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的汉字与西方的逻辑(下)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gerfederers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
  禅宗认为万物并无所有,是因为我们的心中有了它的实体,它才成为实体。这样就比儒家与道家更彻底地皈依了道,剥夺了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权与改变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是无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婆娑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告诫修行者:诸法皆空,所以智者不应该受诸法的束缚。这样佛家就祛除了人的欲望,把人与宇宙万物彻底分开,比道家走得更远,使人成为修行者。修什么?修舍去,修正觉,修自身的轮回(而非外部世界的轮回),修自我约束而非自我放纵,修长久之功德,而非眼前之利益……从思想观念的角度看,佛教是人类精神宝库中的瑰宝,特别是中国佛教——禅宗更是宝中之宝。
  儒家、道家、佛家的信仰,三合一,就是崇拜自然(崇拜源头,而不是崇拜“有”及其“有”种种衍生物)。当然,中国也有一些反主流的文化,甚至有一些与西方雷同的文化。举三个典型例子。
  其一,在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中,盘古俨然西方的耶和华: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髮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五运历年纪》)
  盘古不独开辟了天地,还创造出天地间的万物,成为无所不能的造物主。
  其二,在女娲补天的神话中,女娲俨然西方的上帝,不仅补天,还抟黄土造了最初的中国人。《说文解字》在解娲字时说:“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山海经》记载最早:“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山之野,横道而处。”“神十人”是对女娲的称呼,后来多称女娲人面蛇身。
  其三,在精卫填海的神话中: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山海经·北山经》)
  精卫填海的精神不符合中国人崇拜自然、不伤自然一根毛发的传统。这个故事是有价值的,可以流传下去,但绝对不能把这个神话视为中国的主流文化传统,不要以为精卫填海是中国古人精神风貌的缩影。
  七
  西方的信仰与中国的信仰大相径庭,他们最初的信仰对象不是自然,也不是支配自然的“道”,而是自然与道的制造者。如果自然与道的制造者是某种与人无关的超力量,那就可以与中国的自然崇拜殊途同归,然而,西方的崇拜对象恰恰不是与人无关的超力量,他们崇拜人自身,换言之他们的信仰是自恋式的,而且其信仰具有强大的排他性,人被抬高到极致,自然则被踏在脚下。这种自恋式信仰来自于《圣经·创世纪》:
  上帝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上帝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上帝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上帝说:“我将遍地上一切结种子的菜疏,和一切树上所结有核的果子,全赐给你们作食物。至于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并各样爬在地上有生命的物,我将青草赐给它们作食物。”事就这样成了。上帝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六日。
  天地万物都造齐了。到第七日,上帝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上帝赐福给第七日,定为圣日,因为在这日上帝歇了他一切创造的工,就安息了。
  这段经典的话淋漓尽致地描述了世界的形成过程,揭示了西方人的信仰,可以用三段式表示西方人的信仰:
  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了人类;
  上帝是神;
  所以人类也具有神性,具有对自然的无限与绝对的支配权,这也正是人的全部意义所在。
  这个三段式具有递增的性质,上帝造万物与造人的时候上帝是“存在”的全权代表,也是存在的全部,上帝就是一切。上帝被当作至高神之后,就渐渐离场,万物与人构成了在实体意义上没有至高神的世界。在没有至高神的世界里,人们的信仰先是由耶和华转向基督耶稣,继而又由耶稣转向人自己,完成了由崇拜神到自我崇拜的过程。不过,自我崇拜需要借助上帝的权威,上帝的权威在人身上体现得最充分的就是理性,所以自我崇拜实际上是理性崇拜。
  八
  西方人信仰上帝,包括信仰上帝的孩子——人类,也就是信仰自己。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恋与狂妄,说自恋是因为他们自我崇拜,说狂妄是他们在万能的大自然面前低不下高傲的头。西方人的神崇拜——自我崇拜——理性崇拜由古希腊时代开始延续至今,从未发生过实质性改变。完成神崇拜的代表人物是基督耶稣,他让西方人摆脱了抽象的崇拜,使得由神到人的崇拜有了一个很好的过渡(因为基督耶稣同时具有人格与神格,由这样特殊的人物担当人神之间的沟通者再好不过了)。基督在诞生之前,西方人所说的神只具有神性,不具有人性,自然不具有人的格位。基督的人性來自于投胎玛利亚的身体。可以认为,上帝在人世间以肉体形式出现,化名基督,亲自布道。如《圣经》所说“父所做的事,子也照样做。……人看见了我,也就看见了父,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就这样,上帝的一切本质几乎都居住在基督的身体里。基督有肉身,所以崇拜基督就是崇拜人自己。   西方完成由崇拜神到崇拜人的转变过程的另外一位关键人物是阿奎那。阿奎那从五个方面论述并证明了上帝存在的真实性,他的证明逻辑性极强,几乎无懈可击。他复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将上帝的启示与人头脑中的理性并驾齐驱,置于同样重要的地位。从那时起,西方进入理性崇拜时代,也可以认为进入科学主义时代。虽然文艺复兴可以作为这一潮流的对立面,但是文艺复兴所宣传的人文主义始终不具有人生或道德的普遍意义。换言之,文艺复兴丝毫改变不了西方对理性的崇拜。西方的人文主义永远不可能与中国的人文主义相提并论。
  理性崇拜讓西方人确信,凭借理性可以把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完整无缺地对接起来。什么时候完全对接起来,取决于什么时候全部挖掘出人的理性潜力。后果不言自明,理性把人类引向毁灭。
  西方像中国一样,也存在非主流思想,人们对这些非主流思想往往把握不准,不是夸大其作用就是小看其作用。
  进入理性崇拜时代之后,西方非主流代表是存在主义学派,这一学派的开山鼻祖克尔凯郭尔提出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的所谓二分法。二分法否定理性一统天下的霸权,以非理性与理性分庭抗礼。如果把理性理解为科学的话(这样理解并无不妥),克尔凯郭尔严厉指出,科学不能囊括一切,科学只是人类显示智慧的手段之一,绝对不是全部,甚至科学所代表的智慧往往和邪恶有关,并不是善良美好的智慧。克尔凯郭尔认为在理性范围内,人的所作所为是没有意义的,人类有意义的活动全都不是理性的。这种区别意义的方法被人们称为“存在方法论”。克尔凯郭尔的学说也被称作存在主义学说,这种学说延续至今仍未失去生命力,但终究是非主流思想。
  九
  各个民族最初的文化都以崇拜为载体,这不是偶然的。一般的学者在解释这种现象时都以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为由进行搪塞,其实与生产力没有必然关系。人类最初的文化产生于崇拜的根本原因在于:崇拜是人类的基本感情,也是最基本的认知手段。这种认知具有不可替代性,只要人类一息尚存,就要崇拜。信仰可以支配人的行为,从而决定人类延续的轨迹,当然也决定一个民族的国民性与价值观。
  中国的自然崇拜与西方的理性崇拜,分歧点可以概括为:
  一、价值认定上的分歧。崇拜什么就说明那个东西有价值,否则不会崇拜。中国人崇拜自然的潜台词是,自然的原貌最富价值,改变它只会破坏其价值。中国人不崇尚创造,不是因为中国人没有创造性,是故意不为之。如孔子所说: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北极星位于夜空的中心,众星皆动,惟其不动(实际上北极星的位置也是变化的,其运动周期为25800年,一个时代的人是感觉不到其变化的),于是中国的政治观中也有了一个不动的因素,这个因素就是德。政治云谲波诡,变化万千,但是必须以德为轴心,永不动摇,其他因素围绕德这个因素变化,犹如夜空中的众星围绕北辰。然而仅仅围绕还不够,如果没有规则,众星会相互碰撞,造成混乱。众星之所以有序地运转,就是因为它们遵守共同的规则。中国人受到天象的启发,制定了礼,礼能把众人的行为规范化,有序化,从而避免混乱。再如“温故知新”,也是效仿自然,自然就是通过温故知新延伸时间,拓展空间,完成自我更新的。
  中国偏重于温故,西方偏重于知新。西方的理性崇拜的潜台词是,人类利用理性认识自然进而改变自然,会增加或提高自然资源的价值,从而为人类带来财富。
  二、作为物质财富源泉的大自然是有限的还无限的?
  如果自然是无限的,西方崇拜理性当然是合乎情理的,而中国崇拜自然是一种典型的不思进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日益看清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特别是热力学第二定律被发现之后,从理论上证明了地球上的主要资源不可再生。既然主要资源是有限的,保护它当然远比开发它更合乎人类的长远利益。
  三、人的主要需求从哪里来?
  是从自然中来,还是从人对自然的改造中来?这两者存在天壤之别。我认为人的基本需求从自然而来。肉体生命需求无外乎:空气、水、食物、阳光、住宅、交通工具与交通设施、通讯工具与通讯设施及其他用品。
  前四种需求是自然提供的,是自然需求。只要顺其自然,这种需求就能得到满足,而且用之不竭。后四种是人工制造的,是人工需求。简单的人工需求可以避免与自然发生冲突,复杂而又无度的人工需求必然与自然需求发生矛盾。人工需求持续亢进的会导致以下恶果:
  (一)二氧化碳等工业废气排放过多,氧气在大气中所占比例就会下降,下降到极限,人类将因缺氧而窒息死亡。即使没有达到窒息的地步,被污染的空气对人身也产生巨大伤害。
  (二)饮用污染水,会引发一系列疾病,为治病要生产更多的药物,生产药物进一步污染水……形成恶性循环。当世界不再有洁净水时,人类当然要灭亡。
  (三)食物的科学含量越来越高,增加科学含量可以卖更多的钱,可是化学物质是不能吃的。现在所谓吃饭,都是在吃含有化学物质的食品。长此以往,人何以堪?
  (四)阳光对人类的影响很多,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其一,臭氧层被破坏,阳光直接照射导致癌的发病率大幅度上升;其二,导致温室效应,后果难以想象。
  人类与“人类”的殊死较量,看似自然需求与人工需求之间的较量,其实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之间的较量,是生与死之间的较量。
  十
  人类现在处于生与死的十字路口,必须在两条道路中择其一:
  一条路是继续高扬工具理性旗帜,继续高速消耗地球资源,继续污染空气与水,继续幻想向月球或太空索取能源,沉湎于长夜之饮、一醉方休的麻痹状态,等待安乐死的到来。
  另一条路是回到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上来,将天放置到人之上,结束无节制开发理性智慧的可怕游戏,像中国古代那样,以修身为做人之根本,以齐家作为安定天下之保证,以艺术作为精神之寓所,以名检(留名青史)作为最高之信仰。如此,人类庶几有望得救。
其他文献
连环画《琴》?作者:刘秉江  1979年3月出版的彩色连环画《琴》,虽然出版发行的时间是1979年年初,但是组稿绘画和印制肯定在上一年,甚至更早些时候。所以,它依旧可以归类到那个特殊年代数量众多的连环画品种中去。  不过它是彩色的,而且是48开不是64开,加上封面上是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在拉小提琴的形象,所以至少在形式上它已经具有了某种面貌一新的新时期的文化产品的特征,或者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
苏轼为王朝云写下如许多的文字,在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人中是十分罕见的。王朝云、苏东坡,都因为有了对方而成为幸运的人——尽管生途维艰、沟坎密布——因为这些文字就是他们爱情的见证。而他们化在生命中的相知相爱,以及用爱的双楫划过漫长险恶的风雨等,对于当下或挣扎或迷茫的男女人生,无疑有着热切地映照与启迪。  苏轼一生有过三位夫人,都姓王:王弗、王闰芝、王朝云。王弗逝后,接替的是她的堂妹、比苏轼小11岁
刘叔新(1934—2016),著名语言学家,一生在南开大学从事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涉猎广泛,著述丰硕,在现代汉语词汇学研究领域尤多创获,自成体系。刘叔新先生生平  刘叔新先生,祖籍广东惠州,1934年3月23日生于广州,1952年辞亲北上,目的就是投考时在天津的中央音乐学院;失利后,由表兄介绍曾短期执教于天津某小学,教授音乐课程,此或是先生投身教育事业之肇端。翌年,先生改考南开大学中文系并被录
记得《金瓶梅》里卜卦的老婆子对李瓶儿说过:“奶奶尽好匹红罗,只可惜尺头短些。”这样婉转风流的文字其实是暗喻瓶儿寿命之短,可又转念一想,红罗尺头短些才好看,无休无止拖沓,未免惹人嫌。而作者伊北居然斗胆写张爱玲的后半生,想来张爱玲的前半生是匹绝好的红罗,可到了后半生,却如繁弦急管转急管哀弦,那么地仓促疲软,好端端的红罗因为无休无止地拖沓硬是陷于生活的泥沼之中,被蚤子一寸一寸地咬啮掉,不复有令人惊羡的天
短评:丰富精彩的白话小说是明清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热闹又混杂的市民生活让人沉醉,清晰而灵动的众生相让人深思。在一篇著名的公案小说中,惩恶扬善主题之外,本文用细致的演绎解读出了女性话语权这一另类主旨,思考深入、笔端有情。悲剧性的公案故事中生长出侠义机智的新时代女性形象,这是冯梦龙对时代的信心,更是引领人永恒向上的力量。  ——孙宗英(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讲师)  《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出自明冯梦龙白
永嘉的耕读文化,历史悠久,也极其发达,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其既耕又读,且读且耕,集生态文化、隐逸文化、道德文化与礼乐教化等于一体,是永嘉亮丽的人文景观,也是中国农耕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永嘉耕读文化的骄人历史  耕读文化,是中国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中国的特色文化,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耕读文化形成的亦耕亦读的文化模式,“耕”为生存之本,而“读”蕴含升迁之路。孔子云: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
宋太宗赵光义曾说过:“开卷有益”,至今仍被人证取并引申,我这里扩及开来,不仅指有形的书卷,一生中凡所见到的有文字的东西,均应有选择地记取,弄懂而消化之。如此习惯的形成,如此扩大范围的积累,较之仅是有形的书卷,来路和容量就更大得无可比拟。也有一个说法是:生活就是一本大书,从本质上说是不错的,但这还是一般泛义的象征性说法。我这里则限指为所能见到的有文字的东西。这样的“书”,基本上也是无处不在的。  我
有的文学评论擅长说理,出言即是自成体系的理论,却将人拒于作品之外,越看越晕头转向;有的也擅长说理,但言之有据,不由自主跟随他的语言总能有意外的收获。雷达是后者。他的评论建立在丰富的文学史和理论素养之上,却是从文本出发,感情充沛,真诚质朴而鲜活生动;他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见证者、参与者、梳理者,“对于这个时代的重要作家作品和重大文学现象,他均作了及时的、充满生命激情和思想力量的回应”(刘再复语),因而
辽宁是一个文化大省!说这句话,辽宁人理直气壮。  5台剧目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别无分店”;央视舞蹈大赛夺“四连冠”,无人匹敌;刘老根大舞台2009年营业收入1.48亿,居全国同行之首。  辽宁是一个文化强省!这一口号,至今没人敢喊。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2007年就达683.25亿元,江苏为587.35亿元,而辽宁直到2009年才82.7亿元。以至于有关领导在谈成绩时,更愿意谈比上一年的增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是奇特而又充满了偶然的,但细想起来却又是生命里的必然。譬如我与国防大学原校长邢世忠上将的缘分,即是如此。邢世忠先生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将军,又是一位受人爱戴的首长,他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非常热爱,擅长书道,书法很有造诣。我平时除了埋头写字作画,交际应酬很少。按说我与邢世忠上将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恐怕应是无甚交集的。但是缘分就是这般的奇妙,我与邢世忠先生结下深厚友谊,正是缘于中国书画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