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去听同事的课,老师问:“你们看看,第二节写得好在哪里?”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同学们对此问无从下手。也经常听到很多老师唉叹:“现在的学生,真是没办法,一问三不知……”当然,学生方面有原因,但不能不使我们要来看看教师方面的原因,若能加强点拨,启发诱导,触类旁通,那学生很可能能因势利导,思源流长。
启发,即阐明事例,使对方因联想而领悟。诱导即劝诱教导、引导。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智力活动去掌握知识,发展认知能力。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来“启发诱导”呢?现就我近年来的亲身经历做以下总结:
一、讲究提问艺术
教师要归纳概括出反映课文主题、线索的核心问题,设计若干提问,避免简单、浅显的一问一答,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切割得支离破碎,还要克服提问过于深奥、空乏、不确切的毛病。为此,我认为应做到下面几点。
首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问题本身有启发性。如教《茶花赋》“普之仁愣了愣,立时省悟过去。”问:“普之仁省悟了,你省悟了没有?谁省悟了,省悟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就是有启发性的,因为它可以启发学生对童子面茶花的象征意义有更深入更丰富的理解。
其次,问题应当形成一个系列。如教《背影》的第二个阶段可以从体裁切入: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它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止在哪儿?文中有许多成功的描写,谁能找出一些人物描写?人物描写有哪些种类?在这些描写中最感人的是什么?写了一个什么样的肖像?作者写肖像为什么不写正面,而写背影?
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系列应当是灵活的,一个问题提出,学生不能回答,如何换一个角度或降低一些难度去启发;学生回答正确了,如何深入下去;学生回答错了,如何引导他作正确的回答等,都应当有充分准备。
二、找准立足点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一)接近“学生生活”去引导。
首先可以接近学生的家庭生活去启发。如教《背影》时,问:“当‘我’看到买橘子时的父亲的背影时,泪为什么来了?”(引导:你们很多都是寄宿生,每当看着亲人送钱、物离去的背影时,你的心情如何呢?)一位学生站出来说:“我只想哭?”“为什么?”我追问。“因为爸爸的身体不好。”“那你的泪……”“是感动的泪,体贴的泪。”“同样‘我’看到那肥胖的身体爬上月台去买橘子时的费力的样子,‘我’的泪为什么而流啊?”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感动”“体贴”。
其次,从学生校园生活去启发引导。如教《老杨同志》,老杨同志道:“这是制度,不能随便破坏!”这句话体现了老杨的什么思想性格?(引导:对于学校里的各项制度,我们不能随便破坏,可见我们具有什么思想?那老杨同志作为农会主席当然要遵守纪律,可见他也坚持了什么?)
再次,从学生社会生活去启发、诱导。例如要学生体会《多收了三五斗》的“丰收成灾”的原因时,可联系现在的改革开放,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物力、财力,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多收了三五斗》运进的洋米、洋面,破坏中国市场,使农民粜与不粜都奈何米商不得,两者截然不同,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在新知与旧知的比较中启发、诱导。
引导学生把新知与旧知作比较,可用旧知推导新知,把新知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不断增长知识信息量。如教读《为了忘却的记念》“月光如水照缁衣”用的是“照”字,引导学生回忆《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用的“泻”字。这里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表现了月夜下面荷塘的生机;而“照”强调了“瞰”,表现了白色恐怖下深夜的死寂。经过比较,学生不仅懂得了“泻”和“照”的妙用,而且懂得了锤炼词句要和文章表达的感情色彩相吻合。
(三)运用直观教具进行启发、诱导。
巧用传统教育媒体。如图表、标本、模型、具体实物等,直观、形象。如教《七根火柴》可以带上七根火柴,让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让同学们看着它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它像一簇火焰在跳,像一颗红心在跳,从而来体会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火柴的高尚情操。
三、启发学生质疑讨论
教师要把读书、观察、思考、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导以发现、提出问题的思路,主要是认真读书,寻找文章字面的细微之处,还可以运用讨论,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如《龙须沟》的选场,共一百零七人次对话,划分场面,异说较多,或分为二部分,或分为五部分,或分为六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戏剧文学的特点,研讨构成场面的内在逻辑关系,剖析场面,把握主题。以分五部分为例,从外部结构看是纵式结构,从内部结构看,是将沟的变化和人的变化结合起来,从而反映人物精神,社会状态和自然环境面貌的变化,并由今天畅想明天,歌颂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回过头看看,开头的那位老师若能从几方面,如:表达方式、内容重点、刻画人物方法等作启发,我想,那课堂绝不会悄无声息的。如果每位语文教师都注重启发诱导,语文课堂不仅能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而且能培养出一大批富有创造力的开拓型人才。
启发,即阐明事例,使对方因联想而领悟。诱导即劝诱教导、引导。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智力活动去掌握知识,发展认知能力。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来“启发诱导”呢?现就我近年来的亲身经历做以下总结:
一、讲究提问艺术
教师要归纳概括出反映课文主题、线索的核心问题,设计若干提问,避免简单、浅显的一问一答,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切割得支离破碎,还要克服提问过于深奥、空乏、不确切的毛病。为此,我认为应做到下面几点。
首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问题本身有启发性。如教《茶花赋》“普之仁愣了愣,立时省悟过去。”问:“普之仁省悟了,你省悟了没有?谁省悟了,省悟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就是有启发性的,因为它可以启发学生对童子面茶花的象征意义有更深入更丰富的理解。
其次,问题应当形成一个系列。如教《背影》的第二个阶段可以从体裁切入: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它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止在哪儿?文中有许多成功的描写,谁能找出一些人物描写?人物描写有哪些种类?在这些描写中最感人的是什么?写了一个什么样的肖像?作者写肖像为什么不写正面,而写背影?
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系列应当是灵活的,一个问题提出,学生不能回答,如何换一个角度或降低一些难度去启发;学生回答正确了,如何深入下去;学生回答错了,如何引导他作正确的回答等,都应当有充分准备。
二、找准立足点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一)接近“学生生活”去引导。
首先可以接近学生的家庭生活去启发。如教《背影》时,问:“当‘我’看到买橘子时的父亲的背影时,泪为什么来了?”(引导:你们很多都是寄宿生,每当看着亲人送钱、物离去的背影时,你的心情如何呢?)一位学生站出来说:“我只想哭?”“为什么?”我追问。“因为爸爸的身体不好。”“那你的泪……”“是感动的泪,体贴的泪。”“同样‘我’看到那肥胖的身体爬上月台去买橘子时的费力的样子,‘我’的泪为什么而流啊?”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感动”“体贴”。
其次,从学生校园生活去启发引导。如教《老杨同志》,老杨同志道:“这是制度,不能随便破坏!”这句话体现了老杨的什么思想性格?(引导:对于学校里的各项制度,我们不能随便破坏,可见我们具有什么思想?那老杨同志作为农会主席当然要遵守纪律,可见他也坚持了什么?)
再次,从学生社会生活去启发、诱导。例如要学生体会《多收了三五斗》的“丰收成灾”的原因时,可联系现在的改革开放,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物力、财力,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多收了三五斗》运进的洋米、洋面,破坏中国市场,使农民粜与不粜都奈何米商不得,两者截然不同,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在新知与旧知的比较中启发、诱导。
引导学生把新知与旧知作比较,可用旧知推导新知,把新知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不断增长知识信息量。如教读《为了忘却的记念》“月光如水照缁衣”用的是“照”字,引导学生回忆《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用的“泻”字。这里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表现了月夜下面荷塘的生机;而“照”强调了“瞰”,表现了白色恐怖下深夜的死寂。经过比较,学生不仅懂得了“泻”和“照”的妙用,而且懂得了锤炼词句要和文章表达的感情色彩相吻合。
(三)运用直观教具进行启发、诱导。
巧用传统教育媒体。如图表、标本、模型、具体实物等,直观、形象。如教《七根火柴》可以带上七根火柴,让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让同学们看着它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它像一簇火焰在跳,像一颗红心在跳,从而来体会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火柴的高尚情操。
三、启发学生质疑讨论
教师要把读书、观察、思考、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导以发现、提出问题的思路,主要是认真读书,寻找文章字面的细微之处,还可以运用讨论,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如《龙须沟》的选场,共一百零七人次对话,划分场面,异说较多,或分为二部分,或分为五部分,或分为六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戏剧文学的特点,研讨构成场面的内在逻辑关系,剖析场面,把握主题。以分五部分为例,从外部结构看是纵式结构,从内部结构看,是将沟的变化和人的变化结合起来,从而反映人物精神,社会状态和自然环境面貌的变化,并由今天畅想明天,歌颂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回过头看看,开头的那位老师若能从几方面,如:表达方式、内容重点、刻画人物方法等作启发,我想,那课堂绝不会悄无声息的。如果每位语文教师都注重启发诱导,语文课堂不仅能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而且能培养出一大批富有创造力的开拓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