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初探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l87270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是新课标强调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而将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到位,需要教师在教学上精心设计。通过补充史料,展示历史的动态发展,以及由浅及深地结合所学解读地图信息,能够促进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在课堂的有效渗透。
   關键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一战;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突出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其中就包括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在教育的新理念提出之后,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将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到位。因此,基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素养的教学设计是现今历史教学所需要的。本文以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一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例,就课堂教学如何落实这一理念,试做一些探索。
   一、在历史的动态发展中培养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素养要求学生在认识历史事件时,将其放在特定的时空中,认识到空间因素的重要影响,并且能选择适当的时空尺度进行探究。而历史解释要求学生能根据材料提出自己的合理解释。本课的难点是巴尔干半岛和一战爆发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不能仅关注战争爆发时的巴尔干,而应该拉长时间,在研究巴尔干地区自身的变化过程中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具体说来,对于难点的解决,是从本课一开始就已经进行了铺垫。
   本课的导入是一张《巴尔干半岛示意图》。在出示图片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当你听到巴尔干这个名称,看到这张地图时,第一感觉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很多,如“乱、国家多、火药桶”等等。接着笔者又提出问题“巴尔干半岛从一开始就是欧洲的‘火药桶’吗?它是如何成为一战的策源地的?”由此导入本课。导入之所以这样设计,和我们对巴尔干的“误解”有关。一提到巴尔干,人们的第一反应几乎都是欧洲“火药桶”。然而,历史学家已经表明,这只是人们的刻板印象。就像我们一提到“江南”,就自动想到小桥流水、诗情画意一样。在不易生疑处生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更为本课的线索埋下伏笔。在进入正文之后,用三段材料展现巴尔干地区的演变过程,逐步探究巴尔干地区和一战的关系。
   材料一:在20世纪末叶,人们谈起巴尔干半岛各国,仿佛它们早已长久存在。但两百年前,它们都尚未成形。那时它不被称为巴尔干,而是奥斯曼土耳其人统治下的“鲁米利亚”,征服自原来拜占庭帝国的“罗马”土地……“巴尔干”一词起初是用来指称“古代赫默斯”山脉。……19世纪80年代之前也少有人提到“巴尔干”民族。
  ——[英]马克·马佐尔:
  《巴尔干五百年:从拜占庭帝国灭亡到21世纪》
   材料二:20世纪初,希腊和保加利亚的爱国人士争夺着奥斯曼马其顿基督徒农民的忠诚,结果出乎意料的困难。一位希腊的参与者写道:“……我知道这点是因为只要我问他们究竟是Romaioi(指希腊人)还是Voulgaroi(即保加利亚人)时,他们便茫然地看着我。他们互相询问我讲的话是什么意思,在自己胸前画着十字,然后天真地回答我:‘嗯,我们都是基督徒——你说的希腊人或保加利亚人是什么意思呢?’”
   ——同上
   材料三:19世纪时,希腊、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和黑山等国家相继崛起,欧洲列强则瓜分了“欧洲的土耳其”剩下的部分……于是西方的旅人、记者和宣传人士纷纷涌入这个区域,使巴尔干一词大为流行,并获得了新的更为广泛的使用。当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统治结束时,巴尔干已经成为通用的词汇。
  ——潘艺心:
  《成为巴尔干——关于巴尔干形成的起源与过程的再思考》
   在展示材料一后,笔者提出问题:根据材料一,说一说16—17世纪时期,巴尔干地区的前身名称和由来。学生在阅读完材料后就可以快速地得到答案:巴尔干地区的前身名称叫作鲁米利亚,这个名称原本指的是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半岛地区,后来被奥斯曼土耳其征服并统一。在完成这个问题之后,笔者继续提问:早在奥斯曼土耳其统治时期,鲁米利亚也就是巴尔干半岛就存在很多民族,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呢?由此过渡到材料二。材料二展现了民族主义兴起之后,巴尔干农村地区的情景,提问“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在20世纪初期,这里的民族主义思想有没有出现?”此时学生的回答出现了分歧,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笔者请回答“有”的同学说一说理由,学生指着材料的第一句话进行分析:20世纪初期,有希腊和保加利亚的爱国人士去乡下做工作,这说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思想已经出现并往下传播。这位同学解读完之后,有的同学发出了恍然大悟的“哦”声。笔者继续引导:这时的爱国人士争夺他们的人民,也就是说在半岛的很多地区已经出现了民族意识,并且他们想要争取人民,建立一个民族国家。但是我们又发现,他们去找农民的时候,农民做何反应呢?学生此时已经读懂了材料,农民基本没什么反应。农民说我是保加利亚人吗?我是希腊人吗?都不是,他们没有这种概念,他们只有我是基督教徒这种概念。所以我们发现,即使到了20世纪,民族主义已经发展泛滥时期,巴尔干地区或者鲁米利亚地区的民族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所以有人称这个时候的鲁米利亚地区为民族大熔炉。无论你是什么民族,在这里都可以和谐相处。
   “教材容量的有限性决定其不可能穷尽历史问题和历史知识,教材选取的是历史进程中‘关键事件’和‘重要问题’,以此来引导师生进行历史教学。”所以有一些问题限于篇幅就无法展开,这样势必会让学生感到困惑甚至产生误解。对于巴尔干半岛来说,虽然它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因为这里的民族问题、领土争端很多,但是它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矛盾的集中地,巴尔干民族主义的兴起也是很晚的事情,且广大农村在很多情况下是被忽略的。所以补充这一部分材料和后面形成对比,突出巴尔干地区变化的过程和原因。利用地图和文字史料互证,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将一战的爆发背景延续至巴尔干地区的前身,从一个较长的时段探究问题的形成和演变,方便学生在适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并作出合理的论述,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一战的理解。    在回溯了巴尔干地区之前的历史后,学生就会产生疑问,原本民族之间和谐相处的鲁米利亚地区又是怎样发展成为欧洲“火药桶”的呢?由此进入巴尔干近世板块,用一个材料三解读“巴尔干”名称的由来。学生在读完材料后归纳出三个“巴尔干”名称出现的背景:奧斯曼帝国的衰落、民族国家的兴起、媒体的广泛报道等。笔者引导学生总结道: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这一地区的称呼由鲁米利亚变成了巴尔干,和这时期的军事方面的变化有关。政治局面的变化,使得人们必须为它寻找新的名称。这个新的名称就是巴尔干。由此巴尔干逐渐成为欧洲的火药桶,列强争夺的焦点,这里的局部冲突逐渐升级到一战。
   二、在地图的深入研读中培养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地图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资源,它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将历史事件或者人物定位于所处的环境中,培养历史空间意识,还能作为一种史料的类型,让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下面即以本课的重点解决为例探讨地图与核心素养培养之间的关系。本课的重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笔者用了两幅地图。第一幅地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先让学生根据地图和教材,说一说巴尔干作为“欧洲火药桶”的表现。学生很快就能从教材中找出几个历史事件,如两次巴尔干战争、1908年“波斯尼亚危机”、萨拉热窝事件等,并且知道了萨拉热窝事件直接导致了一战的爆发。接着让学生在地图中圈出这些事件所涉及的国家,学生很有兴致地拿笔在地图上找塞尔维亚、保加利亚、门的内哥罗、希腊、罗马尼亚、奥匈、俄国等国家,很多学生边画边说“怎么这么多国家”“几乎都圈完了”,这就可以为下一步做铺垫了。在找出这些国家的位置之后,再让他们一边看地图,一边找这四次战争爆发的原因,有的学生直接站起来说“是争领土”,其他学生也跟着附和,但这并没有触及最关键的问题,笔者又接着问了一句“为什么这里的领土和位置这么多国家要争夺呢?”并且提示他们关注一下整个半岛所处的地理位置,学生又仔细地观看地图,有的和同桌讨论起了海运航线。这时笔者在幻灯片上打出了问题“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地图和教材,分析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火药桶’的原因。”学生讨论后很快就说出了这个地区的民族国家多、宗教多、语言多、领土纠纷多且战略位置重要等原因。
   这一节的设计主要是展现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桶”的过程和表现,由巴尔干名称的演变展现民族国家建立的过程,再结合书本和地图梳理巴尔干“火药桶”的表现和原因,层层递进,逐渐深入,让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自主寻找一战爆发的原因。通过这一学习过程,能培养学生运用相关史料和历史术语,对历史事件进行解释的历史解释能力。
   接着笔者继续进行引导:巴尔干地区演化成“欧洲的火药桶”,不仅是巴尔干民族内部的争夺,很多西方国家都对奥斯曼帝国的“遗产”虎视眈眈。为何在20世纪会出现这种局面呢?由此自然过渡到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对于根本原因的探究依然是使用地图。出示图2《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领土(迄1914年)》,提出问题“你能从这幅图中得出的最主要信息是什么”。有的学生结合图的标题和图例分析到:从整体来看,这幅地图中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被列强瓜分完毕,在这一过程中欧美强国充当了主角,这体现出了一战爆发前世界的整体局势就是欧美列强已经建立起了世界殖民体系。还有的学生关注到了殖民地中英国占有的殖民地最多。这两位学生回答完之后就没有再举手的,显然,他们只关注到了最表面的信息,没有再进一步思考和探究。于是,笔者接着第二位同学的回答继续提问:“英国占有的殖民地最多,其他国家呢,比如德国、俄国等国家?”学生立刻反应过来,“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英国的殖民地远超德国等后起之秀。”“对于地图信息的挖掘应从整体向局部,从现象到本质逐渐深入,从地图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资本主义国家都在争抢殖民地,那么对于这个现象同学们有什么看法吗?”同学们听到引导之后逐渐明晰了看图的方法,有的学生站起来回答说:“这个时期的西方国家争抢殖民地,是因为他们需要殖民地的市场和原料。”“英国占有的殖民地最多是因为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前就通过殖民扩张成了‘日不落’帝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也是在英国首先产生,它使得英国的地位更加巩固。而德国则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才开始快速发展,远远落后于英国,它的殖民地自然比英国少很多。”“初中历史课上学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这个地图能够让我们看到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地的差异。争夺殖民地就是争夺殖民地的原料、市场和劳动力,这种争夺到了不可调和的阶段时,必然会发生战争和冲突。”
   “有效利用历史地图,可以使学生明晰学习过程,运用历史思维理解具体事件,培养历史思维的深刻性与广泛性”。如何理解教材中对一战原因的表述?学生是很茫然的,而如果呈现这幅《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领土(迄1914年)》可能就一目了然,且能从图中提取出很多信息。这一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还很好地锻炼了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
   综上所述,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课标、学情等进行灵活设计。而通过动态地展示历史演变过程,在阅读地图的过程中层层深入挖掘信息,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对于历史的认知,更能使核心素养的培育进入更深的层面。
   参考文献:
   [1]柳展雄.巴尔干:从民族大熔炉到火药桶[J].凤凰周刊,2017(9).
   [2]彭红.历史地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材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3(45).
   [3]王生.有效利用历史地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2(3).
  编辑 温雪莲
其他文献
摘 要:目前线上教学已悄然登上教学的舞台,这对老师、家长、学生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小学阶段的孩子自制力和自控力并不强,如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情况,课后作业的设计和跟进就显得非常重要。根据实际线上教学情况,谈谈有关作业设计和跟进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小学英语;作业;设计;跟进   小学阶段的孩子,面对线上教学,自控性及自律性不是那么强。老师虽然没办法真切地看到孩子们在家听课的情况,但是可
摘 要:小学阶段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可塑性,因此正是对学生进行良好价值观念培养和品德行为规范的重要时期。这就需要在小学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有效渗透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教学环节中,有效引导学生树立健全良好的人格发展观念,以培养学生积极优秀的个人品质。因此从激励、导向、促进三个进阶式环节入手,探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小学德育的有效策略,为切实推动学生健康素养发展做出努力。   关键词:
摘 要: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的底气,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的历史文化是各种高尚品质扎根的土壤,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孕育的摇篮。在历史长河中,不乏伟大的诗人,他们留下了大量爱国之作,或慷慨激昂,或正气凛然,就如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过零丁洋》和《别云间》,它们是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二题材。因此,有必要在核心价值观下重新品味《过零丁洋》与《别云间》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家
摘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调动自我意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主体性历来是教师在教学中探索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也同样是高中语文教师不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围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产生、教师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展现等,就提高学生主体性并发挥作用做一阐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激发;主体性;实践探究   在现代课堂教学
摘 要:童话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童话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所以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的童话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文本内容,抓住关键词,通过品读表演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方式。   关键词:语言文字;小学语文;童话教学   童话是一种基于想象的文学创作题材,阅读的对象主要是低年级的幼儿和学生,童话因为其内容丰富、情节有趣而深
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科学教育就是让孩子亲历探究自然的过程,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科学探究的能力。”大班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对感兴趣的实物喜欢尝试、敢于探究,在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探究能力,具备一定的探究品质。因此,从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出发,以大班科学活动“水位的变化”为例
摘 要:美好品德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浓缩凝聚的宝贵精华。一个人只有拥有优秀的德行,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能全面发展各种才能,也才能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在新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取代三维目标成为新时代的新课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进行素质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德育必须排在五育之首,并且应当渗透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立德树人;学生;综
摘 要: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手掌模型”,根据该模型的三种手势,从思维层面、实践层面和价值层面对本课进行了教学设计。设计纳米小人的合成路线、探究并实验证伪“生命力论”、讨论并鉴别常见塑料是否有毒、举行竞赛对有机化学前沿课题进行答辩等学生活动,旨在以提纲挈领的方式,多角度、大视野地向学生展现有机化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关键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有机化学;教学设计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
摘 要: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在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兴趣入手,提出情境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兴趣培养;情境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是一种新式的教学方法,其通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情境,帮助
摘 要:知识的扩展对初中语文学习来说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语文知识与作文素材的积累,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广阔,感受语文世界的魅力。长久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一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对扩展语文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知识的拓展不够重视,难以真正落实新课标对语文阅读的要求,这对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是极为不利的。基于此,展开关于有效拓展阅读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