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奥管弦乐艺术歌曲体裁的艺术特征

来源 :当代音乐(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hjpau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R·施特劳斯的《最后四首歌》之四为切入点,通过对管弦乐艺术歌曲这种体裁的历时性考察,从其产生、发展、历史特征梳理出体裁发展历史脉络,并结合该作品音乐文本分析,以探求管弦乐艺术歌曲这种体裁独具特色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管弦乐艺术歌曲;体裁发展;R.斯特劳斯;《最后四首歌》
  中图分类号:J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7-0046-04
  [收稿日期]2016-04-20
  [作者简介]曹仕艺(1986- ),女,辽宁营口人,硕士,沈阳大学音乐学院助教。(沈阳 110044)德奥艺术歌曲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历史,19世纪到20世纪的艺术歌曲发展到了后期,出现了管弦乐伴奏的艺术歌曲。本文通过对浪漫主义后期音乐巨匠理查·施特劳斯的《最后四首歌》之四的分析,探求管弦乐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笔者的选题意义是因为关注过之前学者的文章,大多数是对钢琴伴奏艺术歌曲的特征进行探求,极少数对管弦乐艺术歌曲这一体裁关注。
  本文选择浪漫主义晚期的音乐大师理查·施特劳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最后四首歌》,而其中的《在晚霞中》具有高度的文学性,象征着作曲家对生命轮回中最后的叹息,也最能代表作曲家创作整部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心情感需求。
  笔者通过对该首作品的歌词探究以及对作品音乐本体的分析,探索德奥管弦乐艺术歌曲的独特艺术特征。
  一、 管弦乐艺术歌曲的产生
  (一)艺术歌曲体裁历史回顾
  德奥浪漫主义艺术歌曲是浪漫主义音乐创作中一个重要领域,管弦乐艺术歌曲是德奥艺术歌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生的重要体裁。管弦乐艺术歌曲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因素。
  德奥艺术歌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艺术歌曲(The polyphonic lied of the late Middle Ages and Renaissance)、第二个时期是巴洛克时期的通奏低音艺术歌曲(The continuo lied of the Baroque period )、第三个时期是古典和浪漫时期的艺术歌曲(The lied of Classical and Romantic eras )、第四个时期是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艺术歌曲( The lied of the 19thand early 20th centuries)[1]
  本文选题与第三、第四时期的艺术歌曲具有密切的关系,因而此前的两个时期在本文中不予赘述。 从古典时期之后,我们可以将艺术歌曲分为早期、发展期、晚期三个时期。早期多为分节歌形式。歌词上主要采用歌德等诗人的诗作。这个时期艺术歌曲的发展很不成熟。并且出现了一种停滞不前的局面。
  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产阶级在文化上寻求一种突破,他们号召努力冲破教会的束缚,由此产生了与浪漫主义思潮相符合的诸多艺术形式,如诗歌、绘画、文学、戏剧等。正是由于这些诗歌艺术的产生,相伴随而带来了艺术歌曲的繁荣发展。这一时期艺术歌曲创作的先驱者是舒伯特、舒曼等人,他们注重运用高度艺术化的诗歌,重视旋律的丰富多彩。充满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晚期艺术歌曲的创作,晚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创作艺术歌曲的音乐家,如R.施特劳斯、马勒、沃尔夫等。在他们的艺术歌曲中,钢琴部分的写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并且独立起来,作曲家们在创作中寻求不同的器乐色彩。产生了管弦乐艺术歌曲这一独具特色的体裁。
  (二)管弦乐艺术歌曲的产生原因
  管弦乐艺术歌曲大约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它的产生具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原因。
  首先,从社会历史因素上来看,19世纪初期,西方音乐进入了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音乐最显著的特征是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音乐自由奔放、形式较少拘束、喜用抒情和描绘、创作手法富于个性色彩,管弦乐艺术歌曲的出现恰恰体现了这些特征。作曲家试图用一种更为听众喜爱的形式去展示艺术歌曲这一具有高度文学性的声乐体裁,使其人声器乐化。
  再次,瓦格纳的管弦乐语言对管弦乐艺术歌曲的产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在美国音乐学家保罗·亨利·郎的《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中提到:
  于是我们面对的这个人,他不仅批判过去和预言未来,不仅劝说和鼓动,不仅定下规划寻求英雄,而且实现了这一切,成了英雄的化身,成了超人:他那强大的性格和大量的作品长时间在知识界发生了空前的影响,这个人就是瓦格纳(1813—1883)。[2]
  可见,瓦格纳对当时音乐界所产生的举足轻重的影响,瓦格纳扩大了管弦乐队的编制,使得乐队更具有表现力,他创造了“整体艺术观”将音乐与著多种艺术结合起来,更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并首创“特里斯坦”和弦,建立半音化和声,对二十世纪的音乐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正是在瓦格纳音乐创作思想的影响下,管弦乐艺术歌曲这一艺术体裁才应运而生。另外,我们从一些实例中也能看到瓦格纳对当时音乐家产生的影响。1874年,理查·斯特劳斯念完了小学,他在学校里听了瓦格纳的作品,观看了《汤豪瑟》、《齐格弗里德》和《罗恩格林》的演出,他的心灵被这伟大的艺术所震撼。他曾写道:
  尽管父亲反对,我迈进了这魔术般的艺术世界——《尼柏龙根的指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等。我还记得十七岁第一次读《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总谱时自己那出神入化的情形。[3]
  从上文可以清楚地看出,瓦格纳对当时音乐家的影响深远。正是在这样的影响下,理查·施特劳斯音乐风格也在那时逐渐成形。
  二、 管弦乐艺术歌曲的发展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即将结束,进入了晚期浪漫主义时代。当时欧洲各国在产生了政治、经济危机。这种危机影响到了音乐界,对这个时期的一些作曲家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曲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悲观、失望的情绪。并且更加倾向于个人情感的表达。在作品的篇幅上更倾向于鸿篇巨制,音响不协和,乐队编制进一步扩大。管弦乐艺术歌曲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下生根发芽。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开始了这一体裁的创作。如沃尔夫、马勒、理查施特劳斯、勋伯格等。   沃尔夫(wolf,1860—1903),奥地利作曲家,他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非常重视对诗歌的选择,经常花费数月去领会每首诗歌所表现的意味。他一生写了270余首歌曲。主要集中在艺术歌曲上,他的代表性作品主要有《莫里克歌曲集》(1888,53首),以及《意大利歌曲集》(于1891和1896年发表两集,共46首),后来的两集建立在德国传统民间诗歌的基础上。他的创作深受瓦格纳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动荡不定的半音化和声以及层出不穷的交响乐思想。在歌词的运用上旋律和诗词融为一体,具有宣叙调的性质。歌曲的钢琴伴奏和和声织体丰富,具有独立作品的意味。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也是晚期浪漫代表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主要集中在艺术歌曲和交响曲上。他的歌曲是“交响化的歌曲”。他在创作上,不仅扩充了演出编制,增加了乐器数量、乐器种类(如打击乐器,管风琴等)。还引入了男女声的重唱、合唱。他的主要声乐作品有:《儿童奇异号角》、《流浪少年之歌》、《亡儿之歌》(1901-1904)、《旅行者之歌》(1884)。由于马勒长期指挥大型作品,因此,在指挥的时候获得了大量的音响实践,并在创作中与他的音响经验结合在一起。
  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德国作曲家、指挥家。他是继马勒和沃尔夫之后比较出色的创作管弦乐艺术歌曲的作曲家。他的一生一共写作了200多首歌曲,大多运用在他的歌剧中。歌曲多数是用钢琴或者人声作为伴奏,还有用管弦乐来伴奏的形式。管弦乐艺术歌曲虽然创作的并不多,但是却在世界艺术歌曲的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许多歌曲是歌唱家的音乐会保留曲目。德彪西曾经说过:“施特劳斯的作品之所以引人入胜是由于用色彩来思维”[4]。这点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出他在创作的晚期,写作了《最后四首歌》,用管弦乐伴奏,分别是《春天》(Frühling)、《九月》(September)、《入睡》(Beim Schlafengehen)、《在晚霞中》(Im Abendrot)这四首歌曲表现了作曲家在经历了漫长的职业生涯,意识到了战争给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文化带来的破坏。将其对生命最后的期望富于歌曲中有表现力的事物。这四首歌无论从作品的人声旋律、结构、和声色彩上来看,都具有较强的戏剧性、交响性。表现了斯特劳斯能够形象地描绘出这些音乐的袭击并展现出思维的色彩。
  20世纪初,表现主义流派产生在德国以及奥地利,表现主义的产生更多地与社会的发展、思潮的影响紧紧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对社会混乱、政治黑暗不满的产物。在阿诺尔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年)、韦伯恩(Anton von Webern,1883年-1945年)、贝尔格(Alban Berg,1885—1935)创作的早期,他们写作了大量的管弦乐艺术歌曲。这些作品受到强烈的瓦格纳创作风格的影响。晚期浪漫派作曲家在他们的创作中进一步的突破,使得管弦乐艺术歌曲这一体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最后四首歌》之四——《在晚霞中》
  (一)诗歌创作的背景介绍
  从体裁上来看,理查·施特劳斯一生主要的创作体裁是标题交响诗,如《查拉如斯特拉如是说》、《英雄的生涯》、《麦克白》等。之后转向歌剧的创作,如《莎乐美》、《玫瑰骑士》等。然而,艺术歌曲的创作贯穿了他创作的一生,而《最后四首歌》(Four Last Songs)则是他的最后之作,具有深邃的思想意境,作品以季节的呈现来体现生命的轮回,体现了作曲家对人生哲学的最后思考。这首作品也是德、奥20世纪艺术歌曲文献中的重要代表作品。是理查·施特劳斯创作风格与手法的典型代表。这首歌歌词中的最后一句“难道这就是死亡?”充分显示了作曲家对于生命轮回的最后感触。
  从社会历史原因来看,《最后四首歌》(Four Last Songs)的创作时间大致为1946到1948年中间,此时的欧洲文艺失去了原有的生机、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此时的作曲家看到诗人艾兴多夫(Joseph von Eichendorff)的诗作《在晚霞中》,深切的表现了作曲家此时的心情,他思索着一年四季的轮回变化,并在儿子弗朗茨的鼓励下,决定为《在晚霞中》加入其他三个场景。他根据赫尔曼·赫斯(Hermann Hesse ,1877-1962)描述生命中不同时刻的三首诗歌《春天》(Frühling)、《九月》(September)、《入睡》(Beim Schlafengehen)构成了这部绝笔之作《最后四首歌》(Four Last Songs)[5]。他以敏锐的情感,借助《九月》中圆号尾奏(horn coda),呼唤出了的作曲家在《英雄生涯》中英雄的隐退。并且最后一次引用了《死与净化》的主题。
  (二) 诗歌的意义解读及风格分析
  ( ImAbendrot) (Joseph von Eichendorff)
  歌词诠释[6]:
  Wir sind durch Not und freude我们曾手牵手
  Gegangen Hand in Hand走过欢乐与悲伤
  Vom Wandern ruhen wir现在让我们安静的休憩
  Nun
  ?倝 berm stillen Land.不再于田野流浪
  Rings sich die T
  ?倞 ler nel gen,群山环绕我们
  Es dunkelt Schon die Luft ;天空已经暗淡
  Zwei Lerchen nur noch steigen两只云雀飞上天空
  Nach
  tr
  ?倞 umend in den Duft.做着夜的梦幻   Tritt her und lass sie schwirren,来吧,让鸟儿去飞翔
  Bald ist es Schlafenszeit,现在是我们安睡的时光
  Dass wir uns nicht Werirren在这孤寂中
  In dieser Einsamkeit.我们不要迷失方向
  Oweiter ,stiller Friede !来吧,温馨的宁静
  So tief im Abendrot .深沉的夕阳之光
  Wie sind wir wandermüde;我们旅行的多么疲倦
  Ist dies etwa der tod ?这也许便是死亡
  《在晚霞中》,是作者根据德国诗人艾辛朵夫的诗作谱写而成的,这首诗歌的歌词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隐居瑞士、远离外界的恬淡心情。也表达了一位老人在经历了80多年的沧桑风云中与爱人携手晚年,最后走向死亡的一种心灵上的解脱。这首诗歌“我们的旅行多么疲倦,这也许便是死亡”充分引起了作曲家的共鸣。诗歌中描绘了他在别墅隐居的生活,诗人此时正如爱因斯坦死前向众人坦然相告一样:“是我去的时候了,我将平静的等待死神。”[7]
  (三) 从音乐风格上看
  从作品篇幅上和情感幅度上,这首管弦乐艺术歌曲与早期艺术歌曲相比篇幅更加长大,情感表达更加丰富。早期的艺术歌曲如舒伯特、舒曼,他们的艺术歌曲情感表达的比较单一。如舒伯特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描写了青年磨坊工爱上了美丽的磨坊女,到失恋自尽的爱情故事。而舒曼描写的爱情作品更多,他的两部作品《妇女的爱情与生活》和《诗人之恋》都很重视心理状态的描写与刻画。而理查·施特劳斯的《最后四首歌》使得歌曲的内涵更丰富、情绪起伏的幅度更大。管弦乐伴奏使得歌曲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这些都是舒伯特、舒曼等作曲家所创作的艺术歌曲中所不具备的。
  这首管弦乐艺术歌曲曲式结构并不规整,浪漫主义早期的艺术歌曲大多数是“分节歌”形式的,即一段曲调对应多段歌词。而《在晚霞中》为不规整的曲式。全曲共分为97个小节。共分为四个部分,引子、A段 、B段,以及尾声。首先,全曲有一个22小节的引子,对于艺术歌曲来说,是非常庞大的。另外,这首作品采用大量的管弦乐队伴奏,乐队编制庞大,要求演唱者必须具备乐队协调的能力。作品和声色彩丰富,运用大量的“主导动机”的创作方式,下行半音阶写作较多。
  如下例,谱例一:
  Rings sich die t
  ?倞 -ler sel geü üs duskeitschondie
  由于理查·施特劳斯在创作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旋律的优美、新颖、流畅,他继承了勃拉姆斯的传统,因此他的管弦乐艺术歌曲的旋律流畅、音域开阔、情感起伏大。在22小节的引子之后,出现了主题旋律:见下例,谱例二:
  Wir........sind durchNotundFreu--dego
  出现在降E调上,连续两个小节的长音为之后的音乐做好铺垫,主题舒缓而悠长,具有一种连绵不断的感觉。
  作曲家在创作旋律上面具有独特的写作手法,采取“一字多音”的写作手法,不仅增加了原来诗歌的意境,还能够更好地与管弦乐队相配合。但是对于表演来说,如此长的乐句,对表演者的呼吸有要求悠长的气息并且需要表演者有较大的音量去配合乐队的伴奏。长句子的写作手法在理查·施特劳斯的《最后四首歌》中经常出现,体现他旋律写作的连贯性。在长音中,还加入“花腔”似的旋律写作手法,“这一组经过作曲家精美构思的乐句成为“花唱”式乐句,花唱在希腊语中是“歌曲”的意思,即在一个单音节上唱五个或六个以上的一组音。《哈佛音乐辞典》对“花唱“给出了相似的描绘:“用一个音节长出一段富有表现力的唱段。”[8]见下例,谱例三:
  Dera ra- - - --------------
  ----hen wir.....。。。。..aua ii berm still---land
  调式调性方面来看,整首乐曲调式、调性变化频繁。不时地出现转调。节拍变换频繁,通常是4/4拍子和3/2拍子之间来回变化。如下例,谱例四:
  hen wir .............. aüaii-berm still--len land
  从配器手法上来看,这首管弦乐伴奏的艺术歌曲采用的乐队编制为“三管制”,演出编制非常庞大。在木管声部,增加了短笛、英国管、低音单簧管等乐器,丰富了乐队的表现力。使得一种更具表现力的乐队去适应艺术歌曲的意境。从而更适合在比较大型的场合去进行演出。
  纵观交响乐队在19世纪的发展历史,与古典时期的交响乐队配置相比,19世纪的交响乐队扩大了铜管乐器的数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乐队——“大交响乐队”。也就是所谓的“浪漫乐队”。而此后的作曲家柏辽兹以及瓦格纳都对乐队编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扩充。瓦格纳将每一种木管乐器的数量增加到了三个,这样木管乐器组便趋于完备了。这应该是现今“三管制”的雏形。而理查·施特劳斯在管弦乐队的使用上恰恰沿用了瓦格纳的传统。这种形式适合在音乐厅中进行表演。改变了以前钢琴伴奏艺术歌曲中只能在室内演出的缺点,使得其更适合当时的演出现状。从音乐风格上来看,管弦乐艺术歌曲的表现力比钢琴艺术歌曲更为扩大,更适用于在音乐会进行表演。而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更适合于在沙龙等场合进行表演。与歌剧选取相比,管弦乐艺术歌曲并没有歌剧选曲那样具有戏剧性,歌唱者一般没有太多的肢体动作表情。演唱者更加注重的是歌唱的技巧,以及在与乐队配合方面的技术处理。
  综上所述,德奥管弦乐艺术歌曲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我们可以借助对《在晚霞中》的分析来探求,从歌曲的歌词来看,浪漫主义晚期的管弦乐艺术歌曲所选择的诗歌更具文学性,更能深刻地表现作曲家的思想。从结构上来说,管弦乐艺术歌曲的曲式结构更为复杂,具有较长的引子和尾声部分,并且中间部分也有明确的结构。而早期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则一般是一段曲调对应多段歌词,大多为四句体乐段,没有引子和尾声,结构相比较来说比管弦乐艺术歌曲简单。如舒伯特的《摇篮曲》,见下例,谱例五:   另外,管弦乐艺术歌曲的伴奏织体十分复杂,主导动机、半音化音阶的运用,调式、调性的转化频繁。在表演的时候,演唱者需要有更高超的技巧,需要注重与乐队的配合。而早期的艺术歌曲是钢琴伴奏的,相对来说,对演唱者的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管弦乐艺术歌曲演唱时候的长音比较多,常常是一个字对应几小节的旋律,而早期的钢琴伴奏艺术歌曲常常是一个歌词对应一个或几个音,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结语
  德奥艺术歌曲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管弦乐艺术歌曲是其发展的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在这时期出现了一些创作管弦乐艺术歌曲的作曲家,有沃尔夫、马勒、理查·施特劳斯等。本文选取理查·施特劳斯的《最后四首歌》之四《在晚霞中》对其诗歌的意义解读,以及对这首诗歌的本体分析,探索管弦乐艺术歌曲这一体裁的产生与发展,并且总结出其一些艺术特征,由于笔者的水平有限,对于音乐本体分析方面做得不够完善。但是笔者相信,任何事物都是不断进步、变化、发展的。笔者对于这一方面的学习也会不断加深。另外,德奥艺术歌曲作为一种高度文学化的艺术形式必将走向另一个高峰。雕刻家罗伯特·斯密森说过:“任何作品都带有奔腾流逝着的时间,它即沉浸在亘古洪慌之内,又蕴含于最为遥远的未来之中。”[9]
  [参 考 文 献]
  [1]The New Harward Dicti onary of Music 新哈佛音乐辞典[M].2001:446.
  [2][美]保罗·亨利·郎,顾连理等译.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3]理查·施特劳斯.回忆录[M].1949.
  [4]杨路.晚期浪漫派交响音乐发展的两条线索….马勒、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音乐创作[J].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84(02).
  [5]朱玉玲.最后四首歌中“生”的因素之探究[J]. 音乐天地,2008(12).
  [6]龙朝明.古斯塔夫·马勒《亡儿悼歌》与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比较研究[D].江西师大,2009:39.
  [7]张维国.音乐家的璀璨遗嘱—理查·施特劳斯的最后四首歌[J].天津音乐,2010(02).
  [8]李润玮.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的音乐特征分析及其演唱与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9]雅克·德比奇,徐庆平译·西方艺术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3.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民族唱法植根于中国的土壤,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艺术的特点、欣赏习惯和审美意识。数千年来,它积累了丰富的曲目,创造了独特的演唱技法,形成了民族唱法的演唱形式和风格特点。  [关键词]民族唱法;中国土壤;艺术特点;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G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7-0036-02  [收稿日期]2016-04-29  [作者简介]张
期刊
[摘要]在舞台演出艺术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里,大多数表演团并没有清晰认识到演出监督的作用,忽视演出监督在演出现场扮演的总调度员角色,这对舞台演出艺术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本文以演出监督在新时期里面临的要求为切入点,解读演出监督的主要职责及能力创新途径,以促进提高演出监督在演出现场的总调度水平。  [关键词]新时期;舞台演出;演出监督;解读  中图分类号:J6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
期刊
[摘要]“本能造反逻各斯”、肢体动作的解放及意义的解分化构成了现代舞的审美现代性三大核心特征。在邓肯、富勒、魏格曼等先锋舞者的引领下,现代舞开始大面积进入当代视野,营构出新奇、另类、陌生、抽象、拼贴、立体等语意丰富的舞感世界。其中,浑然天成的柔性舞感是中国式现代舞美的神韵所在。二元对立结构破裂、舞形舞段舞语的个性化绽放、舞艺与生活边界的消失是现代舞反叛传统的历史产物。  [关键词]现代舞;动作解放
期刊
[摘要]马秋华教授是著名的声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主任、声乐博士生导师,三十多年来她献身于声乐教育事业,潜心研究声乐教学规律,为我国培养了涵盖民族、美声和通俗、原生态演唱方法的众多杰出歌唱人才。本文结合马秋华教授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和教学实践,系统分析了她长期坚守的声乐教学的四个原则,同时探讨了她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特色。  [关键词]马秋华教授;声乐教学;中国声乐  中图分类号:G61
期刊
[摘要]朱塞佩·威尔第(1813-1901)是世界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之一,将19世纪意大利歌剧创作带入巅峰。威尔第创作的是全新的音乐,他的作品对立相悖于既定标准,打破了原有的戏剧传统,充分反映了个人特性,在精神与艺术上均保持统一与一致。作品《麦克白》是威尔第最钟爱的歌剧。充分体现了威尔第的音乐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对命运不可违逆的悲剧性的感悟,将现实主义色彩发挥到了极致。  [关键词]威尔第;歌剧;
期刊
声乐套曲·四季诗谣第二乐章《夏之趣》12.大暑
期刊
掌牛仔歌
期刊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一场师生音乐会的演唱,以杨曙光的表演、科研、教学为研究对象,分析、概括她的表演艺术特色、学术观点和教学理念;探讨杨曙光如何将表演、科研、教学三者有机结合,并且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思想内核;探索杨曙光表演、科研、教学相结合的特点对中国声乐教育和声乐人才培养的作用,以及杨曙光演唱、科研、教学三位一体的综合素质对声乐教学的启示。作为音乐表演者和教学者中的成功范例,杨曙光应该引起音乐研
期刊
[摘要]存在的问题,是哲学研究中第一性的问题;对音乐存在方式问题的研究, 是音乐美学研究中第一性的问题,都属于本体论的研究。奥尔夫曾经说过:“ 原本性始终是一个基础,这个基础是没有时间性的,原本性意味着永远是一个新的开端。所以,走遍全世界的,就是那个观念本身。” 此理念即原本性的音乐理念。所以本文试图从“乐”音乐美学的角度对原本性音乐及其存在方式展开深入研究,从而为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奥尔夫原本性
期刊
快来海南!快来海南!
期刊