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草:笑为花开,花因笑发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ing0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性灵
  草书要人的三分性灵,三分狂气,三分鬼气。草书还要,黑极白极,浓淡分明。
  书法里,狂草最奔放最肆意最不顾一切,甚至,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甚至,也不考虑自己的感受。
  如若不是真习练书法的人,初看狂草不过是鬼画符,是民间招魂的道具,在三更,烧了给吓掉魂灵的人招魂。
  非真性情的人亦难写狂草。
  别的书体,只要耐下心来,终可以写得。比如正楷,比如隶书。盖叫天先生曾说,“所有的书体皆从楷书而来,唱戏也是如此,不练好基本功,唱什么亦不行”。
  草书要人的三分性灵,三分狂气,三分鬼气。草书还要,黑极白极,浓淡分明。
  这分明,是跳舞,是弗拉门戈舞最后的微笑,最险象环生之后的直抵人心。是明心见性,是遇强则强,遇弱则弱,遇到金锁有钥匙,遇到妖精有法术。


  草书是针,是奔雷,是坠石,是雷霆万钧,又是怪兽午夜的眼,是春蛇的第一次扭动。也是,那绝岸上的映山红,风中一笑,百媚全生。
  重若崩云,轻如蝉翼,它的动和它的静都有速度之美。动则如脱兔,静则如处子。那黑白之间,留白之處,亦有青蛇乱游,你不看则矣,一看则怕。
  狂气
  颠与狂,就是草书的本性——绝不均码,绝不以大众状态出现,绝不四平八稳。
  杜甫当年看公孙大娘舞剑,想到张旭狂草,在《饮中八仙歌》中写到张旭醉后样子: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而在《新唐书·艺文传》中对张旭的描写更是可爱: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
  自视以为神?那当然是。不自为神,怎能写狂草?怀素也狂,颠张狂素,颠与狂,就是草书的本性——绝不均码,绝不以大众状态出现,绝不四平八稳。甚至,最反感最恶心的就是四平八稳!
  张旭《肚痛帖》最让人喜——那纠结在肚中的痛,表现在书法上是线条的涩滑与尖锐,亦可以看到无奈和砂滑之气,沉滞,疙瘩……流动的那样决绝,却又那样宣泄,明明看到雷雨交加,却自有一种宁静达练。淋漓进溅。是京剧的剁板,一字一句,咬碎钢牙。
  轻薄的纸绢上,留下这样的狂舞。平正与险绝共存,落霞与孤鹜齐飞。
  毛泽东写怀素狂草,看他的气概,也只能写狂草。别的书体与他有着隔膜,只有狂草,仿佛等待多年的棉袄,贴心贴肺,那样伏贴、周到。
  狂草,看似没有法度,实则最有法度。满城的风雨压来,安静如处子么?当然。依然的微笑,甚至不动声色,心里却气象万千波涛滚滚,落在笔下,只能是狂草。
  那不拘一格的狂人,那嗜酒之人,那稍微贪婪地过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的人,都会喜欢狂草。
  有人练狂草,口吐狂言:见了漂亮女子不喜欢的男人,不可习狂草。众人呆之,他低头吃之,酒之,笑之。
  鬼气
  人生,潦草比精致更有意味,更苍茫,更接近那狂草的本质。
  写得一手好狂草的人,都自视清高,字品即人品,踏实稳妥的人写不了狂草,一笔一画写楷书或篆书最好。法度严格的人一定习欧体,那《九成宫》也的确庄严。欧体是庭院中种的法桐或银杏,狂草则是坟地边长的不知名野树,管你风雨雷电,独守孤独与狂寂,笑也长歌,悲也长歌。
  每次书写都这样放肆。狂草最不会做作,也拒绝平淡和平庸。它宁愿被人议论纷纷,宁愿被别人误读,宁愿他们看不懂,读不懂,甚至污辱,甚至践踏,它仍然这样狂气。如学会低调,那绝非狂草。
  这样的悲剧美只有狂草有,是暗夜里开出的红色罂粟,一吐小蛇,可见黑色的花,美而荡,呻吟着,引诱着。不由你又心悸来又心动。
  笔意清脱,黑白亮烈。每一笔游走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每一声叹息都缭绕疏阔。峭峰上雪梅,寒崖上孤鸦。真喜欢狂草的人,其实内心都傲岸孤绝。你别找知音了,你别找了。
  “人生欲间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怀素的《苦笋帖》看了之后,常常想,人生也许就是这样一根苦笋吧,趁着姿性颠倒之时,就把自己今生的轮廓勾画出来吧!有什么呀,一杯茶的工夫,人生就过去了。狂就狂吧,草就草吧,像风一样狂,像草一样草——人生,潦草比精致更有意味,更苍茫,更接近那狂草的本质。
  我就是这样一意孤而行之,我就是这样烈烈其气,笑为花开,花因笑发。
其他文献
庄子说:生和死其实都差不多  在老子那,善和恶其实都差不多,祸和福其实都差不多。这种相对主义到了庄子那里,就发展到了极致,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莊子说:生和死其实都差不多。因此就有了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庄子老婆死了,他居然敲着瓦盆唱歌。他的好朋友惠施看不下去了,斥责他说:“朝夕相处的老伴儿去世了,你不悲伤都说不过去,反而敲着瓦盆唱歌,太过分了!”  庄子说,老婆刚死的时候,我当然也很
期刊
同宗聚族而居,钟鸣鼎食以祀。在徽州这片土地上,宗祠是一个神圣的地方。  在徽州,家族观念、宗亲观念十分看重。在我的记忆中,我接触宗族,是从“本家”开始。小时候,家中或者隔堂亲戚家有“大事”,老本家人就会出动帮衬。此所谓“大事”,即婚丧嫁娶之事。懵懂年纪时的我,并不明白“本家”一词,也不懂“本家”在这一脉血亲当中所起的作用。老长一段时间里,不曾想明白“本家”与“亲眷”的不同。但从家人的言语、行动中,
期刊
1.君山银针  君山银针,产于湖南洞庭湖君山岛,君山又名洞庭山。为黄茶类针形茶,有“金镶玉”之称,其售价为当今名优茶之最。君山茶曾用名黄翎毛、白毛尖,1957年始定今名。  君山宛如于西洞庭湖中一块绿宝石,刘禹锡有诗赞曰“遥看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古老的君山,物产万类,以茶最享盛名。古时君山茶年产仅一斤多,清朝尚有贡尖、贡蔸之分(即银针、毛尖)。乾隆下江南后,下诏岁贡18斤。即时是今天,茶
期刊
传统中国人心中都有一种愿景,那就是:求家族之长存。  于是有了家族制度,祠堂,正是家族制度的外化表现形式。几千年来,中国的家族制度一直交织于田园风味的生活理想中,这种生活理想,田园情怀,返朴归真的态度,以趋福避祸的方式诠释着中国人清淡的幸福。事实上,从有利于国家民族的角度,“家族之长存”对于推动民族的发展壮大,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传统中国人对于宗祠的感情,朴素、淳厚,无可扼制,无法割裂。无疑,
期刊
担水砍柴,无非妙道  有人问睦州和尚:“我们每天都要穿衣吃饭,真够俗的。怎样才能超脱这些呢?”  睦州回答说:“穿衣吃饭。”  那人大惑不解:“我不懂您的意思。”  睦州又回答说:“如果你不懂我的意思,就请穿衣吃饭吧!”  那个人的问题,是想摆脱平凡的生活。睦州的回答呢,就是让他从平凡中求不平凡。因此佛家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不是烦恼之外另有个菩提,生死之外还有个涅槃。菩提就在烦恼之中,涅槃
期刊
“在城市急速扩张及社会的现代转型中,可能一夜之间一座存在数百年甚至更久的祠堂就消失了,历史与文化的活文献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皮之不存,所谓民间文化、地域文化、传统文化也将无所依附而分崩离析。”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一课,多是从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开始。陈氏文章有股演说气,句式铿锵,探及进步与保守时认定“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诚不知为何项制度文物,可以适用生存于今世”—
期刊
有一句話说,云里写诗,泥里生活。这里的云,是一种状态,一种超凡脱俗的状态,一种高远的状态。云和泥,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距离遥远,境界殊异,是截然不同的。这正是人们常说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魏晉时期的嵇康,就是一个绝世独立,耽于理想的人。作为那个时代的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他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因得罪钟会,被他有心
期刊
1912年1月,民国政府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不久后,五四新文化运动又进一步将经学无用化,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价值与传统学术价值,也被从根本上否定。尽管诸多学者曾撰文呼吁“中小学读经一科不宜尽废”“东方文化有诸多优点”,但终究没能扭转“废经”的事实。80多年后,王财贵以一己之力在台湾发起读经运动,推广大量诵读传统经典的教育理念,一时吸引了数百万台湾儿童的参与。经过2
期刊
他用一幅画来向我们打招呼——也用来告别。  他作为牺牲为艺术祭了坛。你知道,作为祭坛牺牲的,往往都是最好、最纯洁的事物。譬如传说里祭神的童子童女。他就是侍奉艺术之神的那名非他不可的金童。我们宁愿他去了另一种世界——与我们所在的世界不同的另一种世界,大地与天空相融、凡人与神圣接近的世界,和眨眼之间、近千年之后同样作为牺牲祭了坛的、一位名叫海子的、早早冒出天才萌芽、孩子一样的青年诗人相见,握手微笑,相
期刊
世人莫不知学习之重要。一翻开《论语》即可见人生至乐乃“学而时习之”。《格言联璧》的开篇即说:“世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是啊,没有学习就没有当今之文明。是学习这项技能促使我们的先民在原始的劳动中总结经验、传承发扬、尝试探求、不断进化。从我们一坠地,即开始了学习。学习交流,学习思考,学习生存的种种技能。当我们可以自主地行动了,通过学习我们发现了梦想这种神奇的东西,而后便通过更加努力的学习去追求那种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