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组诗)

来源 :广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zi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一寸土地上生长或出发
  韭菜 辣椒 小葱 香蒜 薄荷 紫苏 枸杞 芥菜
  在我妈妈家小小的天台上
  它们各自立足于一寸土地
  杂乱又亲密地生长着
  无数个中国家庭的后园 前庭甚至阳台
  都是这个样子
  就好像小葱拌豆腐 韭菜炒鸡蛋
  每个中国家庭 都可以随手拈来
  每一寸土地都可以生长出 中国味道
  无论是来自异域 或是土生土长
  这些美好的植物 现在共有一个家园
  站在它们中间 我是一个中国孩子的模样
  站在妈妈家小小的天台上
  我右手边是滑滑坡 石砲坡 旺子坡
  再翻過几个坡 就到广西 隆林各族自治县 德
   峨苗族乡
  站在这片苗彝仡佬壮汉各族合居的高地
  我便可以看见 祖国的大西南
  在我的左手边 是火亮山
  沿着山下的驮娘江逆流而上
  半个小时就可进入云南的广南县
  高速铁路穿过这个神秘的古句町国
  我从这里 可以向西 可以向东 再向南 再
   向北
  向着高山 江河 草原 大海 向着辽阔
   的祖国
  在桂西之西的这一寸土地上
  我可以做一粒种子 贴近土地 生根 开花
   结果
  我也可以从这一寸土地上出发
  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自由穿行
  总是从原点出发或是回到原点 我才明了
  妈妈家小小天台上的那一寸土地
  是我的家园 是我的祖国
  人民路和路上的一切都属于人民
   ——2020年8月8日纪事
  首先 人民路上的双孖井是属于人民的
  拥有了这块地这两口井人民才可安居
  然后 人民路边的双孖井菜市 菜市里有
   名的菜摊 无名的粉摊 是属于人民的
  人民路东头的人民公园 公园里的炮台
   炮台上的大炮 炮台后山上的人民英雄纪
   念碑 是属于人民的
  人民路上的夜里九点才开张的大师烧鸭粉店
   有三十五年经营史的乐芳炖品店 是属于
   人民的
  人民路上的朝阳广场 广场上的公共卫生间
   还有那些浓绿的大榕树 大树绿荫下的
   石凳是属于人民的
  人民路上正在拆除的民族商场 商场里曾经
   的单位经营的民族歌舞厅 还有一个叫
   木兰芳尼的个体时装店 是属于人民的
  人民路上的曾经的四路公交车和它曾经穿
   过的西乡塘大道 也是属于人民的
  尽管它已消失 但也改变不了人民的属性
  因为 人民的就是人民的
  那两口双孖井已被填埋但人民还记得它
  那四路公交车已停运了但我们还记得它
  那西乡塘路已更名改姓了但他们还记得它
  那民族商场已夷为平地但你们也还记得它
  今天我有意不刮胡子 好让明亮的阳光
  反射出我三十八年居邕史泛白的光景
  今天我大步走在人民路上 我意气风发 我
   精神抖擞 我乘风破浪
  今天我和人民路上所有的人民 一起走在
   金光满地的大道上 我们光芒万丈
  人民路和路上的阳光是属于人民的
  人民路和路上的一切都是属于人民的
  还有 最新穿过人民路底下的地铁一号线 也
   是属于人民的
  在大寨村 我看见一条路穿过高山峭壁峡谷
  2020年10月17日
  我站在贵州 毕节 七星关 大寨村
  站在乌蒙山与赤水河大峡谷的中间
  若是从大寨村往上 就是海拔两千米以上
   的乌蒙山脉
  在乌蒙蒙的光影里
  就会让人念起 毛泽东的诗句 乌蒙磅礴走
   泥丸
  工农红军 在这条稀巴烂的泥路上 打滚了
   几回
  中国革命 又在四渡赤水后 峰回路转
  那条路的印迹 一直还在延伸
  从大寨村垂直而下千余米 就是镰刀湾村
  赤水河在山脚下哗哗响过
  山上的村民们却没有一亩水田
  六十四年前八十几个不要命的人 耗去了
   两年的心血
  一条八公里长的山渠 把水从天上引到人间
  这条天渠还在慢慢延长
  在十七公里的水脉里 镰刀湾生机盎然
  再往下走到谷底 两千两百九十五公里的
   厦蓉高速公路
  在2015年秋天 穿过了镰刀湾村
  从贵州 到四川 到云南 一条捷径跨过
   了赤水河大峡谷
  这样的景象 很容易让人们想起
  那个邻近镰刀湾村的鸡鸣三省村和那个神
   奇的红军故事
  在这垂直穿行的两千来米的高山峭壁峡谷中
  那条八十五年前的泥泞小路
  那条六十四年前的绝壁天渠
  那条五年前的康庄大道
  证实了这样一个真理 天越走越亮 路越走越宽
  【梁洪,壮族。1964年生于广西西林县,1987年7月毕业于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出版诗集《一个饺子的距离》。现居广西南宁。】
其他文献
编者按  都说散文是一种老年的文体,散文拼的是什么?最终是思想穿透力、学识阅历、文化涵养和人生境界,而这些,需要经年累月的积淀。  但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散文家,如陆机、冰心、何其芳、伍尔夫,他们在年轻时已绽放光华。  本次推出的“广西散文新生代”专辑,这批80、90后散文作者相对年轻,他们既有共性又形态各异。以代际来划分属性是一种简单之法,但通过这样的集束展示,寄望他们深入时代,深入人心,找准散文
期刊
我与《广西文学》的关系像是一场迅速升温的恋爱。  每个作家都会有几家在情感上非常非常“要好”的刊物,或是因为这家刊物在自己最初和最为艰难的时候帮助过自己;或是因为这家刊物的某位编辑有“知遇之恩”,他懂得文学也懂得自己;或是因为这家刊物始终是自己敬仰的,因为机缘终于获得了它的承认,等等。就我个人而言,我与《广西文学》的渊源开始得较晚,至今也不过数年的时间,但却在心理上迅速地变得亲近,迅速地把自己变成
期刊
我还在租房子住的时候,谢建告诉我,老董在仙葫那边搞建筑。搞建筑?我惊讶地问道,暗想老董不至于淪落到这个地步吧。在我的意念里,搞建筑就是在高墙上砌砖的建筑工。我完全没有轻视建筑工的意思,只是想,毕业于广西大学的老董怎么成了砌砖的建筑工了?想当年,老董多风光呀,中考考了全镇第一,考上了赫赫有名的博白县中学。不管怎样,老董应该有更好的出路吧。作为多年的好友,我很难接受这样的现实。  老董是我的初中同学,
期刊
后来每次见面,她都会讨好地从僵硬的脸上切开一道口子,从口子里掏出夸张的笑容,我用优雅得体来掩盖内心的实质——我讨厌她用来遮挡嗫嚅的笑容,我并不打算研究她的欲言又止,我犯不着为了她而成为单位的人民公敌。  我并不讨厌她,但是我必须疏远她。她偶尔会发信息给我,一个表情或者一句问候,它们小心翼翼地瑟缩在我的聊天对话框,企图进入我的空间,我用过分客气的词句筑起拒人千里的樊篱,她指尖奔涌的万千情感符号在屏幕
期刊
周末翻墙上的挂历,发现日子真经不起翻看。辛丑年的春分又过了,春天的下半场开始冲刺,人家已经千里莺啼绿映红,我的一亩三分地还在灰蒙蒙的沉眠中。  海明威小说里有个在非洲狩猎受伤导致右腿生疽的作家,躺在野外的帆布床上与女人拌嘴,自嘲,料定自己“也许你永远不能把这些东西写出来,这就是你为什么一再延宕,迟迟没有动笔的缘故”。  至于我,起码还没有坏到生疽的时刻。  月亮出来了。半个白月亮,带着几分绒黄,嵌
期刊
我时常会梦见我的曾祖母。  梦里的她,还是在老家那间昏暗的厨房里忙碌着。一身黑灰的斜襟盘扣老式衣服,一顶戴了很多年却似乎不见褪色的绒布帽,帽额上嵌着一颗绿莹莹的宝石状装饰物。她的脸还是瘦瘦小小的,右鼻翼上有一颗小肉刺,几乎没有下巴,会眯着眼睛笑。梦里的她,时而费力地挺起驼着的背,两手往后倒晃,吸足了气后亮开尖细的嗓门拖着长腔唤着我的小名……  奶奶还在世的时候,我曾告诉过她关于梦里出现曾祖母的事,
期刊
到延安去  八十多年前,神州大地  最时髦最自豪的口号  一说到延安  就有了神圣之心  那里高擎抗日救国大旗  黄土高原,燃烧希望  这是年轻人的圣城  青春激扬的地方  爱国志士黑暗中看见了光明  祖国大江南北  海外华侨,正义友人  四万多知识分子  义无反顾奔赴  荆棘密布,跋山涉水  写满意志的坚定  看到从沦陷的上海来  历时十三个月的征程  宝塔山下,延河之滨  多少青年瞭望波涛  
期刊
身体是一个口袋,  张开时很大,闭合时很小  张开的时候,可以掏出一个幼婴  闭合的时候,可以关住一只野兽。   ——题记  不存在的弟弟  “你曾经有过一个弟弟。”  妈妈说这句话时,正指着家庭相册里的一张照片,语气平淡、短促,却极其突兀。这是一张普通的老照片——20世纪80年代的泛黄背景,妈妈烫着当年流行的波浪头,穿一身浅黄色粗毛线大衣,身形瘦削,细眼长眉,嘴角有淡淡的微笑;爸爸则穿着一套浅灰
期刊
1rn挂掉电话,桂康忍不住转过头去,看到旁边空空的椅子,不免有些失落.rn电话是县委宣传部一个姓林的女孩子打来的,说是明天有一个中央媒体的记者要来采访他,顺便让他带去他老家看看.桂康欣喜若狂,挂掉电话后竟然忘记了身旁的同事已经巡逻去了.他想告诉同事,明天有记者要来采访他,他需要请假一天,想让同事替他值班.其实,桂康想要跟同事说值班的事是其次,首要的还是要跟同事告诉这个好消息,有记者要来采访他了,他要上电视报纸了.桂康有些迫不及待,拿起桌上的对讲机就呼叫起来:“福来福来,你在哪里?”桂康边说边瞄向眼前的几台
期刊
1  我们所信仰的光,在南湖里穿行  红船,不眠的灯火。我无法形容它的  颜色、情态,和精准的航向。力量都来自  那个叫嘉兴的地方。跌宕的传奇  只以一圈涟漪,论一论一个政党的初心  和使命。十几个人的背后,正夜以继日地   反刍  画桥倚高楼,清碧触船舷,让骨头  火焰一样狂长,被沧桑的岁月串联成不屈   和坚强  秀水泱泱,南湖的时光在锦绣里泼墨  叫醒父亲的日出,叫醒母亲的月照,叫醒   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