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大城市里,几乎所有奋斗在最底层的上班族每天都会去挤地铁,地铁里汇聚了形形色色的人们,可以算是一种最常见的交通工具了。“地铁”可以说是一个漂泊打拼的人的象征,每个曾经经历过它的人,都会对它既有亲切感,又有厌恶感。很多人都会说,看到地铁,想起了过去的时光,有各种各样说不尽的故事,因此,地铁,可以说是一个最容易引起共鸣,最适合讲述漂泊故事的地方。
【关键词】:地铁;创作;音乐
一、编曲、配器上的“巧”
歌曲开头,用了Gymnopedies 1.,这首曲子旋律舒缓柔美,也是一首极佳的氛围音乐,用在这也是恰到好处。但是,这首曲子其本真是钢琴曲,李健为什么要以弦乐的形式进行变换与演绎呢?与此同时,这首曲子在间奏部分已经采用,为什么仍然在开头使用呢?
以一段弦乐作为开头,而不是竖琴吉他直接进入歌曲,这就是编曲的一个高明之处。这首歌原作的编曲注重于“稳”而“平”、“缓”,以一种写实的状态平铺直叙,从而使得歌曲渐入佳境。而以弦乐开头,在这样的场合能够“短、平、快”地直接将听者从开头就拉进一种情绪当中,而在这种情绪下再开始娓娓道来,就能够让听者更容易被歌曲所感染。竖琴吉他的使用,就更不用说了,最能够直观地让你感受到它的柔和如风,温润如玉,它的音色也没有吉他那么“生硬”,又没有竖琴那么高冷,总而言之,竖琴吉他搭配这首曲子很适合,也很契合李健的音乐特色。
间奏中,再次演奏了那段Gymnopaedia 1.,把整首歌推向了一个高潮。这里没有再用小提琴,而是换做口风琴。风琴音色的“悠远感”,使它成为了一种能带给人回忆感的乐器,很多用以营造怀旧风格的音乐里,都会不约而同地运用到风琴,这里用口风琴再次演绎前奏中的那段旋律,很容易把听者拉回到自己往昔的回忆中,过往云烟,随琴声飘散,不知不觉已潸然泪下。
二、选材和创作上的“巧”
提到選材和创作,必然离不开这首歌的原作,因为选材和创作原本从原作阶段就已经开始了。原作者刘锦泽,我曾经看过他的采访,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丝毫没有感到这个圈子里的浮躁或虚荣,相反的,我感受到他是一个谦和、质朴、内敛、有思想的音乐人。这和他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他经历过十几年的漂泊生活,生活给了他太多的磨砺,造就了他如今的性格和生活感悟。而他把生活带给他的性格和感悟也投射到了自己的创作中去,他的选材和他的个性一样,他选择了地铁,这个接地气的、朴素的、生活化的意象。在采访中,他说道:
“音乐所带给你的感悟与感触肯定来自于生活,经历并享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然后才会有部分东西能够走进你的世界,藏在你的心里,继而以音乐为媒介,去表达、讲述你的经历,来诠释你身边的故事,我觉得这样出来的一定是一个很好的歌,而且是一首有生命力的作品。”
在大城市里,几乎所有奋斗在最底层的上班族每天都会去挤地铁,地铁里汇聚了形形色色的人们,可以算是一种最常见的交通工具了。“地铁”可以说是一个漂泊打拼的人的象征,每个曾经经历过它的人,都会对它既有亲切感,又有厌恶感。很多人都会说,看到地铁,想起了过去的时光,有各种各样说不尽的故事,因此,地铁,可以说是一个最容易引起共鸣,最适合讲述漂泊故事的地方。
所以说,刘锦泽选择“地铁”作为自己歌曲的主题这一选择很“巧”,它可以完美地击打中跟李健一样,用过或者曾经拥有过“地铁情结”漂泊经历的人,使李建能够亲身地体验这首歌里面的“巧”劲所在,把握住其精华,然后选用并改编这首歌来,这也可以算作是冥冥注定的缘分吧。
而这首歌的创作也具有巧思。“地铁”是一个平易近人的意象,所以不太适合用恢弘大气的表达方式,因此,这首歌在表达上选择了平铺直叙,将歌曲的精华娓娓道来,轻柔的旋律配上朴实的歌词,就好像是二人在共饮一壶清茶,辅之以老朋友叙述自身经历与故事,让人感到这首歌就像平常人在说话一样,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就好像好朋友在谈心,很平静,但平静中,又带着波澜。
与此同时,李健对这首歌曲进行改编、创作时依然颇具“巧”思。参加一场比赛,平淡地“讲述”“一首宛如故事的歌曲”绝对不够震撼,不够给力,所以李建将这首歌曲从平淡的故事“讲述”变成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情感”“演讲”,以情动人。刚开始,和原曲一样,淡淡地描述着地铁里的所见所闻,然后逐层进行情感的推进和意义的升华,渐渐从画面的描绘的“实”转移到了情感抒发的和对生活感叹的“虚”,情绪不断高涨,情感不断升华,到了高潮部分,演唱和配乐圆满契合,达到一个“圆”的顶端,随着“余下的路还有好长——”,提高并拉长尾音后骤然而止,留下一段空白,就好像在动情倾诉后,以一声长叹收尾,引来一段静默的沉思,余味无穷。
三、歌词上的“巧”
这首歌的原歌词本身就很“巧”。试问什么样的文字最能打动人?具象的细节最能打动人。纵观古今中外的诗歌散文,往往都是那些具象的、细微的事物最能触动人心,什么一颗朱砂痣啊,一抹蚊子血啊,什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啊,因为它们能够使受众产生画面感、产生联想和共鸣,有感同身受的感觉,从而领悟到其中的寓意。
而这首歌的主歌部分,没有用抽象的、宏观的方式来叙述车厢里“疲惫的人们”,而是将视角落到了一个个具体的“人”身上,每一段描写,都是一幅很具象的“白描”,一个个疲惫的形象跃然于脑海中。这些出现的人物形象都很常见,胖姑娘、阿姨、大叔……常常就出现在我们身边,甚至就是你本人,亲切而真实,而通过他们所要表达的情感,自然就很容易让人领会,也很容易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回想起往昔的时光,勾起人们的会心一笑。
而在歌词上,李健也做了一些改动:
第一个是把“温柔的风 轻轻地 轻轻地 轻轻地吹”替换成了“温热的风 终于能 轻轻地 静静地吹”。将“温柔”变换成了“温热”,“温热”体现出了白天忙碌焦灼的生活状态,在夜晚还未消散尽的“余温”,仿佛隐约还能感受到白日的车厢里躁动拥挤的人群。将三个“轻轻地”换成了“终于”、“轻轻地”、“静静地”也很巧妙,“终于”一现立刻就使人感受到熬了一天之后,如释重负的感觉,而“轻轻地”、“静静地”,从动作和声音的两个角度,一同烘托出了此刻车厢里的寂静和沉默,画面感瞬间又升高了一个层次。
第二段,李健又加上了一段主歌:“对面的阿姨 醒了又睡 她没什么可依偎身边的妹妹 不知道为谁流着眼泪”。如果说原作主要在表达人们在忙碌了一天后,卸下包袱的疲惫,那在李健加上这段歌词后,这首歌所要表达的含义就更加丰富了。因为在这里,李健所要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疲惫”,而是一个车厢里的“人间百态”,是一切离乡背井在外为生活奔波,辛苦劳作的人们,除了“疲惫”之感以外进一步的生活状态,或者用“生存”一词更加准确。例如“没什么可依偎的阿姨”——老无所依的孤独无助之感,又例如“流泪的妹妹”——为情所伤所困。生活对于他们不仅仅只是疲惫之感,还有辛苦求生存的种种苦辣酸甜。这段歌词将整首歌的立意抬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也显露出了李健深刻的“人文关怀”。
最后,在“余下的路好长……风吹在我脸上”的地方达到全曲高潮,又紧接着用“温柔的风 轻轻地 轻轻地吹”收尾——以地铁的“风”为镜头,将整个地铁车厢内的实时画面囊括其中,让听众通过这个画面,与自己的生活产生共鸣,从而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因此这也可以算是一种另类的留白,将感悟留给自己慢慢温柔领会。而李建多想让人们所感悟到的,一定不仅仅是“疲惫”这么简单,而是更多地想表达一些积极的意味。“风”不再是“温热”而是“温柔”,仍然选择用两个“轻轻地”,更一步强调了“风吹”的轻与柔,说明他最终感悟到的生活依然是一种微风般的温柔相待,留给未来一种美好的向往与憧憬,告诉听众——哪怕生活中充满了许许多多的不尽人意,也仍然会有对你温柔以待之处。
【关键词】:地铁;创作;音乐
一、编曲、配器上的“巧”
歌曲开头,用了Gymnopedies 1.,这首曲子旋律舒缓柔美,也是一首极佳的氛围音乐,用在这也是恰到好处。但是,这首曲子其本真是钢琴曲,李健为什么要以弦乐的形式进行变换与演绎呢?与此同时,这首曲子在间奏部分已经采用,为什么仍然在开头使用呢?
以一段弦乐作为开头,而不是竖琴吉他直接进入歌曲,这就是编曲的一个高明之处。这首歌原作的编曲注重于“稳”而“平”、“缓”,以一种写实的状态平铺直叙,从而使得歌曲渐入佳境。而以弦乐开头,在这样的场合能够“短、平、快”地直接将听者从开头就拉进一种情绪当中,而在这种情绪下再开始娓娓道来,就能够让听者更容易被歌曲所感染。竖琴吉他的使用,就更不用说了,最能够直观地让你感受到它的柔和如风,温润如玉,它的音色也没有吉他那么“生硬”,又没有竖琴那么高冷,总而言之,竖琴吉他搭配这首曲子很适合,也很契合李健的音乐特色。
间奏中,再次演奏了那段Gymnopaedia 1.,把整首歌推向了一个高潮。这里没有再用小提琴,而是换做口风琴。风琴音色的“悠远感”,使它成为了一种能带给人回忆感的乐器,很多用以营造怀旧风格的音乐里,都会不约而同地运用到风琴,这里用口风琴再次演绎前奏中的那段旋律,很容易把听者拉回到自己往昔的回忆中,过往云烟,随琴声飘散,不知不觉已潸然泪下。
二、选材和创作上的“巧”
提到選材和创作,必然离不开这首歌的原作,因为选材和创作原本从原作阶段就已经开始了。原作者刘锦泽,我曾经看过他的采访,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丝毫没有感到这个圈子里的浮躁或虚荣,相反的,我感受到他是一个谦和、质朴、内敛、有思想的音乐人。这和他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他经历过十几年的漂泊生活,生活给了他太多的磨砺,造就了他如今的性格和生活感悟。而他把生活带给他的性格和感悟也投射到了自己的创作中去,他的选材和他的个性一样,他选择了地铁,这个接地气的、朴素的、生活化的意象。在采访中,他说道:
“音乐所带给你的感悟与感触肯定来自于生活,经历并享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然后才会有部分东西能够走进你的世界,藏在你的心里,继而以音乐为媒介,去表达、讲述你的经历,来诠释你身边的故事,我觉得这样出来的一定是一个很好的歌,而且是一首有生命力的作品。”
在大城市里,几乎所有奋斗在最底层的上班族每天都会去挤地铁,地铁里汇聚了形形色色的人们,可以算是一种最常见的交通工具了。“地铁”可以说是一个漂泊打拼的人的象征,每个曾经经历过它的人,都会对它既有亲切感,又有厌恶感。很多人都会说,看到地铁,想起了过去的时光,有各种各样说不尽的故事,因此,地铁,可以说是一个最容易引起共鸣,最适合讲述漂泊故事的地方。
所以说,刘锦泽选择“地铁”作为自己歌曲的主题这一选择很“巧”,它可以完美地击打中跟李健一样,用过或者曾经拥有过“地铁情结”漂泊经历的人,使李建能够亲身地体验这首歌里面的“巧”劲所在,把握住其精华,然后选用并改编这首歌来,这也可以算作是冥冥注定的缘分吧。
而这首歌的创作也具有巧思。“地铁”是一个平易近人的意象,所以不太适合用恢弘大气的表达方式,因此,这首歌在表达上选择了平铺直叙,将歌曲的精华娓娓道来,轻柔的旋律配上朴实的歌词,就好像是二人在共饮一壶清茶,辅之以老朋友叙述自身经历与故事,让人感到这首歌就像平常人在说话一样,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就好像好朋友在谈心,很平静,但平静中,又带着波澜。
与此同时,李健对这首歌曲进行改编、创作时依然颇具“巧”思。参加一场比赛,平淡地“讲述”“一首宛如故事的歌曲”绝对不够震撼,不够给力,所以李建将这首歌曲从平淡的故事“讲述”变成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情感”“演讲”,以情动人。刚开始,和原曲一样,淡淡地描述着地铁里的所见所闻,然后逐层进行情感的推进和意义的升华,渐渐从画面的描绘的“实”转移到了情感抒发的和对生活感叹的“虚”,情绪不断高涨,情感不断升华,到了高潮部分,演唱和配乐圆满契合,达到一个“圆”的顶端,随着“余下的路还有好长——”,提高并拉长尾音后骤然而止,留下一段空白,就好像在动情倾诉后,以一声长叹收尾,引来一段静默的沉思,余味无穷。
三、歌词上的“巧”
这首歌的原歌词本身就很“巧”。试问什么样的文字最能打动人?具象的细节最能打动人。纵观古今中外的诗歌散文,往往都是那些具象的、细微的事物最能触动人心,什么一颗朱砂痣啊,一抹蚊子血啊,什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啊,因为它们能够使受众产生画面感、产生联想和共鸣,有感同身受的感觉,从而领悟到其中的寓意。
而这首歌的主歌部分,没有用抽象的、宏观的方式来叙述车厢里“疲惫的人们”,而是将视角落到了一个个具体的“人”身上,每一段描写,都是一幅很具象的“白描”,一个个疲惫的形象跃然于脑海中。这些出现的人物形象都很常见,胖姑娘、阿姨、大叔……常常就出现在我们身边,甚至就是你本人,亲切而真实,而通过他们所要表达的情感,自然就很容易让人领会,也很容易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回想起往昔的时光,勾起人们的会心一笑。
而在歌词上,李健也做了一些改动:
第一个是把“温柔的风 轻轻地 轻轻地 轻轻地吹”替换成了“温热的风 终于能 轻轻地 静静地吹”。将“温柔”变换成了“温热”,“温热”体现出了白天忙碌焦灼的生活状态,在夜晚还未消散尽的“余温”,仿佛隐约还能感受到白日的车厢里躁动拥挤的人群。将三个“轻轻地”换成了“终于”、“轻轻地”、“静静地”也很巧妙,“终于”一现立刻就使人感受到熬了一天之后,如释重负的感觉,而“轻轻地”、“静静地”,从动作和声音的两个角度,一同烘托出了此刻车厢里的寂静和沉默,画面感瞬间又升高了一个层次。
第二段,李健又加上了一段主歌:“对面的阿姨 醒了又睡 她没什么可依偎身边的妹妹 不知道为谁流着眼泪”。如果说原作主要在表达人们在忙碌了一天后,卸下包袱的疲惫,那在李健加上这段歌词后,这首歌所要表达的含义就更加丰富了。因为在这里,李健所要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疲惫”,而是一个车厢里的“人间百态”,是一切离乡背井在外为生活奔波,辛苦劳作的人们,除了“疲惫”之感以外进一步的生活状态,或者用“生存”一词更加准确。例如“没什么可依偎的阿姨”——老无所依的孤独无助之感,又例如“流泪的妹妹”——为情所伤所困。生活对于他们不仅仅只是疲惫之感,还有辛苦求生存的种种苦辣酸甜。这段歌词将整首歌的立意抬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也显露出了李健深刻的“人文关怀”。
最后,在“余下的路好长……风吹在我脸上”的地方达到全曲高潮,又紧接着用“温柔的风 轻轻地 轻轻地吹”收尾——以地铁的“风”为镜头,将整个地铁车厢内的实时画面囊括其中,让听众通过这个画面,与自己的生活产生共鸣,从而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因此这也可以算是一种另类的留白,将感悟留给自己慢慢温柔领会。而李建多想让人们所感悟到的,一定不仅仅是“疲惫”这么简单,而是更多地想表达一些积极的意味。“风”不再是“温热”而是“温柔”,仍然选择用两个“轻轻地”,更一步强调了“风吹”的轻与柔,说明他最终感悟到的生活依然是一种微风般的温柔相待,留给未来一种美好的向往与憧憬,告诉听众——哪怕生活中充满了许许多多的不尽人意,也仍然会有对你温柔以待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