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心是可知的,是有规律可循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虽然不是百分百可控,但起码是可以洞悉的。在当今新时代科学教育引导下,教育者不能止于当一名教书匠,更要当一位真正的教育者,这就要求教育者掌握基本的心理学。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学学习,笔者建立了基本的教育心理知识,并以此运用到教育过程中,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和爱好。结合一定的教学实践和对有行为偏差的学生进行悉心辅导,以小刘为例,浅谈对焦躁倾向学生的德育方法。
一、基本情况
小刘,男,四年级,10岁,广东紫金人,独生子。父亲在沙井当保安,几十年,老来得子,每天工作12小时,早晚轮班;母亲在学校附近的工厂车间工作,每天上夜班。一家三口在离学校四公里的工业区租了一间约25平方的隔板间居住,环境简陋,空气不流通,光线暗沉,课后学习环境极其简陋。小刘父母关系不和睦,两人轮流上班,几乎错开时间在家。父亲性格暴躁,行为粗鲁,多次因为小刘的教育问题实施暴力。母亲对小刘极其溺爱,但迫于生计,对他的心理关注和教育帮助近乎为零。
小刘在校几乎不上课,大部分时间都只趴在教室的课桌上、摆弄文具或睡觉。但是,对于感兴趣的课文,他总是能非常有感情地诵读出来,虽然认识的字很少,总是错读或漏读,但如果有老师表扬,他会在朗读方面干劲十足。在校与同学关系不和睦,没有朋友。
二、突出行为
2017年下半年,一周内多次与同班同学发生攻击行为,少则三次,多则五次或更多,都是无因而起。时常因为同学不小心站在过道挡住他行走,他在没有与同学沟通的情况下,就对同学发生攻击性行为。
经过教育引导,2018年上半年,小刘暴躁的情绪好很多。唯一一次重大偏差行为是与另一位重点关注对象小谌的争执。那天,小谌在课间故意拍打小刘,小刘再三躲避,可小谌依旧抓着小刘的衣领不放。一怒之下,小刘把小谌桌上的书扔到地上一顿乱踩,小谌见状,也马上冲上去把小刘的书包从四楼扔下一楼。最后,小刘气得身体直抖,可他一直在告诉自己,“老师说过不能打人”。于是,他开始砸教室内的花瓶泄愤。当笔者趕到时,一把护住他,他才平静了一些。据一位教了这个班多年的科任老师说,小刘之前因为打架,还误伤了三位劝架和拉架的老师。值得欣慰的是,这次并没有误伤笔者。
1.案例分析,对小刘造成这样的状况,笔者分析原因有以下几个:
(1)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
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导致青少年的品行问题的产生。首先,小刘的父亲态度粗暴,经常因为小事争吵,拿孩子出气,母亲懦弱无言,对父亲的行为一味顺从。在家长的影响下,小刘也经常用粗暴的行为对待他人。小刘的厌学、攻击性行为与原生家庭有极其紧密的关系。其次,小刘所居住的环境恶劣。小刘一家三口长期住在一间没有隔端的大约25平的房间里,没有窗,满是霉臭味,连一张椅子都没有。长期住在这样不见阳光、空气不流通的狭小空间里,心理难免压抑,人的精神状态也会受影响。最后,缺乏安全感。据了解,小刘的父亲是上早班的保安,母亲是上晚班的车间工人,小刘中午在校外的午托班解决,放学后回到家的前几个小时常常是一个人,早在二年级就学会了给自己煮晚餐,并且常年半夜睡不着(每天晚上最多睡4个多小时)。长期失去父母双方的关注和沟通交流,小刘的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常常表现出不安与焦躁。
(2)模仿和挫折
由于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加上父亲的暴力行为,导致小刘的攻击性行为有模仿其父亲的倾向。小刘面对忙碌的父母是失望的,面对其他同学的电话手表、漂亮的衣服都是好奇的,面对屡屡不及格的学习成绩是挫败的,面对老师和同学的忽视是自卑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小刘失去快乐的成长环境,只能通过另类的方式来满足自己或者取得教师的关注。
小刘在各项集体活动中(如考试、学习竞赛、文体竞赛、趣味活动等)没有得到接纳,或是屡屡受挫,得不到表扬,而促发攻击行为。他或许将攻击行为的产生,当成引起关注和理解的方式了。而打架过后,确实能引来老师的批评和家长的谩骂,同时也能获得特别的关注度,他就开始反复用这样的方法表达心中的抑郁或是躁动情绪。
(3)自我意识觉醒与学校教育紧张的双驱,使得小刘性格变得暴躁又敏感多疑
小刘总认为周围的同学只要是在小声讨论,就一定是在讲他的坏话或者议论他的坏事。自尊心极强的他,经常担心被人笑话或是瞧不起,他一旦认为某件事是嘲笑他的苗头,就容易雷霆大发、暴跳如雷。
2.改造方法
(1)以爱动其情
真挚的爱,建立在尊敬之上。教师要用爱倾听学生心底最神秘的声音。刚接这个班时,小刘已是“远近闻名”的学生。刚开始,其他学生也会对他有一些冷嘲暗讽,因为小刘学习成绩不好,上课不认真,还总是有暴力倾向或故意捣乱,所以不讨周围人的喜欢。可越是这样,这样的“悲剧”就愈演愈烈。此时,笔者想起了赫尔巴特说过的一句话:“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于是,笔者开始定期找他聊天,聊天的内容与学习一点关系都没有,聊的内容多数是与食物、父母、爱好、同学等有关。
一开始,他并不愿意搭理笔者,每每笔者积极发出问题和话题时,他总是逃避或是抗拒交流。一个星期过去了,两个星期过去了,他还是以抗拒的态度对笔者。笔者一直坚持,期间也不断表达友好和对他所有行为的理解:聊家常、送零食、送本子、表扬他朗读得非常有感情、询问他的睡眠等等。近一个月以后,他终于开始对笔者放下了戒心。有一天,向来闭塞和暴躁的他,竟然兴高采烈地拉着笔者说:“老师,今天下午我一个人回家。今晚,我打算给自己煎一个荷包蛋。”这是他对笔者敞开心扉的一个小开始。
从那以后,他便每天都跟笔者分享一些他的事,例如,父母、同学、课堂、餐食,等等。
(2)以严导其行
阿基米德曾说:“假如给我一个合理的指点,我就能转动地球。”这句话一直激励着笔者的学习,乃至现在的工作、生活。此“合理”若与“严格”结合起来,怕是有些难理解。 小刘总是蓬头垢面、精神萎靡、游离集体、性格暴躁,且经常不交作业。在笔者建立了与他之间较为信任的基础上,笔者开始对他有了一些新的要求:不能随意下位;不能用暴力解决问题;对待同学要换位思考。每两个星期只给一个要求,例如,这两个星期的要求是不能随意下位置,做到以后再提出进一步要求。神奇的是,他竟然慢慢地开始克制自己。每上语文课,他终于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并且拿出语文书跟着其他同学大声诵读课文;当暴躁时,他开始克制自己不再用肢体暴力解决问题;当内心有不满时,他开始对同学诉说,而不再是大吼大叫或者不顾别人感受推拉同学。
笔者开始体会到:不管这个孩子表现如何,他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只要在心底赋予他善良美好的心灵,他就有可能向积极的方向努力。
(3)以友励其志
著名哲学家亚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其实,教育不单单可以通过老师对学生实现,生生之间也可以實现。人与人的交往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丰厚的教育资源。当笔者发现小刘性格闭塞,又没有朋友相伴时,便想了一个方法:在全班举行了一个剧目表演互动,学生们自主组队训练。笔者又找了几个成熟一些的学生,让他们多带一带小刘。一个表演活动下来,通过小刘与其他同学的训练,互相磨合,小刘开朗了许多。再在讲台上表演时,获得了许多掌声,让他感觉到班级的每一位同学都是以接纳、欣赏的态度对待他时,他便有了安全感和幸福感。在一个有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集体中生活和学习,自然会少很多烦恼和不满,收获到接纳的他自然也开始对周围的同学以一种友好的态度去交往。从那以后,他的课间活动时间,再也不是一个人在楼梯间对着白花花的墙壁发呆,或是在课桌上趴着休息了。
3.体会
学校心理辅导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目标,只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这样的重大意义,它一定是现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有力基层。笔者还发现,学校的各个班级都或多或少存在心理状况被忽视的学生,而今学校的心理辅导资源极其短缺,而这项重要工程更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尤其应该特别关注有行为偏差的学生,例如带有攻击性行为、意志薄弱、厌学逃学弃学、缺乏自尊自信、脾气暴躁、缺乏被爱感的学生,更应该被关注。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不管教学任务再苦再难,都要坚持定期对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和心理疏导。因为教育者不应止于教书,更应走向育人。
现今,追求身心健康,灵动活泼,学生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成为了时代的主流。而其中,最难以实现的是最前面的“身心健康”,因为它最具有不定性和特殊性,很难按照教育工作者特定的方向前进。可是,恰恰是身心健康,才是一个人长远发展的根基。因此,在笔者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最重视、最不能放弃的就是对每一位学生的细心关注。
一、基本情况
小刘,男,四年级,10岁,广东紫金人,独生子。父亲在沙井当保安,几十年,老来得子,每天工作12小时,早晚轮班;母亲在学校附近的工厂车间工作,每天上夜班。一家三口在离学校四公里的工业区租了一间约25平方的隔板间居住,环境简陋,空气不流通,光线暗沉,课后学习环境极其简陋。小刘父母关系不和睦,两人轮流上班,几乎错开时间在家。父亲性格暴躁,行为粗鲁,多次因为小刘的教育问题实施暴力。母亲对小刘极其溺爱,但迫于生计,对他的心理关注和教育帮助近乎为零。
小刘在校几乎不上课,大部分时间都只趴在教室的课桌上、摆弄文具或睡觉。但是,对于感兴趣的课文,他总是能非常有感情地诵读出来,虽然认识的字很少,总是错读或漏读,但如果有老师表扬,他会在朗读方面干劲十足。在校与同学关系不和睦,没有朋友。
二、突出行为
2017年下半年,一周内多次与同班同学发生攻击行为,少则三次,多则五次或更多,都是无因而起。时常因为同学不小心站在过道挡住他行走,他在没有与同学沟通的情况下,就对同学发生攻击性行为。
经过教育引导,2018年上半年,小刘暴躁的情绪好很多。唯一一次重大偏差行为是与另一位重点关注对象小谌的争执。那天,小谌在课间故意拍打小刘,小刘再三躲避,可小谌依旧抓着小刘的衣领不放。一怒之下,小刘把小谌桌上的书扔到地上一顿乱踩,小谌见状,也马上冲上去把小刘的书包从四楼扔下一楼。最后,小刘气得身体直抖,可他一直在告诉自己,“老师说过不能打人”。于是,他开始砸教室内的花瓶泄愤。当笔者趕到时,一把护住他,他才平静了一些。据一位教了这个班多年的科任老师说,小刘之前因为打架,还误伤了三位劝架和拉架的老师。值得欣慰的是,这次并没有误伤笔者。
1.案例分析,对小刘造成这样的状况,笔者分析原因有以下几个:
(1)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
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导致青少年的品行问题的产生。首先,小刘的父亲态度粗暴,经常因为小事争吵,拿孩子出气,母亲懦弱无言,对父亲的行为一味顺从。在家长的影响下,小刘也经常用粗暴的行为对待他人。小刘的厌学、攻击性行为与原生家庭有极其紧密的关系。其次,小刘所居住的环境恶劣。小刘一家三口长期住在一间没有隔端的大约25平的房间里,没有窗,满是霉臭味,连一张椅子都没有。长期住在这样不见阳光、空气不流通的狭小空间里,心理难免压抑,人的精神状态也会受影响。最后,缺乏安全感。据了解,小刘的父亲是上早班的保安,母亲是上晚班的车间工人,小刘中午在校外的午托班解决,放学后回到家的前几个小时常常是一个人,早在二年级就学会了给自己煮晚餐,并且常年半夜睡不着(每天晚上最多睡4个多小时)。长期失去父母双方的关注和沟通交流,小刘的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常常表现出不安与焦躁。
(2)模仿和挫折
由于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加上父亲的暴力行为,导致小刘的攻击性行为有模仿其父亲的倾向。小刘面对忙碌的父母是失望的,面对其他同学的电话手表、漂亮的衣服都是好奇的,面对屡屡不及格的学习成绩是挫败的,面对老师和同学的忽视是自卑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小刘失去快乐的成长环境,只能通过另类的方式来满足自己或者取得教师的关注。
小刘在各项集体活动中(如考试、学习竞赛、文体竞赛、趣味活动等)没有得到接纳,或是屡屡受挫,得不到表扬,而促发攻击行为。他或许将攻击行为的产生,当成引起关注和理解的方式了。而打架过后,确实能引来老师的批评和家长的谩骂,同时也能获得特别的关注度,他就开始反复用这样的方法表达心中的抑郁或是躁动情绪。
(3)自我意识觉醒与学校教育紧张的双驱,使得小刘性格变得暴躁又敏感多疑
小刘总认为周围的同学只要是在小声讨论,就一定是在讲他的坏话或者议论他的坏事。自尊心极强的他,经常担心被人笑话或是瞧不起,他一旦认为某件事是嘲笑他的苗头,就容易雷霆大发、暴跳如雷。
2.改造方法
(1)以爱动其情
真挚的爱,建立在尊敬之上。教师要用爱倾听学生心底最神秘的声音。刚接这个班时,小刘已是“远近闻名”的学生。刚开始,其他学生也会对他有一些冷嘲暗讽,因为小刘学习成绩不好,上课不认真,还总是有暴力倾向或故意捣乱,所以不讨周围人的喜欢。可越是这样,这样的“悲剧”就愈演愈烈。此时,笔者想起了赫尔巴特说过的一句话:“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于是,笔者开始定期找他聊天,聊天的内容与学习一点关系都没有,聊的内容多数是与食物、父母、爱好、同学等有关。
一开始,他并不愿意搭理笔者,每每笔者积极发出问题和话题时,他总是逃避或是抗拒交流。一个星期过去了,两个星期过去了,他还是以抗拒的态度对笔者。笔者一直坚持,期间也不断表达友好和对他所有行为的理解:聊家常、送零食、送本子、表扬他朗读得非常有感情、询问他的睡眠等等。近一个月以后,他终于开始对笔者放下了戒心。有一天,向来闭塞和暴躁的他,竟然兴高采烈地拉着笔者说:“老师,今天下午我一个人回家。今晚,我打算给自己煎一个荷包蛋。”这是他对笔者敞开心扉的一个小开始。
从那以后,他便每天都跟笔者分享一些他的事,例如,父母、同学、课堂、餐食,等等。
(2)以严导其行
阿基米德曾说:“假如给我一个合理的指点,我就能转动地球。”这句话一直激励着笔者的学习,乃至现在的工作、生活。此“合理”若与“严格”结合起来,怕是有些难理解。 小刘总是蓬头垢面、精神萎靡、游离集体、性格暴躁,且经常不交作业。在笔者建立了与他之间较为信任的基础上,笔者开始对他有了一些新的要求:不能随意下位;不能用暴力解决问题;对待同学要换位思考。每两个星期只给一个要求,例如,这两个星期的要求是不能随意下位置,做到以后再提出进一步要求。神奇的是,他竟然慢慢地开始克制自己。每上语文课,他终于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并且拿出语文书跟着其他同学大声诵读课文;当暴躁时,他开始克制自己不再用肢体暴力解决问题;当内心有不满时,他开始对同学诉说,而不再是大吼大叫或者不顾别人感受推拉同学。
笔者开始体会到:不管这个孩子表现如何,他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只要在心底赋予他善良美好的心灵,他就有可能向积极的方向努力。
(3)以友励其志
著名哲学家亚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其实,教育不单单可以通过老师对学生实现,生生之间也可以實现。人与人的交往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丰厚的教育资源。当笔者发现小刘性格闭塞,又没有朋友相伴时,便想了一个方法:在全班举行了一个剧目表演互动,学生们自主组队训练。笔者又找了几个成熟一些的学生,让他们多带一带小刘。一个表演活动下来,通过小刘与其他同学的训练,互相磨合,小刘开朗了许多。再在讲台上表演时,获得了许多掌声,让他感觉到班级的每一位同学都是以接纳、欣赏的态度对待他时,他便有了安全感和幸福感。在一个有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集体中生活和学习,自然会少很多烦恼和不满,收获到接纳的他自然也开始对周围的同学以一种友好的态度去交往。从那以后,他的课间活动时间,再也不是一个人在楼梯间对着白花花的墙壁发呆,或是在课桌上趴着休息了。
3.体会
学校心理辅导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目标,只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这样的重大意义,它一定是现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有力基层。笔者还发现,学校的各个班级都或多或少存在心理状况被忽视的学生,而今学校的心理辅导资源极其短缺,而这项重要工程更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尤其应该特别关注有行为偏差的学生,例如带有攻击性行为、意志薄弱、厌学逃学弃学、缺乏自尊自信、脾气暴躁、缺乏被爱感的学生,更应该被关注。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不管教学任务再苦再难,都要坚持定期对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和心理疏导。因为教育者不应止于教书,更应走向育人。
现今,追求身心健康,灵动活泼,学生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成为了时代的主流。而其中,最难以实现的是最前面的“身心健康”,因为它最具有不定性和特殊性,很难按照教育工作者特定的方向前进。可是,恰恰是身心健康,才是一个人长远发展的根基。因此,在笔者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最重视、最不能放弃的就是对每一位学生的细心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