方式早已不能满足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评价与考试欲实现“第三方化”,一者,应学习吸收西方先进的教育评价与考试理论。当今世界的教育评价和考试,已经进入了以“教育目标分类学”“多元智能”“认知建构”等理论为主的时代,尤其是布鲁姆(Benjamin Bloom)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明确指出,教育评价与考试应围绕“知识、技能、能力”(认知领域)、“过程、方法、策略”(心智运动领域)、“情感、价值、态度”(情意领域)这三维目标展开。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及以此为基础的评价理论,不仅在欧美国家经历了长期科学实验和论证,且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实践检验,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实施“三维目标”、《国家课程标准》、“考试与评价改革制度”等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之一,其科学性、可靠性、可信性等不言而喻。如何有效、可靠地借鉴应用欧美国家的应用理论模型与操作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之一。二者,应广泛借鉴西方教育评价与考试的实践经验。从大型的评价中心,到小型的评价机构;从对大学入学考试,中小学考试评价到对社会的其他评价,西方的第三方教育评价与考试机构,凭借其雄厚的专业实力、一体化的评价技术,已植根于教育评价与考试市场。西方教育评价与考试的“第三方化”所构建的应用模式、积聚的实践经验,应为中国的教育评价与考试的“第三方化”提供重要的参考。
第三,作为专业化的第三方评价与考试机构,应聚集一批拥有测量学、统计学、数据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相关专业人才,根据不同的学科、学段,建立考前分析、考后评价、成绩单分析、教育咨询(学业咨询、授业咨询、决策咨询)等一体化的评价与考试流程。考前分析,即对评价与考试之前已完成命制的试卷或项目设计进行解析、信效度分析等,目的是调整不同题目或项目所考查的知识、技能、能力的结构分布以及其预设难度等;考后评价,即对评价与考试完成的试题在其题目或项目的信度、效度、区分度上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目的是为以后的试题命制(或项目设计)、教研、教学、辅导等,提供科学、可靠、有效的参考依据;而成绩单的分析,作为这一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多元、多维、多层的深度数据挖掘及解析和分析,通过每个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显性维度的分项、维度、指标成绩,以及“过程、方法、策略”和“情感、价值、态度”隐性两维的分项、维度、指标成绩,探索对学生成绩、成长、成才产生影响的多元因素,提供科学、可靠的甄别和诊断,再辅以教育咨询,不仅能将评价的诊断作用加以充分发挥,而且能为学生的未来得以全面发展提出科学化建议。上述流程及模式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弥补当前中国教育评价与考试之技术不足,使得中国教育评价与考试真正科学有效、可靠可信地实现精细的甄别、精准的诊断和科学的咨询,并实现可靠的解决教研、教学、辅导等科学化和人本化。
中国教育评价与考试的“第三方化”之路已经启动,并势在必行。在符合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前提下,以科学的理论基础为支撑、以可靠有效的评价技术为保障,构建新型的评价与考试模式,才能使中国教育评价与考试在“第三方”化的道路上走得更科学、更规范。
姚春艳
心理学、MBA双硕士,教育评价与考试专家。公众教育研究院、公众考试研究院副院长,公众学业素质教育研究所所长。
潘佳琦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公众考试研究院见习研究员。
(责任编辑 张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